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我边界》读书笔记
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应该为你的感受负责,最好的关系,是亲密有间。
编辑于2020-09-03 18:20:51《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一书,是利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和有效表达的实操书籍,作者从”系统思维的必要性、用框架解决问题、自上而下的表达“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大量案例引导读者逐层构建思维框架,熟练掌握系统思维的运用,最终形成个人知识体系 本书案例干货很多,详细内容可见思维导图
本书是豆瓣管理学图书的NO.1,说是职场圣经都不为过,作为管理学知识的入门读本,每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作者彼得·德鲁克,是管理学科开创者,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本书提出管理者可以从时间管理、重视贡献、用人所长、要事优先、有效决策这五个方面训练学习,通过自我管理实现卓有成效,具体内容可参考导图。
“宋茶研究的巅峰之作”,书中涵盖了宋代点茶茶艺及茶具的详细介绍、贡茶及赐茶制度对宋代政治的影响、宋茶与社会日常生活、宋茶相关书画作品以及宋代茶书汇总。 虽然这是一本关于宋茶的书籍,但范围并不局限于宋代,作者对如采茶习俗、生产过程、保藏方法、点茶程序、分茶和斗茶技艺、茶具形制和系列等做了历史比较;同时,书中对宋代贡茶和赐茶、茶与古人生活、茶与佛教、茶与书画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如果读完对中国茶文化感兴趣,还可以根据书中参考的文献进行深度阅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一书,是利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和有效表达的实操书籍,作者从”系统思维的必要性、用框架解决问题、自上而下的表达“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大量案例引导读者逐层构建思维框架,熟练掌握系统思维的运用,最终形成个人知识体系 本书案例干货很多,详细内容可见思维导图
本书是豆瓣管理学图书的NO.1,说是职场圣经都不为过,作为管理学知识的入门读本,每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作者彼得·德鲁克,是管理学科开创者,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本书提出管理者可以从时间管理、重视贡献、用人所长、要事优先、有效决策这五个方面训练学习,通过自我管理实现卓有成效,具体内容可参考导图。
“宋茶研究的巅峰之作”,书中涵盖了宋代点茶茶艺及茶具的详细介绍、贡茶及赐茶制度对宋代政治的影响、宋茶与社会日常生活、宋茶相关书画作品以及宋代茶书汇总。 虽然这是一本关于宋茶的书籍,但范围并不局限于宋代,作者对如采茶习俗、生产过程、保藏方法、点茶程序、分茶和斗茶技艺、茶具形制和系列等做了历史比较;同时,书中对宋代贡茶和赐茶、茶与古人生活、茶与佛教、茶与书画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如果读完对中国茶文化感兴趣,还可以根据书中参考的文献进行深度阅读。
自我边界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类型
心理学、个人成长、课题分离
阅读时长
3小时
作者
【澳】乔治·戴德,澳大利亚心理学协会成员,心理学/心理辅导/法学硕士,此外还是一名绩效教练(职业发展、管理技术)
本书介绍
作者认为自我边界的模糊,是导致生活出现问题和矛盾的源头。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大脑的构造和组织方式,介绍了自我的力量与情绪释放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以边界理论为支撑,从不同关系理解边界的应用,从而减轻负面情绪对人的影响,最终获取将自我独立与他人之外的能力。
生活中很多问题和矛盾,都是边界不清造成的;确立恰当的边界,我们可以化解冲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赋能、收获可控的人生
感想
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应该为你的感受负责,拥有清晰的自我边界,不光是将控制情绪的权利交给自己,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清“我”与问题的边界。遇到坏情绪时,将问题和情绪分开,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选择;而日常中的相处,要牢记:最好的关系,是亲密有间。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边界存在的必然性
1
大脑的工作原理
脑半球
左脑
理性
语言,心理活动和思维意识
右脑
情感
确保生存的活动,主管情绪
右脑做出要做的决定,然后通过左脑的理性思维进行确定
三重脑理论
脑干
基本脏器功能+抵抗或逃跑反应
旧哺乳类脑
边缘系统:根据记忆存储来触动情绪反应
新哺乳类脑
大脑皮层进化出组织结构
大脑的可塑性
新的认知创造新的神经元联系,形成新的信息处理网络系统
情绪与压力
