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导图: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根据“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规划罗列,一起来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二十大报告知识地图(完整版)
小学语数外教学设计(含模板)
中国通史第一集
中国通史第2集
中国通史第3集
中国通史第4集
中国通史第5集
中国通史第6集
中国通史第7集
中国通史第8集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1·世界政治格局影响
2·国内政治局势变化
3·国内工业及经济发展
4·晚清文学革命的尝试与启示
5·思想观念的碰撞
文学革命的动力与契机
新文化运动
发生的背景
基本条件
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了2000多年封建帝制结束
物质的阶级基础
一战后列强放松侵略
民族工业发展
新兴社会力量增长
生力军
新式文化教育催生了现代知识群体和职业作家
历史机遇
辛亥革命后,封建大一统思想统治局面瓦解
一校一刊的新文化战线
本质
祈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解放国民精神,必须在封建传统文化的劣根上动手术,打破三纲五常的专制文化主义的束缚
反孔:封建伦理纲常,倡导思想自由
猛烈攻击而来不及分析传统文化中合理的成分
引西:积极引进,运用,吸收西方文化
径直急取,整体性歧化选择
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以《新青年》为中心形成反封建思想文化阵线及代表人物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邹义》
主张从八事着手
1917年,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历程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立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
1918年三月钱玄同说明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势在必行
1918年三月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
1918年三月钱玄同刘半农演双簧
1918年四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8年五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北大学生创办《新潮月刊》
1919年一月,《每周评论》第五号发表周作人《平民文学》
1920年,李大钊发表《什么是新文学》,胡适出版《尝试集》
1921年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社团出现
1921年八月,《沉沦》郭沫若《女神》发表
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
1923年《呐喊》出版
嗯,1923年《星空》《红烛》《繁星》《春水》《超人》出版
1925年,《志摩的诗》出版
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
1926年,《彷徨》《翡冷翠的一夜》出版
1928年《前茅》《恢复》《死水》出版,1931年《猛虎集》和《新月诗选》
文学革命所引发的几场论争
旧势力的抵抗
林纾
反对以白话文取替文言文
《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荆生》:没有什么理论力度,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挟的层面
学衡派
反对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激进行为和平民主义
启蒙的理性vs伦理道德的理性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文化重建中另一种趋向稳健的文化抉择,但是他们反对一切剧烈的社会变革,因而站到时代的对立面去了
甲寅派
从逻辑学 ,语言学,文化史角度反对白话取替文言
国苟不亡,理不可弃
双黄信炒作
对守旧观点逐一辩驳介词引起广泛社会基础
文学革命的收获与意义
白话的全面推广
学生团体创办的白话报刊,老牌杂志采用白话,教育部规定低年级国语课统一使用白话
外国思潮的涌入和文学团体的蜂起
文学理论的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文学革命酝酿之初
胡适:意象运动主义追求具体,运用日常口语,进化论
启发: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新诗运动,文学历史进化论
陈独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变革运动,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
启发:以欧化为是,三大主义
如何建设新文学
周作人:以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基础,直接来源于日本文坛的人道主义文学理论
启发:人的文学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启发:历史唯物论
讨论文体,新文学创作的文章,来源于西方文学的经验理论
如何引入外国文艺思潮
《新青年》:翻译外国作品,《易卜生专号》
所有文学革命的发起者,参加者: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翻译
大量思潮的涌入,如冰河开封
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哲学思潮,中国化
创作样式,文学手法被文学作者采用,成为新文学的第一代作家
鲁迅:《狂人日记》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郁达夫《沉沦》
浪漫主义+日本私小说
郭沫若《女神》
浪漫主义+泰戈尔,惠特曼
冰心小诗
泰戈尔+日本俳句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文学研究社,1921年一月,由周作人沈雁斌,王统照,许地山在北京成立
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于1921年六月东京成立
新月社,由胡适,陈元,徐志摩,闻一多等在1923年北京成立
语丝社,由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在1924年成立
浅草沉钟社,由林如稷等人,1922年成立
湖畔诗社,由应修人冯雪峰,汪静之等人在1922年四月成立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胡适
周作人
人的文学
1919年提出平民文学
1922年,提出自己的园地
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917年一月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文学革命初期
五四到1926年318。惨案是创作活跃期
318惨案到1927年412事变是革命形势急剧发展变化为下一时期左翼文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十年,四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服膺于思想启蒙
二是感伤情调的流行
三是个性化的追求
四是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