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沟通》读书笔记
仔细解释了管理沟通的理论、具体的方法和策略,管理沟通的类型、注意事项等,可以作为管理沟通实操的一本参考书籍。
编辑于2020-09-16 08:55:36《管理沟通:理论、工具、测平、案例》
第1章 管理沟通概述
1.1 管理沟通的概念与作用
1.1.1 沟通与管理沟通
沟通的含义
沟通实质上是指信息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传递过程
沟通是一个人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并使自己被他人理解的活动,即运用共同的符号互相交流思想的过程
管理沟通
组织及其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在履行管理职责、实现管理职能过程中进行的有计划的、规范性的交流活动和过程
1.1.2 沟通的目的
(1)沟通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
(2)沟通可以满足个体的需要
满足人们各自的需要,减少内部冲突,调节情绪与促进情感交流,促进相互理解
(3)沟通可以实现组织内部任务目标
通过信息的彼此交流,实现高效率管理的目标
1.1.3 沟通渠道与网络
(1)沟通渠道
信息传播者传递信息的途径
①正式沟通渠道
例会公司间的商务信函、例行的会议、报告、制度公告
②非正式沟通渠道
多是口头传播,一些传闻和小道消息
(2)沟通网络
群体中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结构形式
①正式沟通网络
莱维特提出了链式、环式、轮式、全通道式、Y式5种正式沟通网络
沟通网络代表一个组织的结构系统
②非正式沟通网络
单线式,流言式,偶然式,集束式
传播速度快、能提供正式沟通难以获得的信息,但是难以控制,信息容易失真,易形成小圈子,影响组织的稳定与凝聚
1.1.4 沟通在管理中的作用
(1)与外部建立联系
(2)改进决策创新
(3)促进内部协调
恰当的沟通,管理者能了解下属、合理分配任务,下属也能正确理解工作任务
有助各部门相互协调
(4)强化激励、改善绩效
思想上和感情上的沟通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
上级的认可、表扬及时传达,有利于激励下属的工作
1.2 管理沟通的相关理论
1.2.1 古典理论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以工厂管理为对象
①科学制定工作定额
②合理用人
③推行标准化管理
④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⑤强调雇主与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
⑥主张管理职能和作业职能相分离
⑦例外原则
高层管理者应把例行的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者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重要事项的决定权和监督权。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①管理实践的6种基本活动
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管理活动
②管理活动的5个要素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③管理的14条基本原则
工作分工、职权与职责相符、纪律严明、统一指挥、统一方向、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报酬、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等级链制度、秩序、公正、保持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合作精神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
①劳动分工
②职权层级
③正式的选拔
④正式的规章制度
⑤非个人的
规则和控制的实施具有统一性,避免掺杂个人感情/个人偏好
⑥职业导向
古典理论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忽略了管理中人的因素
1.2.2 人际关系理论
(1)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霍桑实验
人的生产效率不仅要受到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2)人际关系理论的内容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
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
③新型管理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工人的满意度越高,其士气就越高,从而效率就越高
满意度来源于对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的满足
1.2.3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
运用科学方法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
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组织目标
(1)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五级需要层次
(2)X-Y理论
“X”理论
把人看作天性厌恶工作、逃避责任、不诚实和愚蠢等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就必须采取强制、监督、惩罚的方法
“Y”理论
人并不是被动的,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只要创造一定的条件,他们会视工作为一种得到满足的因素,就能主动把工作干好
对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从管理上找原因,排除职工积极性发挥的障碍
(3)超Y理论
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管理方式,必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管理方式要适合于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
基本观点
①人们带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组织,但最主要的是实现其胜任感
②由于人们的胜任感有不同的满足方法,所以对管理要求也不同
③组织结构、管理层次、职工培训、工作分配、工资报酬和控制水平等都要随着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及人员素质等因素而定,才能提高绩效
④一个目标达成时,就会产生新的更高的目标,进行新的组合,以提高工作效率
(4)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
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
包括组织政策、工资和奖金、人际关系等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有关的因素
起到了预防职工出现不满感的作用,如果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会是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
这些因素即使得到满足也不能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发挥
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
工作上的认可和赞赏、挑战性、发展和成长等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
可以激发人们在工作中努力进取,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5)三需要理论
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生存需要
满足基本的物质存在要求
联系需要
人与人之间建立友谊、信任、尊重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要求
发展需要
个人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需要
(6)强化理论
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作的反应,只要创造和改变外部的操作条件,人的行为就会随之改变
强化的类型
正强化
希望的事情:行为变得更加可能发生
负强化
不希望的事情:行为变得更加可能发生
自然消退
希望的事情:行为变得更加不可能发生
惩罚
不希望的事情:行为变得更加不可能发生
主张作为管理者,应多采用奖励而少采用惩罚
(7)公平理论
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
当个人做出成绩并取得报酬后,他们不仅关注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会关注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通过比较来确定是否公平
横向比较是个人将自己的产出与自己的投入的比值与其他人作比较,只有相等时,个人才认为公平
纵向比较是个人将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获得的产出,同自己过去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个人才会认为公平
(8)期望理论
效价-手段-期望理论
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
工作能提供给个体真正需要的东西
个体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
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个体的绩效
定义
期望是指人们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的可能性的主观概率
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工具性是指行为者对工作绩效与所得报酬之间相关联系的主观估计,是员工对达到预期目标后会被企业奖励的主观判断
某一活动对个体的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乘积
1.3 沟通的障碍与控制
1.3.1 认知障碍
它源于个人的社会环境、生活教育背景、文化差异和思想愿望的不同
1.3.2 信息障碍
(1)不确定的信息来源
对信息来源的认可程度直接决定了他对信息本身的认可程度
(2)不适当的信息传递过程
信息传递的环节越多,对信息进行的加工就越多,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
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障碍
①沟通时机不当
不合时机发送的信息,造成接受者的理解困难
时机的延误与耽搁,会使信息过时而失去价值
②沟通渠道不当
③信息传导不当
信息接受者经常同时充当信息发送者的角色,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理解和加工,传递给下一个信息接受者;造成信息失真、且经过改编后的传递的信息不一定符合信息接受者的特点
(3)接受者对信息的过滤
在接受信息时,有时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过滤
(4)信息量过多
收到过多信息的时候,必然有一部分信息会被忽略
1.3.3 经验障碍
信息沟通往往受到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只有存在共通区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信息发送者只是在自己的知识经验范围内进行编译;同样,信息接受者也只能在自己的知识经验内进行解译
1.3.4 情绪障碍
不同的情绪状况会使个体对同一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
应尽量避免在情绪很激动的时候进行沟通
面对有情绪的人,沟通者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设法让对方的情绪平静下来,如果对方难以平复心中的怒火,就暂缓沟通
同样,当你带着情绪和别人进行沟通,就会不自觉地向对方传递不良的情绪,传达负面信息
1.3.5 地位障碍
沟通双方地位的差异造成了沟通中的地位障碍
下属和上级会基于对方的个性、地位、职责等要求过滤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只去沟通对方应该知道的内容
组织中的地位与职务差别,会导致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理解问题的思路不同,进而导致沟通中的立场不同,给高效的沟通带来了阻碍
1.3.6 信息控制与有效沟通
(1)信息沟通过程的控制
信息沟通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与处理、信息传递等环节,对信息的控制需要对其中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
①信息收集过程控制
a.确定信息收集的内容
b.选择信息的来源
c.选择恰当的方法
直接到现场调查、查阅和利用现存文献资料
②信息加工与处理的控制
初始信息的加工一般包括鉴别真伪、分类、计算、比较与分析、编写等工作内容
③信息传递的控制
a.信息传递要做到因人而异,根据信息接受者的地位角色、心理特征、知识背景等选择信息的传递目标
b.要畅通与理顺传递的渠道,把握好传递的方式与范围
需要以正式渠道传递的信息不能以非正式的渠道传递出去
(2)促进有效沟通的措施
拓宽组织内部沟通网络,创造有利于沟通的环境,鼓励成员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进行沟通
①拓宽组织内部沟通网络
a.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减少对信息的篡改和过滤现象,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
b.有效利用越级传递和非正式渠道的沟通
c.促进横向交流,强化横向合作
②创造有利于沟通的环境
1.4 沟通的一般策略
1.4.1 沟通者策略
定义
如何明确沟通的目标,结合自身的身份地位、良好意愿、专业知识、外表形象和价值取向,选择相应的沟通策
内容
(1)提升可信度
对沟通者的信任、信赖和接受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信息被接受
受到沟通者的身份地位、良好意愿、专业技术、外表形象、共同价值五个因素的影响
(2)确定目标
①总体目标 指沟通者期望实现的最根本结构
②行动目标 指导沟通者实现总体目标的具体的、可度量的、有时限的步骤
③沟通目标 指沟通者就听众对沟通起何种反应的期望
(3)选择策略
四种不同的沟通形式
①告知
让听众接受信息并按照信息要求行动,比如宣布一项常规程序,要求下属执行
②说服
需要听众采纳自己的建议或改变原有的看法
③征询
就某项建议、方案与听众达成共识,以获得听众的支持或共同商议后达到某个目的
④参与
沟通者不掌握信息,需要听众集思广益,提供广泛的信息,如头脑风暴会议
1.4.2 听众策略
根据听众的需求和利益期望组织沟通信息、调整沟通方式的有关技巧
(1)听众分析策略
①掌握听众分析方法
个体分析,即对每一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民族等情况进行分析
整体分析,即对听众群体的群体特征、立场、共同规范、传统等情况进行分析
②关注听众的信息需求
关注听众对背景资料的了解情况,掌握听众对新信息的需求,了解听众的期望和沟通偏好
③分析听众的感觉
听众对信息感兴趣的程度及信息的难易程度
兴趣较高,沟通者应直奔主题或强调利益部分加强信念
不感兴趣,沟通者应一开始就提出预期的反对意见,再列出可能同意的几个观点,逐渐得到整体构想的认可,申明问题确实存在,获得对问题的认同,然后解决问题
要求的行动对听众来说比较难做到
强化行动对受众的利益和信念
尽可能简化步骤
提供可遵循的程序清单
(2)听众激发策略
①通过明确的利益激发听众兴趣
③通过信息结构激发听众兴趣
a.通过有吸引力的开场白激发听众兴趣
b.通过信息结构的主体激发听众兴趣
c.通过信息的结尾安排激发听众兴趣
1.4.3 信息策略
每次信息沟通发生之前,首先要思考如何完善沟通信息的组织结构
(1)强调信息的策略
沟通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最容易被听众记住
(2)组织信息的策略
①确定沟通目标
指导性沟通:要求听众接受沟通者的观点,或产生所期望的行为或结果
咨询性沟通:为了获取某种信息,得到某个结论,或者是得到对方的支持
②提出有说服力的论据
事实和数据、共同的知识、得到广泛认同的例子以及权威的观点等
③组织信息内容
根据不同的受众,确定不同的信息组织和表达方式
1.4.4 渠道策略
对传播信息的渠道进行选择的策略
书面还是口头、正式还是非正式、单个还是群体....
