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别独自用餐》第八篇:如何拓宽你的社交圈?
“超级引荐人”“弱联结的力量”等等,这些名词可以引领我们创建更加广阔的人脉网络。
编辑于2020-10-28 12:36:15如何拓宽你的社交圈?
与你的联系人们互换社交圈
作者认为,社交网络并不是简单的一张“网”。出海的时候,你可以用渔网一次性兜住很多鱼,但你无法把朋友圈也一股脑儿堆在一个网里。我们的社交网络,应该是由很多相互联系的结点组成的,每个结点都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使整个网络的关联性越来越强,也越来越大。
所谓“结点”,就是指社交圈里的各种联系人。如果我们把整个社交圈看作一个公司,那么联系人就是我们的合伙人,他们分管不同的部门,各自负责不同的职能,并在需要时互相提供资源。
说到这里,我们都应该明白了。拓宽社交圈的关键,就在于“互换社交圈”。
案例
作者举了一个自己生活中的例子。某个周六下午,法拉奇跟朋友泰德及他的妻子卡洛琳在洛杉矶的贝尔艾莎酒店见面。泰德向他介绍了这家酒店的经理丽莎,这是一位金发碧眼、身材高挑、幽默风趣的美女。
身为酒店经理,丽莎在酒店经营这块是位“超级联系人”,她认识各种各样的社会人士。在听说法拉奇经常为了生意举办晚宴时,丽莎友好地表示了邀请:“您的客人在洛杉矶期间可以待在贝尔艾尔酒店。”法拉奇非常开心,他环视了一下酒店,心想如果能在这么奢华的酒店里举办活动,该多么令人难忘!
我们的人脉大师自然是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合作机会的。他提出了一个建议:“丽莎,咱们来共同分担这几个月的晚餐聚会吧。你在贝尔艾尔酒店举办聚会时,可以给我一半邀请名单;轮到我举办晚餐聚会时,也给你一半邀请名单。每次活动我们均摊费用,这样既省钱,又能认识很多新朋友。如果我们通力合作,一定可以让这些活动更加有趣!你觉得怎么样?“
结果自然是成功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商界和娱乐界人物混在一起,让这些晚宴变得非常令人难忘。
“互换社交圈”的这种合作关系成效显著。法拉奇和丽莎的合作,不仅对他们二人而言是互利互惠的,所有参与其中的宾客都能有所收获,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其实,任何一个社交圈的边界都是模糊的,并且它持续地向外界开放。我们只需要抓住每一次创造共赢的机会,就能为自己拓展一波又一波新鲜的人脉。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三个经验法则:
1、你和跟你共享联系人的朋友需要分享均等数量的朋友,也就是说,你分享的跟你得到的要均衡,对对方而言也是一样。只有这样,资源的互换才能长久而和谐。
2、你必须足够了解那些即将被你引荐到新圈子里的人。因为你不仅要为他们担保,还要对原本圈子里的朋友们负责。同时,他们在社交圈里的行为也会对你产生影响。换句话说,不仅交友要谨慎,荐友更需谨慎。
3、信任并尊重你的朋友们。信任在社交圈互换的过程中必不可少,这要求我们对待他人的朋友要绝对尊重。如果我们不想固守在原本狭隘的圈子里,就必须坦诚地对待所有踏进圈子里的人,不管我们和对方的交情如何。
遵循好这几个原则,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去寻求合作,在原本的社交圈中,通过一些关键的联系人,认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新朋友。
寻找那些“超级引荐人”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努力将冗长清单上的人变成自己的朋友,实在太累了。哪怕是给那些人单独编辑短信、记住他们的生日并送出祝福和礼物等,他们都觉得是一种负担。
的确,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所有人都成为朋友,随着社交圈的不断拓宽,我们需要越来越追求“效率”。前面我们提过,社交关系是由好多个结点构成的网络,那么总有那么几个结点,它们和其他所有的节点都有关联,那么这些节点,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联系人,也就是作者提到的“超级引荐人”。
