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男同性恋大学生性身份认同的定性研究
关于男同性恋大学生性身份认同的定性研究的思维导图,同性恋是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和行为(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
犯罪论-违法阻却事由--紧急避险的思维导图,A21“不得已损害另一较小或同等法益的行为”体现补充性特点;特点-避免现实危险,保护较大法益或同等法益。
犯罪论-违法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的思维导图,如A20“不负刑事责任”不是指正当防卫行为违法但不具备有责性,是指作为犯罪法律后果的刑事责任,不是指作为犯罪成立条件的有责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男同性恋大学生性身份认同的定性研究
性身份认同(sexual identity)
同性恋
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和行为(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
性身份认同
个体对自己性倾向的认定
同性恋身份认同
同性恋者接受自己的性身份,归属于同性恋群体
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促进和维护同性恋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积极情感和产生群体归属感的基础
同性恋身份认同发展理论
国内
尚未提出相应的认同发展理论
国外
本质论取向的阶段模型
社会建构论取向的影响因素模型
当代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整合模型
是否适合中国同性恋群体的身份认同发展有待验证
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象
年龄在19--25岁,大学本科在读,认同自己是同性恋,有同性恋爱史
参考文献以80、90后男同性恋群体为主要调查对象
方法
半结构化访谈方式(访谈前向访谈对象详细解释访谈目的,并进行保密承诺)
每位访谈1-3次,访谈对象采用回溯法,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个人经历和真实观点
质化研究中的扎根理论
生态化理论对男同性恋者认同发展过程的划分
认同之前
认同期间
认同之后
性认同的毕生发展观
大学生男同性恋者性身份认同的框架和影响因素
研究内容
男同性恋大学生的性身份认同发展历程主要历经三个阶段
关键性事件
儿童时期无意识的非典型性性别偏好和行为
儿时发生了与传统性别模式不一致的行为
家庭结构
母亲在个人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的角色未得到充分发挥
父母的教养方式
对于孩子异于传统性别模式的行为并未采取过多干涉,持容忍、放任和鼓励的态度
青春期的同性情感困惑和探索
青春期对同性产生感情依恋和爱慕、性幻想或性行为(单纯的精神上的依恋,并不以性体验为重心,依恋的对象往往具有如保护者、关爱者或者长时间共同生活的特征)
青春期同性经验和性幻想
青春期出现的类似于“爱情”的同性感情依恋和爱慕,出现同性性幻想、梦遗,某些个体还可能与同性发生性行为,所带来的生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非常深刻的,类似于印刻效应
网络和社会传媒
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为同性恋概念的获得和理解提供了便利
受访对象基本上都借助网络社交媒体与同类人进行交流或与圈内朋友维持联系
成人期的同性身份接受和认定
成人以后个体就开始了对自己的同志身份的接受和认定过程,主要表现为是否愿意“出柜”以及如何对待周围的人际关系
同性恋身份的暴露
暴露即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受访的男性同性恋大学生在公开自己的性身份上具有选择性,主要是向圈子里的人、身边的好友、暗恋的对象和喜欢自己的异性等人群
大部分受访的男大学生都不愿意对自己的父母公开同性身份
周围的人际关系
面对公开的同性恋身份,周围的人际关系反应存在多样性
研究结论
儿童期是个体性别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期父母在儿童性别意识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个体在儿童期出现的非典型性性别偏好和行为往往是无意识发生的,此时并不具有直接的同性恋性质,只是这种偏好容易让儿童感觉和同性伙伴不一样,不能有效融入同性群体当中,从而在情感上和同性群体疏远,转而接近和认同异性群体,性倾向可能发生改变
家庭结构不完善
父母的不当教养方式
个体同性恋倾向的早期基础
青春期后,个体对于性的接触和渴望在传统对异性恋爱和性行为持压制态度的情况下,容易由于同性之间性接触的机会要远大于异性而将性幻想对象转移
李银河的空白理论--强调了首次性经验在个体性取向中的重要地位,认为一旦某种性行为方式首先占据了这一空白,就大有可能固定下来,形成终身的性取向
频繁的同性接触和性唤起可能会形成某种条件反射,从而形成同性性欲望,而这种欲望构成了同性恋认同的重要内容
同性情感依赖和性行为并不直接导致同性恋性身份的认同
网络和社会媒体提供了合理的信息解释,为个体产生认同或者拒绝同性恋身份的心理倾向提供了条件
成年后,暴露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在认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响同性恋者的身心健康,但并非身份认同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