1.4.5 反馈策略
沟通者及时、有效地获得信息接受者的反馈,以便于澄清信息传递和接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解和失真的策略
接受反馈
(1)耐心倾听,不打断
谦虚的态度,以真诚的姿态倾听
(2)避免自卫
(3)表明态度
接受反馈之后,沟通者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比如理解、同意、赞成、支持、不同意、保留意见、如何行动等
第2章 沟通的维度
2.1 沟通的分类
2.1.1 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
(1)内部沟通
组织内部进行组织与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的沟通,目的是达到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协调合作,使组织达到协调状态,提高管理效率
除了一般的沟通方法之外,还包括
①发布指示
是上级的指令,具有强制性
一般的或具体的指示、书面的或口头的指示以及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上下级之间关系持久,信任程度较高,可采用口头指示
非正式的方式可以用来启发下级;正式的方式命令下级,可增强严肃性和正规性
②会议沟通
工作汇报、专题讨论会、员工座谈会等
③一对一交谈
(2)外部沟通
组织同外界的各方面如政府、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消费者等发生的人际沟通
①外部沟通的前提 组织形象是外部沟通的前提
②外部沟通的方式
公共关系是一种状态、活动
与外部方面进行有效、良好的沟通
2.1.2 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
(1)直接沟通
指发送信息与接受信息无需中间人传递
双方可以充分交换意见,获得准确的信息;有时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
(2)间接沟通
优点是不受时间限制,应用机会多
缺点是浪费人力与时间,有时会使信息受损与失真,有时信息传达到接受者时已经失去价值
2.1.3 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1)单向沟通
单向沟通沟通的速度快,信息发送者的压力小
信息接受者没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不能产生平等和参与感,不利于增加接受者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不利于建立双方的感情
适用性
大家熟悉的例行公事,低层的命令传达
管理者个人经验不足,无法当机立断,或者不愿下属指责自己无能,想保全权威
(2)双向沟通
优点是沟通信息准确性较高,信息接受者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产生平等感和参与感,增加自信心和责任心,有助于双方建立感情
信息接受者有心理压力,信息传递速度慢,易受干扰,并缺乏条理性
适用性
要求工作的正确性高、重视成员的人际关系
处理陌生的新问题、上层组织的决策会议
2.1.4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1)正式沟通
按照正式的组织系统与层次来进行沟
比较严肃,约束力强,易于保密,富有权威性
刻板、缺乏灵活性、信息传播范围小、传播速度慢
适用性
重要的信息和文件的传达、组织的决议等
(2)非正式沟通
它通过个人之间的接触来传播信息
信息流传速度很快,但有不准确的消息,播过程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2.1.5 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
(1)言语沟通
①口头沟通
如演讲、会谈、电话、会议、广播、讨论等
优点是简便易行,灵活迅速。缺点是沟通范围有限,且随机性强
②书面沟通
通知、文件、通信、布告、报刊、备忘录、书面总结、汇报等
受时空的限制较小,有利于长期保存,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规范性
沟通效果受文化修养的影响大,对情况变化的适应性较差
(2)非言语沟通
副言语
视觉符号
面部表情、身体运动和姿势、神情、目光接触、人际距离、衣着、发型、肌肤、体态、音质、音色等,身体接触
2.1.6 个体沟通与群体沟通
2.2 沟通的过程
2.2.1 沟通环节要素分析
(1)信息发送者
首先确定沟通的对象,选择沟通目的,开始沟通过程
明确需要沟通的信息,并将它们转化为信息接受者可以接受的形式
(2)信息接受者
(3)信息
即沟通的内容
(4)通道
即信息传递的渠道
(5)背景
沟通所面临的总体环境:物理背景(接受信息的环境)、心理背景(接受信息时的心理情形)、社会文化背景(社会角色及文化差异不同)等
(6)噪声
对信息传递和理解产生干扰的一切因素
2.2.2 沟通过程模型
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包括编码、传递、译码、反馈四个关键环节
2.2.3 沟通过程模式
①步骤一:信息发送者获得某些观点或事实,并且有了传达出去的意向
②步骤二:信息发送者将其观点、想法和所得的事实,以言词来描述或以行动来表示
③步骤三:信息借助某种通道传递
④步骤四:信息接受者由通道接收到信息符号
⑤步骤五:信息接受者将获得的信息解译,转化为其主观理解的意思
⑥步骤六:信息接受者根据其理解的意思加以判断,以采取不同的反应行为
2.3 沟通的方向
2.3.1 向上沟通
(1)向上沟通的形式
①上级向下级征求意见
②下级主动向上级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
(2)向上沟通的原则
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不能报喜不报忧,更不能为迎合上级部门的需要而歪曲事实,作虚假报告
2.3.2 向下沟通
(1)向下沟通的内容
①对分配给成员的任务及其工作方法要给予明确、详细的工作描绘和指导
②从组织总体经营战略出发,说明如何和为什么要使其工作与组织总目标相一致
③向成员介绍有关组织过去和现在各方面的情况,说明组织有关规章制度、工作程序
④对成员工作绩效的评估应着重于其实际完成工作的好坏
(2)向下沟通存在的误区
①信息的分享不够
成员对自身所处的环境、目标不了解,处于朦胧状态,无法采取正确行动
②信息冗余量过大
套话连篇,不结合实际,不触及问题本质,造成组织成员的反感
③信息精确度较低
个人理解上的差异,影响了信息的精确度
④动态信息过少
没有及时传递最新的信息,导致组织行动迟缓,或缺乏应变能力
2.3.3 水平沟通
同级之间或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
(1)横向沟通
同一层次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加强组织内部同级单位之间的了解与协调,化解不同部门之间的矛盾
(2)斜向沟通
不同级别又无隶属关系的组织、部门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目的是了解相关部门的业务情况,以便协调管理
第3章 组织内部沟通
3.1 与上级沟通
3.1.1 请求汇报
注意点
(1)尊重而不吹捧
(2)请求而不依赖
需要汇报的:工作计划执行情况、进展、突发事件解决情况
需要自己消化的:平级同事请求协助、在上级授权范围内的事情、岗位职责内的事情
(3)主动而不越权
不要越权替上级做出决定,而是应引导上级,让上级说出自己想要的决定
(4)清楚而不混乱
理清思路,明白自己想要说的是什么,安排好所说事项的先后、轻重顺序
(5)简明而不罗唆
突出重点、分条列项、言简意赅
(6)自信而不自负
(7)争议而不伤自尊
自己的建议被拒绝时
感谢上级能够腾出时间来考虑自己所提的建议
用恰当的言辞探讨并进行辩证,注意维护上级的自尊
3.1.2 游说说服
游说策略
(1)上级的共性
能够做出有效的决策
每项决策都受理智和情感两个因素的影响
(2)上级的特性
按性格特征分
魅力型
特点
容易为新的构思动心,但根据经验必须权衡各方面的信息之后做决策
热情、魅力四射、有支配欲、有毅力、喜欢冒险、有责任感
方法
注重结果,简单直接的游说方式
应开门见山,过程中使其互动,结果好像是上级引导讨论过程
思考型
特点
欣赏有数据支持的论证,极其讨厌冒险,不能很快做出决策
理智、聪明、逻辑性强、重理论
方法
需要尽可能多的信息,开诚布公地表达疑虑和担忧
怀疑型
特点
要求苛刻、爱捣乱、脾气暴躁、有强烈的叛逆心理
方法
谨慎小心,必须获得其足够的信任,同时借助其所相信的人的支持,赢得其信任
追随型
特点
在决策中会参考自己或者他们所信任的人过去的经验,讨厌冒险
有责任感、小心谨慎崇尚品牌、精明
方法
注重已验证的经验、参考资料、证据等最具说服力的东西,引用成功先例
引用上级自己或其信任的人的过去所做的决策支持自己的观点
控制型
特点
讨厌不确定因素和模糊不清,注重纯事实和科学的分析方法
逻辑性强、理性、具有判断力、仔细、力求准确、分析能力强
方法
清晰有条理,具有可信度,同时列举来自专家的细节
提建议时不要咄咄逼人,上级热衷于自己的想法时则应暂时保持沉默
3.1.3 掌握三大方法
(1)长话短说
充分准备,陈述内容的重点,避免语言重复和累赘
说话清晰有条理,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2)避免沟通“雷区”
姿势僵硬、语调平淡、情绪紧张、口头禅过多
缺乏眼神交流、照本宣科、讲话语速太慢或太快、音量太小或太大
(3)合理的肢体语言
3.1.4 运用四大技巧
(1)选择恰当时机
上午10点左右:刚处理完早上的业务,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如果上级心情不太好,下属最好不要打扰他
(2)选择合适的场地
上级的座位、办公室
(3)运用得当的方式
沟通的方式要因人因事而异
(4)注意自身的职业形象
3.2 与下属沟通
3.2.1 目标激励
定义
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
(1)不做无效的目标激励
分析下属的情况,区分下属是否具备被激励的特质
有效激励的特质
在乎自己的形象和地位、对工作充满热情、渴望获得成功和认可
希望得到物质生活的改善、积极乐观的个性
无效激励的特质
