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基础知识:解剖学
医学基础知识解剖学知识总结,红色粗体为主要考点,黑色粗体为必要考点。
编辑于2020-11-17 00:36:06经典好书,精准的可以翻译为电影语言的技法,场面调度 剪辑的经典之作,这本书干货很多,我对每个部分进行了总结,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对语法进行了重点标注,看不懂的朋友辅助例子看,还是很容易理解的。有些朋友说混乱的例子让很多人都读不下去,各种越轴,各种抽象,但是视听语法没问题,其实看不懂就是对重点语法没理解,例子不是重点,只是作者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视听语言的中心语法,希望对于喜欢这本干货的朋友有所帮助!
很多人都会觉得年终总结很难,因为要整理很多数据,还要写很多报告。有时候,他们甚至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 不过,好消息来了!我们有一套神奇的“年终总结模板”,可以帮助你们轻松完成这个任务。
机会在哪里?用户痛点在哪?7个来源帮你看清本质.人人都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但关键问题是,该如何进行创新呢?随本脑图看看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经典好书,精准的可以翻译为电影语言的技法,场面调度 剪辑的经典之作,这本书干货很多,我对每个部分进行了总结,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对语法进行了重点标注,看不懂的朋友辅助例子看,还是很容易理解的。有些朋友说混乱的例子让很多人都读不下去,各种越轴,各种抽象,但是视听语法没问题,其实看不懂就是对重点语法没理解,例子不是重点,只是作者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视听语言的中心语法,希望对于喜欢这本干货的朋友有所帮助!
很多人都会觉得年终总结很难,因为要整理很多数据,还要写很多报告。有时候,他们甚至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 不过,好消息来了!我们有一套神奇的“年终总结模板”,可以帮助你们轻松完成这个任务。
机会在哪里?用户痛点在哪?7个来源帮你看清本质.人人都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但关键问题是,该如何进行创新呢?随本脑图看看吧!
解剖学
绪论
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上肢自然下垂于躯体两侧,两脚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的姿势
方位术语
上和下: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前和后:凡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也可称腹侧;距背面近者为后,有时也称背侧;
内和外: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近内腔者为内,远内腔者为外
浅和深:距体表近者为浅,距体表远者为深;
内侧和外侧:距人体正中矢状面近者为内侧,远离正中矢状面者为外侧
尺侧与桡侧、胫侧与腓侧:描述四肢与正中矢状面相对位置的关系术语,相当于躯干的内侧和外侧。
近侧和远侧:常用于四肢,凡距肢体根部近者为近侧,远离肢体根部者为远侧;
轴
垂直轴
自上而下,与地平面相垂直的轴
冠状轴
人体两侧同高点之间的连线,与矢状轴呈直角交叉
矢状轴
自腹侧面达背侧面,与身体的垂直轴相垂直
面
矢状面
按矢状轴方向,将人体纵断为左,右两部分的断面即为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二等分的,称为正中矢状面.
冠状面
按冠状轴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断面
水平面
与上述两面垂直并与地平面平行,将人体横断为上,下两部分的断面,又叫横断面
运动系统
骨
成人共206块骨(包括3对听小骨)
骨的构造
骨膜
骨膜由结缔组织构成,被覆于新鲜骨的表面,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管,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的作用。
骨的关节面没有骨膜
骨膜的生理作用就是骨的再生和骨折的愈合。
骨质
骨密质
骨密质分布于骨的表面,质地致密,抗压抗扭曲能力强
骨松质
呈海绵状,由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分布于骨的内部,骨小梁排列方向与骨所承受的压力或张力方向平行,因而骨能承受较大的重量
骨髓
红骨髓
椎骨,髂骨,肋骨,胸骨及肱骨和股骨等长骨骺内始终存在红骨髓
临床上常选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等处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象
黄骨髓
大量失血或重度贫血时,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35%的有机质
65%的无机质
按形态分类
短骨
成群分布于连接牢固且运动较灵活的部位.
如腕骨(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跗骨(上距下跟舟外骰,楔一楔二楔外三)等
长骨
分布于四肢,长管状,内有髓腔,容纳骨髓,两端膨大为骺,可分为一体两端,决定骨长长的结构
如肱骨,掌骨,趾骨
扁骨
呈板状,分布于头胸等处,主要构成骨性腔的壁,起保护作用
如颅骨,胸骨,肋骨
不规则骨
形状不规则,如椎骨,有些不规则骨内有和外界相通的腔,如椎骨,上颌骨
成年人的造血组织是扁骨、不规则骨以及长骨的骨骺,其内终身都是红骨髓
按部位分类
躯干骨
分为26块脊柱骨(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胸骨(1块)和肋骨(12对)
脊柱
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
脊柱凹凸呈连续的双SS状
4个生理弯曲
椎骨
幼年时有33块
成年后5骶化1,4尾化1
构成
锥体
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里面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椎弓
7个突起
后方-棘突
两侧横突
上下两对关节突
共同围成锥孔,各锥孔上下贯通,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
颈椎
锥体较小,锥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根部横突孔,内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第2-6颈椎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第一颈椎称寰椎
无锥体,棘突及关节突,由前后弓和侧块组成
第二颈椎称枢椎
锥体有一个向上突起,称齿突,齿突和寰椎前弓后面的齿突凹相关节.
第七颈椎称隆椎
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低头时可摸到,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胸椎
横断面呈心形,横突末端的前面,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关节突的关节面几乎呈现冠状位.胸椎棘突细长并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
锥体最大,横断面呈肾形,关节突的关节面呈矢状位,棘突宽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各棘突的间隙较宽,临床上可于此做腰椎穿刺术.
骶骨
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骶管上通椎管,下端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骶角,骶管麻醉常以骶角座位标志.
尾骨
胸廓
12胸椎,12肋骨,一块胸骨
胸骨
长方形扁骨,分为柄,体和剑突
胸骨角
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凸,构成胸骨角,平对第二肋,计数肋骨
意义
胸骨柄和胸骨体交界处
平第四胸椎体下缘
水平面分上下纵隔
水平面为气管交叉处
约平食管第二狭窄处
肋
共12对,1-7肋的前端与胸骨相连,称真肋;第8-10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第11,12肋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称浮肋,肋面下缘有肋沟,血管神经走行
颅骨
共23块
脑颅
共8块
成对骨
颞骨和顶骨
不成对骨
额骨,筛骨,蝶骨,枕骨
翼点
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交点形成一个H形骨缝,称为翼点,该处骨质薄弱,其内又有脑膜中动脉通过,受外力打击易破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颅盖骨表层为密质,分别称外板和内板,外板厚而坚韧,富有弹性,内板薄而松脆,故颅骨骨折多见于内板。二板之间的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
面颅
共15块
成对骨
鼻骨,泪骨,颧骨,颚骨,上颌骨和下鼻甲骨
不成对骨
犁骨,舌骨和下颌骨
四肢骨
上肢骨
上肢带骨
锁骨
唯一一个呈"~"形弯曲,横架于胸廓前上方
肩胛骨
为三角形扁骨,贴于胸廓的后外面,介入第2-第7肋之间,可分为两面,三缘,三角.腹侧面或肋面与胸廓相对,为一大浅窝,称肩胛下窝.背侧面的横嵴称肩胛冈.肩胛冈向外侧延伸的扁平突起,称肩峰,与锁骨外侧端相接.
自由上肢骨
肱骨
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名外科颈,较容易发生骨折.
肱骨体后面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肱骨内上髁后方有一浅沟,称尺神经沟,尺神经由此经过。肱骨内上髁骨折时,最容易损伤的神经是尺神经。
垂腕
桡神经损伤
爪形手
尺神经损伤
上肢浅静脉包括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其属支
桡骨
外侧为桡骨
尺骨
内侧为尺骨
手骨
腕骨
桡侧向尺侧排列
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下肢骨
下肢带骨
髋骨
髂骨
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约平第4腰椎棘突,是计数椎骨的标志.
耻骨
耻骨上,下支相互移行处内侧的椭圆形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两侧联合面以纤维软骨相连接,构成耻骨联合.
坐骨
坐骨体和坐骨支移行处后部是粗糙隆起,为坐骨结节,是坐位时体重承重点,为坐骨最低部,可在体表扪到.
自由下肢骨
股骨
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上端为股骨头,股骨头外下方狭细的部分称股骨颈,易发生骨折
髌骨
人体最大的籽骨,籽骨是位于某些肌腱内扁圆形小骨,在运动中起减少摩擦和牵拉肌肉作用
胫骨
小腿内侧,小腿主要的承重骨
腓骨
小腿外侧
足骨
跗骨
7块
上距下跟舟外骰,楔一楔二楔外三
跖骨
5块
趾骨
14块
骨的连接
直接连接
纤维连接
软骨连接
骨性结合
间接连接
关节
基本结构
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辅助结构
韧带,关节盘(颞下颌关节,胸锁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肩锁关节,桡尺远侧关节盘),关节唇(肩关节和髋关节)
分类
单轴关节
滑车关节
一骨关节头呈滑车状,另一骨有相应的关节窝
如指间关节
车轴关节
由圆柱状的关节头与凹状面的关节窝构成
桡尺近侧关节
双轴关节
椭圆关节
关节头呈椭圆形凸面,关节窝呈相应椭圆形凹面
桡腕关节
鞍状关节
两骨的关节面均呈鞍状
如拇指腕掌关节
多轴关节
球窝关节
关节头较大,呈球状,关节窝浅而小
肩关节、髋关节
平面关节
两骨的关节面均较平坦而光滑,但仍有一定的弯曲或弧度
腕骨间关节
中轴骨连接
椎骨连接
椎间盘
髓核和纤维环
椎间盘含水量多,所受压力小,椎间盘变厚且弹性升高;相反,含水量少,所受压力大,则椎间盘变薄,弹性降低。
韧带
黄韧带
是连接相邻椎弓板的短韧带,参与构成椎管后壁
棘上韧带
是附着于各椎骨棘突尖端的纵行韧带
后纵韧带
棘间韧带
是连接相邻棘突间的薄片状韧带,位于相邻棘突间,向前与黄韧带,向后与棘上韧带相连.
