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抗寄生虫药
对抗寄生虫药思维导图,根据寄生虫的种类进行了分类,分门别类的整理了相应的抗寄生虫要的药理作用,实际应用,不良反应以及代表药物,能够帮助使用者快速掌握。
编辑于2023-03-26 21:41:24 四川省抗寄生虫药
抗疟药
概述
疟疾是由雌性按蚊将疟原虫传播给人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临床表现:寒战 → 高热 → 出汗退热
病原体:疟原虫
良性疟:间日疟、三日疟
卵形疟
恶性疟
疟原虫生活史
1.人体内的无性繁殖阶段
(1)红细胞外期:此期无临床症状,约10~14天。
原发性红细胞外期 初发
继发性红细胞外期 间日疟复发的根源
(2)红细胞内期
疟原虫的裂殖体从肝脏进入血液,侵入红细胞,经滋养体发育成裂殖体,破坏红细胞,产生临床症状。不同疟原虫红内期增殖周期不同。
2.雌性按蚊体内的有性生殖阶段
♂、♀ 配子体 → 合子 → 子孢子
抗疟药的分类
1.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
通过杀灭红细胞内期的裂殖体,中断疟原虫的无性生殖周期,发挥控制症状发作和症状抑制性预防作用。
氯喹
体内过程
吸收:口服吸收快而完全,3~5h达血药浓度高峰。
分布:广,Vd值大
消除:主经肝代谢后随尿排出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抗疟作用
杀灭各型疟红内期裂殖体
①迅速控制症状(为目前首选药)
②有一定阻断传播作用(配子体生成↓)
③可根治恶性疟和三日疟(无继发性红外期裂殖体)。
特点:强、快(1~2天症状消退,2~3天血中疟原虫消失)、持久(t1/2120 h)。
作用机制
①插入DNA双螺旋中阻止DNA复制与转录
②浓集于疟原虫体内,使其pH↑,抑制疟原虫蛋白酶活性,抑制其对血红蛋白的利用,致使虫体缺乏氨基酸。
③抑制疟原虫血红素聚合酶,使血红素在胞内堆积,溶解其胞膜,从而杀灭疟原虫。
耐药性
恶性疟多耐药
现知钙通道阻滞药(维拉帕米)可抑制其对药物的外排,故可部份恢复其对氯喹的敏感性。
2、抗肠外阿米巴原虫作用
杀灭阿米巴滋养体,可治疗肠外阿米巴病,阿米巴肝脓肿(肝脏分布浓度高)。
3、免疫抑制作用(大剂量)
偶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关、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等)。
不良反应
1、抗疟时少:因用量小,疗程短。
①胃肠反应
②神经系症状(头痛、头晕、耳鸣、烦躁、皮肤瘙痒等)。一般停药可迅速消失。
2、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多而重:量大,时长
①肝毒性:可致肝功异常
②眼毒性:角膜浸润、视网膜水肿、视力↓。定期做眼科检查。
③耳毒性:听力↓,先天性耳聋。
④心血管毒性:大量快速静滴时可致低血压、窦房结抑制、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
⑤致畸:孕妇禁用。
⑥溶血:G-6-PD缺乏者
奎 宁
抗疟疾作用和临床应用
耐药性比氯喹好,不易产生耐药,与氯喹无交叉耐药。由于作用弱(不及氯喹),毒性大,不作首先,仅用于治疗耐氯喹或对多药耐药的恶性疟,尤其是脑型疟。
不良反应:多而重
(1)金鸡纳反应
(2)心血管反应:剂量过大或静脉注射过快,可引起严重低血压和心律失常
(3)特异质反应:特异体质病人( G-6-PD缺乏者)可发生急性溶血反应。
(4)其他:可引起低血糖及子宫兴奋,孕妇禁用。
青蒿素
抗疟疾作用和临床应用
作用于红内期早期滋养体,起效较其他抗疟药快,48h内疟原虫从血中消失。血红素或Fe2+催化青蒿素形成自由基破坏疟原虫表膜和线粒体结构。
由于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复发率高
治疗耐氯喹或多药耐药的恶性疟,包括脑型疟抢救。
不良反应
较少,是抗疟药里不良反应最小的。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偶尔会有血清转氨酶升高