自信心不足、准备离职、对目标结果无所谓
不认同目标评价的方式、消极的个性
(2)对未达到目标表示不满
①表达自己对下属未达到目标的理解
②明确持续未达目标的后果,增强下属改变的紧迫感
③就事论事,肯定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值得肯定的部分,增强下属信心
④分析未达到目标的原因,提供可行建议
⑤表达自己的期望,明确希望下属改变的时间表和要求
⑥真诚告诉下属,作为上级愿意提供所有可能的帮助
(3)达到较高目标的激励
激励员工保持达成较高目标
①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人,展示令人向往的前景
②告知下属他们达到目标对实现公司愿景作出的贡献
③暗示下属会获得更多的加薪、晋升机会,有利于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的实现
④告知下属可以作为标杆,赢得他们的尊重
⑤给下属可行的建议
⑥表示自己以与这样的下属合作为荣
3.2.2 分配任务
(1)选对沟通渠道很重要
(2)准确表达是关键
提供明确的信息和指示,说明自己的期望,让下属真正理解自己的意思
明确表达出任务的目标、完成的期限、遵循的原则、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完不成任务的后果、可以使用的资源和下属承担的责任
(3)下属的反馈信息不可少
给予下属发言的机会
同时警惕下属利用所给予的反馈机会讨价还价
3.2.3 处理抱怨
对下属因工作或者其他事情而心中不满和责怪别人的情况进行分析处理
四步
(1)找准抱怨根源
抱怨的类别
直接抱怨、间接抱怨
抱怨工作、生活、社会
抱怨人、抱怨事情、发泄情绪
抱怨公司管理的问题、下属执行的问题、企业文化的问题等
(2)发掘抱怨机会
及时沟通,了解事实,分析抱怨的原因,寻找改变的机会,必满抱怨再次发生
(3)有效消除抱怨
①了解下属抱怨的原因和目的
②倾听对方的表达,帮助搞清楚情况
③安抚下属或对下属表示理解
④借助问题解决工具发掘问题根源
⑤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源制定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措施
⑥视情况向提出抱怨的下属进行答复
⑦验证问题解决的效果
(4)处理抱怨有技巧
保持平静,不让下属看穿自己的想法
搞清楚下属抱怨,只是想通过抱怨借机借机其他问题,还是真的对某人某事某政策有抱怨
有时上级无法提出令其满意的解决办法,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利或人格魅力等让抱怨的下属无话可说
3.2.4 增进感情
最好方式就是表达对除工作之外事项的适度关心
对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
节日的问候,重要时刻的祝贺
但是避免打探下属的隐私,对于他不愿意详谈的问题不能刨根问底
3.2.5 掌握五大方法
(1)运用对方逻辑说服对方
洞察同下属沟通所获得的信息,并从下属的逻辑和情感角度着手
(2)搭建信任的桥梁
(3)消除误解和偏颇
①在随意和放松的状态下所讲的话,往往为真话
②在大庭广众下的发言,往往有迎合和虚假的成分
③玩笑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④不仅要了解事实,更要了解事实背后的动机
(4)用平等的心态去交流
放低自己的姿态,真诚谦虚
(5)表达对下属的尊重
不要用教训和命令的口气说话,人们更愿意接受推荐和建议
尊重个人生活工作习惯,只要没对公司和工作产生影响不必强迫别人改变
3.2.6 运用六大技巧
(1)定期与下属沟通
定期持续的沟通才能保证了解和掌握下属的最新情况
(2)借助闲谈了解下属
闲谈的时候应注意避免与下属交谈别人的是非和公司禁止之事
(3)善用倾听体察下情
客观地听取下属的发言而不作出判断
听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4)点燃激情感染下属
(5)把握细节树立榜样
(6)借助脾气施加压力
利用发怒作为同下属沟通的策略
通过发怒,让下属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自身存在的差距,进而产生进步的动
应注意把握发怒的时机和程度,避免下属产生抵触心理影响了沟通的效果
3.3 与平级沟通
3.3.1 赢得信任
(1)适当放利
对那些细小的、对自己前程影响不大的利益多一些谦让
(2)主动帮忙
对遇到困难的同事应主动关心,对力所能及的事应尽力帮助
要征求对方的意愿,并遵照对方的意愿帮忙,避免越俎代庖
3.3.2 获取支持
(1)放低姿态
如果自己做的比别人好,保持谦逊,切忌趾高气扬
(2)互相体谅
先要体谅他们,彼此工作有轻重缓急;在无事时建立良好关系,有事时自然好说话
(3)真诚赞美
看到同事的优点,并能真诚坦荡地去赞美
3.3.3 掌握四大方法
(1)要以大局为重
(2)求大同存小异
(3)避免心生嫉妒
(4)主动表达善意
①尊重对方,主动沟通
②不要只考虑本部门的利益
③做到互惠互利
④用诚意来促进对对方的了解,及时送上关怀
3.3.4 运用五大技巧
(1)用赞美改善关系
(2)谨慎直言相告
说实话要考虑时间、地点、对象以及他人的接受能力等
(3)善于用词汇表达
采用对方能接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4)说话不要犯忌讳
(5)用合理方式道歉
①使用其他方式代替语言表达不出的情况
②真心实意的道歉
③道歉可以坦率承认也可以用赞美方式进行
总结:跟评级要用建议、辅助、劝告、咨询的方法来沟通
第4章 组织间沟通
4.1 纵向沟通与横向沟通
纵向沟通
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主要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沟通
横向沟通
流动于组织机构中具有相对等同职权地位的人之间的沟通
4.1.1 来自上级的障碍
(1)先入为主
沟通的一方如果对另一方有成见,顺利沟通就无法实现
(2)不善倾听
(3)草率评判
4.1.2 来自下属的障碍
(1)沟通技能上的障碍
(2)心理活动引起的障碍
自信息传递方对沟通效果的顾虑,信息接受方兴奋、紧张、担心等心理活动引起的对信息的扭曲
(3)语义表达和理解方面的歧义
4.1.3 横向沟通的障碍
(1)“部门本位主义”和“短视倾向”
不自觉地表现出维护本部门利益,强调本部门业绩的倾向
(2)对公司组织结构的偏见
(3)性格冲突
(4)猜疑、威胁和恐惧
4.1.4 纵向沟通的策略
4.1.4 纵向沟通的策略
上行沟通
建立上级对下属的持续信任
安排非正式的上行沟通,如一起喝茶、进餐、参加晚会、郊游、进行文体活动等
维护上级管理层的内部一致性,请示、汇报工作应按照职责分工进行
下行沟通
提高沟通效率
制订沟通计划,明确相应的沟通政策,对可以下达的信息进行筛选
精简沟通环节,减少管理层次,促使信息直达重要部门
重视管理和控制信息流,减轻、分流沟通的工作任务
言简意赅,采用简单、直接的措辞,提倡简约的沟通
注重反馈,鼓励信息接受者对信息进行评价
在沟通过程中采用多种沟通媒介和载体,而不是仅仅采用单一的沟通方式
4.1.5 横向沟通的策略
(1)选择针对性的沟通形式
根据沟通的具体内容及沟通对象选择
(2)树立“内部客户”的理念
(3)耐心倾听而不是叙述
(4)换位思考
4.2 群体与团队沟通
4.2.1 群体与团队的区别
群体 VS 团队
正式的群体才有可能成为团队
目标: 信息共享 VS 集体绩效
协同配合: 中性 VS 积极
责任: 个体责任 VS 个体责任或共同责任
技能: 随机或不同的 VS 相互补充的
4.2.2 成功团队的特征
(1)共同的愿景和目标
(2)高素质的队员
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
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能够勇于承担责任,不断进取
(3)高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在知识、素质、能力上有突出的表现
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赢得团队成员的充分信任,传播热情
(4)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4.2.3 团队沟通的类型
(1)团队会议沟通
(2)团队无缝交流
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两者之间的位置不断交换
双方可进行多次重复商谈,最终达成一致
4.2.4 团队成员的角色
观念产生者、监督评价者
专家、推进者、执行者、完善者
协调者、凝聚者、资源调查者
4.3 冲突沟通
4.3.1 冲突产生的原因
(1)冲突产生的结构因素
①专业化
每个人都成为某项任务的专家,而对其他任务不甚了解
②相互依赖性
如果工作中出现问题,当事人很容易指责对方,产生冲突
③共用资源
当各个群体在争取有限资源时,就会引起群体间冲突
④目标差异
⑤职权关系
大多数成员对于传统的命令式职权关系感到不舒服
⑦管辖权的模糊
责任界限不清楚,当发生了无法界定责任的事件时,成员们就会倾向于“推卸责任”
(2)冲突产生的个人因素
①技术和能力
熟练的、胜任的员工会发觉很难和缺乏技能的新员工一起工作
②个性、观念、价值观和道德观、情绪、沟通障碍、文化差异
4.3.2 冲突类型的划分
(1)根据冲突对组织影响
①建设性冲突
使人们在冲突的过程中为解决问题而创新性地寻找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了创造力
②破坏性冲突
表现出刻板影响、高估自己的群体、低估他人的群体、观点的曲解等
阻碍组织达到目标,降低组织创造力、生产力、士气、工作满意度等
(2)其他冲突类型划分
冲突影响范围
组织间冲突、群体间冲突、个体与个体间冲突、个体内部冲突
冲突产生原因
目标冲突、认知冲突、情感冲突、程序冲突和关系型冲突
4.3.3 冲突谈判的策略
既有共识又有冲突的双方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可能达成协议的过程
成功的谈判策略
(1)研究谈判对象
(2)构建开放和信任的气氛
(3)学会适当让步
(4)对事不对人
(5)以实现双赢为目标
(6)寻求第三方的帮助
4.4 变革沟通
4.4.1 变革沟通的意义
(1)统一思想认识,确保行动一致
(2)发挥激励功能
适时展示变革阶段性成果,对主要贡献者进行嘉奖
(3)实现控制作用
