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笔记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下列导图由夜伴诗茗词话整理,转载必须经过本人同意。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课堂笔记总结,内容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由夜伴诗茗词话整理,转载必须经过本人同意。
下图为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知识点 ,由夜伴诗茗词话整理,转载必须经过本人同意。 宋明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儒学,它深受“佛”、“道”两教的影响,备受儒学人士的推崇,对后世影响深远。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
出现原因
①经济:井田制崩,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 ③阶级关系:“士”阶级的活跃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地位、影响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 重要阶段,奠定了这个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③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来 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孔子
万世师表 代表没落的贵族阶级的利益
地位
春秋晚期 儒家创始人
思想主张
核心思想:“仁”; 政治思想:以徳治民→“克己复礼”;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打破贵族 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了学术下移,壮大了士阶层 唯物思想:天门观 “敬鬼神,而远之,以人为本”
早期儒学
历史地位
战国 未被采用;秦朝 造重创;西汉后 正统思想
在当时不受重用原因
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需要
墨家
平民小生产者
韩非子
代表下层劳动群体
核心:“兼爱” (爱一切的人,无等级差别)“非攻” 治国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法家
思想主张:依法治国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法制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认识论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需要
适应地主阶级兼并战争需要
适应社会打变革需要→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家学派创始人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思想主张(唯心思想)
哲学思想:万物本源“道” 万物都存在 对立面且相互转化;(否定天命论)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评价
哲思:第一个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的哲学家; 政治主张:看不到事物转化的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消极悲观)
庄子
继承发展老子思想: 世间万物相对; 放弃欲念,获取精神自由(齐物论)
儒家
孟子
政治主张:仁政→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 伦理观:性本善→实行仁政回复扩充人之善
荀子
现实主义代表
政治主张:“仁义”、“王道”(礼法并施,以徳服人) 民本思想:“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伦理观:人之性恶→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哲学观点: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战国后期 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蔚然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