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前纵韧带
防止脊柱过度后伸
脊柱的整体观
前面观
锥体自上向下随负载增加而逐渐增大,至第2骶椎水平最宽
后面观
所有椎骨棘突连贯形成纵棘,位于背部中线,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棘突细长,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侧面观
成人脊柱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
胸廓
成人胸廓近似圆锥形,容纳胸腔脏器.胸廓有上,下两口.胸廓上口较小,由胸骨柄上缘,第1肋和第1胸椎锥体围成,是胸腔与颈部的通道.由于胸廓上口的平面与第1肋的方向一致,向前下倾斜,故胸骨柄上缘平对第2胸椎体下缘.胸廓下口宽而不整,由第12胸椎,第11及12对肋前端,肋弓和剑突围成,膈肌封闭胸腔底.
附肢骨的连接
上肢带连结
胸锁关节
是上肢骨和躯干骨的唯一关节,由锁骨,胸骨端与胸骨锁切迹及第1肋骨的上面共同构成,属于多肘关节.
肩锁关节
由锁骨肩峰端和肩峰关节面构成,属于平面关节
自由上肢骨的连结
肩关节
肩胛骨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
最灵活的关节是肩关节
灵活在于可以完成所有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而且幅度大,肱二头肌长头腱在结节间滑液鞘内穿过此关节.
下壁相对最为薄弱,肩关节脱位以前下方脱位多见
人体间由两个骨组成的关节
肘关节
肱骨下端和尺骨和桡骨上端构成,包括3个关节
肱尺关节
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肱桡关节
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关节凹构成
桡尺近侧关节
由桡骨上端环状关节面和尺骨的桡切迹构成.
3个关节包裹在一个关节囊内,而囊后壁最薄弱,故常见桡,尺骨两骨向后脱位
尺骨鹰嘴和肱骨内,外上髁是肘部三个重要的骨性标志,可在体表扪及.上述三点连成一条直线.当肘关节前屈至90°时,三点连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称肘后三角.当肘关节后脱位时,上述三点位置关节发生改变,而当肱骨髁上骨折时,则三点的关系不变.
腕关节
又称桡腕关节
桡骨下端远侧面,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和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共同组成
不包括豌豆骨
下肢骨连接
骶髂关节
由骶髂两骨耳状关节面构成
耻骨联合
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接构成
骨盆
骶骨,尾骨,左,右髋骨以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
界线自后向前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和耻骨联合上缘围成
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
分部
骨盆是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的环形分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下方小骨盆称为真骨盆
男性骨盆
骨盆形状窄而长
小骨盆上口桃形
小骨盆下口较狭窄
骨盆腔高而窄,漏斗形
骶骨岬前突明显
耻骨下角70-75°
女性骨盆
骨盆形状短而宽
小骨盆上口近似圆形
小骨盆下口较宽大
骨盆腔短而宽,圆筒状
骶骨岬前突不明显
耻骨下角90-100°
自由下肢骨的连结
髋关节
股骨头与髋臼构成,属于多轴球窝关节
特点
髋臼周缘由纤维软骨构成髋臼唇,以加深髋臼的深度
髋关节关节囊坚韧致密,向上附着于髋臼周缘及横韧带,向下附着于股骨颈,前面达转子间线,后面包罩股骨颈的内侧2/3(转子间嵴略上方处).使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囊外骨折之分
关节囊后下部较薄弱,所以股骨头容易向后下方脱位
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位于关节内,连结股骨头凹和髋臼横韧带之间,韧带中含有滋养股骨头的血管.
最牢固的关节是髋关节
牢固主要因为关节囊厚,股骨头深嵌在髋臼中,髋臼又有关节盂缘加深,包绕股骨头近2/3;周围还有韧带加强。
膝关节
由股骨内,外侧髁和胫骨内,外侧髁和髌骨共同构成
不含腓骨
特点
为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膝关节囊的滑膜层是全身关节中最宽阔最复杂的,附着于该关节各骨的关节面周缘,覆盖关节内除了关节软骨和半月板之外的所有结构
前,后交叉韧带
前后交叉韧带牢固地连结股骨和胫骨,前交叉韧带于伸膝时最紧张,防止胫骨前移;后交叉韧带于屈膝时最紧张,防止胫骨后移.
前防前,后防后
髌韧带为股四头肌腱的中央部纤维索,自髌骨向下止于胫骨粗隆。
半月板
是垫在股骨与胫骨关节面之间的两块纤维软骨板.内侧半月板较大,呈C形,其外缘与胫骨侧副韧带紧密相连.外侧半月板较小,近似O形.半月板加深了关节窝的深度,从而加强了膝关节的稳固性,同时在跳跃和剧烈运动时起缓冲作用.
胫腓侧副韧带
在伸膝时紧张,屈膝时松弛,半屈膝时最松弛.
最复杂的关节是膝关节
复杂主要是在于前、后交叉韧带和髌骨。
能作外展和内收运动,又能做环转运动的关节
踝关节
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近似单轴屈戌关节.其关节囊附着于各关节面的周围,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有韧带增厚加强.
关节囊前,后壁松弛,两侧有韧带加强,内侧韧带较强,外侧较弱,故距小腿关节内翻损伤
内侧有内侧韧带(又称三角韧带),为坚韧的三角形纤维索,起自内踝尖,向下呈扇形展开,止于足舟骨,距骨和根骨.
外侧韧带由不连续的三条独立的韧带组成
前为距腓前韧带
中为跟腓韧带
后为距腓后韧带,三条韧带均起自外踝,分别向前,向下,向后内止于距骨及跟骨,比较薄弱
马蹄内翻足
易损伤-腓总神经绕行腓骨颈处位置表浅,易受损伤。受损伤后,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足下垂且内翻,呈“马蹄内翻足”畸形,行走时呈“跨阈步态”,同时小腿前外侧及足背感觉障碍明显。
常见的含有关节盘的关节
如颞下颌关节、胸锁关节、腕关节、膝关节
肌学
形态和构造
长肌
短肌
扁肌
轮匝肌
辅助结构
筋膜
滑膜囊
腱鞘
分类
结构和功能不同分为
骨骼肌
肌腹
肌腱
随意肌
心肌
平滑肌
不随意肌
无肌腹和肌腱
部位分为
头肌
表情肌
面肌由面神经支配,又称表情肌
颅顶肌
眼轮匝肌
口周围肌
咀嚼肌
由三叉神经支配
颞肌
咬肌
翼内肌
翼外肌
颈肌
胸锁乳突肌
位于颈部两侧,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两头会和后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乳突.
一侧收缩使头偏向同侧,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躯干肌
背阔肌
全身最大的扁肌
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后伸
如上肢上举并固定,可引体向上
斜方肌
此肌收缩时,拉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收缩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收缩可下降肩胛骨.如肩胛骨固定,一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该肌瘫痪产生"塌肩"
胸大肌
位于胸前壁上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如上肢上举并固定,可引体向上,也可提肋吸气.
胸小肌
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此肌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可提肋助吸气.
前锯肌
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紧贴胸廓,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外展臂举高,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骨助深吸气.若此肌瘫痪,则肩胛骨内侧缘与下角离开胸廓而突出于皮下,称为"翼状肩"
膈肌
为向上膨隆呈穹窿形的扁薄阔肌,位胸腹腔之间,构成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
膈的周边是肌性部,中央为腱膜,称中心腱.
3个裂孔
主动脉裂孔
两侧膈脚与第12胸椎之间,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
约平第10胸椎,在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
约平第8胸椎,在食管裂孔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
收缩时
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增大,以助吸气.
松弛时
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以助呼气.
腹肌
腹股沟管是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和腱之间的一条裂隙.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由外上斜向内下,具有两口,四壁.腹股沟管中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外口为浅环(皮下环)
内口称深环(腹环)
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和部分腹内斜肌.
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
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共同形成的弓状下缘
腹股沟(海氏)三角
位于腹前壁下部,是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腹股沟管和腹股沟三角都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可经腹股沟管深环进入腹股沟管,再经腹股沟管浅环突出,下降入阴囊,构成腹股沟斜疝;若腹腔内容物不经腹股沟管深环,而从腹股沟三角处膨出,则为腹股沟直疝.
上肢肌
三角肌
三角肌位于肩部,呈三角形,若此肌瘫痪萎缩,则肩峰突出于皮下,使肩部呈方形.