被誉为“人脉大师”的作者法拉奇,其实就是一位“超级引荐人”。他跟上千人保持着联系。这种联系指的不仅是认识,还要了解这些身处不同领域的人,了解到足够可以跟他们进行电话交流的程度。
可想而知,一旦你跟一个这样的“超级引荐人”成了朋友,你只需要通过两个人便可以认识成百上千的人。这拓展圈子的效率可就高多啦。
案例
为了证明上述观点,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博士曾在1967年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实验中,米尔格拉姆随机给一个州的部分居民寄出一封信,信中要求他们将这封信转寄给波士顿的一位不知名股票经纪人。这个人他们谁也不认识,所以每个人只能将信寄给他们认为最有可能认识这个经纪人的朋友。
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信件都会经过同样三个人的传递,也就是说这三个人是这个实验关系网中的“超级引荐人”,只要找到了他们,就掌握了认识经纪人的关键。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找到这样的“超级引荐人”呢?作者答道,其实引荐人隐藏在任何一个行业当中,尤其是以下八种职业:
1、餐厅老板
一家好的餐厅,可以成为各个领域的人休闲时间聚集的场所。来到餐厅吃饭的人包括政客、商人、娱乐圈人士还有运动员等等,聪明的老板会主动和食客们搭话,这样他就可以借机认识他们。如果一部分人成为了餐厅的常客,他们甚至能把这里变成自己的私人会所。
而你一旦认识了餐厅老板,并向老板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表现出一点点的忠诚,就不仅可以体验专享优惠,加入“私人俱乐部”,老板还可能将你介绍给其他客人。
2、猎头
猎头就是工作跳槽顾问,专门帮助企业寻找高级人才,就像雇主的媒人一样,而一旦成功,他们就能收到一笔可观的佣金。因此,猎头兼具着销售员与社交名流的特性。他们最擅长的领域,就是提供名单和信息,这在信息时代,是非常值钱的资源。
法拉奇一直保留着很多猎头的档案:他们是谁以及想要寻求什么样的人才。法拉奇会回复猎头们的每一个电话,并且看看自己的社交圈里有谁需要工作,再把他们介绍给这些猎头。而在他有需要时,猎头们也会帮助他认识自己的客户。
与猎头打交道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直截了当地联系他们。猎头就是靠与人打交道做生意的,他们一定很欢迎主动送上门的生意。
法拉奇刚开始工作那几年,还没有升到主管,也不认识什么人,他总是直截了当地问:“你是做什么调查的?怎样才能帮你招到人?”这样哪怕提供不了帮助,也能了解一些规则和标准。
第二种方法,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伪猎头”,时不时注意与猎头、求职者或者咨询公司联系。当你帮他人谋得一份工作,他们在得知有新职位空缺的消息时,很容易就会想起你。因为,能够帮助到他人就是真正的财富。
3、说客
消息灵通、说服力强、充满自信——这些特性使说客们成为让人印象深刻的社交能手。他们相当了解与大型组织打交道的方式,以及地方和国家政府的运作。
说客们经常举办聚会和晚宴,这样可以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下与政客们交流。此外,他们还有更“基层的工作”,就是不停地打电话、写信,以此召唤政客们参与进来,一起支持某一问题。
如果有机会为这些说客举办一次活动,主动提供你的服务,将其他志愿者介绍到他们那里帮忙,他们也会你愿意把潜在客户介绍给你。谁都喜欢认识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尤其是一些有权有势的成功人士。
4、募捐者
“跟着钱走”是募捐者的生存之道。他们知道哪里有钱,怎样得到钱,以及谁最愿意捐钱。因此,募捐者们几乎认识所有人,而且重要的是,他们总是受到大家的青睐。因为这份工作大公无私、具有崇高的意义,所以越是有名望的人,越是会亲近这些募捐者。
5、公关人员
有个做公关的好朋友可以帮你进入媒体,有时甚至是名人的世界。过去有些人鄙夷公关人员,说他们巧舌如簧、颠倒黑白,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类职业更加正面的部分——他们逻辑清晰、思维缜密,并且深谙人情之道,广阔的人脉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
6、政客
