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脏筋膜手法胸腔
《内脏手法调理术》第二章节胸腔知识导图,对每个人都很实用,建议康复、中医、手法、治疗的爱好者学习。初学者从第一章开始!
编辑于2020-12-26 19:56:35内脏筋膜手法 胸腔
解剖
解剖关系
前-胸骨;后-脊柱;外-肋骨弓;下-膈肌;上-肌腱膜+悬韧带(胸膜顶)
从后到前:脊椎-肋骨横突-肋椎关节-肋骨-肋骨软骨关节-胸骨肋软骨关节-胸骨
无论关节、韧带、肌肉、骨骼都会影响 内部器官的能动律和原动律
膈肌的孔
主动脉裂孔
主动脉在T12的前方偏左通过膈肌
周围血管非常丰富
膈肌运动对主动脉影响很小,但可像泵一样帮助血液回流
下腔静脉孔
T8,靠近主动脉裂孔
食道裂孔
T10,主动脉的前方偏左,迷走神经通过此孔
食道与膈肌之间有结缔组织相连,膈肌张力高时,会影响胃肠道功能
附属的小通道
顶部
所有连接到第1肋骨,锁骨,T1的软组织构成了胸腔顶
肌肉韧带纤维构成,由纵膈腔分左右两个
朝向颈椎开口,称为胸廓入口
解剖学上的弱点:很多上肢症状都与此相关
脏器关节
纵膈腔
心脏、气管、食道、迷走神经
胸腔与浆膜构成滑动平面
胸膜
脏胸膜(肺脏)
构成:间皮细胞+一层胶原蛋白纤维+一层弹力纤维
脏胸膜与肺的结合:不紧密
肺脏
肺的张缩本质是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配合身体内外压力差
不同部位肺张缩不一致
肺叶之间的脏胸膜相互滑动→能动律很重要
壁胸膜(胸腔内壁)
与相邻组织间的粘合非常紧密
通透膜:从胸膜间隙之间吸收空气与体液
分布不均
胸廓与心包区:胶原蛋白纤维较多
膈肌与肋间区:布满淋巴管
分区
肋骨胸膜
紧密连接到肋骨、肋脊沟、胸骨与胸肋肌
肺表面形成切记(外部压力大)
纵膈胸膜
与纵膈腔贴合成一体
从胸骨到后方的脊柱
一前一后往下延伸到膈肌形成肺韧带
肺韧带
肋胸膜与纵膈前膜形成: 肋纵膈隐窝
膈肌胸膜
与膈肌紧密贴合并将其全部包裹
形成肋膈肌隐窝 大小形状随呼吸改变
胸膜顶
壁胸膜被纤维性小肌束强化(悬韧带)
悬韧带:将胸膜顶固定到胸廓入口
两层之间少量浆液
心包膜(包覆心脏)
纤维性心包膜
纤维性囊袋状构造
由许多交错的胶原蛋白纤维构成
避免心脏过度扩张
非常厚
心包韧带
很多韧带将心脏固定在骨性结构上
韧带直接嵌入纤维性心包膜
浆液性心包膜
壁层
脏层
两层从下方到主动脉根交汇在一起 外→内:纤维性心包膜-浆液性心包膜壁层-浆液性心包膜脏层
肺脏
吸附系统
胸腔负压造成
让肺部扩张:肺被吸附且平贴在胸腔内壁
韧带系统
悬韧带
小斜角肌纤维(有时与前、中斜角肌)混在一起
未直接连接到壁胸膜
实际连接到胸廓内筋膜
形成结缔组织圆顶
与其他韧带一起形成“隔板”
紧密连接到周围骨骼→即颈胸纤维膈
肺韧带
类似网球拍的结构
网球拍的部分包覆:肺门前方、后方、上方
球拍把手部分:肺韧带
肋膜间韧带
连接两肺
两边的肺奇页盲管所连接而成
连接到周围结构
心脏
吸附系统:与肺类似
整个心脏由心包膜与纵膈胸膜两层浆膜层包裹
韧带系统
前上方:胸骨心包上韧带
前下方:胸骨心包下韧带
后上方:脊心包韧带
下方:前膈肌心包韧带
侧方:左/右膈肌心包韧带