主要作用是使肩关节外展,前部肌束可以使肩关节屈和旋内,后部肌束能使肩关节伸和旋外
肩胛下肌
位于肩胛骨前面,呈三角形,收缩时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臂肌
前群(肌皮神经支配)
肱二头肌
屈肘关节,使前壁旋后,协助屈肩关节
喙肱肌
使肩关节屈和内收
肱肌
屈肘关节
后群(桡神经支配)
肱三头肌
伸肘关节,协助肩关节伸及内收
下肢肌
髋肌
臀大肌(髋下神经支配)
使髋关节伸和旋外
可以使大腿后伸的肌肉
臀中肌(臀上神经支配)
臀小肌(臀上神经支配)
使髋关节外展,旋内(前部肌束)和旋外(后部肌束)
梨状肌(骶丛分支支配)
使髋关节外展和旋外
起于骶骨经坐骨大孔,止于大转子
大腿肌
前群(股神经支配)
缝匠肌(全身最长)
屈髋关节,屈膝关节,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股四头肌(全身最大)
屈髋关节和伸膝关节
后群(坐骨神经支配)
股二头肌
半腱肌
半膜肌
屈髋,伸髋
骨神经及其分支分布的肌肉包括小腿后群肌肉、大腿后群肌肉和小腿前群肌肉
肌肉配布与关节运动轴关系
把分布在运动轴同侧,作用完全相同的肌,称为协同肌
把分布在运动轴两侧,作用完全相反的肌,称为拮抗肌
锁骨中线第四肋间隙胸壁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皮肤、浅筋膜、胸大肌、胸小肌、肋间肌、胸内筋膜、胸膜。
常用于肌内注射的骨骼肌
最常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以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足背外侧为主
筋膜、腱鞘和滑液囊
肌的辅助结构
腱器官是张力感受器;肌梭是长度感受器
消化系统
消化管
上消化道
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上下消化道的分界在屈氏韧带,十二指肠空肠曲
消化管壁
分为
粘膜层
上皮
固有层
粘膜肌层
粘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
血管
淋巴管
粘膜下神经丛
肌层
口腔,咽,食管上段和肛门等处的肌层
为骨骼肌
其余为平滑肌
平滑肌一般呈内环,外纵排列
外膜
多数纤维膜
部分浆膜
颚
前2/3是硬腭
后1/3是软颚
软颚中央向下突起称腭垂
咽峡
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
咽和口腔的分界
牙
乳牙20颗
罗马数字Ⅰ-Ⅴ记录
恒牙28-32颗
阿拉伯数字1-8记录
口腔
舌粘膜
丝状乳头
无味蕾,无味觉,数目最多,体积最小
菌状乳头
数目最少
叶状乳头
轮廓乳头
体积最大
咽
长12cm
消化道和呼吸道共同通道,为前后漏斗状肌性管道,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起自颅底,下至第6颈椎下缘或环状软骨高度移行于食管.咽以腭帆游离缘和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分.其中口咽和喉咽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
鼻咽
鼻腔后方
向前借鼻后孔与鼻腔相通
向外侧经咽鼓管咽口及咽鼓管与中耳鼓室相通,维持鼓膜气压平衡.
咽鼓管咽口的前,上,后方的弧形隆起称咽鼓管圆枕,它是寻找咽鼓管咽口的标志.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纵行深窝称为咽隐窝,为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咽隐窝好发鼻咽癌
口咽
口腔后方
向前借咽峡与口腔相通
在咽侧壁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窝内,容纳有腭扁桃体
喉咽
喉的后方
向前借喉口与喉腔相通
上起自会厌上缘平面
下至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与食管相通
喉口两侧各有一梨形的窝,称梨状隐窝,是异物容易滞留的地方
不仅是呼吸的通道,也是发音器官
最狭窄的部位
声门裂
食管
脊柱前方
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平面与咽相续
下端连于胃的贲门
全长25CM
三个狭窄
第一狭窄距中切牙15CM
食管起始
第二狭窄距中切牙25CM
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
第三狭窄距中切牙40CM
食管穿膈处(膈的食管裂孔处)
食管内异物容易滞留及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食管下段括约肌
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
胃
胃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分为胃底,胃体,幽门部和贲门部
胃壁分四层
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外纵,中环,内斜),浆膜层
胃的角切迹是胃小弯的最低点。
胃镜下典型的胃溃疡多见于胃角和胃窦小弯。
胃左动脉从腹主动脉发出后,行向左上方,至胃贲门处向上发出食管支供给食管腹段,急转向右,在肝胃韧带内沿胃小弯右行,陆续发出5-6条胃支,供给胃体小弯左半部。胃左动脉在胃小弯中部常与胃右动脉吻合。此外,胃左动脉有时发出肝左副动脉,分布于肝左叶,所以胃左动脉的分布范围有食管、胃、有时还有肝。
幽门窦近胃小弯侧
好发胃溃疡
下消化道
小肠
水分和其他消化产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十二指肠
25CM
呈C形包绕胰头
上部(球部)
好发溃疡
降部
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胰腺及胆管排出部
水平部
升部
空肠和回肠(下消化道)
空肠
空肠位于腹腔左上部
占空,回肠全长2/5
管径大
管壁厚
血供丰富
肠系膜中动脉弓1-2级
活体色泽较红
环形皱襞高而密
淋巴滤泡孤立
回肠
空肠位于腹腔右下部
占空,回肠全长3/5
管径小
管壁薄
血供较差
肠系膜中动脉弓4-5级
活体色泽较淡
环形皱襞低而疏
淋巴滤泡集合/孤立
集合淋巴滤泡防止返流
口腔-十二指肠,组成上消化道
大肠
包绕空回肠
分为
盲肠
结肠
升结肠
降结肠
间位器官,无肠系膜
横结肠
乙状结肠
内位器官,有肠系膜
共有三种特征结构
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阑尾
盲管6-8cm
3条结肠带汇集
麦氏点
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阑尾动脉的来源
回结肠动脉
直肠
下部膨大,称直肠壶腹,其内有2-3条半月状的直肠皱襞,防止粪便溢出
矢状面有两个弯曲
直肠骶曲
凸向后
直肠会阴曲
凸向前
肛管
3-4CM
肛门括约肌所包绕,平时处于收缩状态,生理功能是控制粪便的排泄
肛管的内面有6-10条纵行黏膜皱襞,称肛柱.在两条肛柱下端之间,黏膜形成半月形皱襞,称肛瓣.每一肛瓣与相邻两条肛柱下端共同围成小隐窝为肛窦.肛窦窦口向上,易感染引发肛窦炎.肛柱下端与肛瓣基部连呈锯齿状环线,称齿状线.齿状线与白线之间环形区称肛梳,深面有丰富静脉丛.肛柱基部的粘膜下,静脉丛丰富,若静脉回流受阻曲张时,则构成内痔,肛梳部分静脉若因回流受阻而曲张时,则形成外痔.也有跨越于齿状线上,下的称混合痔.
消化腺
大消化腺
唾液腺(3对)
腮腺(最大)
腮腺管自腮腺浅部前缘发出,于颧弓下一横指处向前横越咬肌浅面,斜穿颊肌,开口于平对上颌第2磨牙牙冠颊粘膜上的腮腺管乳头.
下颌下腺
位于下颌体下缘及二腹肌前,后腹所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其下颌下腺导管自腺内侧面发出,开口于舌下阜
舌下腺
位于口腔底舌下襞的深面.舌下腺导管有大小两种.舌下腺大管有一条与下颌下腺管共同开口于舌下阜,小管直接开口于舌下襞黏膜表面
肝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也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肝的血供十分丰富,故活体肝为棕红色.肝的质地柔软而脆弱,易受外力冲击而破裂,发生腹腔内大出血.
肝的形态
肝呈不规则的楔形,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左,右四缘.肝上面膨隆,与膈相触,故称膈面.肝膈面上有矢状位的镰状韧带附着,借此将肝分为左,右两叶.
肝脏面朝向下后方,邻接许多脏器,在中部有H形沟,分别称左纵沟,右纵沟和横沟.横沟又称肝门,这些结构在肝门附近由结缔组织包绕,形成肝蒂.肝蒂中主要结构的位置关系是:肝左,右管在右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在左前,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肝的右缘是肝右叶的右下缘,钝圆.肝的左缘为肝左叶的左缘,薄而锐利
肝门
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淋巴管及神经出入。
门静脉
肝门静脉系的侧支循环失代偿时
引起收集静脉血范围器官淤血,出现脾肿大,腹水
门静脉的属支包括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等。
主要收集食管腹部、胃、小肠、大肠(齿状线以下肛管除外)、胆囊、胰和脾等腹盆腔不成对器官(肝除外)的静脉血。
肝的位置和体表投影
肝的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前面大部分被肋所掩盖,在腹上区左,右肋弓之间有小部分露出于剑突下,直接接触腹前壁.肝上界与膈穹窿一致,在有锁骨中线平对第5肋,左侧相当于左侧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隙交点.肝下界与右侧肋弓大致一致.体检时,在成人腹上区剑突下3~5cm范围内,可能触及肝的下缘,但在有肋弓下一般不应触及.3岁以下健康幼儿,肝下缘常低于右肋弓下1.5~2.9cm.
功能
与蛋白质、脂类、糖类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转化与分解
是肝的主要功能
还参与激素、药物等物质的转化和解毒
分泌胆汁、吞食、防御
胚胎时期造血
肝的功能性血管为肝门静脉,营养性血管为肝动脉。
肝在胚胎期是最主要的透血器官。
肝十二指肠韧带
其双层腹膜内含肝固有动脉、门静脉主干、胆总管、淋巴结、淋巴管及肝神经丛等。
脂肪运输的枢纽
肝
胆道系统
胆囊
胆囊为储存和浓缩胆汁囊状器官.呈梨形,容量约40-60ml.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胆囊分底,体,颈,管4部分.胆囊底是胆囊突向前下方盲端,常在肝前缘的胆囊切迹处露出.当充满胆汁时,胆囊底可贴近腹前壁.胆囊底体表投影位于有腹直肌外缘或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附近.胆囊发炎时,该处可有压痛.
胆囊三角
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共同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输胆管道
肝总管
肝总管是由来自肝脏的左、右肝管汇合而成
胆总管
胆总管是由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而成,开口于十二指肠
由肝总管和胆囊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汇合而成,向下与胰管相会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Vater壶腹)
起始段位于十二指肠上部上方,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肝门静脉右前方为胆总管,左前方为肝固有动脉。
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在胆总管末段及胰管末段周围亦有少量平滑肌包绕,以上三部分括约肌统称为Oddi括约肌.
