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性疾病总论
传染性疾病,供大家期末复习使用。
编辑于2020-09-12 18:12:37感染性疾病总论
病原微生物与感染
病原体概述
概念 :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他媒介生物的统称。
分类 :朊粒、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真菌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
分级: 生物危害分四级
致病性
侵袭力
菌毛、定植因子、黏附作用
毒力
内毒素
外毒素
数量
数量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变异性
致病力减弱
卡介苗
致病力增强
流感的周期性流行
感染概述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 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免疫功能 2.感染三要素:病原体、人体、环境
概念:病原体突破机体防御屏障,在机体内寄生、繁殖的过程,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贯穿于始终。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与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的区别
感染性疾病+传染+流行=传染性疾病
感染的类型
机会性感染
机体免疫力降低,大量使用抗生素或者手术、置管等操作打破了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正常菌群也可引起感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
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住院48小时内不是医院获得性感染
社区获得性感染
入院前或者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
清除病原体
隐性感染(称亚临床感染)
病原体侵入宿主后,仅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仅导致倾危的病理损害,因而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生化异常
最常见
病原携带状态
第二常见
带菌、带病毒、带虫状态,是重要的传染源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比重最低,但易识别
潜伏性感染(潜在性感染)
不排出

宿主防御与感染
IgM:最早产生
IgG:最长时间
IgE:寄生虫
感染性疾病概述
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概述
感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阶段性
入侵门户
入侵门户适当病原体才能定居,繁殖及引起病变。(破伤风/霍乱)
机体内定位
专注性和广泛性
病原体入侵并定植后才能引起病变,病原体的组织亲和性与机体内定位密切相关。 (肝炎病毒对肝脏有亲和性,疱疹病毒对神经组织,对粘膜有亲和性)
排出途径:排出病原体的途径称为排出途径.
病人、病原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排除病原体,故有传染性
单一的有: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
多途径的有:脊髓灰质炎病毒、手足口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直接损伤
机械运动及所分秘的酶直接破坏组织(溶组织阿米巴)
直接破坏组织:钩体菌
细胞病变导致细胞溶解(脊灰V)
诱发炎症(鼠疫耶尔森菌)
毒素作用
外毒素:损害靶器官,如肉毒杆菌的神经毒素、霍乱肠毒素
内毒素: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引起发热,休克,DIC,如伤寒杆菌、志贺氏菌
免疫机制
很多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应答有关
其他机制
感染的扩散过程
直接扩散、经淋巴管、血流扩散、其他途径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发热

代谢变化
蛋白质代谢
糖代谢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酸碱平衡
内分泌改变
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概述
感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成为感染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动物源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
定义: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水平传播: 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虫媒传播、医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 母婴(父婴)传播
易感者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该疾病的易感者.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地理、气象和生态等(地区性、季节性)
自然疫源性疾病 :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亦可受感染,这些传染病即称为~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发病率变化)
流行的传播方式
共同来源传播
连续传播
混合传播
感染性疾病的特征
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外来性
霍乱、AIDS
地方性
流行性出血热 血吸虫
季节性
质
流行性
疾病三间分布
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
散发性发病:是指某些传染病在某地近年来发病率的一般水平
流行:当某病发病率水平显著高于一般水平时称流行.如:甲肝
大流行: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大流行. 非典
暴发流行: 短时间、某一地区或单位出现许多同一种传染病病例发病。食物中毒 流感
量
感染后免疫
临床特点
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
概念: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出现最初的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影响因素:潜伏期的长短一般与病原体感染量成反比。
表现:每个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范围(最短 最长)并呈常态分布,其长短因病而异。
意义:潜伏期是检疫工作观察、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
前驱期: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症状明显期
通常具有该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注意顿挫型表现(跨过症状明显其)
恢复期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恢复后
复发
恢复后。。
再燃
症状减轻后。。
后遗症
有的感染病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者称为后遗症
常见症状及体征
发热
三期
热型
稽留热(伤寒、斑疹伤寒极期)
弛张热(败血症、伤寒缓解期)
间歇热(疟疾)
回归热(回归热)
波状热(布氏杆菌病)
不规则热(流感、阿米巴脓肿)
皮疹
时间
◆水痘,风疹: 第1日出疹
◆猩红热: 第2日出疹
◆天花: 第3日出疹
◆麻疹: 第3-4日出疹
◆斑疹伤寒: 第5日出疹
◆副伤寒: 第6日出疹
◆伤寒: 第7-13日出疹
水红花、麻斑伤
毒血症装
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痛等
多在前驱前。也可表现较重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肝,脾,淋巴结肿大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诊断依据:症状+体征+辅助检验检查+流行病学
临床资料
全面而准确的临床资料来源于详尽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的体格检查
典型阳性体征以及有鉴别价值的阴性体征
麻疹-粘膜斑疹;
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狂犬病-兴奋烦躁,恐水怕风,流涎多汗;
流行性出血热-酒醉貌,腋下出血点
流行病学资料
传染病的诊断中占重要的地位
地区性、季节性、年龄、职业、预防接种史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般检查、病原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 其他(影像、内镜、病理、基因组学等)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
目标是消除病原体、阻止疾病的传播及流行
“三早一救”
早发现、早诊断、早期隔离,就地治疗
“三结合”
治疗与预防相结合
病原治疗与一般治疗相结合
中西医治疗相结合
治疗方法
一般及支持治疗
隔离和消毒,护理及心理治疗;支持疗法(基础、营养、器官)
病原治疗
常用药物有: 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抗寄生虫治疗
对症治疗
降低消耗、减轻损伤、减少痛苦、调节各系统功能、保护重要脏器
其他疗法
康复-针对后遗症;免疫治疗
中医治疗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管理传染源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手足口病。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切断传播途径
隔离
接触传播途径、飞沫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途径
消毒
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消除和杀灭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营养,锻炼等
采取特异性免疫措施: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