压力=不可预见性+没有控制权
恐惧会引起压力,激发其它情绪
威胁→压力=能量→情绪→行为
边界的前提
行为与情绪
我们习惯将行为与情绪等同起来
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影响到与他们的交流方式
形成固有原则,衡量所有的人和事
倾向于根据自己看到的东西来做出某种行动,并以此作为测量标准
寻找“边界焦点”
分清“你”和“我”之间的边界
抛开上帝情结
我们做了某件事后,总是希望别人做出自己预期的反应
幸福不在于你为我做什么,而在于我自己的感觉
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能控制别人的反应
边界的意义
对可预见性的需求
出乎意料的状况和混淆边界的行为,会让我们做出应激反应
因边界而自由
去掉不切实际的期待
避免将外在的问题“内在化”
分清问题和“我”的边界
边界聚集:确定这件事、这个人与你之间的界线
2
确立边界的好处
让我们认识他人,并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己
尊重“边界”
我行为的“边界”,就是不触碰你的行为“边界”
将“边界”当成他人权利的外线
不同观点的处理方法
承认观点的多样性
对他人的意见保持好奇,而不是判断
欣赏他人观点的不同
发现不同观点的共享部分
日常方法
通过想象发泄情绪
深呼吸
养成好的睡眠习惯
想法不过如此
放松训练
常见的“越界”行为
3
归类
没有尊重他人的独特性
按自己的世界观或目的将不同的人分类
控制
试图说服他人接受我们的意见
期望
以为某种行为是可以预见,且一定发生的
建议和赠予
提出建议时,希望得到认可和尊重
混淆给予的本质
运气
误把依靠运气当成:在不确定情况下,创造可预见事件的方式
你对他人的看法
对他人的评价,往往体现自己的内隐记忆
边界存在的必要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决定你能走多远
4
接受事件原本的样子:事情原本是中性的,个人赋予了它特定的含义
接受他人和你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避免情绪驱动决策
正常的反应
在事件和我们的反应之间画一个边界
有利于避免遵循陈旧观念,自由做决定
放弃冲动性反应
“应该”的压力
正确面对理想和真实的差距
把“我应该”换成“我希望”或“我想要”
与自己交流
有意识的引导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路
认真地自我交流,能决定观点的质量
观点的质量决定与他人的交流效率
诚实面对一切
诚实面对自己,有利于将内心矛盾减到最少
任何让我们感到遗憾的行为,都是对自我不诚实的后果
内疚和遗憾
不要拿现在去回顾和判断过去,立足当下
无法原谅时:每个人总是会竭尽所能地做到最好
犯错和误会
没有错误,只有学习的机会
你只是做出了事发时最好的选择
如何诚实地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捍卫言论自由,不要插手他人的事
5
尊重和识时务
识时务并会会让你感到轻松,也不会让世界更美好
把握好自己的“边界”:我会处理自己的问题,并尊重他人的权利
妥协不是无条件接受别人的观点,而是宽容
宽容是我们探索他人行为的理由,而不是要求他人改变
面对别人的言论威胁
杏仁体敏感度不同,会根据个人经历判断威胁
处理并应对别人的话是自己的责任
无需通过阻止他人表达观点,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心理失常
不是改善状况,而是找到引发状况的根源
不要插手他人的事
试图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是没有掌控权且不可预测的,会产生压力
尊重他人对问题的所有权,犯错也是他人的权利
关系中的边界——减少干涉,最好的关系,是亲密有间
6
核心
除了共享部分,我们每个人还有大量的“个人空间”
太远孤单,太近伤害;最好的关系,是亲密无间
关系中的边界
共享区域
女性希望改变伴侣,而男性希望伴侣保持一致
不要因为彼此之间熟悉,就应该扩大“共享区域”
确定边界
边界的使用
不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因彼此不同之处而尊重对方,而不是相互攻击
可作为一个定位点,重建关系,重新确定“个人空间”
减少干涉
我们会寻找有共性或个性相反的人,满足我们的欲望和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可能无法保持同步,产生指责
为了避免情绪恶化会产生防御机制,但更敏感、脆弱
先问“这是谁的问题”
明确自己的需求,明确是谁的问题
处理自己问题后,别人的反应,我们无法决定
保证沟通渠道畅通
婚姻
防御机制
在人际交往中,你接触的不是人,而是他们的防御机制
将幻想投射到他人身上,以求满足自己的期望
关系处理
一次只处理一个问题
将感受和问题分开
生气是个人选择,与对方无关
减少期待
让理智而非情绪主导行为
边界清晰,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7
抑郁
所有事物“突然”“全部”“堆积”到一起,而感到不堪重负
自我怀疑
面对挑战和问题时,你有不同的选择
不是改变自己,而是改变面对问题的方式
将问题一一分开,单独处理
焦虑
如果事出有因,先处理“源头”,找出成因
明白想法不会伤害你,可以产生也可以阻止
只关注重要的想法,让其他想法进入“后台运行”模式
越努力越焦虑——保持“边界焦点”,不要试图去识别和定义幸福
他人评价
不要担心他人的想法,只要控制你自己
你并没有那么重要
区别对待思想和情绪
在不情绪化的情况下,思考问题
管理情绪
将行为和行为背后的情绪分开来
将愤怒的情绪感受看作是能量释放
不要将情绪内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