肺脏本身的可张缩性,产生一个向内的挤压的力量,固定心脏(类比可膨胀的充填物)
体表形态解剖学
支气管
支气管分叉
后方看:T4/5高度
前方看:平胸骨角
朝下、外、后方向
右侧支气管下斜角度>左侧
右肺牵引力较大
右侧支气管短、粗
左侧支气管往上、外侧凹陷
肺
肺上界
胸膜顶高于胸廓最高点上几cm
由第1肋骨、C7与T1构成
胸膜顶是胸肺区唯一能被触诊的地方
肺下界
随呼吸动态变化
呼吸中段
后:T11上缘
前:右肺下界第6肋软骨关节内侧(胸骨柄下段)→往下、外延伸→腋中线与第8肋骨交叉点
斜裂位置
后:T4开始→往下斜行→第6肋骨与锁骨中线交点→往中线前进
水平裂位置
最外侧起自斜裂、腋中线与第6肋骨交叉点→沿着第4肋骨往内延伸至肋软骨
肋膈肌隐窝
与右肺起自同一个地方,但它的“后线”更往下斜,通过腋中线与第9肋骨的交叉点
左肺与肋膈肌隐窝的标志线起自胸骨与第4肋骨间歇→往下、外延伸(膨大的心脏让此标志线产生一个往内、后方凹的曲线)→垂直往下→第6、7肋软骨
两侧的肋膈肌隐窝:均起自肋纵膈隐窝的下缘→分别往外延伸→腋前线与第10肋骨的交叉点→往后绕→终点:第12肋椎关节
后左纵膈窦
叶间裂
肺门
心脏
心脏区域约成四边形
上方两个角
胸骨两侧
离胸骨左右各2cm
右下角
第6肋间歇与胸骨相连处
左下角
第6肋间歇(左侧乳头下内侧)
生理节律运动
能动律
肺脏
吸附作用
让肺平贴与胸膜并与之产生滑动
左右肺跟同侧的胸廓一起运动
胸廓运动依据特定的轴向、朝相同的方向运动 整个胸廓的扩张:所有肋椎关节运动的中总和
吸气过程两侧肺沿着一组运动轴产生旋转 (肋椎关节、肋横突关节)
上肋骨区:冠状面走向
下肋骨区:矢状面走向
轴向改变主要与横突关节面变化有关
吸气时
肋横突关节
上(T1~5)
气筒把手的动作
胸廓前方与胸骨往前上方抬高(朝前)
下(T6~10)
水桶把手的动作
往上抬高(朝两侧)
肋椎关节
一般吸气时静止
肋骨沿垂直轴:水平方向的旋转运动(用力吸气是明显)
左:吸气时,胸膜两侧所产生的力与张力 右:吸气时,肺扩张情况
左右胸廓各有一个位于后方的中心点
用力吸气时,每个肋骨沿着后中心点做向外旋转
共同拥有一个位于前方的中心点
肋骨运动(同步)增加同侧胸廓直径
外旋与扩张运动时:肺体积增加
肺内侧固定在纵膈
上叶中心:肺尖支气管
其余部位中心:下叶支气管树
右肺中叶的运动方向=上叶
两侧肺下叶
支气管树:倾斜方式,朝后外延伸
吸气时:肺部沿着垂直轴做外旋
总结 (吸气时)
上半部肺
以垂直轴为中心
外旋运动
下半部肺
旋转轴:下、外侧走向
肺能动律运动方向
肺扩张的可能
肺韧带、左支气管(将脏胸膜固定在纵膈)与悬韧带将肺固定, 让胸廓扩张牵拉肺部所致
纵膈
心跳是植物神经系统最频繁的节律运动
心脏强有力的扭转→周围吸震系统
心脏振动:能探测到的作用到胸腔内脏的振波
内→外:浆液性心包膜(双层,提供滑动)→纤维性心包膜(纤维性套袋,避免心脏过度扩大)→纵膈胸膜→外侧肺压
吸气时
肺韧带与初级支气管产生等长收缩的力量
限制肺过度外移
膈肌下降
借助压力差,膈肌将肋骨往外抬高(但纵膈的垂直性张力会干扰或削减这种效果)
韧带很快固定膈肌中心点,而非心脏
膈肌与纵膈产生的张力:非常重要!!
让膈肌绕着这些定点而运动
比肌肉产生的压力更重要!!
