导图社区 学校教育的萌芽与官学的建立
根据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并结合其他参考资料整理而成,仅供个人考研备考。
编辑于2019-04-10 15:12:11学校教育的萌芽与官学的建立
原始社会、夏、商、西周
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母系氏族时期
教育内容
生产劳动
生活习俗
原始艺术
原始宗教
体格与军事训练
教育特点:平等
父系氏族时期
教育内容:体格与军事训练
教育特点:阶级
特点
每个人接受教育的目的一致
教育内容:生活经验
教育活动:在生产劳动中进行
教育手段:言传身教
男女有别:源于男女生理体质差别、分工不同
未形成专门的教育机构与教育专职人员
学校的萌芽
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体力、脑力劳动相分离
社会事务日益复杂
文字的产生
机构
庠:养老+教育
成均:乐教+教育
特征:教育未成独立体系
夏(启)
序
地点:王都
学生阶级:奴隶主贵族
特征:教育只是其中一个职能,主习射箭
校
地点:地方
学生阶级:贵族
特征:原为养马场所,主要进行军事训练
共同点
管理者:司徒
教育内容:军事、宗教、伦理道德
商
学
大学
瞽宗:礼乐
小学
教育内容
军事教育
思想政治
书数
礼乐
大学教育内容(瞽宗)
西周(教育全盛时期)
学在官府
简介
西周时期重要教育特征,此时的教育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
客观原因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根本原因
生产力水平
社会政治、经济
特征
官师合一
政教合一
教育内容:六艺
重点,单独解释
家庭教育
教育内容
生活技能与习惯
初级的礼仪规则
初级的数的概念
女性:女德
特点
男女有别
计划性
体现在男女教育内容不同。原始社会男女分工不同,是由于生理体质决定的社会分工不同,并非出自阶级原因,而此时的计划性,是由于阶级所致。
学校教育
国学(王都)
大学
辟雍(天子)
泮宫(诸侯)
教育内容及特点
礼乐为重
等级性
主管者:大司乐
小学
教育内容及特点
德行
等级性
主要体现在入学年龄不同等
主管者:司徒
乡学(地方)
小学(基本同国学中的小学)
六艺
时期:源于夏朝,发展与商朝,在西周趋于成熟
内容
礼
政治、道德、伦理
乐
艺术教育(音乐、舞蹈、诗歌)
射
拉弓射箭的技术
御
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书
文字
我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籀篇》
数
算法、历法等
特点
文事武备,诸育兼顾
意义
体现出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