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考研章节知识点整理(根据最新考纲整理),下图为思修部分内容,分享给2021年备考的考生。
适合备考行测,包含各类题型与知识点及丰富的技巧。包含顺差、逆差:顺差是出口大于进口;逆差反之;成数:几层就是十分之几,与折扣类似;翻番:翻一番是2倍,翻N番=乘2的N次方。
这是一张史学著作总结的思维导图,详细的分别归纳了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的代表史学著作的,对史学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过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人员,包含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公办教育人员、医疗卫生、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民法分论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马克思主义原理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国家强制力并不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法律意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纪律观念等在法律实施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制定(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法律执行
法律适用
法律遵守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党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宪法相关法
民法商法
行政法
经济法
社会法
刑法
我国刑法规定了罪行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行相适应等基本原则,我国刑法规定了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我国刑法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主刑以及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附加刑,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适用驱逐出境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非诉讼程序法
人民调解法
仲裁法
自愿原则
仲裁独立原则
一裁终局原则
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形式诉讼法
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任务
科学立法(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全民守法
依法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强调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权利的制约和决定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与其他权利观的根本区别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相关性
相互依存的关系
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有些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具有复合性的关系,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平等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
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设定上要平等
权利与义务的实现体现平等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互利性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政治权利
选举权利(选举权利与被选举权);表达权;民主管理权;监督权
人身权利
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安全权;通信自由权
财产权利
私有财产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
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物质帮助权
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文化教育权等
违反法定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区别
依据上
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主张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
方式上
法治思维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而人治思维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价值上
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是一种”多数人之治“的思维;而人治思维是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
标准上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人治思维则奉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权力制约
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公平正义
主要包括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人权保障
宪法保障(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重要条件)、行政保护(关键环节)、司法保障(最后防线)
法律权威的含义
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 作用
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
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
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的党的领导,体现在党领导理发、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同一性;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
德治发挥作用主要以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
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法治体现的是外在的规则之治
德治体现的是内在的道德约束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坚持从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