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史考纲(识记;领会;简单运用;综合运用)的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二章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
康有为
康有为在1895年向光绪皇帝发起“公车上书”,成为倡导维新运动的旗手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共理》
介绍外国的变法。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日本政变考》等书,希望中国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为榜样
梁启超
《变法通义》
维新派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培养骨干力量,制造社会舆论,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
“百日维新”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开始变法,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被守旧派所杀
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活动
向皇帝上书:康有为在1895年向光绪皇帝发起“公车上书”,成为倡导维新运动的旗手
著书立说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共理》
梁启超:《变法通义》
谭嗣同:《仁学》
严复:译著《天演论》
介绍外国的变法: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日本政变考》等书,希望中国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为榜样
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主要学会
强学会
南学会
保国会
主要报纸
《时务报》:上海,梁启超主笔
《国闻报》:天津,严复主办
《湘报》:湖南
主要学堂
万木学堂:广州,康有为主持
时务学堂:长沙,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1898年3月,洋务派代表张之洞写了《劝学篇》,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强调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是不能改变的。这本书成为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论战的主要问题: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论战的意义
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论战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要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实力弱小: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远不是封建势力的对手
主持较少: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虽然广泛地进行了变法维新的舆论动员,但所争取到的有力支持者甚少,只有不掌握实权的皇帝和少数帝党官僚
失败结局:维新派即无严密的组织,又不掌握军队,也没有发动群众的支持,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政治: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而是幻想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是实现君主立宪制
经济: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但却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思想:提倡学习西方,但却仍要借古代圣贤孔子之名来“托古改制”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维新派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一直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而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脱离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范围有限,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维新派不仅脱离人民群众,而且害怕人民群众
教训
戊戌维新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不仅暴露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