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泌尿系统疾病(2)思维导图
泌尿系统疾病(2)/内科学/临床医学/考研/核心知识点。
编辑于2020-09-17 23:46:30泌尿系统疾病(2)
肾病综合症是指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特点的综合征。其中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是诊断肾病综合症的必备条件
大量蛋白尿是指尿蛋白>3.5g/d、或尿蛋白定性(+++)以上,它也是肾小球病变进展的独立致病因素
低蛋白血症是指血浆白蛋白<30g/L。与肝代偿增加白蛋白合成的能力小于丢失的蛋白质、胃肠道水肿导致食欲减退、吸收不良有关
水肿主要与低蛋白血症所致的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关,也与血容量减少引起RAAS激活导致水钠潴留有关。水肿多从下肢低垂部位开始。
高脂血症主要与肝脏合成的脂蛋白增加、外周组织分解和利用减少有关
肾病综合征的病因
原发性:脂性肾病、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
继发性:过敏性紫癜、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SLE、糖尿病、肾淀粉样变性、骨髓瘤、淋巴瘤。其中糖尿病、肾淀粉样变性、骨髓瘤、淋巴瘤所致的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原发性肾病综合症的各种疾病主要通过肾活检进行鉴别,肉眼可见大白肾
脂性肾病(微小病变性肾炎、足突病)
光镜下肾小球无变化,近端小管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
电镜下肾小囊脏层足突细胞足突消失
无免疫荧光
儿童最常见,典型的肾病综合症的表现
膜性肾病
光镜下基膜增厚(本身增厚)
电镜下上皮下钉状突起、虫蚀状空隙
基底膜颗粒状免疫荧光
中老年最常见,最易发生肾静脉栓塞
系膜增生性肾炎
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生
电镜下无异常
系膜区颗粒状免疫荧光
多有上感史,几乎伴有血尿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致密沉积物病)
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生,基膜增厚(插入所致)
电镜下双轨征、分层征
I型:内皮下颗粒状;II型:基底膜袋状
多有上感史、几乎伴有血尿,补体C3持续下降
肾病的主要病理特点
脂性肾病由于光镜下肾小球结构正常,因此其大量蛋白尿是由于电荷屏障受损所致。电镜下可见肾小囊脏层足突消失,所以称为足突病,但膜性肾病、局灶性阶段性肾病也可有足突消失的表现
膜增生性肾病的病理变化为既要累及膜、又要和增生有关,即系膜细胞增生、系膜细胞基质增多、然后插入到基膜导致基膜增厚,由于插入使得基膜呈现出双轨征或分层状;膜性肾病的病理变化只累及膜,即基膜本身自己增厚,一些抗体擦在了基膜上导致钉突状突起而后消失留下虫蚀状空隙;系膜增生性肾炎的病理变化只和增生有关,即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分为I型、II型,以I型常见。II型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有大量块状电子致密度极高的致密物沉积,又称为致密沉积物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补体替代途径的异常激活有关
肾病综合症的并发症
出现急性肾衰竭后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此为急性肾衰竭的并发症,不是肾病综合症的并发症
血栓并发症:膜性肾病最常见,主要以深静脉栓塞多见。患者表现为突发腰痛、血尿、蛋白尿加重、肾功能减退。当血浆白蛋白<20g/L时应使用肝素等预防性抗凝,抗凝药维持半年以上。若突发胸痛及呼吸困难需警惕肺拴塞
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激素结合蛋白不足可引起低T3综合征
感染:呼吸道、泌尿道、皮肤感染多见。无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急性肾衰竭:由于有效血容量不足、肾小管大量管型阻塞等引起,使用袢利尿剂、碱化尿液等减少阻塞的管型
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肾病综合症的主要措施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原则:起始足量(泼尼松每天1mg/kg、8-12周)、缓慢减量(每2-3周减原量的10%)、长期维持(10mg/d维持半年),多用泼尼松,甲泼尼龙
脂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阶段性肾病在初治时单用激素即可,而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膜性肾炎在初治时应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所有肾病综合症在复治时均应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
对于激素、细胞毒性药物无效的难治性肾病综合症使用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
利尿消肿是肾病综合症的对症治疗,注意不可太快太强,以免诱发血栓形成。常用氢氯噻嗪、袢利尿剂(呋塞米、布美他尼、依他尼酸)、保钾利尿剂(螺内酯、氨苯蝶啶)、渗透性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也兼有利尿作用
其余泌尿系统疾病
IgA肾病(Berger病)
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沉积为主的肾小球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也是导致肾小球源性血尿最常见的疾病,其最大的特点是血尿非常明显
发病前大约3天左右的上感史
可以表现为多种肾炎综合症、肾病综合症的类型;以系膜增生性肾炎最常见
补体C3多正常,血IgA升高(但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相关)
多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早期高血压不常见
无症状血尿/蛋白尿称为隐匿性肾炎:其无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仅有血尿、仅有蛋白尿、或仅有血尿+蛋白尿。IgA肾病、脂性肾病、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轻度局灶性阶段性肾炎可表现为此种类型
确诊主要依靠肾活检
预后较好,对症支持治疗即可;若感染后反复出现肉眼血尿者加用青霉素,若伴有蛋白尿加用ACEI/ARB(控制在<0.5g/d),若不好转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
慢性肾炎是不同类型肾炎发展的终末阶段,又称为终末肾炎,青年男性多见,起病缓慢而隐匿
慢性肾炎的病理类型是决定肾功能进展快慢的重要因素,以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进展较快,膜性肾病进展较慢
慢性肾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继发性颗粒固缩肾,与继发性高血压有关
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慢性肾炎综合征,多表现为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部分肾小球损害→血液只能经残存的肾小球滤过→滤过速度过快→肾小管来不及重吸收水→失去了尿液的浓缩功能)、高血压和水肿、贫血(肾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毒素抑制骨髓造血所致),氮质血症、尿毒症、慢性肾衰竭;急性发作时可出现明显血尿、蛋白尿
慢性肾炎的治疗以延缓肾功能恶化和防止心脑血管发生并发症为主(使用ACEI/ARB、血压降至<130/80mmHg+蛋白尿降至<1g/d、或血压降至<125/75mmHg+尿蛋白>1g/d),不以消除肾炎综合症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