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以气或精气说为代表的唯物观;以阴阳学说为代表的辩证观;以五脏系统、六经系统所揭示的系统观。
主要讲述糖尿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针灸学是学习中医的重要部分,了解经络的走形有利于临床针灸治疗的定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思维导图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元气论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
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或事物内部相互关联的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事物现象的阴阳属性
具有推动、温煦、亢奋作用的为阳
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为阴
主要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矛盾性)
阴阳的互根互用(统一性)
阴阳的消长平衡(量变)
以互根为前提
阴阳的转化(质变)
以对立为前提
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平阳秘
阐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
外邪侵犯,邪气并于阴或阳,使其偏于亢奋,以邪气盛、正气未伤为特征(实证)
阳偏盛
高热、汗出、面赤、脉数
阳盛伤阴
阴偏盛
脏腑组织功能抑制或障碍
形寒肢冷、面白腹泻、泻下清稀、脉沉
阴盛伤阳
阴阳偏衰
正气虚弱(虚证)
阳偏衰
阳气不足,不能制约阴,则阴偏亢
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倦卧、自汗、脉微
虚寒证
阴偏衰
阴液不足,阳相对偏亢
颧红潮热、盗汗咽燥、五心烦热、脉细数
虚热证
阴阳互损
阴阳转化
五行学说
基本概念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元素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研究五行特性、归类方法及生克制化规律,用以阐释自然界万物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探求自然规律的系统论和方法论
事物的五行归类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怒、喜、思、忧、恐
筋、脉、肌肉、皮、骨
爪、面、唇、毛、发
目、舌、口、鼻、耳及二阴
泪、汗、涎、涕、唾
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五行相生
五行相克
五行乘侮
相乘
相克太过
相侮
反向克制
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阐释脏腑病理变化
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相克关系的传变
指导疾病辨证
指导临床治疗
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确定治则与治法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