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脏节律运动
简体版《内脏手法调理术》,台版《内脏松弛术》第一章节总论的内容。建议配合本思维导图学习,事半功倍,对于理解原动律和能动律很有帮助。后续章节敬请期待!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概论进行了梳理,从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几个层次进行整理,对希望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很有帮助。
《内脏手法调理术》第二章节胸腔知识导图,对每个人都很实用,建议康复、中医、手法、治疗的爱好者学习。初学者从第一章开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思维导图
内脏节律运动
分类
能动律Mobility
躯体神经系统驱动的节律somatic nervous system
最容易观察到研究最透彻自主运动voluntary motion: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肌肉→活动mobilization骨骼
运动系统是脏器被动节律运动的动力来源之一
自主神经系统驱动的节律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人体自律性由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控制
膈肌运动
类似体腔的活塞
膈肌向下运动:腹腔前后径增加
Exhalation呼气
Inhalation吸气
15~18次/分
心律
影响:肺、食道、纵膈、膈肌
蠕动
影响不如膈肌和心跳
颅骶椎脉动craniosacral rhythm
脑脊液:受颅骶椎脉动的影响,持续循环流动
要点
颅骶椎脉动:脑脊髓液、动脉、静脉血液的压差
脑脊髓液
分泌:周期性-节律性(非持续性)
吸收:持续性
颅骶椎泵
被动系统
压力差
不受呼吸(膈肌运动)、心律,其他活动影响
8~12次/分
两个周期
Flexion舒张期
扩张期Expansion、主动
脑脊液:分泌,撑开整个半封闭的液压颅骶系统,脑室膨胀
颅骨缝:对牵拉极为敏感
头颅-躯干:前后径减小,左右横径变宽
四肢:外旋
Extension收缩期
松弛期Relaxation、被动
脑脊液:吸收
头颅-躯干:前后径增加,左右横径变窄
四肢:内旋
(内脏)原动律Visceral Motility
Inspir膨胀期
主动,靠近中轴
头部:笔直向前弯
Expir消退期
被动,远离中轴
头部:往后仰
重要参数
振幅
脉动质量
7~8次/分
研究报告
胚胎时期的节律运动轴向
健康个体:原动律与能动律轴向大致相同
病理状态:不同(病变对两种节律的影响不同)
节律运动轴向与胚胎发展过程中轴向完全相同
能动律、原动律
另类生理循环
能量循环
脏器关节visceral articulation
滑动平面
活动平面:浆膜层(脑膜、胸膜、腹膜、心包膜)
脏层:一层扁平的间皮细胞,下方致密结缔组织
脏层与壁层的转折线(如肚脐)
脏层与壁层之间:浆液(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腱结处attachment
双侧膜系统
吸附效应
相对压力定律
无法分离-相互滑动
韧带系统
皱褶构成
作用:将器官固定在适当的位置(约束作用,防止脏器移位)
无血管,但神经丰富
膨压与腔内压
视腹腔内的容积为固定,个别脏器的体积依活动会发在改变
膨压:器官在离散空间内因膨胀而彼此粘附在一起
腔内压=所有脏器内气压总和+器官之间的压力
必须与腔外压平衡脏器重量、大气压、周围肌肉壁压力
膈肌上方压力<下方:腹腔内的器官是悬挂在膈肌上的
肠系膜系统
腹腔,松散的腹膜皱褶,固定器官作用不大
复杂的血管、神经:营养的作用
网膜系统
腹腔,将两种消化道包裹在一起
脏器关节没有肌肉腱结作为活动关节的动力来源
病理性节律运动
常见病理情况
节律运动的轴向或振幅发生改变
器官本身原动律改变
A器官借助脏器关节影响了B器官的能动性
导致(单选或多选)
明确的局部病变伴随症状
局部病变开始出现但尚无症状发生
既往病变的局部后遗症,但机体医适应
远处脏器发生病变,之间有脏器关节连接
病变发生在某个以血管、神经或筋膜相连的结构
连锁现象
内脏
肌肉
筋膜
腹膜(共同连结)交替性张力膜系统
骨骼
脏器限制
限制:节律运动的减缓或减少
定义:器官失去部分或全部的移动能力
脏器关节限制(粘连或固定)
内脏与周围器官之间,缺乏有效的滑动,影响正常的原动律和能动律
粘连性受限
仅原动律受损
固定性受限
原动律&能动律均受损
局部OR整体感染性疾病&手术后
韧带松弛(脱垂)
韧带在长时间的过度牵拉下,丧失了原本的弹性
通常继发于粘连组织
肌肉限制(脏器痉挛)
中空脏器
双侧平滑肌(纵向、横向环形)
痉挛时,原动律先受影响
波及相邻脏器关节时,能动律出问题
评估
常规检查
触诊:体腔壁张力大小
手至于目标脏器之上,稍加压力(20~200g)
叩诊:器官所在位置及大小
听诊:空气、血液及分泌物的循环状况
治疗手法
首先,确定诊断及限制位置与类型
内脏手法调理目的:重新启动原动与能动循环
三大技术
配合短力臂操作的直接技术(能动律问题)
单手OR双手,指腹,斜向角度
确保操作不会造成患者不适
步骤
首先,轻巧的力度牵引目标器官(全部或局部)
接着,在维持牵引力度下,顺势松动
利用短小且反复的推拉动作完成
速度和缓,频率10次循环/分
有节奏的来回施压再缓慢收手
回弹法
结束时快速收手
做3~5次
特定脏器,原发性限制
原则
黏连性或固定性限制:以垂直于黏连方向的力度,逐渐的牵引限制处,再以平行于黏连的方向的力度松弛
脱垂限制:牵引方向与脱垂方向相反后续松动方向顺着能动轴
脏器痉挛:先牵引让其处于张力状态,再将器官朝着能动路径中的易动方向松弛
配合长力臂操作的间接技术(能动律问题)
松动或增加张力效应
常用在无法直接触及的器官
强化技术(针对原动律问题)
首先,了解每个器官的原动方向
触诊时,检查者的手只能被动的随节律运动
对原发于肌肉类的限制效果较好(与韧带相比))
施加强化效应
先确定较大活动度的方向
例如:膨胀期活动度大,就在膨胀期的过程中稍微施压,扩大其活动范围
持续上述过程,直到恢复正常
绝对不要强化活动度较小的一侧
出现静止点时:最好持续10~20秒,再轻巧的朝易动方向启动节律
禁忌症
除了膀胱问题,千万不能为急性感染的患者进行内脏手法
体内异物时,要小心
血栓:会造成移位
手法愈精确,所需力度愈小
脉动节律与振幅
子主题
治疗次数与频率
每隔三周治疗一次,连续3次,,半年一年后再复诊
治疗时间
恢复能动律是成功治疗必要条件
大约10~15次间接或直接手法能达到目的
治疗效应
能动律&原动律
体液循环
括约肌-一般肌肉的痉挛
激素及化学物质合成
局部性及系统性的免疫功能
心理精神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