必要时向组织内成员传达信息,预示不遵守组织决议的后果,以达成一致行动
(4)解决矛盾冲突
(5)确保组织变革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让组织当中的各个利益群体积极参与决策,提供决策所需的各类信息
4.4.2 变革沟通的模型
(1)高效的组织沟通渠道
(2)多元的组织沟通媒介
(3)合理的组织沟通方法
沟通方法应视具体情况及沟通对象而定
(4)适宜的组织沟通主体
按需选择适合的沟通主题参与沟通
4.4.3 变革各时期的沟通策略
(1)组织变革前期沟通策略
目的
疏通变革信息,包括变革的原因、目的、意义和可能的结果,使成员参与变革方案的讨论与制订,增强他们对于变革的信心
策略
通过非正式渠道和口头沟通的方法,在组织内传播组织面临变革的背景和即将变革的实施,让组织成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通过正式渠道向组织成员传递有关变革的计划和预期,增加组织成员对变革的信息和支持
(2)组织变革中期沟通策略
①及时公开进行重大决策的时间安排
②公开解释哪些看起来不一致的或不太容易被理解的决策与行为
③对当前的工作和未来的计划设想,在强调其积极一面的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的方面
④作出一些重大决策前,应公开讨论可能出现的最差的结果,以削弱组织成员由于盲目猜测而引发的焦虑
⑤沟通变革的“里程碑”事件,增强成员支持变革的信息,增强变革的动力
(3)组织变革后期沟通策略
①将变革成果作为规章制度写进组织的章程,持续评价这种变革
提供执行情况的反馈,提供评价的反馈,向组织成员沟通结果
②通过沟通使成员明白变革与其自身利益的直接和间接关系
增强组织成员对于变革利益分配公平性的感受
③通过教育培训的方法,强化成员行为,使其定型在组织期望的行为方式上
第5章 与客户沟通
5.1 接近客户
5.1.1 产品质量与优质服务
(1)产品质量
①产品内在质量:指产品的内在属性,包括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
②产品外观质量:产品的光洁度、造型、色泽、包装等
(2)优质服务
从消费者、客服、办事群众的利益诉求出发,完善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操作、科学简化服务流程
能够尊重影响服务对象主观感受的因素,如性别、性格、社会地位、教育背景、身份职业、文化习俗等
5.1.2 客户信息与知识管理
客户信息
客户喜好、客户细分、客户需求、客户联系方式等一些关于客户的基本资料
客户信息与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
(1)客户信息获取
交易数据、消费行为数据
交易信息,包括客户相关的购买产品和服务信息、折扣信息、购买日期等
客户背景和历史资料
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
领域知识,包括整个行业通行的相关信息或标准及行业相关的最新技术和趋势
(2)客户知识数据库建立
(3)客户忠诚度分析
有针对性地对高价值客户进行优质服务,对有远离倾向的客户及时挽留
对于组织发掘潜在的客户和需求、增加市场销售额和降低营销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4)客户知识共享
(5)CKM(客户知识管理)绩效评估:ROI评估
5.1.3 接近客户的沟通话术
称呼对方、进行问候、自我介绍、表示感谢、积极交流和拉近距离
5.1.4 接近客户的沟通技巧
(1)详细掌握客户信息
(2)熟悉客户周围的人
(3)制订备用拜访方案
(4)消除客户怀疑顾虑
要让客户充分认同双方是可以实现双赢的
不要完全否认自己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不要让客户感觉双方的利益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情况
(5)想好拜访结束措辞
①就下次拜访的时间、地点及相关事项等同客户进行简单沟通
②就本次拜访所达成的共识、待确认的事项以及下次拜访要准备的情况同客户沟通
③不要忘记再次表示感谢
(6)争取良好沟通条件
恰当的时机、场合
(7)认清客户成交路线
判断
①客户是否有独立的决定权
②客户看重成交风险还是看重成交成本
③客户的家庭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成交
④客户周围的人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成交
⑤客户的心态、风格、价值观、人际交往策略怎样影响成交
(8)做好倾听理解功课
5.2 直面客户
5.2.1 微笑服务
5.2.2 获得好感
要有先入为主的暗示效果、注意客户的情绪、给客户良好的外观印象、要记住并常说出客户的称呼
替客户解决实际的问题、让客户有优越感、保持自己的积极和开朗、利用赠品赢得准客户的好感
5.2.3 处理抱怨
(1)以良好态度应对客户抱怨
(2)了解客户抱怨的背后希望
(3)行动化解客户的抱怨情绪
及时用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
(4)客户追踪和客户抱怨卡管理
5.2.4 持续沟通
与客户保持沟通与交流,建立起长期的客户关系
方法
①在首次接触时,告诉客户还有一些与这次谈话主题相关的资料,并尽快提供给客户
②对于首次与客户谈论的某些问题无法理解解答时,查询资料后立即跟进
③邀请客户参加有关活动
④向客户发放调查表
⑤让客户知道工作人员多种通信方式并保证畅通
⑥向客户邮寄资讯
5.2.5 无缝隙服务
(1)无缝隙服务三大类型
①售前服务 主要包括市场调研、产品设计、提供产品说明书、提供咨询服务等
②售中服务 在产品交易过程中,如接待服务、提货服务、产品包装服务等
③售后服务 主要包括送货、安装、产品退换、维修、保养、使用技术培训等方面
(2)无缝隙服务职能要求
追求卓越、主动积极、人脉建立
客户服务、客户导向、压力承受
影响说服、沟通协调以及销售技巧
(3)无缝隙服务质量提升
①避免服务不良印象
②弥补服务不足之处
③制订服务修整方案
④考虑客户实际情况
⑤经常考察,建立良好的服务制度
⑥重视新老客户管理
第6章 与媒体沟通
6.1 公共关系策略
6.1.1 公共关系与媒体沟通
(1)公共关系
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社会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以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目的的一系列公共活动
构成要素
①社会组织
②社会公众
③传播
组织传播媒介向公众进行信息或观点的传递和交流
主要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形式
公共关系具有情感性、双向性、广泛性、整体性和长期性
(2)媒体沟通
个人间、群体间或群体与个人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感情的信息过程
媒体沟通在组织危机情景中的意义
①媒体对危机情景的不利影响
a.新闻媒体的报道增加危机处理的难
b.新闻媒体的报道影响大众对组织形象的认知和评价
c.各方团体在危机时利用媒体争取解释权,媒体成为利益角逐的舞台,组织与媒体沟通将会更加困难
②媒体对危机情景的有利贡献
提供信息,指导公众在不同危机情境中的行动
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危机发生时提醒公众
提醒组织留意其利益相关者的心情和情景
为危机管理者提供信息
6.1.2 公共关系的一般功能
(1)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
尤其是了解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态度、意见和建议
(2)参谋咨询为组织发展发挥智囊作用
(3)宣传舆论功能
宣传、教育与组织有关的政策、方针、经营管理理念、产品或服务
策划推广活动,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6.1.3 柯特利普和森特四步工作法
发掘事实与意见调查
什么是我们的问题
计划与决策
哪些是我们能做的
传播与行动
我们做了什么、为何要这么做
反馈与评价
我们做得怎么样
6.1.4 罗宾逊五步工作法
1.分析问题,确定工作目标澄清了相关问题并加以解决
2.根据第一个阶段所确定的问题,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案
3.执行第二阶段所发展的公共关系计划,实施具体的传播活动,对社会公众采取行动,以求解决问题
4.评估这项公共关系活动的效果
5.校正公共关系计划,主要是根据评价结果所发现的新事实来校正公共关系计划
6.1.5 杰弗金斯六点公共关系计划模式
(1)形式分析
首先了解组织的处境,即社会公众对组织的看法
明白问题的所在,并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
(2)目标确定
(3)公众确定
要考虑到在有预算限制的前提下,选择有针对性的活动对象
(4)媒介确定
所选的媒介能够达到选定的社会公众
公共关系活动预算许可的范围内选择媒介
(5)方案预算
表现为劳力、物力、材料和开支等方面
(6)活动评价
民意测验、形象研究、交往审计和观察法等
6.1.6 马斯顿的RACE模式
调查研究 Research
采取行动 Action
实施传播 Communication
效果检测 Evaluation
6.2 媒体沟通技巧
6.2.1 正确引导记者
提供真实的情况,表明组织对事件的看法,把组织与记者的观点协调起来
危机沟通中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我们知道了什么”、“我们什么时候知道的”、“我们对此做了什么”
沟通中的原则
向公众沟通事实的真相
率先对问题做出反应
处理危机要果断迅速
沟通情况时不要躲躲闪闪、与公众分享你的感受
组织内部建立一个最可靠的信息来源,获取尽可能全面的信息
对外沟通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关注事态的变化
对外界有关危机处理结果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
判断沟通效果
①在危机发生一定时间后,媒体报道还在继续吗?
