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思维导图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相关知识点梳理总结。
编辑于2020-08-31 20:35:1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
概念和含义
1986年,渥太华,第一届健康促进大会,《渥太华宪章》;是一个社会参与和政治曾诺承诺的过程。
工作领域
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建健康支持环境; 3.加强社区行动;4.发展个人健康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五大行动领域)
基本策略
倡导、赋权、协调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1.主体不同:健康教育-有医学背景的人;健康促进-政府/机构的领导、决策者; 2.核心策略和方法不同:健康教育-传播、教育、干预;健康促进-社会动员; 3.工作目标不同:健康教育-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变;健康促进-支持环境的改善; 4.高度和层次不同: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的高级阶段。
最终目标相同-消除健康危害因素,保护和促进健康
群体行为改变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1962,艾弗瑞特.罗杰斯
知晓、说服、实施、确认、维持
社会营销理论
4C-顾客、成本、便利性、沟通与交流
社区组织与组织阶段改变理论
核心-赋权
7个阶段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概念
定义与目的
心理-生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健康是人类生物学因素、心理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和卫生服务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的:消除影响健康的健康相关行为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方法
传播、干预、培训和专题讲座
研究领域
按目标人群/场所分
学校健康教育、职业人群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
按教育目的/内容分
防治疾病的健康教育、营养健康教育、环境保护健康教育、生殖健康教育
卫生宣传与健康传播
卫生宣传
特点:单向、面广、廉价
优点:对于健康知识相对缺乏,获取信息来源少的群体,卫生宣传效果好 缺点:针对性差
健康传播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和手段
健康素养的概念
是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效果评价指标之一
是指个体具有……的能力
影响因素:受教育水平、卫生服务、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08年1月4日发布,世界第一份政府颁布; 分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部分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
行为
概念-对内外环境因素做出的能动反应
四个阶段:被动发展、主动发展、自主发展、巩固发展
个体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条件反射与学习理论
个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precede-proceed模式
倾向因素:动机和愿望
知识、信念、价值观、现有技能、自我效能等
促成因素:必须的技能和资源
政府的法律、政策,保健设施、医务人员、诊所等资源、个人保健技能等
强化因素:维持、加强、减弱的因素
社会支持(配偶、长辈、医生、同伴)、自我对行为后果的感受
可变性
高可变
低可变
与人的本能、文化习俗密切相关、持续较久已形成习惯,且没有成功改变的先例的行为
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与行为校正
行为干预包括个体行为校正和群体行为干预
常用方法
个体
咨询、劝导、同伴和家庭影响等
群体
培训、讲座、发放宣传品
行为指导处方
针对疾病患者,应遵守个体性、针对性、阶段性、实用性等原则
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促进行为
健康危害行为
致病性行为模式
A型行为
时间紧迫感强、争强好胜、易产生敌意和易被激怒
C型行为
外部被动、压抑、克制,内心情绪反应强烈而不外露
常用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
知-信-行
知:基础,是行为改变的必要条件
信:动力
行:目的
健康信念模式
心理动力学理论在健康相关行为干预和改变中的应用
1.知觉并认识到严重性
对疾病严重性认识
对疾病引起的临床后果和社会后果的判断
对疾病易感性认识
个体对自己罹患某疾病或陷入某种疾病状态的可能性的认识
2.采取/放弃某种行为的结果估计
阶段变化理论
无转变打算
未来6个月没有改变行为的考虑/坚决不改
打算转变
在未来6个月打算采取行动
转变准备
将于未来1个月内改变行为
行动
过去6个月目标行为已有所改变
行动维持
维持6月以上
合理行动与计划行为
由“对行为的态度”、“主观行为规范”、“自觉行为控制”三部分组成
社会认知理论(Bandura,1997)
环境
影响行为的外在环境
情景
对环境的主观心理感受
行为能力
实施某种行为的知识和技能
期望
对结果苍生的心理预期
效能预期
实现某种行为的心理预期
自我控制
为实现目标的自我调节
观察学习
通过对他人行为和行为结果的观察和学习形成的新的行为
强化
增加或减少再次发生可能性的措施
自我效能
实施某种特定行为的自信心
情感应对反应
采取行为后产生负面情绪,阻碍行为的改变和维持,为此应提供策略,必要时提供训练和压力管理
交互决定机制
个人、行为、环境会相互影响
健康心理理论
健康心理概述
概念
包括应激适应理论、心身理论、健康行为理论、应对理论
研究范围与内容
原则与方法
遗传与环境相结合
遗传决定心理健康发展的潜力
适应与改造相结合
人与环境和谐一致
个体与群体相结合
心身统一原则
心理健康的标准
1.认知健全适应;2.情感饱满适度;3.意志坚强可控; 4.人格和谐统一;5.人际关系和谐;6杜绝心理异常。
冲突与挫折心理
造成挫折的原因
外环境因素和内部主观因素
基本方式:由延迟引起的挫折:有阻挠引起的挫折;由冲突引起的挫折 双趋式、双避式、趋避式、双重趋避
挫折后反应:攻击、退行、固着、情感淡漠
挫折耐受力
应激
警戒期、抵抗期、衰竭期
应激源:躯体性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心理性、文化性、社会性)
应激反应
心理反应
情绪反应:焦虑;恐惧与愤怒;抑郁
行为反应:这对自身、针对应激源
自我防御反应
生理反应: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应激与健康
通过应激源-应激的中介机制(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反应而实现
可能的因素:破坏人的免疫系统;情绪激动,血压升高、消化减退疲劳,损害身体器官; 专注于应激,忽略疾病症状
1.急性心理应激临床症状;2.慢性心理应激临床症状;3.心身疾病。
应对与防御
概念:应对:有意识的心理和行为策略,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冲击做出的恒定的认知和行为努力。 防御:对应激的无意识的自我保护反应
应对过程:针对应激源;稳定与应激有关的情绪反应; 方式:对应激源直接采取行动;合理化/回避;接受现实不行动
心理防御
否认作用:“鸵鸟政策”;压抑作用; 曲解作用:”虎落平阳被犬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阿Q精神”; 退行作用;投射作用:“五十步笑百步”; 内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转移作用:”迁怒于人“: 合理化作用;补偿作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升华作用;幽默作用。
健康传播理论与方法
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社会性、普遍性、互动性、共享性等基本特征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
施拉姆双向传播:强调双方都是主体
传播的建立有赖于双方有共同经验范围、契约关系和反馈三个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