原动律
肺
与胚胎发育有关
肺部原动循环=胎儿发育时期肺部的位移路径
肺最晚出现
第二月末→随后快速生长
一开始身体后方→前移到心脏两侧
出生后
空气灌入膨胀
肺部前面全部挤到身体前方
原动律
钟摆运动:方向由后往前
一般原动律与能动律一致
肺上叶轴向垂直
肺下叶倾斜,朝外、下方
膨胀期Inspir:外旋运动
消退期Expir:朝身体中线回原
纵膈
无法触及心脏原动律
可触及纵膈原动律≈胸骨的位移方向
上半部与胸骨在膨胀期Inspir:往前下方转动
消退期Expir:朝后上方转动
评估
最常见适应症
肺部与胸膜疾病的后遗症
颈臂神经痛
颈部、上背与肋间神经痛
肝胆问题
病史
查体
血压
两侧收缩压差距>30mmHg
高一侧,准确
低一侧,可能有限制(单侧胸膜或肺损伤)
桡动脉搏动
同时对胸锁关节施压,观察是否有压迫
胸廓入口区检查
1. 肩后伸,外展90°,外旋90°,同时检查桡动脉 2. 本图:Sotto-Han测试(头转向对侧+侧弯) 3. Adson's测试(头转向同侧)
叩诊&听诊
肋肺区杂音:肺通气或换气有限制
能动律测试
检查胸廓区关节是否产生限制(胸椎、肋骨、胸骨和锁骨)
测试T1
后关节松动测试
坐姿,颈胸交界处侧弯
头部与T6做最大程度来回摆动
左右摆动弧线的交点就是T1
过程中,食指与中指放在T1棘突两侧
如:T1可以向外滑向左侧,但无法滑向右侧→左侧后关节活动限制
测试第1肋骨
坐姿测试肋椎关节
食指桡侧压在右侧第1肋骨后上方
被动将患者颈胸交接处向右侧(同侧)侧弯
同时将头转向左侧(对侧)
轻松的将肋骨推下内侧 (如有阻力,提示此处发生限制)
仰卧测试胸肋关节
直接对受试关节施予一个轻巧、压弹的力量,发生限制时,该处组织的弹性会减少
测试7~12肋椎关节
坐姿或侧卧
胸廓旋转到对侧
手指先找到肋角(正常情况:躯干转向对侧,肋角应该往前外侧移动)
测试7~12肋骨前后软骨关节
胸廓往同侧旋转
手指先触诊肋骨的前内侧
当胸廓转往同侧时,这部分肋骨应该往后外侧移动
原动律测试
平躺
右肺
右肺原动律测试
首先触诊上叶节律
左肺
与右肺雷同,但没有中叶
纵膈
原动律测试胸骨
膨胀期:上纵隔与胸骨朝前下方摆动
消退期:后上方摆动
限制
脏器关节限制
黏连现象
能动律最小的地方发现
用力吸气,隐窝区挤压到最小
非体力工作缺乏锻炼的人,肺裂、隐窝区容易黏连
黏连后,原动律会变成新的原动轴
右肺受限时的原动律 (上:肋膈肌隐窝;中:横裂;下:斜裂)
左手抑制中叶&下叶,右手触诊上叶(中图) 【本例上叶出现冠状面旋转】
斜裂:先抑制上下叶(右肺);抑制上叶(左肺)(下图) 【本例,下叶出现新轴点(前后),冠状面旋转】
内脏韧带限制
胸膜间韧带
固定心脏韧带
肺门&肺韧带
纵膈限制
纵膈的作用类似:正中矢状面膈肌或胸膜间韧带
纵膈前上方的阻力最容易受到影响
悬吊膈肌中心点的韧带, 每次吸气时往下拉
慢性纤维化
膈肌张力增高产生的急性压力
唯一引发胸腔区疼痛或局部不适的胸腔内脏限制!
悬韧带限制
强韧的纤维+部分斜角肌纤维
影响因素
局部机械性原因
T1、第1肋骨或锁骨限制
肺上部失去弹性
肺实质硬化引发回缩,将纵膈上端拉向患侧
改变上叶的原动律
以肺尖为轴点,在冠状面做旋转
治疗
经验:重点放在韧带系统(处理韧带限制会为每个层面带来改善)
直接技术
改善原动律
一般选坐姿
常被称为“广泛性拉伸”(会动用到躯干和肢体)
悬韧带 前下方走向
牵拉时,将头偏向或转向对侧
牵拉力集中在壁胸膜特点位置
借助头颈部不同程度的后仰、前屈、旋转、侧屈
牵拉左乳头区壁胸膜
强化技术
促进或强化整体或部分节律运动较显著的部分
称为融入损伤的方法或融入损伤
随着组织原动现象而移动
原动律改变时,只要被动的随之起伏即可(被动触诊), 再逐渐引导或促进器官朝着易动方向而去
经历几个消退-膨胀期后,可以在易动方向的节律运动末感受到静止点出现
半分钟内,整个节律运动振幅与轴向没有恢复到正常
即在下个静止点出现前,再轻轻将整个节律运动往易动方向推进
操作流程
触诊→强化法→静止点→强化法→触诊
原动律改善,但静止点未出现,仍继续上面流程,直到原动律正常
静止点是否出现,不是治疗成功的要素
反向牵引强化法
抑制与患处相邻的部位
对患处周围组织施压(比触诊或强化法稍大力度)
最适合处理肺裂或纵膈区限制
右上肺叶的反向牵引强化法
目的:帮助操作者更能专注于治疗患处
综合技术
长力臂:排除局部压力(在损伤期配合)
短力臂:操作强化法
处理悬韧带与纵膈区
胸膜顶限制的综合手法
纵膈腔限制的综合手法
坐姿下松弛膈肌中心点
仰卧下松弛膈肌中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