②消极报道的新闻数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③记者是否不再向组织探询看法或信息而报道其他方面的新闻?
④组织应如何评判自己与所接触媒体的关系,热忱而专业还是对立而不信任?
⑤组织的核心信息是否都被媒体采用了?
6.2.2 处理好记者与编辑关系
①主动安排非正式的会议等沟通渠道与媒体建立和谐的关系,保持经常联系
②组织要与记者、编辑建立真挚的业务关系
③在适当的时候安排机会让组织管理者接受记者采访,选择最优先的媒体
④实现组织所有的承诺和保证
6.2.3 掌握好时间与妥善应答
(1)如何掌握好媒体沟通时间
①组织发布的消息是否有新闻价值?此消息为什么现在发布?效用如何?
②新闻发布会的具体时间安排,应避免与一些社会上的重大活动和纪念日相冲突
③具体时间最好选择在上10点或下午3点
④正式发言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小时,需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媒体记者提问
(2)如何妥善应答记者的提问
①拟定好维护发言人的答案,事先了解自己的谈话内容,把采访引向自己圈定的话题
②发言人接受采访时要表现得坦率、诚实,要在10~30秒时间内简单明了地阐明组织的重要立场
③新闻发言人对问题要保持冷静
④新闻发言人应以乐于助人、实事求是、不予谴责为原则,避免与媒体记者冲突
a.不要臆测,不要说“无可奉告”
b.不做失实报道,要报告目前所知的事实
c.不要夸大或缩小危机情形
6.3 新闻发言人制度
6.3.1 新闻发言人的选择
(1)组织领导者担任新闻发言人
传达有诚意的姿态、能提供权威性的回答、能让记者知悉事件的整体背景及相关信息
(2)组织一般管理者担任新闻发言人
一般管理者出面,在重大问题交流出现错误时,避免使整个组织失去权威性
由组织领导者亲自出面,反而缩减了组织回旋的空间
6.3.2 新闻发言人的训练
①组织的新闻发言人必须熟悉组织业务,并深入了解危机议题等相关问题
②新闻发言人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态度诚恳、头脑清晰、反应机敏、表现从容
能掌握新闻媒体的规律和特点,能精确、快速、清楚地沟通
语言流畅,面部表情、服饰要与信息内容一致等
6.3.3 新闻发言人遵循的规则
①掌握组织所要传达的信息,驳斥不实谣言
②勇于面对记者所提出的问题,即使不知道如何回答问题,也要强调会努力尽快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③尽量减轻危机引发的不良反应与顾虑,强调组织的应对措施
④定期举行记者会,及时取得危机信息的相关档案记录
⑤决定可供媒体采访及开会的场地
⑥若危机时间延长,可指派代理人代劳
⑦对采访记者的身份要确认,尽量不要让媒体和其他企业成员接触
⑧沟通内容必须简单扼要,避免用煽动性口语和口气来回答
6.3.4 新闻发言人应对媒体的策略
①新闻发言人需要预测媒体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准备答案
②新闻发言人要避免使用学术术语或者否定性的言辞
③新闻发言人要表现出谦卑的心态和姿态
④新闻发言人要在会议上向相关人员的协助表示感谢
⑤新闻发言人要表达组织对造成社会或消费者不安的歉意
⑥新闻发言人要注意控制时间,立即结
⑦会议结束时,新闻发言人应向到场的媒体记者及其他工作人员再次致谢
第7章 危机沟通
7.1 危机的形成与发展
7.1.1 危机与转机
危机,是指突然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危及组织形象、利益、生存的突发性或灾难性事故、事件等
危机产生的原因
(1)外部原因
①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等因素变化对组织既得利益的影响而造成的危机
②不可抗力的灾难或重大事件、事故,如火灾、地震等自然灾难,或由人为原因造成的重大事件、事故,如恐怖活动、抢劫事件
③失实报道引起的危机
④其他谣言和敲诈者的破坏等给组织带来的危机
(2)内部原因
①组织管理者缺乏危机意识 当组织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管理者社会责任、公众利益意识淡薄,只顾维护组织自身利益,损害公众利益,导致危机出现
②产品、服务质量有问题
③组织人员素质低下
成员的不当行为会给组织形象带来恶劣后果
子主题
转机(Transit),即危机性事件、事故发生好转,脱离危险的机会
7.1.2 危机的基本特征
组织危机的产生带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破坏性等
危机事件、事故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和控制的
必然性与偶然性、未知性与可测性、紧迫性与严重性、公众性与聚焦性、破坏性与建设性
7.1.3 危机的种类划分
(1)按危机起因分类
人为的危机事件和非人为的危机事件
(2)按危机可预知程度分类
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的危机事件(如灾害性天气)
难以预测的危机事件(如恐怖袭击、重大事故等)
(3)按危机可避免性分类
有避免可能的危机事件(人为)
无法避免的危机事件(非人为)
(5)按危机复杂程度分类
单一型的危机事件
危机事件的影响局限于事件本身,没有引起继发性的危机事件
复合型的危机事件
由于其涟漪效应又引发了新的危机事件
(6)按危机发生顺序分类
原发性危机事件
继发性危机事件
由最初的危机事件诱发出来的新的危机事件
(7)按危机发展速度分类
龙卷风型,指事件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且问题解决了以后不留什么后遗症
腹泻型,这类危机事件是逐渐发展而来的,但爆发后很快就结束
长投影型,这类事件是突然爆发,其后果却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文火型,这类危机事件在爆发前会经历一个酝酿的过程,爆发后也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渐化解,开始缓慢、升级缓慢、结束缓慢
其他的还可以按照 危机来源、涉及人员、涉及领域等来区分
7.1.4 危机发展的阶段
(1)前兆期
危机的隐患初露端倪,向组织发出警告
(2)加剧期
问题暴露、公众投诉、媒介追踪、声誉大降等一系列危机问题会出现
组织或社会公众已较清楚地了解到危机事件或事故,有关当事人介入行动,安排抢救工作
(3)处理期
处理期是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期
危机的处理期一般包括调查情况、自我分析、安抚公众、联络媒体等工作
(4)消除期
消除期是指危机事件评估工作开始,危机处理工作告一段落
准备详细的调查报告,妥善处理危机后期工作,以安抚人心,同时依靠公共关系手段消除影响,矫正组织形象
7.2 危机沟通的要求
7.2.1 危机沟通的障碍
危机沟通,是指以沟通为手段、解决危机为目的所进行的一连串化解危机与避免危机的行为和过程
(1)危机发生前的沟通障碍
①缺乏危机沟通意识
②封闭式组织文化
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纵向和横向沟通
在组织外部也缺乏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
③沟通管理薄弱
缺乏专门负责沟通的组织机构来开展危机沟通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活动
(2)危机发生后的沟通障碍
①信息传递不及时
②提供虚假不实信息
7.2.2 危机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沉着冷静、勇于担责
拥有宽广人脉,能在危机关头上下周旋、调解各方利益
诚实守信,不传达虚假信息
知识全面,细致周到、明察秋毫
善于创新,有较好的外貌形象、较强的亲和力
7.2.3 危机处理的五大原则
(1)承担责任原则
社会公众关心
①利益问题
无论谁是谁非,组织应该主动承担责任
②感情问题
很关注组织是否在意他们的感受,组织应站在受害者立场上表示同情和安慰
(2)真诚沟通原则
诚意、诚恳、诚实
(3)速度第一原则
组织必须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决行动并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以迅速控制事态
(4)系统运行原则
必须系统运作,绝不可顾此失
(5)权威证实原则
邀请重要的第三方在前台说话,使公众解除对组织的警戒心理,重获社会公众的信任
7.3 危机沟通的策略
7.3.1 确定沟通对象
一是被危机所影响的群众和组织
二是影响组织运营的单位
三是被卷入在危机里的群众或组织
四是必须被告知的群众和组织
其实组织的危机沟通对象就是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即投资者、内部成员、工会、政府、媒体、顾客、供应商、经销商、竞争者等
7.3.2 做好准备工作
(1)成立危机沟通小组
(2)选定新闻发言人
(3)确认危机沟通对象
(4)建立信息沟通规则
建立突发事件通信“树状结构图”并分发给每一个人员
(5)决定信息沟通方式
(6)危机沟通预先演练
7.3.3 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
(1)大众传媒是组织发布信息的主要手段
(2)大众传媒起着舆论导向的作用
7.3.4 危机沟通训练
新闻宣传技巧、广告宣传技巧、公共交际技巧、危机沟通实操方法的训练
第8章 如何积极倾听
8.1 倾听的过程
8.1.1 倾听的特点
(1)倾听的概念
本书认为倾听(Listen),是指在对方讲话的过程中,听者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同时作用,接受对方的思想、信息及情感,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
(2)倾听的作用
①倾听可获取重要的信息
②善听才能善言
③倾听能激发说话者的思维
⑤倾听可使管理者获得友谊和信任
8.1.2 倾听的重要性
(1)倾听在心理学方面的重要性
倾听是对说话者一种最佳的赞美
产生对倾听者的好感
(2)倾听在教育学方面的重要性
不直接把人们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人们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3)倾听在经济学方面的重要性
倾听者可以得到一个喜欢的朋友
得到很多信息,这些可能帮助倾听者获得成功;养成一个冷静思考的好习惯等
(4)倾听在道德伦理方面的重要性
倾听是对人的一种尊重,是一种修养
8.1.3 接收完整信息
(1)分清完整信息要素
词汇、语调、肢体语言
(2)接收完整信息的技巧
第一,掌握说话者的意图
第二,要听弦外之音
第三,要分辨事实与意见
8.1.4 提炼解读信息
(1)信息的复述
①重述关键词
②耐心等待反应:给对方时间理解消化
(2)信息的探究
①多用开放式问题
②避免使用暗示性问题
③使用非判断、好奇的语调
(3)信息主题的验证
当讲话者所阐述的信息开始变得不清楚、模糊含蓄或者远离了预定主题时,倾听者立即插话进行确认
作用
①让讲话者确信倾听者可以跟上自己的思路
②全部精力集中于讲话者
8.1.5 反馈确认信息
(1)情感反射
倾听者用自己的话表达讲话者的情感
倾听者说话时应带有疑问语调,使语句听起来像个问题
(2)释义
释义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倾听者验证对讲话者陈述事实的理解,鼓励讲话者对一些关键的想法和思想做进一步的阐释
例如,倾听者:“你认为这个策划成功的关键是强烈的团队意识,是吗?”
