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下图内容包括:社会性概述、幼儿社会能力的学习、幼儿品德心理与教育、幼儿品德教育。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幼儿的学习动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社会性概述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指个体获得知识,语言,社会行为准则,价值观,交往技能等,从而能使个体与社会融为一体,并能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自如的行动,从一个生物的个体转变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家庭
家庭结构
核心家庭和非核心家庭
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生活条件及生活质量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物质基础
精神环境
父母的素质
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发挥着核心、主导作用。
同伴交往
同伴之间的友谊
同伴之间的冲突
同伴之间的社会地位
社会性的界定
社会性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
社会化程度不同,社会适应能力不一样,即社会性不同
社会性对幼儿的发展意义
社会性是幼儿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
社会性影响幼儿身体、心智的发展
社会性是幼儿社会化认知的需要
幼儿社会能力的学习
社会能力的界定
社会能力是个体体现在社会交往中的能力,它保证个体在社会交往情景中被社会接受或尊重,同时以使个人和他人受益的方式与他人进行相互作用。
社会能力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行为能力和品质
社会能力的构成
社会交往能力
亲社会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能力的影响因素
自身因素(人格和个性特征,观点采择能力,社会信息加工技能。)
同伴
教师(纠正家庭中形成的消极认知和行为,创造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教师直接于幼儿交往。)
文化差异
教师在幼儿社会能力学习中的指导
理解能力指导
引导幼儿关注他人情感
指导幼儿理解他人的行为
共情
交往能力指导
指导幼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指导幼儿轮流活动
对幼儿角色扮演予以指导
对幼儿予以分组配对的指导(合作)
幼儿品德心理与教育
品德心理概述
品德心理的含义
道德品质及即品德 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被个体内化了的道德。
道德与品德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人现象。 道德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品德依赖于具体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道德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还受到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制约。
联系: 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 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条件中形成的 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风气有反作用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知(基础)
道德情感(动力)
道德行为(关键)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品德发展的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以及道德发展的水平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三个水平
水平1:前习俗道德水平(九岁以下)
儿童没有形成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规则。
阶段1:避免惩罚服从的取向
心理特征: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功利取向
心理特征: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水平(9-15岁)
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准则,了解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
心理特征:寻求别人的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
水平2: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
心理特征: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锁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
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更为广泛的公平原则来界定是非对错。
水平3:后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5:社会法制取向
心理特征:了解行为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而经大众同意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
心理特征:道德判断以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启示
理论遵循由他律到自律的原则
启示:⒈要促进幼儿的道德发展,要先教他们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从适当的行为开始培养。 ⒉为其定了明确可行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对偶故事法
⒈前道德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行为直接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
不能对行为做出一定的判断
规则来自父母就遵守,来自同伴就不遵守。
⒉他律道德阶段/权威阶段(6-9岁)
遵守规则只看行为后果
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评定行为是费事,总是抱极端态度,或者是好的,否则便是坏蛋。
⒊自律道德阶段/可逆性阶段(10岁以后) 10岁是他律到自律的分水岭
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
认为规则或是法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
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惩罚比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
幼儿品德教育
幼儿品德认知教育
特点
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低——道德认知范围狭窄,道德认知体验肤浅,道德规则内化程度低。
道德评价活动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受暗示性。
教育措施
传授相映的道德知识
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
给予及时的信息反馈
幼儿品德情感教育
道德情感肤浅,不稳定的
道德情感易受感染和暗示
创设良好的道德情感氛围
有积极、适时、适当的成人于幼儿之间的情感应答
有是非、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及其情感氛围
知情合一
引导幼儿学会情感调节
允许幼儿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自由抒发情感,支持积极情感,疏导消极情感
开展各种活动教会幼儿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
幼儿品德行为教育
道德行为训练
道德动机的激发
道德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