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法考-理论法
司法考试理论法主观题记忆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10-29 22:50:14理论法
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
行政机关中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的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特定要求
公开透明,权责一致。
文明执法,以礼待人。
秉公执法兼顾效率。
坚持合法性,兼顾合理性。
仲裁员职业道德
保守秘密。
诚实信用、勤勉高效。
独立公正。
法律顾问职业道德
保守秘密。
保持独立。
忠诚法律。
确保司法廉洁
不得以其身份谋取特殊利益。
不得从事或参与营利性的经营活动。
不得接受诉讼当事人的钱物和其他利益。
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持廉政底线。
检察官职业道德:公正
提高效率。
遵守纪律。
尊重律师和法官。
保障人权。
遵循程序。
重视证据。
履职回避。
理性履职。
独立履职。
检察制度的基本原则
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检察权独立行使原则。
检察一体原则。
法官职业道德:保障司法公正
尊重其他法官对审判职权的依法行使。
遵守回避规定,保持中立。
公开审判。
提高司法效率。
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
确保案件裁判结果公平公正。
维护审判独立。
审判制度的基本原则
集中审理原则。
直接言词原则。
不告不理原则。
审判独立原则。
审判独立与检察独立
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中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正确的适用法律。
司法机关依照法律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国家得审判权和检察权只能分别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统一行使。其他机关,团体或个人无权行使这项权力。
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的关系
在司法价值取向上,我们已选择公正优先,兼顾效率。
司法的特征
终极性。
普遍性。
程序性。
交涉性。
被动性。
独立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法治工作的重要保障
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加强涉外法律工作。
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坚持依法执政。
总纲。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总纲。
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
(监督)健全完善监督体系,监督制度,强化对权力的监督
(守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总纲
(司法)保障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推进严格司法。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总纲。
(执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总纲。
(立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完善立法体制。
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总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
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主要任务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
总目标
体系、能力现代化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立执司守四环节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三位一体建设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三个共同推进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五大体系
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两处特色
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领导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建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指导思想
保障复兴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两百年
为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
四维护
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依法维护人民利益。
坚决维护宪法权威。
走道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三者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摸源脉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举旗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十九大
贯彻落实党的19大精神。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存在问题
(守法问题)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执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司法问题)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比较突出,群众对司法执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
(执法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系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
(立法问题)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
历史的成就
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依法治国的性质和地位
(3个事关)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法制理论
法的价值
秩序
秩序是法的其他价值的基础。
秩序本身又必须以合乎人理,符合常情作为其目标。
自由
法的本质以自由为最高价值目标。
自由是一种衡量法的评价标准。
正义
正义是法的评基本标准。
正义是法的评价体系。
正义推动法律进化。
人权
人权是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
人权必须尽可能的被法律化。
法的发展
法的发展路径
法的继承
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之间的延续和继承。
法的移植
发的,一直反映一国对同时代其他国家,地区和国际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鉴。
法的传统、法系、法律文化
法的传统
世代相传的法的观念、制度的综合
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
法系
属于同一传统
精神传统持续影响后世
