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原-人体寄生虫-医学蠕虫学
病原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医学蠕虫学,重点是蛔虫、蛲虫的①形态②生活史③致病性。
本导图介绍了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体征及护理,包括泌尿系统基本结构、泌尿系统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常见疾病、护理诊断等。
这包含了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常用的护理诊断/问题、措施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思维导图
医学蠕虫学
寄生虫概述
寄生概念:只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成为寄生物,被寄生的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整个过程及其所需的条件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两种重要的寄生虫类别:
专性寄生虫:生活史中某个阶段或整个生活时期必须营寄生活,否则就不能生活。如:蛔虫,虫卵可以在外界生存但发育至感染阶段,必须进入宿主体内才能进一步发育为成虫。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一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在宿主体内处于隐形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时,致病性增强。如:怀孕时期要避免接触宠物猫狗,宠物可能携带弓形虫危害孕妇及胎儿。
宿主类别
终宿主
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如:绦虫、蛔虫
中间宿主
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如:肺吸虫的幼虫第一宿主为淡水螺,第二宿主为蟹等
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
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而不能继续发育, 可长期处于幼虫的滞育状态。当到了正常宿主体内后,可发育成成虫。
寄生虫对宿主作用
夺取营养 如:小肠消化道的蛔虫
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定居、繁殖,导致宿主组织损伤或破坏。如肺吸虫的童虫移行会引起肝、肺等多个器官损伤;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红细胞涨裂,引发贫血。
毒性作用与免疫病理损伤:寄生虫产生的排泄物、分泌物、脱皮液、虫体和虫卵死亡崩解物等均可引起组织损坏或免疫病理反应。
寄生虫/微生物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经口感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方式 如,猪囊尾蚴(米猪肉)、蛔虫
经皮肤感染:如日本血吸虫,在插秧时易感
经节肢动物叮咬:如丝虫、疟原虫经蚊子叮刺感染
接触感染:如性行为,阴道毛滴虫;疥螨
经胎盘感染:(少,但得了就比较严重)孕妇患寄生虫病,有些寄生虫进入宫内使胎儿感染,如先天性弓形虫病以及先天性疟疾
易感人群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线虫
概述
形态
成虫
外形成线形,不分节
雌雄异体,通常雌虫较大,尾端尖直或钝圆; 雄虫较小,尾端卷曲呈钩状或膨大伞状
消化系统完整
虫卵
一般为卵圆形或椭圆形
无卵盖(就像蛋壳的结构)
卵壳较厚,起保护作用
主要的线虫寄生虫
似蚓蛔线虫(蛔虫)
意义:寄生于人体小肠,是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之一
为寄生于人体肠道内最大的线虫
成虫活体呈肉粉色或微黄色,死后灰白色
体表可见细小横纹和两条明显的侧索
口孔位于虫体顶端,口腔为不规则的三角形,3片唇瓣呈“品”字形
雌虫大小为20~35cm,雄虫略小15~31cm,尾部有一对镰刀状交合刺
蛔虫卵有受精、未受精两种 (粪检中检获任一种均可确诊)
受精卵呈宽椭圆形,大小为(45~75)微米*(35~50)微米,中等大小
卵壳外有凹凸不平的棕黄色蛋白质质膜,在肠道内被胆汁染色
卵内含有一个大而圆的卵细胞,与卵壳间形成新月形空隙
未受精卵
呈长椭圆形
卵壳和蛋白质膜均较受精卵薄
内含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折光颗粒
卵壳较厚,无色透明
生活史
在外界的发育
受精卵在潮湿、荫蔽、氧气充足和适宜温度的土壤中可发育为幼虫,第一次蜕皮后进入感染期
在人体内的发育
孵出的幼虫➡️钻入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随血液淋巴液循环➡️经肝、右心移行至肺➡️穿过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大概两周)➡️最终回到消化道逐渐发育为成虫
蛔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以空肠最常见,其次为回肠,以肠道内消化和半消化食物为营养来源
致病性
幼虫致病(肺部)
幼虫移行中在肺部停留时间最长,肺部病变最明显
引起蛔虫性肺炎、蛔虫性哮喘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咳血痰、胸闷、哮喘等
超敏反应
幼虫蜕皮及代谢物还可引起全身性超敏反应,如发热、荨麻疹等
成虫致病(成虫是主要致病阶段)
掠夺营养和破坏肠道黏膜影响吸收,严重的儿童患者甚至影响其生长发育
并发症
少见,但出现会比较严重,由蛔虫的钻孔习性所致
肠道蛔虫症
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蛔虫并发症
临床表现:突发性剑突下偏右的剧烈绞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有钻顶感
蛔虫性肠梗阻
其次常见的,严重者有肠穿孔
大量虫体扭结成团,堵塞肠道。患者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脐周阵发性绞痛,并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
防治
驱虫药物:肠虫清、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管理粪便,建立无害化粪池
保护易感人群,提供卫生意识,饭前便后洗手等,减少感染机会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意义:主要寄生于人体回肠部(回肠下段、盲肠、阑尾和结肠)
虫体较细小,乳白色,形似线头
雌虫体长8~13mm,宽0.3~0.5mm 雄虫体长2~5mm,宽0.1~0.2mm明显小于雌虫
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光镜下虫卵两侧不对称,一侧较扁平,一侧稍突起,形似略长的“D”
大小为(50~60)微米*(20~30)微米,中等偏小
当宿主(多为儿童)睡眠后大约1小时后,受孕雌虫经结肠移行到直肠,睡眠状态肛门括约肌较为松弛,雌虫容易从肛门爬至肛周皮肤,开始产卵
虫卵自母体排出后6h左右即可发育为成熟幼虫,蜕皮一次成为感染期虫卵
临床表现:患者多为儿童,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肛周瘙痒:最多为自体外感染(肛门—手—口)
临床表现:患者多为儿童,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肛周及会阴部瘙痒、炎症
其他症状: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失眠、夜间磨牙
异位寄生:蛲虫成虫常寄生在人体的回肠部,因阑尾与盲肠直接相连,蛲虫也很容易钻入阑尾。如阑尾寄生—引起蛲虫性阑尾炎、泌尿生殖寄生等
最常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查
三者需同时具备
人体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