胰腺
属内分泌组织,不是器官
胰腺可分头,颈,体,尾四部分,各部之间无明显界限.头,颈部在腹中线右侧,体,尾部在腹中线左侧.当胰头肿大压迫胆总管时,可影响胆汁排出,发生阻塞性黄疸.
内分泌
胰岛为散在于胰腺实质内的细胞团,主要分泌可调节血糖的激素
外分泌
分泌胰液,含多种消化酶,经胰管排入消化道.
小消化腺
舌腺
肠腺
胃腺
腹膜
腹膜为覆盖于腹,盆腔壁内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浆膜,呈半透明状.腹膜具有分泌,吸收,保护,支持,修复等功能.腹膜包括壁腹膜,脏腹膜,两者形成不规则潜在性腔隙称腹膜腔.上腹部腹膜吸收能力较强,腹腔炎症或术后常采取半卧位.
腹膜内位器官
表面几乎被腹膜覆盖的器官
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
盲人上街一栏横,鸡蛋未买回啤空
腹膜间位器官
大部分或三面被腹膜覆盖的器官
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部,子宫及充盈的膀胱
肝胆直升降紫光
腹膜外位器官
仅有一面被腹膜覆盖的器官
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胰,肾,肾上腺,输尿管,直肠中段及空虚的膀胱
神仙医鸟十二只
肾和膀胱手术常在腹膜外进行,不需要通过腹膜腔,从而避免腹膜腔感染和术后粘连
腹膜形成的结构主要是网膜、系膜、韧带、腹膜隐窝等
网膜
小网膜
小网膜是连于肝门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其左侧部从肝门至胃小弯,称肝胃韧带.小网膜右侧部连接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也称肝十二指肠韧带.
网膜囊
借网膜孔与腹膜腔其他部分相通
网膜孔
网膜孔是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与后腹膜壁层之间的孔,是网膜囊与囊外腹膜腔之间的唯一通道。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小网膜游离缘),后界为遮被下腔静脉的腹膜,上界和下界分别是肝尾叶和十二指肠上部。正常的网膜孔可容一指伸入。
当腹膜腔内有炎症时,大网膜可包围病灶以防止炎症扩散蔓延,故有腹腔卫士之称.小网大网膜较短,一般在脐平面以上,当出现阑尾炎或其他下腹部炎症时,病灶区不易被大网膜包裹而局限化,常导致弥漫性腹膜炎.
系膜
可分为小肠系膜、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卵巢借卵巢系膜连于子宫阔韧带.
陷凹
主要的腹膜陷凹位于盆腔内,为腹膜和盆腔脏器之间移行折返形成.女性有直肠子宫陷凹和膀胱子宫陷凹两个.男性只有直肠膀胱陷凹一个陷凹.
站立或坐位时,男性直肠膀胱陷凹和女性直肠子宫陷凹是腹膜腔最低部位,故腹膜腔内积液多集聚于此.临床上可进行直肠穿刺和阴道后穹隆穿刺进行诊断和治疗.
肝右叶后下方与右肾之间的腹膜腔部位为肝肾隐窝
仰卧位腹膜的最低点
腹腔干
腹腔干分支多有变异,但以分出肝总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为多。
呼吸系统
分为
呼吸道
上呼吸道
鼻
鼻窦
额窦
开口于中鼻道
筛窦
前筛窦,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
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
开口于蝶筛隐窝
上颌窦
开口于中鼻道
最大的鼻旁窦
鼻窦炎最好发的部位
上颌窦的窦口高于窦底,因此在直立姿势下,不能利用重力作用而引流
鼻泪管
开口于下鼻道
眼药水经鼻泪管进入鼻腔
咽
喉
喉软骨
不成对
甲状软骨
前角为喉结
环状软骨
唯一完整成环
会厌软骨
成对
杓状软骨
唯一成对
声带和声门裂合称声门。两侧声带位于喉部,声带间的区域为声门。
声门裂
是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的裂隙,比前庭裂长而窄,是喉最狭窄之处
声门
双侧声带之间的裂隙
声门下腔
声襞与环状软骨下缘之间的部分喉腔.其黏膜下组织疏松,感染时易发生喉水肿,尤其婴幼儿更易发生急性喉水肿而致梗塞,产生呼吸困难.
喉下腔
环甲正中韧带进行喉穿刺时,穿刺针应进入到喉腔的部位
下呼吸道
气管
起自环状软骨下缘约第6颈椎体下缘借韧带连于喉,气管在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在气管杈的内面,有一矢状位向上的半月状嵴,称气管隆嵴,是气管镜检的重要标志。
主要表现为支架作用
气管切开的常用部位
第2-4气管软骨环处
甲状腺峡部跨越的部位
支气管及肺内分支
左主支气管细长,走行较水平
右主支气管短而粗,走行较垂直
容易出现异物
肺
体表投影
肺下界的投影
锁骨中线第6肋相交
腋中线第8肋相交
肩胛线第10肋
后正中线第10胸椎棘突
锁中六,腋中八,肩胛线,十肋叉
壁胸膜下界投影
锁骨中线第8肋
腋中线第10肋
肩胛线第11肋
后正中线第12胸椎
胸膜下界=肺下界-2,2,1
肺尖的投影
位于锁骨内侧段1/3上方2~3cm处
右肺三叶左肺两叶
肺循环的路径
右心室(起于)→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肺静脉起自肺门
体循环的路径
左心室(起于)→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终于)
奇静脉
收集相当于胸主动脉分布区域静脉血
注入上腔静脉
肺根
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自前向后为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自上而下,左肺根内部结构的排列为左肺动脉,左主支气管和左肺静脉,右肺根为右肺上叶支气管,右肺动脉,右肺中下叶支气管和右肺静脉.
胸膜
壁胸膜
按附着部位分为
肋胸膜
紧贴胸壁内面
膈胸膜
覆盖于膈的上面
纵隔胸膜
贴附于纵隔两侧面
胸膜顶
突出胸廓上口平面以上,伸向颈根部.针刺或做臂丛神经麻醉时,要注意胸膜顶的位置,以免伤及肺尖
胸膜隐窝
在壁胸膜各部互相转折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伸入期内,这些间隙称胸膜隐窝.最大最重要的为肋膈隐窝,在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处,每侧呈半环状,是胸膜腔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首先聚集于此.
纵隔
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纵隔呈矢状位,位于胸腔正中偏左,上窄下宽,前短后长。
胸骨角水平面将纵隔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
上纵隔
胸腺,上腔静脉,喉返神经,主动脉弓等.
下纵隔
有前中后三部.
前纵隔
非常狭窄,是胸腺瘤,皮样囊肿,淋巴瘤好发部位
中纵隔
心及心包
后纵隔
左右主支气管,胸导管,食管.
泌尿系统
肾脏
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成对的蚕豆状实质性器官
左肾在第11胸椎体下缘至第2~3腰椎间盘之间
右肾则在第12胸椎体上缘至第3腰椎体上缘之间
肾的被膜
由内向外依次为
纤维囊
肾破裂时补肾缝合
脂肪囊
肾筋膜
结构
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髓质由15-20个肾锥体组成
肾柱
皮质伸入肾锥体间的部分
肾乳头
肾锥体的尖呈钝圆形
乳头管开口
肾小盏
肾乳头外面包有漏斗形
收纳从肾乳头流出的尿液
肾大盏
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
肾盂
2-3个肾大盏合成一个扁漏斗形
还有脂肪和血管,组合成肾窦
肾门
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及淋巴管等结构出入的部位
不包括输尿管
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
肾门约在第1腰椎体平面
出入肾门的结构由结缔组织包裹组成肾蒂.
由前向后依次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末端;自上而下依次为:肾动脉,深静脉,肾盂.
微细解剖
肾单位
肾小体(肾小球)
肾小囊
血管球
肾小管
近曲小管
最粗的一段
重吸收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髓袢
近直小管
U形管
远直小管
对尿液浓缩功能
远端小管
输尿管
位于腹膜外位的肌性管道,全长20-30cm,管径约0.5cm~1.0cm,最狭窄处只有0.2~0.3cm.平第2腰椎上缘起自肾盂,终于膀胱,分为腹部,盆部,壁内部三部.
3个狭窄
第一狭窄
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起始处)
第二狭窄
小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越髂总动脉分叉处
第三狭窄
膀胱壁内部
输尿管结石滞留处
膀胱
平均容量成人男性500ml,女性400ml
小儿50ml
老年人膀胱肌张力降低,容量增加,贮存量增大。
空虚时,锥体形
分为尖,底,体,颈
膀胱三角
膀胱底内面,两输尿管内口和尿道内口之间,三角形区域,此区粘膜光滑无皱襞,是肿瘤和结核好发部位
分为
顶,底,体,颈
膀胱颈为膀胱底下端与尿道连接处,最低
尿道
女性尿道
3-5cm,直径0.6cm
起自膀胱尿道内口,向前下穿过尿生殖膈,终于阴道前庭的尿道外口
女性尿道短且直
易发生尿路感染
男性尿道
成年时全长为16~22cm直径0.5~0.7cm。
排尿和排精双功能
尿道球腺,输精管,射精管直接开口于男性尿道
分为
前列腺部
穿过前列腺,长2.5cm
膜部
穿过生殖膈,长1.2cm
后尿道
海绵体部
穿海绵体,长15cm
前尿道
2个弯曲
一个是耻骨下弯,凹向前上,包括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起始段,此弯曲恒定
另一个是耻骨前弯,凹向后下,若将阴茎提起,此弯曲即可变直,临床上尿道内插入器械及采取此位。
男性尿道最狭窄的部位是
尿道外口
生殖系统
男性生殖系统
生殖腺
睾丸
分泌雄激素(间质细胞)和生精(生精小管)
曲细精管是生成精子的部位,间质细胞合成和分泌雄激素.