(3)反射式释义
通过捕捉讲话者表达的情感和信息内容来表示自己已经理解所听到的信息
先确认讲话者信息中的感情,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与阐述,表达出对讲话者所讲信息的理解
8.2 倾听的障碍
8.2.1 受到外界干扰
噪声干扰、景象干扰和距离干扰
8.2.2 选择过滤信息
倾听者如果对某一沟通内容毫无兴趣或者对讲话者心存偏见的时候,倾听者在倾听过程中就会有选择地过滤信息
8.2.3 思维速度差异
讲话速度与思维速度的差异
8.2.4 现场反应错位
用个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及其他标准对讲话者做出判断,出现“对人不对事”的情况
影响现场反应错位的因素主要有人的长相、打扮、穿着、说话方式、态度
8.3 提高倾听的效果
8.3.1 用心去倾听
不仅仅听讲话者说了些什么,还要读懂讲话者的面部表情、手势等
注意倾听讲话者说了些什么,是怎么样被说出来的,什么没有被说出来,表达了怎么样的感受和情绪
8.3.2 用体态倾听
(1)了解体态倾听因素
①直接面对讲话者
②保持良好目光接触
③坚持开放态度
④保持适当放松
(2)运用体态倾听因素
8.3.3 正确地发问
(1)倾听式发问
①通过发问表达出自己对讲话者所讲内容的兴趣,同时鼓励讲话者对话题继续进行
②倾听者通过发问使讲话者对话题进行更深入的阐述以便于获得更多的信息
③倾听者通过发问来了解讲话者的感受和想法
④倾听者通过发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讲话者所讲内容进行回应
(2)反馈式发问
对事实内容的理解做出简短的总结或评论,对讲话者所讲的中心主题和观点做出总结和评论
表明倾听者始终在和讲话者进行心灵和思想上的沟通
8.3.4 及时地表态(鼓励讲话者继续说)
(1)给予鼓励
例如,面带微笑地注视着讲话者的眼睛、点头、竖起大拇指等
(2)反馈性陈述
能够听出其“弦外之音”,表明倾听者对讲话者情感的真正理解
(3)重述关键词
8.4 掌握倾听的技巧
8.4.1 被动式倾听
三种行为
①与讲话者很少有目光接触,在双方沟通的过程中,倾听者不能很好地与讲话者进行交流,让讲话者产生单方面沟通的感受,失去讲话的欲望
②倾听者没有肢体语言,如面部表情
③倾听者偶尔地回应讲话者,也只是运用简单的词语,如“嗯”、“哦”等。让讲话者有被敷衍的感觉,从而失去了诉说更多信息的机会
8.4.2 专注式倾听
①倾听者与讲话者保持眼神接触
②倾听者表现出感兴趣的面部表情
③倾听者会经常使用口头语言对讲话者陈述的信息进行反馈,如“我明白了”“对,是这样”“好的,请继续”等
④倾听者经常使用肢体语言进行反馈,如点头、竖起大拇指等
⑤倾听者使用提问问题的方式获得更多信息
8.4.3 选择式倾听
①倾听者安静地坐着,且面部没有任何表情或情绪非常高涨
②倾听者左顾右盼,如看自己的手机、手表,或者咬指甲、拽衣角等
③倾听者急于打断讲话者,迫切地插入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④倾听者的反对情绪高涨,如反对或争论某个观点
8.4.4 同理式倾听
从讲话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倾听,并能够及时反馈,以此来了解对方信息背后的动机和感受
五种行为
①倾听者保持足够的耐心
②倾听者能读懂讲话者表达信息时的情感
③当讲话者信息表达模糊或者混乱时,倾听者会大声地提出问题
④倾听者能及时做出口头语言及肢体语言反馈,总结自己对信息的理解
⑤当讲话人情绪很激烈时探寻其原因
第9章 如何有效表达
9.1 提出问题
9.1.1 善用开放式提问
(1)主动型问题
①搭讪性问题
为了和别人搭上话而提出的问题,有时搭讪性问题并不需要回答
目的是为了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②探测性问题
a.简单询问
鼓励被提问者去思考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但是会显得有强迫意味)
多提问一些由表及里的问题
“我对你的观点非常感兴趣,你能解释一下吗?”
“是什么让你这样认为啊?”“你认为这件事情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啊?”
b.比较性问题
研究问题的细节
c.假设性问题(发现观点的问题)
检测被提问者的知识和想法
“如果这台设备不是租而是购买的话,那结果会怎么样呢?”
d.扩展性问题
引出更全面的回答
进一步澄清自己的观点或者是与被提问者展开讨论
“这个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什么啊?”
“可以讲解一下你的操作方案的特殊之处吗?”
e.发现观点的问题
探究被提问者的观点或者态度的问题
你认为这个财务报告写得怎么样?”“你对上次会议的决策有什么看法?”
f.总结性问题
帮助被提问者抓住主题,并且可以让提问者重新掌握话语权
考察理解力,控制爱说话的被提问者
例如,“现在我们必须回到……的主题上。”
(2)被动型问题
鼓励被提问者,给对方时间和空间,让对方表现出兴趣,说出实情
①非言辞性鼓励
例如,“哦”“嗯”等,或者其他表示支持态度的面部表情,如微笑、点头等。
②支持性点评和连接性问题
③重复关键字词
通过“关键字词+疑问语气”这样的问题
④反射性问题
把被提问者的回答变成一个问题,向被提问者反问回去
9.1.2 巧用封闭式提问
封闭式提问能够获得肯定的回答,即“Yes or No”(是或不是)式的简单回答
9.1.3 活用探索式提问
探索式提问是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的完美结合
9.1.4 慎用反作用式提问
它是应该避免的提问方式
(1)避免错误引导问题
引导性问题已经在问题里包含了预期的答案
包括
①直接引导问题
经过提问者的设计,会产生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
②批评性引导问题
常常带有一种隐含的讽刺效果,同时,它也包含了提问者情绪上的要求
③反向引导
被提问者用一个反问来回答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
④选择性引导问题
只给被提问者提供了很少的或者仅给出了几个特殊的选项,具有很明显的缺陷
⑤复杂引导
复杂引导提出的问题,对于被提问者来说可能所知甚少或者是一无所知,但是提问者却把被提问者看成是这方面的专家
⑥个性化引导
提问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的口吻提出的一些中性问题
(2)避免多重、马拉松问题
包含了很多个封闭式提问的问题
面对这样类似连环炮一样的问题,被提问者感到非常困惑,并无从回答
(3)少提模棱两可的问题
让被提问者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例如
“北京怎么样?”
对方会想,“啊?关于北京的哪方面?”