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法律文化
中国法系
礼法结合,德主刑辅。
等级有序,家庭本位。
以刑为主,民刑不分。
重视调解,无讼是求。
西方法律传统文化特征
法律受宗教影响较大。
强调个体的价值和地位。
司法文化相对发达。
以正义为法律价的值取向。
法的现代化
法的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类型
法的现代化内涵
法律道德分离。
法的形式化。
对现代价值的体现和保护。
法具有形式合理性。
发的现代化类型
内发型
背景
西方文明特定背景-特定社会自身力量-法的内部创新。
特定
自发、自下而上、缓慢渐进。
外源型
背景
在外部强有力的作用下展开-法律文化革新。
特点
被动性,依附性。反复性。自上而下,由内而外,迅速突然。
当代中国法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特点
特点
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由模仿民法法系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法的现代化的启动形式是立法主导型。
法律制度变革在前,法律观念更新在后。思想领域斗争激烈。
方向
将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结合。
把立足本国国情与借鉴外国经验相结合。使本土化与国际化、民族性与普遍性相统一。
把制度改革以观念革新相结合,既要构建法律体系,也要启蒙法治意识。
法律全球化
法律全球化的含义
法律的各种要素如法律原则,法律理念,法律价值观,法律制度、执法标准与原则等在全球范围内趋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法治的标准或模板。
法律全球化趋势及其主要表现
法律全球化趋势
法律全球化表现
法律的非国家化。
非国家的机构制定了越来越多的规范。
法律的标准化。
各国以全球化范本为立法参照。
法律的趋同化。
调整相同类型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趋向一致。(既包括不同国家的国内法去相一致,也包括国内法与国际法。去的趋向一致。这一趋同首先表现在民商法领域。)
法律的世界化。
全球范围内法律规范的相互联结,甚至是某些全球性法、世界性法的出现。
法治理论
法治的含义
定义
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依法办事的原则,是将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纳入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
内涵
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
依法办事的原则。
良好的法律秩序。
有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社会生活方式。
法治与法制
区别
法治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至上,权利保障内涵;法制则侧重于形式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
法治关注法律制度的内容,强调法律的至高权威,强调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平等性,以及对权力的制约与对人权的保障;法制侧重于关注法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对法本身的内容和价值取向并不特殊的规定性。
法治与人治相对立;法制与人治并不截然对立。
法治的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其根本意义在于制约国家权利,以确认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实现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法制先于民主和宪政,在历史上往往是专制和主权的统治工具。
法治与人治
区别
法治是民主政治;人治一般是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
法治依据的是反映群众意志的法律;人质依据的是统治者个人或者少数人的意志。
当法律与当权者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法治国家中的法律高于个人意志;而在人治国家中则相反。
法治与民主
法治和民主的关系
区别
法治的前提是法律是最高的权威;民主的前提是公意是最高权威。
联系
民主与法治都是人类文明进步一直追求的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我国现阶段的民主和法治的发展是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
法治的基本原则
法律至上原则
核心是宪法至上。
权利保障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与义务相一致。
权力制约原则
法治内在的要求,对国家权力进行合理的分工和有效的制约。
正当程序原则
不能作自己的法官和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社会主义法治
含义
社会主义法治核心内容就是要实行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发展历程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法治思维
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他是将法律规定,法律知识,法治理念付诸实施的认识过程。
法治方式
是法治思维实际作用于人的行为的外在表现。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制度条件
法律体系完备,权力制约机制,司法权威、独立,律师制度健全。
思想条件
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力制约,权利本位。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法治建设相关原理
法的局限性
法律不是万能的
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不可能超越社会需要而创造或改变社会。
法律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
法律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
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如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性,言不尽意。
司法的一般原理
法律人适用法律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要获得一个合理的法律决定。
合法与合理
合法
定义
合法意味着权力/权利行使的主体,主体的权限和种类,以及权力/权利行使的程序均由法律作出规定。
性质
可预测性、确定性、合法性。形式法治、形式正义的要求。
合理
定义
合理意味着权力/权利的行使须目的正当,手段合适,结果均衡,总体上须符合政治、道德等社会共同价值判断。
性质
可接受性、正当性、合理性,实质法治、实质正义的要求。
执法的一般原理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
程序正当
高效便民
诚实守信
刑法适用的一般原理
罪行法定
平等适用刑法
罪行相适应
民事纠纷解决的一般原理
诚实信用
公平原则
禁止权利滥用
尊重公序良俗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程序公正
实体公正
两者关系
法律监督的一般原理
根本目的
保证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原则
民主原则
法治原则
公开原则
独立原则
效率原则
法律与政治、政策、国家
法与政治
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法与政策
内容和实质方面存在联系。
法与国家
相互依存,相互支撑。
法律与道德
法律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