睾丸表面有睾丸鞘膜,分脏,壁两层,两者潜在性腔隙为睾丸鞘膜腔
其内浆液增多易发生鞘膜积液
精子
头部
有细胞核并覆盖顶体,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参与受精
尾部
精子的运动装置
被称为男性的生殖腺
后缘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
生殖管道
附睾
头,体,尾
尾部急转向上移行为输精管
储存和输送精子,分泌液体给精子提供营养
不产生精子
男性生殖器结核好发部位
输精管
睾丸部
起自附睾尾,沿睾丸后缘,附睾内侧行至睾丸上端.
精索部
在精索内位于其他结构的后内侧,位置表浅,易于触及,为结扎输精管的理想部位.
腹股沟管部
位于腹股沟管的精索内
盆部
为输精管最长一段,沿盆侧壁腹壁膜外行向后下,跨过输尿管末端前内方至膀胱底的后面和直肠前面;两侧输精管在此逐渐接近,膨大形成输精管壶腹.输精管壶腹末端变细,穿过前列腺,与精囊的输出管汇合成射精管.
射精管
男性尿道
16-22cm,起自膀胱的尿道内口,止于尿道外口.
前列腺部
膜部
后尿道
海绵体部
前尿道
三个狭窄
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
结石容易滞留
三个扩大
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尿道舟状窝
二个弯曲
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
耻骨前弯在上提阴茎时消失
输精管道
前列腺
精囊
尿道球腺
附属腺,分泌物参与精液组成
内生殖器
阴囊
皮肤和肉膜构成的囊袋
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收缩舒张,调节阴囊温度,比腹腔低1-2°
阴茎
外生殖腺
女性生殖系统
生殖腺
卵巢
卵巢位于盆腔卵巢窝内,在髂内,外动脉夹角处的骨盆外侧壁,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属于腹膜内位器官.
产生 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
女性生殖系统种主要的性器官
生殖管道
输卵管
输送卵子通道,受精的场所
输卵管漏斗
输卵管末端漏斗状扩大的部分,漏斗的基底部有输卵管腹腔口.游离缘有许多指状突起,称输卵管伞,拾卵功能.
输卵管壶腹
管径较粗,是输卵管最长的一段,卵细胞在此受精.
输卵管峡
短而直,输卵管结扎术常在此处进行.
输卵管子宫部
为输卵管通过子宫壁内的一段,最狭窄,开口于子宫腔,称输卵管子宫口.
子宫
孕育胎儿和产生月经的器官,分为底、体、颈3部分,子宫颈管呈梭形,上口通子宫腔;下口通阴道,称子宫口。子宫位于小骨盆的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成年女子,子宫正常位置为轻度前倾前屈位.
子宫峡正常约1cm长。
维持子宫正常位置4对韧带
子宫阔韧带
限制子宫向侧方移动
双层腹膜皱襞
子宫圆韧带
维持子宫的前倾
子宫主韧带
防止子宫下垂
子宫骶韧带
与子宫圆韧带协同维持子宫前倾前屈
内生殖器
阴道
女性的性交器官,胎儿娩出和月经血流出的通道
阴道位于膀胱、尿道后方,且位于直肠前方。
子宫颈的下1/3伸入阴道内,即阴道上端环抱子宫颈下段。
阴道穹可分为前、后部及两侧部,以后部最深
开口:阴道下端狭窄,穿尿生殖膈,以尿道口开口于尿道前庭,尿道前庭前部有较小的尿道外口,后部有较大的阴道口。即阴道口在阴道前庭的后部。
前庭大腺
附属腺
会阴
广义
封闭小骨盆下口的所有软组织
两侧坐骨结节连线为界
前为尿生殖区
女性
尿道和阴道通过
男性
尿道通过
后为肛区
肛管通过
狭义
肛门到外生殖器之间的狭小区域
脉管系统
分为
心血管系统
心
心的外形
倒置梨形
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外裹有心包,约2/3位于人体正中矢状面左侧,1/3在右侧
前面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只有小部分与胸骨体下部和左侧第4-6肋软骨相贴
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四沟
心尖
心尖体表投影
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距正中线7-9cm
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注射抢救药物,此时药物注射的心腔是左心室
心底
朝向右后上方,由左心房和小部分右心房构成,有出入的大血管
胸肋面
朝向前上方,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
膈面
朝向下后方,与膈相对呈水平位,大部分由左心室和小部分右心室构成.
下缘
也称锐缘,介于膈面和胸肋面之间,接近水平位,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左缘
也称钝缘,居胸肋面和肺面之间,绝大部分由左心室构成.
右缘
由右心房构成.
冠状沟
也称房室沟,几乎呈额状位,近似环形,前方被肺动脉干所中断,该沟将右上方的心房和左下方的心室分开.
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
分别在心室的胸肋面和膈面,从冠状沟走向心尖的右侧,它们分别与室间隔前,下缘一致,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
后房间沟
在心底,右心房与右上,下肺静脉交界处浅沟称后房间沟,与房间隔后缘一致,是左,右心房在心表面的分界
心腔的形态结构
右心房
右心房可分为前部固有心房和后部腔静脉窦,其分界线是界沟,腔静脉窦内壁光滑,腔静脉窦上端有上腔静脉口,下端有下腔静脉口
右心室
有右房室口和肺动脉口,尖向左下.入口防止反流结构称三尖瓣复合体,它包括右房室口纤维环,右房室瓣(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出口防止血液反流装置包括肺动脉口纤维环和肺动脉瓣.
左心房
位于右心房左后方,构成心底的大部,是四个心腔中最靠后的一个腔.
左心室
左心室呈圆锥形,位于右心室的左后方,为左房室口和主动脉口所占据,尖即心尖.入口防止血液返流装置称为二尖瓣复合体,有出入口各一,入口即左房室口,周缘附有左房室瓣(即二尖瓣),二尖瓣也借腱索与室壁的2组乳头肌相连。出口防止返流装置为主动脉口纤维环和主动脉瓣.
房间隔和室间隔
房间隔
位于左,右心房之间,右侧面中下部有卵圆窝(近右心房),是房间隔最薄弱处,房间隔缺损多发于此.
室间隔
可分为室间隔肌部和室间隔膜部.室间隔膜部分为后上部和前下部,前下部在左右心室之间称室间部,室间隔缺损多发于此.
心包
圆锥形纤维浆膜囊,包裹心和出入心大血管根部.可分为外层纤维心包和内层浆膜心包.
外层
纤维心包
由坚韧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上方包裹出入心的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上腔静脉和肺静脉根部,并与这些大血管的外膜相延续.下方紧附于膈的中心腱.
内层
浆膜心包
脏层
覆于心肌外面,又称心外膜
壁层
脏层的外围
之间的腔隙称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
心包窦
在心包腔内,浆膜心包脏,壁两层折返间隙称心包窦.
心包前下窦位于心包腔的前下部,人体直立该处位置最低,心包积液常在此窦中,是心包穿刺比较安全的部位.从剑突和第7肋软骨交角处进行心包穿刺可进入该窦.
心壁
内向外依次
心内膜
心肌膜
心外膜
心的传导系统
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
窦房结
心脏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1/3心外膜深面.
房室结
位于房间隔下部,冠状窦口前上方心内膜下.
房室束及分支和浦肯野纤维
起自房室结前端,穿过室间隔肌性部,向前行于室间隔膜部后下缘,行走过程中分左右束支,分出浦肯野纤维网.
冠状动脉
供应心肌细胞血液的主要来源,心自身的血液循环称为冠脉循环
心肌细胞提供营养支持的动脉血管
心的动脉
左冠状动脉
起自主动脉左窦,由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入冠状沟,分为两大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粗大者可至前乳头肌.
前室间支
又称前降至,营养左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
旋支
沿冠状沟,绕心左缘至左心室膈面,分支至左心室外侧壁和左心房.
右冠状动脉
起自主动脉右窦,由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进入冠状沟,绕心锐缘至心膈面的房室交点处分为两终支.一般分布于右房,右室前壁大部分,右室侧壁和后壁全部,左室后壁的一部分和室间隔后1/3.
后室间支
该支除分支供应左,右心室后壁,还发出室间隔支供应室间隔的后1/3.
右旋支
心静脉
心的静脉血约90%由冠状窦汇入右心房.注入冠状窦的主要静脉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
浅静脉
心大静脉
心中静脉
心小静脉
汇入冠状窦
冠状窦开口于右心房
深静脉
心脏不属于内脏
内脏是指在体腔内,借管道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的器官的总称
心脏瓣膜的主要功能
防止血液倒流
动脉韧带
由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连至主动脉弓下缘的纤维结缔组织索,是胎儿时动脉导管在出生后闭锁的遗迹,也叫动脉导管索。
动脉
肺循环的动脉
肺动脉干
短而粗,起自右心室肺动脉口,在升主动脉前方向左后上方斜行,至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
左肺动脉
较短,在左主支气管前方横行,然后分上,下两支进入肺的上,下叶.
右肺动脉
较长且粗,经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后方向横行,至右肺门处分为上,中,下三支分别进入右肺的上,中,下叶.
