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中医哲学基础
根据中医综合考研学霸笔记整理,高亮以及框选部分为历年考过的考点。
编辑于2020-11-15 17:13:01中医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精气学说——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
主要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存在形式。
2.精气不断运动与变化
气的运动(气机)——升降聚散
气化:气形转化、形形转化、气气转化、形体自变
“变”:气的剧烈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
“化”:气的缓和运动所促成的某些变化。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含义——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属性
阳: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明亮、无形、兴奋
阴:静止、内守、下降、寒凉、晦暗、有形、抑制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相对性
(1)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无限可分:阴阳中复有阴阳
(3)可变性: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阴阳对照表
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
概念: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寒热、水火)。 a制b,b制a
条文
“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说明
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制约不及: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高者抑之,下陷者举之。
互根互用
概念
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内阴之使也。
互用:阴阳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
病理→阴阳互损;
治疗→阴中求阳(金匮肾气丸),阳中求阴。
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如:精气、气血。 强调的是没有a就没有b;没有b就没有a
条文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周也”;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相互发生作用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互藏:阴阳双方都蕴含着另一方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a中藏b,b中藏a
消长与平衡
概念:一定限度内,彼此消长(动态平衡)。 消长(量变)是转化的前提,转化(质变)是消长的结果。
消长是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结果
条文
阴平阳秘
①“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② 阴阳同消同长
【生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病理】
阳盛阴病;阴盛阳病;阳盛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对立制约)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气血两虚(互根互用)
【治疗】“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相互转化
概念: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重,极,甚)
a变为b,b变为a
相互转化其实根源在于其阴阳互根互用
条文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重热则寒,重寒则热”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升而已降,降而已升”
运用
分析病理变化规律
1.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
阳偏盛: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实热证→高热、舌红、苔黄)
阴偏盛: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实寒证→冷痛、拒按)
2.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
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隐痛、喜按
阴偏衰: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盛→阳主热则热(虚热)→低热、主心,舌红少苔或无苔。
3.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阴损及阳(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4.阴阳转化
阳证转化为阴证:热证高热不退,出现四肢厥冷(虚寒)
阴证转化为阳证:外感寒湿证误治后出现高热等实热证
确定治疗原则
治谁谁亏,求谁谁亏
治疗基本原则——调整阴阳
1.阴阳偏盛——“实则泻之(损其有余)”
未虚:泻
阴盛则寒→寒者热之
阳盛则热→热者寒之
有虚:泻+兼顾不足(扶阳或益阴)
2.阴阳偏衰“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1)直接补:滋阴壮水、扶阳益火
阴虚(虚热):补阴
滋阴壮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病治阴(补阴以制阳)
诸寒之热者,取之阴
特殊:阴中求阳(兼补阴)
阳虚(虚寒):补阳
扶阳益火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病治阳(补阳以制阴)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特殊:阴中求阳(兼补阳)
(2)间接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景岳全书》)
①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补阳时,佐以补阴药,此用于阳虚证)
②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补阴时,佐以补阳药,此用于阴虚证)
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
阴阳双补(补阳为主,兼顾补阴)
阴损及阳
阴阳双补(补阴为主,兼顾补阳)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
最初→五材:木、火、土、金、水。 哲学意义:五材属性的抽象概念。
五行特性
木→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树枝通畅)、舒畅。
肝:主疏泻,体阴而用阳,喜条达,恶抑郁,为刚脏主升主动
火→火曰炎上→温暖、发热、炎上、升腾。
心:主血脉,温煦全身,主神明
土→土愛稼墙→承载、受纳、长养、生化。
脾:运化水谷、水液,为气血生化之源
金→金曰从革→顺从、肃杀(杂质)、清洁、收敛、变革。
肺:肃降
水→水曰润下→寒凉、就下(亲近土地)、闭藏(地下水)、滋润。
肾:藏精,主水液
属性(变动)
生克五行
正常
相生
木→火→土→金→水(母→我→子)
相克
木→土→水→火→金
克我(所不胜),我克(所胜)
制化
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维持平衡,推动稳定发展
水(生)→ 木 (克)→ 金
异常
相克异常
相乘(过克)
木→土→水→火→金
原因:①克者过强 ②被克者过弱
木乘土:肝郁乘脾→泻并腹痛,泻后痛减→痛泻要方
条文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其不及,则所不胜,侮而乘之”
“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
相侮(反克)
木→金→火→水→土→木
太过相侮
木侮金:肝火犯肺(木火刑金)→急躁易怒、咳血→咳血方/(中内)黛蛤散
不及相侮
土虚水侮:脾土虚不能制约肾水
条文
“气有余,则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胜,轻而侮之”
“所胜,我克也。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金(侮)←木(乘)→土
相生异常
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母对子的实证)
肾精虚→肝肾精虚
母虚累子(母对子的虚证)
肾气虚→肺气虚
“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
子病及母
子病犯母(子对母的实证)
心火旺→心肝火旺
子盗母气(子对母的虚证)
肝火盛→肾阴虚
“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
治疗: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相生相克治法
相生(补母泻子)
滋水涵木
补肾阴,养肝阴
主治:肾阴虚而肝阴虚,甚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方剂:一贯煎(君生地)
益火补土
温肾阳补脾阳
主治:肾阳虚不能温脾,以致脾阳不振
方剂:四神丸(火不补土之五更泄泻)(君药补骨脂)
培土生金
补脾气以补肺气
主治:①脾气虚导致肺气虚;②肺气虚兼见脾运不健
方剂:参苓白术散(君药桔梗)
金水相生
肺肾之阴相互滋养
主治:肺阴虚不能养肾阴,或者肾阴虚不能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方剂:百合固金汤
相克(抑弱扶强)
抑木扶土
疏肝健脾
主治
木旺乘土:肝气犯脾、肝气犯胃(抑木为主)
土虚木乘:肝旺脾虚(扶土为主)
方剂:痛泻要方
泻南补北
滋肾阴抑心火
主治:肾阴不足,心火偏旺的水火不济、心肾不交证
方剂:黄连阿胶汤
佐金平木
清肝泻肺
主治:肝火犯肺
方剂:咳血方
培土制水
健脾利水
主治:脾虚水肿
方剂:实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