2.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
通过杀灭间日疟继发性红细胞外期的子孢子及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控制疟疾的复发和传播。
伯氨喹
体内过程
吸收:口服快而完全,F=96%。
分布:主要分布于肝;肝>肺、脑、心等组织
激活:需经氧化为喹啉二醌后才有活性。
消除:主在体内代谢,t1/2=22~30 h。
抗疟作用和临床应用
1、杀灭迟(继)发性红外期裂殖体
控制间日虐复发,对红细胞内期无效,不能用于控制临床症状。与红细胞内期抗疟药合用,能根治间日疟,减少耐药性产生。
2、杀灭各型疟配子体
控制传播(用于阻断传播)伯氨喹是控制疟疾复发和传播的首选药。
作用机制
①拮抗辅酶Q,阻断线粒体电子传递
②其6-羟基代谢物可促氧自由基生成
③ 损伤线粒体。
耐药性:很少耐药
不良反应
1、一般反应:治疗剂量引起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等。
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剂量过大):药物氧化代谢会产生高铁血红蛋白。
3、特异质反应:G-6-PD缺乏者可出现急性溶血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本药在体内形成氧化代谢产物,引起氧化应激反应,产生自由基和过氧化物,可损伤红细胞膜。
3.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
通过杀灭原发性红细胞外期的疟原虫,发挥病因性预防作用。
乙胺嘧啶
抗疟作用和临床应用
1、杀灭各型疟的原发性红外期裂殖体:为目前病因性预防的首选药。
2、仅能抑制未成熟的红内期裂殖体:有弱而慢的控制症状作用。
3、不能直接杀灭配子体,但可阻止配子体在蚊体内发育,阻断传播。
作用机制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可阻断疟原虫二氢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阻碍核酸合成,从而抑制疟原虫繁殖。故与磺胺类合用即可增强疗效又能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不良反应
1、治疗剂量毒性小、偶致皮疹(人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对之不敏感)
2、久用可致叶酸缺乏: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粒细胞减少,宜用甲酰四氢叶酸钙对抗。
3、急性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发绀、惊厥、死亡。
4、致畸:动物实验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
磺胺类
抗疟药的用药原则
1、药物选择
控制症状: 氯喹敏感者首选
病因性预防:乙胺嘧啶首选+周效磺胺
治疗脑型疟:奎宁、青蒿素、蒿甲醚注射给药。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减轻脑水肿,提高抢救效果)。
根治间日疟:氯喹+伯氨喹
2、联合用药
发作期:氯喹+伯氨喹(控制症状、防复发、控制传播)
休止期:乙胺嘧啶+伯氨喹(防复发、控传播)
抗肠蠕虫药
概念: 抗肠蠕虫药是一类能驱除或杀灭肠道内寄生蠕虫的药物。
常见肠道蠕虫
绦虫:猪肉绦虫、牛肉绦虫、短小膜壳绦虫、棘球绦虫等。
线虫:蛔虫、钩虫、蛲虫、鞭虫、粪类圆线虫、旋毛虫等。
吸虫:姜片虫等
作用机理
1、影响虫体肌肉收缩:痉挛(噻嘧啶、吡喹酮)或松驰性(哌嗪)麻痹
2、影响虫体代谢:ATP生成减少(甲苯达唑)
常用药物
甲苯达唑
抗寄生虫作用
抗虫谱(广):蛔(含虫卵)、钩(含虫卵)、蛲、鞭(含虫卵及幼虫)、粪圆;绦。
作用机制
1、与微管蛋白结合→抑制微管形成→抑制分泌颗粒的转运及亚细胞器运动
2、抑制对葡萄糖的转运、摄取→减少ATP生成
临床应用:上述蠕虫的单独或混合感染
不良反应:因口服吸收少,首过效应强,故无严重不良反应。