体循环动脉
主动脉
主动脉是体循环中最大的动脉主干,起自左心室
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
分支由右向左
头臂干
右锁骨下动脉
右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
自颈总动脉分出后,上行至颅底,穿经颈动脉管入颅腔,分布于脑和视器
颈外动脉
颞浅动脉(终支)
颞部出血压迫止血的动脉
上颌动脉(终支)
脑膜中动脉
甲状腺上动脉
舌动脉
面动脉
家舍面浅上颌图
颈动脉窦
是颈总动脉末端与颈内动脉起始处膨大的部分,壁内有感觉神经末梢,为压力感受器.当血压改变时,可反射性改变心率和末梢血管口径,以调节血压.
经动脉小球
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位于颈内,颈外动脉分叉处的稍后方.小球内含有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的变化.
锁骨下动脉
右侧起自头臂干,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出轮廓上口弯向外.
椎动脉
胸廓内动脉
甲状颈干
肋颈干
继续延伸
腋动脉
分支主要分布于肩部和胸壁
肱动脉
续于腋动脉,位置表浅,肱二头肌腱的内侧可摸到肱动脉的搏动,是临床上测量血压时听诊的部位.
桡动脉
自肱动脉分出后,桡动脉在前壁远侧,桡侧腕屈肌腱外侧的一段位置表浅,是临床上触摸脉搏部位.
尺动脉
尺动脉掌深支在豌豆骨远侧由尺动脉发出后,经小指展肌和小指短屈肌之间至掌深部,与桡动脉的末端吻合成掌深弓.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降主动脉
胸主动脉
胸主动脉在第4胸椎下缘处接主动脉弓,沿脊柱左侧下行,穿膈的主动脉裂孔移行于腹主动脉.
腹主动脉
腹主动脉在膈肌的主动脉裂孔续胸主动脉,沿腰椎体的前方下降,到第4腰椎体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不成对3对
腹腔干
为一短干
胃左动脉
肝总动脉
脾动脉
主要分不到胃,肝,胆,胰,脾,十二指肠和食管腹腔段
肠系膜上动脉
腹腔干稍下方,平对第1腰椎高度起自腹主动脉前壁.分支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空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在第3腰椎水平,起自腹主动脉前壁.分支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
成对
肾上腺中动脉
左右各一,起自腹主动脉,向外行,分布到左,右肾上腺.
肾动脉
左右各一,自腹主动脉发出,向外行,到肾门入肾内,发出肾上腺下动脉.
睾丸动脉
在女性称卵巢动脉,在卵巢悬韧带内下行,分支到卵巢和输卵管.
髂总动漫
左右各一,由腹主动脉分出后,沿腰大肌内侧下行,至骶髂关节的前方,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
髂内动脉
分出壁支和脏支,分布于盆腔脏器肌盆部的肌肉.
髂外动脉
沿腰大肌内侧缘下降,经腹股沟韧带中点的深面进入股三角,移行为股动脉.
下肢动脉
股动脉
腘动脉
胫后动脉
胫前动脉
足背动脉
静脉
全身最长的静脉
大隐静脉
肺循环静脉
左右两条
左肺上静脉
左肺下静脉
右肺上静脉
右肺下静脉
起自肺门,注入左心房
体循环静脉
上腔静脉系
面静脉
位置表浅,起自内眦静脉,在面动脉的后方下行.与颅内的海绵窦交通.却反静脉瓣,面部化脓感染,挤压会导致颅内感染.因此,将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称为"危险三角"
颈外静脉
主要收集头皮和面部静脉血.静脉末端有一对静脉瓣,但不能防止逆流.正常人站位或坐位时,颈外静脉常不显露.
颈内静脉
颈内静脉壁附着于经动脉鞘,管腔常为开放状态,有利于血液回流.颈内静脉外伤时,于管腔不能闭锁和胸腔负压对血液的吸引,可导致空气栓塞.
锁骨下静脉
在第一肋外缘续于腋静脉,向内侧行于腋动脉前下方,至胸锁关节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两静脉汇合处为静脉角,是淋巴导管注入部位.临床上可经锁骨上或锁骨下入路作锁骨下静脉导管插入.
上肢静脉
浅静脉
深静脉
腋静脉
头静脉
贵要静脉
肘正中静脉
是临床上采血的常用部位
前壁正中静脉
注入肘正中静脉.有时可直接分支注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因而不存在肘正中静脉.
上腔静脉
由左,右头臂静脉汇合而成,注入右心房
奇静脉
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系重要途径之一.
脊柱静脉
椎管内外有丰富静脉丛,按部位分为锥外静脉丛和锥内静脉丛.脊柱静脉丛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系和颅内外静脉重要通道.当盆,腹,胸腔等部位发生感染,肿瘤或寄生虫时,可经过脊柱静脉丛浸入颅内或其他远位器官.
下腔静脉系
下肢静脉
下肢浅静脉
小隐静脉
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外侧端,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中线上行注入腘静脉.
大隐静脉
是全身最长的浅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上行,注入股静脉.大隐静脉在内踝前方位置表浅恒定,是输液和注射的常用部位.当深静脉回流受阻时,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深静脉血液反流入浅静脉,可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深静脉
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腘静脉,股静脉.股静脉在腹股沟韧带的稍下方位于股动脉内侧,临床上常在此处做静脉穿刺插管.
腹盆部静脉
髂外静脉
髂内静脉
髂总静脉
下腔静脉
下腔静脉是人体最粗大的静脉干,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
肝门静脉系
肝门静脉
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颈后面汇合而成.
属支
肠系膜上静脉
脾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胃左,右静脉
附脐静脉
胆囊静脉
但脾气未长
肝门静脉系和上下腔静脉之间交通支
食管静脉从
直肠静脉丛
脐周静脉丛
锥内,外静脉丛
毛细血管
淋巴系统
淋巴器官
淋巴组织构成
中枢淋巴器官
脾
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脾具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和膈之间,第9-11肋的深面,长轴与第10肋相一致.正常时在左肋弓下触不到脾.
免疫,杀菌,储血及造血器官
人体血库
胸腺
成熟后萎缩
培育,选择和向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输送T淋巴细胞
外周淋巴器官
淋巴结
大小不等扁椭圆形小体,一侧隆凸,有数条输入淋巴管进入;另一侧凹陷,称淋巴结门,有输出淋巴管,血管,神经相连,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产生淋巴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
全身重要淋巴结
下颌下淋巴结
主要收集面部及口腔淋巴.
腋淋巴结
主要收纳上肢,乳房,胸壁和腹壁,上部等的淋巴管.
腹股沟淋巴结
收纳腹前壁下部,臀部,会阴,外生殖器,下肢大部分的深浅淋巴管.
腋淋巴结收纳乳房的淋巴
淋巴组织
淋巴导管
淋巴干
淋巴管汇合而成
全身共9条
左,右颈干
左,右锁骨下干
左,右支气管纵隔干
左右腰干
1条肠干
汇合成两条淋巴导管
胸导管(左淋巴导管)
全身最大的淋巴管
平第12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经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
注入到左静脉角
胸导管引流下肢、盆部、腹部、左上肢、左胸部和左头颈部的淋巴,及全身3/4部位的淋巴。
左上半身+下半身
右淋巴导管
鉴别:右淋巴导管引流右上肢、右胸部和右头颈部的淋巴,即全身1/4部位的淋巴
右上半身
注入右静脉角
毛淋巴管以膨大的盲端起自组织间隙,具有通透性大的持点,蛋白质、异物、细菌和肿瘤细胞等易进入毛细淋巴管
淋巴的流动
在某特定淋巴管内是单向的
感觉器官
视器
眼球
眼球壁
外膜
纤维膜
角膜
占外膜前1/6,无色透明,无血管,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敏锐
角膜前层复层扁平上皮,损伤后修复较快,且不留瘢痕
角膜中层有大量胶原纤维,损伤后常形成白色瘢痕,影响视力
角膜后层为扁平上皮,损伤后不能再生
角膜有屈光作用
巩膜
占外膜的5/6,呈瓷白色
巩膜和角膜交界处深面有一环形血管,称巩膜静脉窦
房水流出的通道
中膜
血管膜
虹膜
圆盘形的薄膜,位于角膜的正后方.虹膜中央有一圆孔,称瞳孔.虹膜内含有两种平滑肌,环绕在瞳孔周围瞳孔括约肌,副交感神经支配;由瞳孔向周围呈放射状排列的瞳孔开大肌,交感神经支配.
睫状体
位于虹膜后方,睫状体有调节晶状体曲度和产生房水的作用
脉络膜
连于睫状体的后方,占血管膜的后2/3,为柔软的薄膜,后部有视神经穿过.
遮蔽外来光线,对视网膜起营养作用
内膜
视网膜
由前向后可分为3部分,即虹膜部,睫状体部和脉络膜部.前二者无感光作用,称为盲部.脉络膜部也称视部,附着在脉络膜内面,范围最大.
视网膜中央偏鼻侧处,有一圆形白色隆起,称视神经乳头
乳头中心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
视神经乳头处无视细胞,没有视觉功能,称生理性盲点
黄斑
视神经盘颞侧约3.5mm稍偏下方,有一小色斑,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辨色最敏感部位
视网膜视部的三层神经细胞从内向外依次为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感光细胞。
眶上裂
位于眶腔上部的开口,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眼神经支,展神经及眼上静脉由此处入眶,外伤可能受损伤
动滑三展
内容物
晶状体
紧靠虹膜后方.呈双凸透镜状,无色透明,具有弹性.晶状体周缘有很多纤维状的睫状小带连于睫状体内面.
玻璃体
无色透明胶状物质,充满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有支撑视网膜的作用.
和角膜配合有屈光作用
房水
无色透明液体,充满于眼房内.房水由睫状体产生.