(4)避免使用修饰性问题
修饰性问题会把被提问者带到提问者想要说明的观点上,并向被提问者暗示出所谓的“正确”答案
阻止被提问者讲话
(5)杜绝歧视性问题
让被提问者受到侮辱、歧视
9.2 创意写作
9.2.1 文书的语体特征
文书是指组织及个人在处理事务中经常应用的,具有实用价值和一定格式的文体总称
(1)词语特征
①大量地使用专有名词、数量词,而不用形容词、叹词、象声词等
②使用文言词、书面语和国际通用的专门术语
(2)语法特征
①文书讲求语句的直陈性,多用陈述句,较少用祈使句,基本不用感叹句
②使用文言句式、介词结构和复合结构
(3)章法特征
不同文种在各自的特定部位往往有着较为一致的行文用语
文章的整体布局及段落的安排上,文书也是有一定程式
(4)修辞特征
选用适合交际对象和交际语境的词语,而不采用移用、代用和仿用等积极修辞手段
以连贯、周密、简练为其修辞目标
文书所采用的修辞手段是遵循“实用”原则
9.2.2 写作的要则
(1)对方本位
①定义
指采用从对方的立场、眼光和态度出发的语气来写作
对比
我已与太业出租汽车公司洽谈过,他们同意给您20%的折扣(以自己为中心)
作为太业出租汽车公司的客户,您可以享受20%的折扣(以对方为中心)
②要真正做到对方本位,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
重视阅读人,研究阅读人
明白对方的要求、期望、兴趣和问题所在
思考对方阅读后会有什么感想
行文自然而诚恳
(2)ABC原则
①正确(Accurate)
文章材料要真实可靠、观点正确、语言恰如其分,文中的其他信息也正确
②简洁(Brief)
③清晰(Clear)
语言写得清晰易懂,思想表达得明朗突出
9.2.3 创作的过程
(1)确立主旨
(2)选择材料
支撑观点和主题的材料
(3)安排结构
9.2.4 商务信函的写作
是指在日常的商务往来中用于传递信息、处理商务事宜以及联络和沟通关系的信函、电讯文书
包括询函、回复垂询、还价函、订货函和确认订单函
9.3 成功演讲
9.3.1 演讲的类型
(1)从功能上划分
“使人知”“使人信”“使人激”“使人动”“使人乐”
(2)从表达形式上划分
命题演讲、即兴演讲、辩论演讲
(3)从内容上划分
政治演讲、生活演讲、法庭演讲、学术演讲、宗教演讲
9.3.2 演讲的要素
(1)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
(2)适当的激情
能调动自己的情绪,带动观众的情绪
(3)演示的技巧
①肢体语言
手势、站姿、目光、表情
②语速适中,富于变化
③音量和语调适中,有起伏
④突出关键词
⑤适当的停顿
⑥吐词有力、清晰
⑦设计开头和结尾
(4)语言技巧
①语言适度夸张
②采用各种类型的问句
③悬念设计
④适当的连续排比
⑤运用情景描述、比喻、类比等手法
⑥语言的渲染力
9.3.3 演讲的构思
(1)确定论题
(2)处理材料
收集、赛选、使用材料
(3)营造结构
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何处为主、何处为次、怎样铺垫、怎样承接
(4)锤炼语言
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准确朴实
9.3.4 演讲的准备
(1)准备演讲稿
(2)准备好演讲中必需的工具
演讲稿、指示器、一个小时钟、一支笔、一个便签本等
(3)准备合适的演讲服饰
(4)检查演讲场地
灯光、道具、设备情况、场地布局等
9.4 有效表达的技巧
9.4.1 说话清楚有重点
(1)内容表达有技巧
①内容直接简短,指代清楚
②重要观点突出
(2)词汇使用需注意
①不要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
②必须使用字母缩写时要做解释
③使用母语能够更加直接地表达
(3)学会使用问题解决语言
①避免使用责备的语言
②巧用问题解决的语言
a.用自己知道的信息描述问题,主语要使用“我”而不是“你”
b.眼见为实
c.带着问题参与讨论:以便收集解决问题的建议
d.使用恰当的词汇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上来
e.不同意别人的意见时,不要沉默
9.4.2 控制好你的声音
(1)表达声音要控制
调整音量、变换语调、表达情感
(2)避免错误声音
不自信的声音、太温和的声音、音量大的声音、很单调的声音
9.4.3 掌握好你的语速
语速匹配沟通对象
清楚叙述
偶尔停顿
9.4.4 善于用眼神传达
维持稳定的眼神接触、把握好眼神接触时间、直视对方眼镜附近的位置
9.4.5 鼓励倾听者参与
(1)使信息变得有趣
①使用视觉辅助工具
②增加信息的幽默感
(2)使倾听者积极回应
①要求倾听者回应
②鼓励倾听者提问
③有效地回答问题
④验证倾听者的理解
9.4.6 肢体语言必不可少
积极恰当地使用体态姿势、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
避免体态懒散、面无表情、威胁手势
第10章 如何准确反馈
10.1 反馈时机与接受运用
10.1.1 准确反馈的意义
准确反馈的标准
语义明确
具体、真实、正面地描述,避免含糊不清
心灵相通
尽力理解对方的目的,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积极询问
避免问“问什么”型问题,防止产生防卫性反应
10.1.2 因人制宜给予反馈
不同类型的人反馈信息的方式
指挥类型
直接以任务为导向
权力与控制
直截了当地说明问题,给予他们反馈过程中的控制权
思考类型
间接以任务为导向
准确与精确
用平和的方式访客为,给他足够时间收集信息、提出深思熟虑的方案
社交类型
直接以人为导向
人际关系与名誉
先给予肯定性的反馈,在解决措施和工作绩效问题上强调合作
相关类型
间接以人为导向
参与、稳定
强调反馈如何有助于建立更稳定高效的工作环境,给出相关信息并征求他的意见
10.1.3 因地制宜给予反馈
(1)适宜反馈的场合、场景
①当注意到某人成功地实现了一个目标的时候
②当某人的行为或表现对团队实现目标的进程产生阻碍的时候
③当某个人的举动或行为影响到其他人,并且影响到良好工作关系保持的时候。
(2)不适宜反馈的场合、场
①当反馈者的情绪过于激动的时候
②当对方情绪很激动,难以接受反馈的时候
③当反馈者没有充足证据的时候
④当反馈者只想发泄自己的情绪,并没有考虑到人际关系的时候
⑤当环境和目前的时机不适合进行实质性沟通的时候
⑥当对方没有准备好接收反馈的时候
10.1.4 及时有效地接受反馈
(1)接受反馈的技巧
①仔细倾听,不要打断反馈者
②避免自卫,尽量理解反馈者的目的
③提出问题,澄清事实
④总结接收到的反馈信息
⑤确认理解
⑥理解对方的目的
⑦表明态度,采取行动
10.1.5 适时适地运用反馈
(1)对正确行为的反馈
对正确的行为通过表扬来肯定
表扬个体的表现/贡献
(2)对错误行为的反馈
对错误行为的反馈是通过正面的批评来进行
两种批评方法
汉堡原理
a.先表扬特定的成就,给予真心的鼓励
b.然后提出需要改进的“特定”的行为表现
c.最后以肯定和支持结束
BEST反馈
四步
B 行为描述
E 表达后果
S 征求意见
T 着眼未来
注意事项
a.针对接受者的需求进行反馈
b.反馈应当明确、具体
c.尽可能给出一些正面、有建设性的反馈
d.反馈应集中于接受者可以改进的行为上,不要给反馈接受者造成更大的压力
e.对事不对人
10.2 反馈障碍与有效工具
10.2.1 反馈障碍的表现
(1)反馈目标不明确
(2)反馈者的被认可程度
(3)反馈者的心理
①当反馈者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能够处理好反馈时,他就不会轻易做出反馈
②反馈者认为反馈是消极和无用的
③反馈者担心做出反馈后其他人可能不喜欢自己
④反馈者认为其他人不能正确对待反馈
⑤反馈者过去曾有经验,接受者未能改变或对反馈持有敌视态度
(4)接受者的心理
①接受者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那些有损于公平感的批评上,而非实质性的意见上
②接受者急于辩解,因为接受批评总是很不舒服的
③接受者认为自己的价值因要求改进的建议而受到了损害
④接受者过去曾有经验,收到过无用或没有根据的反
⑤接受者即便接收到肯定的反馈也会感觉难堪,因为不想显得与众不同,担心别人会产生嫉妒
10.2.2 表达肯定性的反馈
对组织成员值得肯定的行为或表现予以反馈,以使组织成员继续坚持这种好的行为或表现
10.2.3 给予纠正行为的反馈
对组织成员的不正确行为及时给予反馈
步骤
(1)收集并准备反馈资料
事件发生时的记录表,关于工作岗位和期望的谈话记录、列出希望对方改进的行为和时间期限,为对方的改进行为提供者支持
(2)与对方进行反馈之前的谈话
事项通知对方;让对方了解提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否可以公开讨论或他自己提出的具体要求
(3)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开始谈话
以相互分享的态度进行反馈谈话,保持坦诚的态度
(4)描述某一行为以及它带来的影响
描述行为的实施者、内容、时间;描述该行为的影响
(5)积极倾听每一个反应
提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你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
确认对方是否理解了你给的意见
对不一致的意见进行核实,例如“这个建议是不是有行不通的地方”
适合的话询问根本原因,“是什么导致你无法提供数据的背景资料?”