1、胃肠反应:偶见一过性腹痛、腹泻。
2、大量时偶致:转氨酶升高、粒细胞减少、血尿、脱发等。肝、肾功不全者禁。
3、可刺激蛔虫游走,引起吐蛔,2岁以下小儿忌。
4、致畸与胚胎毒性(动物实验):孕妇禁。
阿苯达唑 (丙硫咪唑、肠虫清)
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肠虫药
哌嗪
不兴奋虫体,可减少虫体游走移行,适于治疗不完全性蛔虫性肠梗阻及早期胆道蛔虫症;不良反应轻
抗血吸虫病药
概述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尾蚴感染人体而引起的寄生虫病。
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
分类
锑剂:酒石酸锑钾、没食子酸锑钠等
非锑剂:吡喹酮、呋喃丙胺、硝硫氰胺等
吡喹酮
抗寄生虫作用与临床应用
广谱(吸虫、绦虫)、高效
1、抗血吸虫:速杀各类血吸虫、各期有效(对雌虫>雄虫;对成虫>童虫)。是目前防治各型血吸虫病的首选药。
2、抗其它吸虫:显著杀灭肝吸虫、肺吸虫、小肠内日本裂体吸虫、姜片虫。可用于治疗上述各种吸虫病。
3、抗绦虫:强而快地杀灭各种绦虫(猪肉绦虫、牛肉绦虫、短小膜壳绦虫、长膜壳绦虫、阔节裂头绦虫)的成虫、幼虫。为治疗各种绦虫病的首选药;对囊虫病、包虫病也有较好疗效
作用机制:损伤虫体表膜→增加虫体表膜对钙的通透性
暴露抗原激活机体免疫系统
抑制能量代谢
不良反应
1、神经系反应:头痛、头昏、乏力、失眠、肌肉震颤等。
2、消化道反应:恶心、腹痛、腹泻等。
3、肝损害:偶见血清转氨酶增高。
4、心血管反应:胸闷、心悸、少数出现异常心电图,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时偶见严重心律失常,可致死,应注意。
5、过敏反应:皮疹、低热、荨麻疹等,与虫体死亡后释放异体蛋白有关。
禁忌症:严重心律失常,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病,癫痫者慎用。
抗滴虫病药
1.甲硝唑 : 是最有效的杀阴道毛滴虫药物。治愈率高,疗程较短,应用方便;男女双方均应使用。
2.乙酰胂胺 (滴维净):直接杀灭滴虫,局部应用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抗阿米巴病药
概述
病原体: 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
生活史:分为包囊和滋养体两个发育阶段。
抗阿米巴药分类
抗肠内外阿米巴病药
甲硝唑 (灭滴灵)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抗阿米巴作用:对肠内、肠外阿米巴滋养体均有强大的杀灭作用,为治疗各种阿米巴病的首选药。治疗阿米巴痢疾需合用肠道内抗阿米巴药二氯尼特等。
2、抗滴虫作用:杀灭阴道滴虫而不影响阴道正常菌群,为治疗男、女性泌尿生殖系统滴虫病的首选药(性伴侣需同治)。
3、抗厌氧菌作用:强杀多种厌氧菌,为治疗厌氧菌感染的首选药。也可用于防止腹腔、盆腔术后厌氧菌感染 。
4、抗贾第鞭毛虫作用:强杀,是目前治疗贾第鞭毛虫病最有效的药物之一,治愈率可达90%。
不良反应:毒性低
1、消化道反应(常见):厌食、恶心、腹痛、腹泻、口腔金属味等。
2、神经系症状(偶见):头痛、眩晕、运动失调、肢端麻木等。出现肢端麻木、感觉异常应停药(因恢复缓慢且不完全)。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禁用
3、过敏(偶见):荨麻疹、瘙痒、潮红、排尿困难、白细胞减少、肾炎、浮肿等。
4、致畸、致癌:大量久用所致。孕妇、哺乳妇禁用。
5、干扰乙醇代谢:抑制乙醛脱氢酶,致高乙醛血症,与乙醇合用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服药期间忌酒
抗肠内阿米巴病药
二氯尼特
为目前肃清包囊最有效的药物。
抗肠外阿米巴病药
氯喹
杀灭阿米巴滋养体,肝中浓度高,而肠腔和肠壁浓度低。故只宜用于甲硝唑治疗无效或有禁忌的阿米巴肝炎或肝脓肿。为达根治需与抗肠内阿米巴病药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