房水循环
睫状体(产生房水)
眼后房
眼前房
巩膜静脉窦
眼静脉
眼副器
眼睑
结膜
泪器
眼球外肌
7块骨骼肌
上睑提肌提上睑
内直肌使眼球转向内测
外直肌使眼球转向外侧,受损时眼球内斜视
上斜肌使眼球转向外下
下斜肌使眼球转向外上
上直肌使眼球转向内上
下直肌使眼球转向内下
前庭窝器
耳
外耳
耳廓
外耳道
外耳道是自外耳门至鼓膜管道,其外侧1/3为软骨部,内侧2/3为骨性部
鼓膜
收集声音,判断来源,保护鼓膜
中耳
鼓室
听骨链
锤骨、砧骨、镫骨以关节相连,传递声波的振动
咽鼓管
引导鼻咽部气体进入鼓室,以维持鼓膜两侧压力平衡,从而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内侧端的咽鼓管咽口位于鼻咽部的侧壁,下鼻甲的后下方.在鼓室端的开口为咽鼓管的鼓室口.幼儿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平,管径液相对较大,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声音增强,保真
内耳
骨迷路
骨半规管
感受旋转变速运动
耳蜗
底部受损-影响高频听力
顶部受损-影响低频听力
螺旋器
感受声波刺激
听觉感受器
前庭
膜迷路
膜半规管
位于骨半规管内,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壶腹嵴
头部旋转变速运动
位觉感受器
蜗管
其上有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
椭圆囊和球囊
位于前庭内,为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静止的位置及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感受头部静止及直线变速运动
位觉感受器
螺旋器,神经分析信号,感觉细胞传导刺激,在蜗神经与感觉细胞的突产生动作电位
声音的传导
声波
耳廓
外耳道
骨膜
听小骨
前庭窗
淋巴
螺旋器
听神经
听神经中枢
中枢
大脑将神经冲动分析综合
传入功能
神经系统
常见术语
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因色泽灰暗,称为灰质.
白质
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称为白质,因髓鞘含类脂色泽明亮而得名
皮质
配布于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称皮质.
髓质
大脑和小脑皮质深部白质称髓质.
神经核
中枢神经系统中,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神经节
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聚集形成结构称为神经节.
纤维束
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为纤维束.
神经
神经纤维在周围聚集为粗细不等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
脑
端脑
是脑最高级部位,由左右大脑半球和半球间连合及其内腔构成.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层称大脑皮质,深部的白质称髓质,埋在大脑髓质内的灰质核团称基底核,大脑半球内的腔隙称为侧脑室.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第Ⅰ躯体运动区
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传出纤维主要组成锥体束,至脑干躯体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特点:上下颠倒,左右交叉,面积大小与复杂程度和重要性有关.
第Ⅰ躯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特点:上下颠倒,左右交叉,面积大小与敏感度有关.
表感觉代表区的第一感觉区位于
中央后回
第1视区
位于距状沟上,下方的枕叶皮质,接受由外侧膝状体发来的视辐射纤维.
第1听区
位于外侧沟下壁上颞横回,接受由内侧膝状体来的听辐射纤维.
运动前,感觉后,视觉距状,听颞横
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
额下回后部,又称Broca区.此区受损,病人虽能发音,却不能说出具有意义的语言,临床上称运动性失语症.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
在颞上回后部,此中枢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此中枢受损,患者虽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自己讲的话混乱而割裂,答非所问,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和正常说话,临床上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紧靠中央前回,管理上肢肌,特别是手肌的运动区.此中枢受损,手的运动功能仍能保存,但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发生障碍,临床上称为失写症.
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顶下小叶的角回.此中枢受损,患者视觉无障碍,对原来认识的字不能阅读,也不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为失读症.
听写说读,上中下角
内部结构
基底核(基底神经节)
纹状体
尾状核
豆状核
壳
苍白球
尾状核+壳=新纹状体,苍白球称旧纹状体
屏状体
形态
黑质(功能替换)
杏仁体
形态
底丘脑(功能替换)
侧脑室
位于大脑半球内,是左右对称的腔隙,内有侧脑室脉络从,可以产生透明的脑脊液.在室间孔处与第三脑室相通.
大脑皮质
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
大脑半球髓质(大脑白质)
内囊是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纸板.由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投射纤维大多经过内囊.由投射纤维即上行的感觉传导束和下行的运动传导束组成.在大脑水平切面上呈向外开口的V字形,可分为三部.
内囊前脚
处于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
通过额桥束,丘脑前辐射
内囊膝
前,后肢汇合处
通过皮质核束
内囊后脚
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
通过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视辐射和听辐射.
内囊受损广泛时,可出现对侧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和对侧偏盲(视辐射受损).临床上称为"三偏综合征"
痉挛性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肌张力升高,腱反射亢进,偏瘫
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
包括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
小脑
在颅后窝内,位居脑桥和延髓背侧.
分为
前庭小脑
主要功能为控制躯体的平衡和眼球运动
脊髓小脑
主要功能是调节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层对随意运动进行控制.
大脑小脑
主要功能是调控骨骼肌的随意,精细运动.
小脑是机体重要的躯体运动调节中枢之一,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
脑干
延髓
延髓是脑干的组成部分,居于脑的最下部,与脊髓相连;腹侧面,有皮质脊髓束纤维左右交叉形成的锥体交叉.背侧有薄束和楔束经过.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支配呼吸、吞咽、肠胃蠕动、排泄等活动。
脑桥
脑桥是脑干的组成部分,位于中脑与延脑之间,腹侧面有大量脑神经发出,有粗大的三叉神经根,以及在延髓脑桥沟内,自中线向外排列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背侧有第四脑室形成.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室腔.它上通中脑水管;下通延髓和脊髓中央管;顶端朝向小脑,为第四脑室盖;室底为菱形窝.脑桥具有协调身体两侧肌肉活动的功能,身体两侧肌肉活动的功能,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菱形窝位于延髓上部及脑桥的背面,由延髓和脑桥内的中央管后壁开放形成。菱形窝的外上界为两侧的小脑上脚,外下界自内下向外上依次为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
中脑
中脑是脑干的组成部分,位于脑桥之上,恰好是整个脑的中点。腹侧有一对粗大的柱状结构,叫大脑脚.背侧有上丘和下丘.在下丘的下方与上髓帆之间有滑车神经根出脑,它是唯一自脑干背侧面出脑脑神经.中脑是视觉与听觉的反射中枢,凡是瞳孔、眼球、肌肉等活动,均受中脑的控制。
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所在部位
内部结构
灰质
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在脑干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定形状的灰质团块,呈现为一个个独立的神经核.除嗅神经和视神经外的十对脑神经均出入脑干.
第Ⅲ,Ⅳ对脑神经的核位于中脑
第Ⅴ~Ⅷ脑神经的核位于脑桥
第Ⅸ~ⅩⅡ对脑神经的核位于延髓
白质
主要由上,下行纤维束组成,行于脑干前部.
上行纤维束
脊髓丘系
起始核为对侧后角固有核
交叉部位为白质前连合
终支核为后索内侧部
功能为对侧颈以下浅感觉
内侧丘系
起始核为对侧薄束核核楔束核
交叉部位为内侧丘系交叉
终支核为后索外侧部
功能为对侧颈以下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三叉丘系
起始核为对侧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
交叉部位为脑桥,脊髓
终支核为外侧索前部和前索
功能为对侧头面部浅感觉
下行纤维束
主要为锥体束,锥体束是大脑皮质神经元发出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下行纤维束.在延髓腹侧中线两侧聚集成锥体.锥体束在下行过程中一部分纤维终止于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称为皮质核束.另一部分纤维下行到脊髓,终止于前角运动细胞,称为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下行至锥体下端,其大部分纤维在中央管前方越过中线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纤维下行于脊髓外侧索,称为皮质脊髓侧束.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下行,称为皮质脊髓前束.
脑和脊髓的被膜
从外向内
硬膜
蛛网膜
软脑膜
脑和脊髓的血管
脑的血管
脑的动脉
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前者供应大脑前2/3和部分间脑血液
后者供应大脑半球后1/3,脑干,小脑和部分间脑血液
椎动脉
发自锁骨下动脉
颈总动脉
左颈总直接发自主动脉弓,右颈总动脉发自头臂干
脑脊液及循环
脑脊液无色透明,充满脑室,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
营养脑和脊髓
缓冲冲击,保护脑和脊髓
调节颅内压
运输物质
循环
脉络从产生脑脊液>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蛛网膜下隙>上矢状窦>静脉
血脑屏障
中枢神经内由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胶质膜构成的结构
阻止有害物质进入,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神经纤维直径越粗,内阻越小,传递速度越快
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出生时前囟约为1.5~2cm,1~1.5岁闭合,也就是12~18个月。
海马体
因车祸发生暂时性失忆症状,不认得自己的父母,最有可能是哪一脑区受创
脊髓
位于椎管当中
长42cm至45cm
上端在枕骨大孔和脑相连
下端在成人平第一腰椎体的下缘,新生儿下端可大第3腰椎水平
临床腰穿常在第3-4腰椎或第4-5腰椎进行.不致损伤脊髓
灰质和白质组成
灰质中央有中央管
马尾概念
成年人,一般第1腰椎以下已无脊髓,只有浸泡在脑脊液中的马尾和终丝,故临床上常在第3,4腰椎棘突之间进行腰椎穿刺.
脊髓的节段
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1段脊髓,称为1个脊髓节段.
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颈髓上部(C1-C4)大致与同序列椎骨相对.
颈髓下部(C5-C8)和胸椎上部(T1-T4)与同序列椎骨上1节锥体平对,如第6颈髓平对第5颈椎体.
胸髓中部(T5-T8)与同序列椎骨上两节锥体平对.
胸髓下部(T9-T12)与同序数椎骨上3节锥体平对.