每个地方的政客都是资深社交人员。他们与别人握手、亲吻孩童、发表演讲、参加晚宴,都是为了赢得大部分民众的信任与拥护。但凡你能帮他们拉票当选,或让他们在办公室里行使权力,你就有机会在他们的内部圈子里占得一席之地。
那么如何才能认识政客呢?作者给出的答案,就是参加当地的商会。地方的执政人员、商业人士和企业家们都会参加商会。在他们还没崛起前,你可以通过支持他们的理念,以及在他们竞选时为其募捐,来获得他们的信任。
7、记者
记者们很强大、很贫穷,也很默默无闻。而他们最需要的东西,就是值得报道的故事和新奇的点子。
法拉奇在德勤工作多年,一直都会给不同杂志社的记者们打电话、请他们吃饭,并向他们提供好点子。这个习惯,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资源:他几乎认识美国每家主流杂志的高级主管。
而与媒体成为朋友的好处,就是可以帮助自己的企业,在不知名也不值钱的情况下,频频出现在《福布斯》、《华尔街日报》、CNN、《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里。这样的宣传可是用钱都买不到的。
8、作家、博主、专家
社交媒体的异军突起催生了新一类“超级引荐人”——博主。作家和专家实际上是博主的前身。他们成为超级引荐人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有足够多的粉丝追随,他们拥有足够大的曝光量,这种影响力,有时甚至不亚于娱乐明星。
我们可以先在社交媒体上了解、联系他们,听听他们说些什么,然后渐渐加入讨论,发送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与他们进行互动。之后,再瞄准机会亲自去见见他们,不论是在会议、签书会还是其他活动上。
除了上述八种典型的“超级引荐人”,还有律师、经纪人等职业,也掌握着强大的人脉网络。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成为他们社交圈里的一员,并让他们也成为自己社交圈里的一部分。
寻找“弱联结”关系
我想你已经发现了,“超级引荐人”虽然来自于各行各业,但他们却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认识各种领域里的人。
他们一定不会和所有人都成为亲密的朋友,但这些熟人,却在人际网络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畅销书《引爆流行》中曾介绍过一项经典研究:研究调查马萨诸塞州牛顿市的一群人是如何找到工作的。
调查显示,有56%的人都是通过朋友介绍找到工作的。但在这其中,只有17%的人经常与帮助他们的引荐人联系, 55%的人只是偶尔与引荐人见面,剩余28%的人几乎不和引荐人见面。这个结果说明:真正让自己获利的往往是关系并不密切的熟人。
格拉德威尔因此自创了一个经典词汇——“弱联结的力量”。即当说到新工作、新信息、新创意时,“弱联结”比你自认为的“强联结”更加重要。
此话怎讲?
对于联系紧密的朋友或同事而言,他们所做的事、所处的环境和所拥有的思维方式,大多和我们是类似的,因此,他们所获取到的信息,跟我们自己获取到的不相上下。
而对于“弱联结”的熟人而言,他们与我们接触的是不同的世界。他们与我们不了解的一群人打着交道,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获得大量新鲜的知识和信息。而这些不仅自身学不到,在好朋友那里也学不到。
这就是为什么马尔科姆强调,“混脸熟代表着一种社交力量的来源。”因为你认识的这些“弱联结”的熟人越多,你的信息和知识来源就越丰富、越新鲜、越独特,你就越有可能和身边的其他人区分开来。
虽然作者一直在书中强调,有效的社交关系必须是深入的、持久的,但结合之前提到的社交效率问题,马尔科姆的这个观点我也是赞同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分出太多精力,和所有人建立深入的关系,那么在必要的时候,“多混脸熟”,也是很重要的捷径。
“弱联结”能帮助我们走出固定的环境和思维方式,带我们见识全新的世界;“弱联结”也能快速建立我们的存在感,因为存在是成功的前提。
所以从今天起,停止在饮水机前偷闲聊天吧!多跟不同的人接触,去寻找那些看起来、做起来、听起来都与你毫无关系的人。从那些最初与你几乎零交流的人身上,还有那些你从未涉及的专业领域里的牛人身上,找寻闪光点和新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