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 金融业对外开放与国际金融治理
高级经济师全国统考,根据中国人事出版社整理。
编辑于2020-09-09 17:24:12第五章 金融业对外开放与国际金融治理
第一节 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内涵与意义
内涵
坚持以金融开放促改革
资本项目开发、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国际化改革、金融机构和市场双向开放、金融运行市场化国际化,金融规制与国际接轨
围绕经济开放的新格局推进金融开放
围绕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战略,以贸易和投资需要为导向,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
营造健康有序的金融开放环境
遵循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开放原则,中外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注重市场培育和产品创新,完善制度和政策,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和制度环境,
三个原则
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原则
金融业对外开放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互相配合,共同推进。
开放同时,重视金融风险,使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开放度相匹配。
体现三个注重
注重法制和透明
金融开放目录
注重政策协调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改革
注重监管协调
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意义
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现实需要
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扩大开放的重要领域和重要推动手段
对外开放是实现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 加快推动金融业更高水平开发
主要进程
1978-2001 以招商引资和促进出口为主的探索奠基阶段
2001-2008 以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推动商业银行改制和加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阶段
2009-2018 以人民币“走出去”和向境外机构进一步扩大国内金融市场为主的开放阶段
2019年后 金融业开放进入全面阶段
积极成效
金融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水平提升,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推出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
外资金融机构初步形成一定覆盖面和市场深度的金融服务网络
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初具规模,双向开放程度不断提升
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主体不断扩大,投资品种不断丰富,市场水平明显提升。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实现互联互通(债券通)
股票市场:减少沪港、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A股纳入MSCI指数。
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布局初见成果
中资金融机构海外设立大量增加,加速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战略布局
中资商业银行与全球商业银行进行金融服务对接,初步实现涵盖全球的业务网络
中资投行加快海外布局步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
人民币国际化进展显著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
金融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风险挑战
面临风险
资本账户开发:对金融稳定的挑战
国际金融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风险
资本流动便利 有助于金融资产的转移
因此: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加强金融体系防御
证券市场开发:竞争与管控风险
继续创新应对汇率波动风险的金融工具,抵抗国内证券市场可能因关联效应而受到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注重金融风险的防范
债券市场的开发:市场联动带来的危机
我国汇率波动与国际收支的影响被放大,应积极防御监管套利和金融风险的积累与爆发
构建防范体系
健全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管理框架
宏观冲击影响预警机制、动态监测,引导资金流向
加强政府监管创新,赋予有关部门统筹协调手段
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和法律制度建设
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注重金融深化程度和金融开放之间的平衡,发挥金融开放对风险的分散效应
建立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稳定宏观杠杆率
面对资本跨国流动,汇率制度改革是深化金融开放的前提条件
第三节 适应全球化趋势,推动国际金融治理体系变革
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与国际金融治理体系
国际金融治理机制
英国霸权下的国际金融治理机制
殖民贸易和投资下”中心——外围“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
英镑为国际货币,金本位制度调整国际收支平衡
美国霸权下的国际金融治理机制
牙买加协议标志以信用货币为基础的美国”中心——外围“治理机制建立
美国霸权周围的G7七国集团,外围是殖民地解放国家
利率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干预、贷款调节 共同调节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三元悖论“揭示以上调节功能失灵或能力有限
多极化背景下的二十国集团G20机制发展
次贷危机后,G20峰会发挥全球金融治理作用
G20峰会完善国际金融治理,重大决策和调整
改变了中心——外围治理模式,发展中国家有了部分话语权和参与权
当前国际金融治理机制的困境
国际金融治理机制权力结构失衡
欧盟、金砖国家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发展逐渐打破美国霸权
欧元打破美元国际货币唯一性
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外围国家实力不断提升
俄罗斯不断显示参与全球治理的抱负
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加大,成为国际金融治理的潜在竞争者
国际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危机频繁
巨额短期资本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套利,难面带来国际金融动荡风险,霸权国也难以治理
国际金融机构和组织调节失效
美国利益主导下国际金融机构和组织的调节作用受到制约
中国构建”互利共赢“机制的战略选择
”互利共赢“国际金融治理机制的发展
通过协调与配合,促使国际社会更多关注发展中国家利益,切实减免重债贫困国的债务,增加发展援助,推动技术转移
“互利共赢”机制的理念与目标
理念:多元合作理念
目标:摒弃金融市场上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实现交易对手的合作共赢
“互利共赢”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夯实权力运行基础
中国应同其他发达国家地区、新兴经济体保持良好关系,构建多极体系下的权力均势与稳定
中国继续提升本国经济实力,构筑稳定大国关系
中国主动参与国际治理机制运行规则,推动国际“互利互赢”的新规范新架构
完善G20国际金融治理形成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G20平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携手共治特征,逐步塑造“互利互赢”国际治理理念
逐渐将金砖银行、亚投行等纳入治理框架,提高G20治理有效性,联合其他国际金融组织资源和力量共同处理国际金融事务
充分发挥上合组织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不断构筑国际信任与合作体系
深化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多元国际货币
完善人民币国际清算体系,海外债券市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现人民币债券
积极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适当区间浮动
发展新型多边金融机构开展国际金融治理的实践
深度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积极推动国际金融治理体系变革
全球治理体系
金融全球化发展到特定阶段户,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管理国际金融关系和解决国际金融问题的组织结构和体制的有机结合。
核心内容:信贷分配和货币关系
当前组织结构:以G20和金融稳定委员会为核心的网状组织结构
体制复合体:囊括了货币关系、银行、证券、保险、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会计准则等诸多领域的国际规则
中国融入全球金融治理的表现
加入绝大多数全球金融治理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稳定委员会、国际清算银行及下属机构、巴塞尔委员会、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国际证监会
广泛遵守或执行主要国际金融治理规则
巴塞尔协议Ⅲ、《证券监管目标和原则》、《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
中国除提升自身金融实力外,面对的三大挑战和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如何助力陷入困境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同时尽力规避中美间的货币权力竞争与冲突,寻求发展的和平环境。
08年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消散,G20议程泛化,作用变弱,合作式微,中国如何继续寻求更多的国家间合作的动力和机会?
中国如何参与到全球金融治理核心议程和具体规则的制定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全球金融治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