(6)提出建议或请求,并确保它易于理解
(7)检查确认下一步的工作
10.2.4 向不善沟通的人反馈
四个技巧
①排练一下如果对方没有反应,自己将怎样回应
②练习放慢讲话速度并做较长停顿
③向接收者表明自己期待他的答复,并且愿意等待
④通过提出带有启发性问题的方式,帮助对方提出一个计划
10.2.5 不稳定局面下的反馈
几个技巧
①练习如何应对情绪激昂的场面,怎样重新集中对方的注意力
②将自己的观点写在纸上,当情况变得糟糕时参阅这些观点
③讲话时保持缓慢的语速以及平静的心态
④把注意力放在只与工作有关的问题上
⑤避免做出容易被误解为品头论足的评论上
⑥对基本的细节、发生的事件及时间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⑦要使反馈简单明了
10.3 反馈冲突的解决
10.3.1 解决反馈冲突的方法
(1)竞争
紧急状态,需要迅速果断的行动时;重大问题和决策时
通过施压让对方放弃或接受
(2)妥协
批次旗鼓相当,目标虽重要但坚持己见会弊大于利;因时间紧迫采取的权宜之计
通过拖鞋解决冲突,使问题得到缓解
(3)回避
回避让冲突缓和,不激化矛盾
(4)迁就
自己错了时;当和谐稳定特别重要时;为了故意让对方栽跟头时;
屈从对方的意愿,压抑自己的利益
(5)合作
双方意愿无法达成妥协时,选择整合性的解决方案;
10.3.2 解决反馈冲突的工具
两个矩阵
坚持己见-合作 矩阵
关心员工-关心工作 矩阵
10.3.3 解决反馈冲突的技巧
①沟通协调要及时
②善于询问与倾听
③对上级沟通要有理、有节、有据、有“胆”
④平级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避免引起猜疑
⑤良好的回馈机制
第11章 心理沟通与人际沟通
11.1 批评与赞美
11.1.1 个性特征与沟通
分类
平和型
兼具感性、优柔
活泼型
兼具感性、率直
完美型
兼具优柔、理性
力量型
兼具理性、率直
11.1.2 气质类型与沟通
气质类型一般分为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和黏液质四种
11.1.3 批评的技巧
(1)运用有效的谈话艺术
①明确告知具体的问题在哪里
②说出自己对对方言行和问题的感受
③告知清晰的改变要求和具体标准
④肯定对方的价值,相信改变的能力
(2)更多地采取建议的方式
“说说你的想法,你觉得怎样解决好,我的建议是……”
“谈到你需要改进和努力之处,我认为有两点你应该做得更好一些……”
(3)采取“三明治”式的批评方式
11.1.4 批评的艺术
(1)批评下属的艺术
①明确利害
②批评肯定不分开
③把准火候
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就不要多说,点到为止
宜采用私下批评的,就不要采取公开批评的方式
④因人而异的批评
对于性格内向、善于思考的下属,可采用提问诱导的批评方式
对于脾气暴躁、否定性心理表现明显的下属,可采取商量探讨的批评方式
对于性情大大咧咧、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下属,可采取单刀直入的批评方式
(2)批评同事的艺术
①对事不对人
a.表达的主语是事而不是人
b.不妄加评价他人
c.克服傲慢和“高姿态”
②直言不讳靠信任
先分析对方是否对自己有足够的信任,再看是否要直言不讳
③巧妙的暗示
(3)批评客户的艺术
条件
①有足够证件证明客户确实违反了商场规则
②客户严重践踏自己的人格,并表现出对组织和自己的蔑视
③指出客户的不足,促使客户作出让步,将批评作为一种策略
11.1.5 赞美的技巧
(1)赞美的表达技巧
包括使用 程度副词、夸张语句、感叹句等
(2)赞美的方法技巧
①寄希望于赞美之中
②授经验于赞美之中
③寓道理于赞美之中
④融鞭策于赞美之中
11.1.6 赞美的语言
直接夸奖、间接赞美、反语赞美、肯定赞美
子主题
11.2 人际风格沟通
11.2.1 人际沟通的含义与特征
11.2.2 人际沟通的动因与障碍
(1)人际沟通的动因
①社会属性
②心理满足和情感交流
③克服个人局限性
(2)人际沟通的障碍
来自信息传递着、信息传递渠道、信息接受者三个方面
11.2.3 与活泼型的人沟通
11.2.4 与力量型的人沟通
11.2.5 与平和型的人沟通
11.2.6 与完美型的人沟通
11.3 商务谈判
11.3.1 谈判的含义与前提
(1)谈判的含义
①它是一种互惠、互动的过程
②它同时含有“合作”与“冲突”的成分
③它的结果虽是互惠的,但却不是“均等”的
(2)谈判的前提
①寻找共同利益,增加合作的可能性
②协调利益分歧,达成合作目标
11.3.2 谈判的阶段与过程
(1)开局阶段
指谈判双方第一次见面后
开局阶段的任务
确立开局目标
安排谈判的议程
(2)概说阶段
①表明己方意图
②了解对方意图
③分析谈判形式和对方的行为
(3)明示阶段
解决报价标准、方式和时机问题
(4)交锋阶段
谈判双方在原先报价的基础上进行讨价还价的行为过程
①优势条件下的谈判策略
不开先例、先苦后甜、价格陷阱、期限策略、声东击西
②劣势条件下的谈判策略
吹毛求疵、以柔克刚、难得糊涂、疲惫策略、权力有限
③均势条件下的谈判策略
投石问路、先造势后还价、欲擒故纵、大智若愚
(5)成交阶段
力求尽快达成协议,尽量保证己方已取得的谈判成果不能丧失,争取获得最后的利益
(6)签约阶段
11.3.3 商务谈判的准备
(1)谈判人员的准备
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的心理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
(2)谈判环境信息的收集
政治、法律、宗教、商业习俗方面
(3)市场信息的收集
国内外市场总体情况、消费需求情况、产品销售情况、市场竞争情况
(4)谈判对方情况的收集
①对方经济实力和资信情况的掌握
②对方市场地位的了解
③对方的合作欲望情况
④对方谈判人员的情况
(5)己方的情况
①己方实力的评价
②己方人员的心理准备
11.3.4 商务谈判沟通技巧
(1)商务谈判语言运用的技巧
(2)商务谈判倾听的技巧
(3)商务谈判提问的技巧
(4)商务谈判答复的技巧
(5)商务谈判说服的技巧
11.3.5 商务谈判的策略
按对方的态度、实力,制定不同的谈判策略
第12章 跨文化沟通
12.1 跨文化沟通的意义
12.1.1 地域文化与跨文化沟通
地域文化(Regional Culture)是人类文化学学科体系范畴内的重要分支,它是指在一个大致区域范围内持续存在的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的要素
方言、价值观、劳动方式、宗教、风俗、生活方式、心理
跨文化沟通能力就是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交流
12.1.2 价值观与跨文化原动力
(1)价值观
主要考虑:年龄观、时间观、自我观念、成就观念方面的差异
(2)跨文化沟通的原动力
12.1.3 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
经济一体化趋势、跨国经营管理需要、管理者个人展示才能的机遇
12.2 跨文化沟通的关键概念
12.2.1 文化定势
化定势是一种情感上的较为执著的信念
文化定势的成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经验
12.2.2 文化迁移
跨文化沟通中,人们下意识地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和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
12.2.3 逆文化迁移
沟通双方同时放弃了自己的立场,而采取了对方的立场,使编码与解码方式出现了新的不一致
12.2.4 高低情境文化
高情境文化
通过有形的环境信息,或者是通过个人内化了的信息进行交流,很少通过明确的言语或讯息进行交流
大部分信息是由环境语言、非言语信号传递
集体主义文化倾向于高情境文化沟通风格,委婉而间接
低情境文化
大部分信息是由明确的语言来传递的
个人主义倾向于低情境文化沟通风格,明确而直接
12.2.5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2)权力距离
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
(3)不确定性避免
个民族对所生存的社会感到有无把握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情景威胁时,试图以技术的、法律的、宗教的方式来避免不确定局面的发生
把不确定性看成是威胁,还是可以接受的
(4)男性度和女性度
男性度表明了一个民族在自信、工作、绩效、成就、竞争、金钱、物质等方面占优势的价值观
女性度则是指在生活质量、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服务、施善和团结等方面占优势的价值观
(5)长期和短期导向
具有长期导向的文化和社会主要面向未来,较注重对未来的考虑,对待事务以动态的观点去考察
具有短期导向的文化和社会则面向过去与现在,着重眼前的利益,并注重对传统的尊重,注重负担社会的责任
12.3 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因素
12.3.1 法律因素和政府因素
各国当地的法律、政府利益因素
12.3.2 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
考虑到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的差异
12.4 高效跨文化沟通的实现
12.4.1 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双方文化共享性差、民族优越感、定型观念和偏见、沟通风格的差异、文化冲击五方面
12.4.2 跨文化沟通的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平等互惠原则
互相尊重原则
互相信任原则
相互了解原则
共同发展原则
12.4.3 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1)合理预期,识别文化差异
(2)发展共感,理解对方文化
(3)求同存异,弱化文化冲突
(4)取长补短,坚持开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