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自考课程(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编辑于2020-09-13 16:03:02“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念的重大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协调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找出短板,补齐短板。推动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
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内涵
全民共享
全面共享
共建共享
渐进共享
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2015年11月11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
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支持传统产生优化升级
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强化科技创新
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必要性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
1. 建设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2.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 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4. 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5.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6. 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7.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政治举措和行为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必须深化机构和行政机制改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符合我国国情
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
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基础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如何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相适应。
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除中国共产党外,我国目前有八个民主党派
“一国两制”
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香港,澳门问题
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国”是实行“两制”是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支荣。
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
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
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发展是永恒的主体,是香港,澳门的立身之本,也是保持香港,澳门国际地位和解决香港,澳门各种问题的金钥匙。
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习近平新时代对台工作重要思想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
如何推进对台工作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正确道路
坚持一国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
庄严承诺
秉持和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
心灵契合
携手同心共圆民族复兴中国梦
命运相连
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
如何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要建设好网络安全
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民族团结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公正的主题。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主政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国家
是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爱国主义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社会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个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主体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
基础
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必须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四种精神
伟大创造精神
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强国的基本特征
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
发达的文化产业
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提高国民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首先要努力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其次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注重国家形象塑造,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最后要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
第四节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如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优先位置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
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如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体现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每年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2014年4月15日第一次正式提出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
千年大计
生态文明的含义
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生命之根,是中华文明发展之源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式,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的关系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如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推进绿色发展
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幼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