腰髓平对第10-12胸椎.骶髓和尾髓平对第1腰椎.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12对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及副舌下全.(1)嗅神经(2)视神经(3)动眼神经(4)滑车神经(5)三叉神经(6)外展神经(7)面神经(8)位听神经(9)舌咽神经(10)迷走神经(11)副神经(12)舌下神经
嗅神经
起自鼻腔顶,上鼻甲上部和鼻中隔上部嗅粘膜中嗅细胞,穿筛孔入颅,止于嗅球.
视神经
由视网膜节细胞轴突汇集至视神经盘(乳头),再穿过巩膜构成视神经,离开眼球行向后内,颈视神经管入颅中窝,连于视交叉.
动眼神经
起自中脑动眼神经核;也含有少量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自中脑腹侧脚间窝出脑,向前穿行海绵窦的外侧壁.其中,躯体运动纤维支配上,下,内直肌,下斜肌核提上睑肌;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随下支走行,并单独以一小支分出,进入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于瞳孔括约肌核睫状肌,参与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
滑车神经
运动性神经,起于中脑滑车神经核,支配上斜肌的运动
唯一连于脑干背侧脑神经
三叉神经
感觉支又分为三支: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
三叉神经为混合性脑神经,含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属于内脏传出纤维和躯体传入纤维,大部分为躯体感觉纤维,由三叉神经节轴突构成,入脑桥后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小部分为躯体运动纤维,起于脑桥三叉神经运动核,形成细小神经根,伴感觉根出脑桥.
两个功能,一个主运动,另外一个主感觉。三叉神经的第一个分支主要负责眼睛以上的黏膜以及皮肤感觉。第二个分支则主要负责眼睛、嘴巴之间的皮肤以及黏膜的感觉。第三个分支负责嘴巴以下的皮肤和黏膜感觉。三叉神经还有运动神经,分布在下颌,主要是支配咀嚼肌,负责张口运动还有咀嚼运动等等。
展神经
展神经为躯体运动性神经,起自展神经核,丛延髓脑桥沟中部出脑,支配眼外直肌.
面神经
面神经经内耳道,面神经管,茎乳孔出颅穿腮腺后形成5组分支,即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
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
躯体运动纤维
起于面神经核,支配面表情肌.
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
起自上泌涎核,在副交感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分支于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
内脏感觉纤维
起自面神经管内膝神经节,经脑桥延髓沟外侧入脑干,止于孤束核,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舌前2/3味蕾,传导味觉冲动
前庭蜗神经
感觉性神经,起于球囊斑,椭圆囊斑和壶腹嵴感觉纤维组成前庭神经,传导位置感觉冲动;起于螺旋器的感觉纤维组成蜗神经,传导听觉冲动.二者合为前庭蜗神经,经内耳门入颅.前庭神经止于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止于蜗神经核.
舌咽神经
为混合性神经,含有5种纤维成分.舌咽神经根丝在延髓橄榄后沟的上部连于脑,自颈静脉孔出颅.
迷走神经
混合性神经,行程最长,分布最广的脑神经
躯体运动纤维
起自延髓的疑核,支配软腭肌和咽喉肌.
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
其中的主要成分,起自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支配心肌,胸腹腔脏器(降结肠以下的消化管除外)平滑肌及腺体.
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耳廓及外耳道皮肤
内脏感觉纤维
止于孤束核,分布于咽,喉黏膜及胸腹腔脏器(降结肠以下的消化管除外).迷走神经分支除加入心丛,肺丛,食管丛,腹腔丛等组成外,其主要分支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
副神经
为躯体运动性神经,由副神经核的轴突组成,经颈静脉孔出颅.分布于胸锁乳突和斜方肌.
舌下神经
为躯体运动性神经,由延髓的舌下神经核发出,经舌下神经管出颅,分布于舌内肌和大部分舌外肌.
总结
感觉性神经
Ⅰ,Ⅱ,Ⅷ
运动性神经
Ⅲ,Ⅳ,Ⅵ,ⅩⅠ,ⅩⅡ
混合性神经
Ⅴ,Ⅶ,Ⅸ,Ⅹ
中脑相连的脑神经有Ⅲ和Ⅳ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
脊神经
脊神经31对
颈神经8对
胸神经12对
腰神经5对
骶神经5对
尾神经1对
臂丛
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在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穿过斜角肌间隙,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围绕腋动脉排列.臂丛的主要分支有
胸长神经
支配前锯肌,若损伤表现为翼状肩
肌皮神经
又称为前臂外侧皮神经,穿过喙肱肌,在肱肌与肱二头肌之间下降,分布于肱二头肌和前臂外侧皮肤.若损伤表现屈肘无力及前臂外侧部皮肤感觉减弱.
正中神经
伴肱动脉下降至肘窝,在前臂正中于指浅,深屈肌之间下行经腕管手掌.正中神经在臂部一般不发分支,在前壁分支,分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前壁所有屈肌.并分布于桡侧3个半指的掌面及其中节和远节指背的皮肤,损伤引起猿掌.
尺神经
初在肱动脉内侧下行,继而向后下进入尺神经沟至前臂,伴尺动脉下降,经腕前面入手掌,分支分布于前臂尺侧部分屈肌,手的小鱼际肌和中间群肌及拇指肌,手掌尺侧1/3和尺侧一个半手指的掌侧皮肤,手背尺侧半及尺侧两个半指的背侧皮肤,损伤引起爪形手
桡神经
在腋动脉的后方,沿肱骨桡神经沟向外下入前臂.分支分布于上肢全部伸肌,旋后肌,主要分布于手背桡侧半皮肤及桡侧3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损伤引起垂腕.
腋神经
丛腋动脉后方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分布于三角肌,肩关节和臂上1/3外侧面的皮肤,损伤引起方肩
骶丛
骶丛由腰骶干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前支组成.位于骶骨及梨状肌的前面.髂血管的后方.主要分支有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阴部神经和坐骨神经.坐骨神经为全身直径最粗大,行程最长的神经.一般在腘窝上方附近,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胫神经
腓总神经
在腓骨颈处的位置非常表浅,易受损伤.损伤主要表现是:足不能背屈,不能外翻,不能伸趾.足下垂且内翻,呈马蹄内翻足畸形.病人走路时呈跨阈步态.
前根由运动纤维组成,包括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两种纤维
后根由感觉纤维组成,包括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两种纤维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觉又称深感觉,是指来自肌,腱,关节等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躯体和四肢的本体觉传导路分为意识性和非意识性两种.
浅感觉传导通路
传导皮肤,黏膜痛觉,温度觉,粗触觉冲动.此通路在交叉以上损伤,对侧头面部出现浅感觉障碍,若在交叉以下损伤,则浅感觉障碍在同侧.
视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路不同部位损伤,症状不同
一侧视神经损伤,引起该眼全盲.
视交叉中间部受损,引起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一侧视束及以上的视觉传导路(视辐射,视区皮质)受损,可致双眼病灶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如右侧受损则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锥体系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锥体外系
纹状体-苍白球系
脑和脊髓被膜
由外向内
硬膜
厚而坚韧
蛛网膜
薄而透明,紧邻硬膜
软膜
富有血管和神经,紧贴在脑和脊髓表面并伸入其沟裂内.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有很多小纤维束相连.两者之间的腔隙,叫蛛网膜下腔,腔隙内含有脑脊液
脑和脊髓的三层被膜在枕骨大孔处互相移行.
临床上常在第3,4腰椎或第4,5腰椎间作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
硬膜外麻醉的途径
皮肤
皮下组织
深筋膜
棘上韧带
棘间韧带
黄韧带
椎管内面的骨膜
硬膜外隙
血管
大脑动脉环
又称Willis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组成,对保证脑的血液供应和调节血流具有重要意义.
脑脊液循环
脑脊液由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脉络从不断产生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央水管
第四脑室
正中孔和两外侧孔
蛛网膜下腔
硬脑膜窦(上矢状窦)
窦汇,横窦,乙状窦
颈内静脉
盆神经受损时,排尿功能障碍的表现是尿潴留。
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管理的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椎前神经节包括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主动脉肾节。
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腺
垂体
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神经垂体能贮存和释放加压素(抗利尿素)及催产素。
甲状腺
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调节机体基础代谢并影响生长和发育等。
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具有调节钙磷代谢作用,维持血钙平衡。
肾上腺
肾上腺素皮质分泌调节体内水盐代谢的盐皮质激素、调节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糖皮质激素、影响性行为和副性征的性激素。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激素能使心跳加快,心收缩力加强,小动脉收缩以维持血压和调节内脏平滑肌的活动。
松果体
生理功能:
1.分泌褪黑素,抑制垂体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分泌,并分泌多种具有很强的抗促性腺激素作用的肽类激素,从而有效地抑制性腺的活动和两性性征的出现。若松果体受到破坏,则会出现早熟和生殖器官过度发育。
2.分泌低血糖因子,其作用时间比胰岛素长,可达24小时。
3.松果体的活动显示出明显的周期性,一昼夜中褪黑素的分泌量随光照而减少,随黑暗而加多,据研究这可能影响睡眠和醒觉等活动。此外,松果体的活动还呈现月、季、年的周期,科学家们认为松果体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时间信号”,从而影响机体的“生物钟”。
内分泌组织
皮肤系统
皮肤
表皮
属于复层鳞状上皮
角质形成细胞
黑素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
麦克尔细胞
非角质形成细胞
真皮
是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
纤维
基质
细胞成分
纤维成分为主
纤维之间有少量基质和细胞成分
皮下组织
位于真皮下方,其下与肌膜等组织相连
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
皮下组织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小汗腺和顶泌汗腺等。
附属器
毛发
皮脂腺
汗腺
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