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生化 蛋白质的合成--翻译
临床医学考研--生化--翻译,分享了体系、原核、真核起始、翻译后加工修饰、翻译的靶向输送一分拣信号、翻译的干扰的知识。
编辑于2023-10-06 22:01:26 四川省翻译
体系
原料:20+1编码氨基酸(直接参与蛋白质合成的有密码子的氨基酸)
*1–硒代半胱氨酸(特定情况下由UGA编码):存在于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甲状腺素脱碘酶
缺硒→硒蛋白的翻译在UGA停止,成为不完整(无功能)的蛋白质
*没有密码子的氨基酸
不在人体蛋白质内: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代琥珀酸、同型半胱氨酸
翻译后修饰形成:羟脯氨酸、羟赖氨酸、胱氨酸
直接模板:mRNA
密码子
通用性、方向性、连续性、简并性、摆动性
核糖体结合位点(RBS / SD序列)
原核mRNA起始AUG上游的AGGAGG
SD序列被16S rRNA通过碱基互补准确识别 → 翻译起始阶段mRNA、核糖体小亚基准确定位
顺反子
载体:tRNA
二级(三叶草)结构
氨(基)酰tRNA
*氨基酸的活化形式
一种氨基酸通常与多种tRNA特异结合(mRNA密码子的简并性)
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特定氨基酸
eg.tRNA Try:特异转运酪氨酸的tRNA(摆动性决定简并性—一种tRNA识别多种密码子)
氨酰tRNA合成酶决定氨基酸与tRNA结合的准确性(该酶对氨基酸和tRNA都有高度特异性、校对活性—水解酯键)
*tRNA3‘端的CCA-OH和氨基酸的—COOH形成酯键
场所:核糖体(核蛋白体)
构成:rRNA + 蛋白质
*总结核酶(催化小rRNA)
转肽酶(肽酰基转移酶):原核23S rRNA、真核28S rRNA
RNase P:切除前体tRNA5‘端多余核苷酸
自身剪接内含子:组 I / II型
*含RNA的酶:核酶、端粒酶
核糖体功能位点(原核、真核均有)
A(受)位:氨酰tRNA进位处
P(供)位:肽酰tRNA结合处
E(排)位:空载tRNA脱离核糖体前的暂时停留处、将释放tRNA
多聚核糖体:一条mRNA上有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同一条多肽链,提高合成肽链的效率(每条多肽链的合成时间不缩短)
蛋白因子
原核生物
起始因子(IF)
IF1:占据核糖体A位,防止氨酰tRNA过早进入A位
IF2(GTP酶):促进起始氨酰tRNA进入核糖体P位
IF3:防止大小亚基过早结合;增强核糖体P位结合起始氨酰tRNA的特异性
延长因子(EF)
EF-Tu(GTP酶):促进氨酰tRNA进入核糖体A位
EF-Ts:EF-Tu的调节亚基
EF-G:促进转位(转位酶),促进空载tRNA从E位卸载
终止(释放)因子(RF)
RF1:识别终止密码子UAA、UAG
RF2:识别终止密码子UAA、UGA
诱导转肽酶→酯酶 →水解酯键—肽链释放
RF3(GTP酶):RF1 / RF2使肽链从核糖体释放后,RF3使终止因子脱离核糖体
*对比终止子:DNA提供转录终止信号(富含GC和AT参与原核不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
真核生物
起始因子:elF(多种)
延长因子:eEF1α(类似EF-Tu)、eEF1βγ(类似EF-Ts)、eEF2(类似EF-G)
*真核生物有GTP酶活性的蛋白因子:eEF2、eEF5B、eEF1α、eRF
终止因子:eRF
能量
ATP
主要参与氨基酸活化
氨酰tRNA合成酶:高度特异性(多与编码氨基酸一一对应、校正活性(酯酶))
GTP
提供翻译起始、延长(例外:成肽不耗能)、终止阶段能量
eg.延长
氨基酸活化消耗2*高能磷酸键(ATP→AMP);每生成一个肽键消耗2*GTP(进位、转位各1个)
*每生成一个肽键:消耗4*高能磷酸键
原核
起始
核糖体大小亚基分离
IF3:防止它们过早结合
IF1:占据A位以防止氨酰tRNA过早进入
mRNA将起始AUG所在部分准确定位在小亚基P位(两者准确结合依靠mRNA起始密码子上游的SD序列(AGGAGG))
*小亚基的16S rRNA和AGGAGG识别
IF2结合GTP,促进起始氨酰tRNA(fMet-tRNA fMet)进入小亚基P位;水解GTP →促进3种IF释放,大小亚基结合,形成翻译起始复合物(核糖体、mRNA、fMet-tRNA fMet)
延长(狭义的核糖体循环)
根据A位mRNA的密码子,氨酰tRNA合成酶催化tRNA与相应氨基酸结合(活化)→氨酰tRNA
进位:耗能
EF-Tu、EF-Ts帮助氨酰tRNA进入P位
成肽:不耗能
转肽酶催化P位的起始氨酰tRNA将fMet(羟基)转给A位的氨酰tRNA连的氨基酸(在A位形成肽键)
转位:耗能
EF-G使核糖体向mRNA 3‘端移动一个密码子(3个核苷酸),空载tRNA进入E位 & 从核糖体脱落
*根据A位新的密码子,氨酰tRNA进入A位(进位)、转肽酶催化P位的肽酰-RNA转向A位(成肽)、核糖体再移动一个密码子(转位),不停重复“狭义核糖体循环”,使P位的肽酰tRNA不断延长(N → C端)
终止
当转位后A位出现终止密码子:RF识别并结合在A位
RF1 / 2诱导大亚基转肽酶 → 酯酶—水解P位上肽酰tRNA与tRNA 3‘端之间的酯键 → 肽链释放
RF3使终止因子脱离核糖体
mRNA、tRNA脱离核糖体,核糖体大小亚基分离
真核起始
翻译起始复合物:80S
*对比原核:70S
起始氨酰tRNA:Met-tRNAiMet
*对比原核:甲酰化(fMet-tRNA fMet)
起始氨酰tRNA先结合核糖体(mRNA还未加工修饰好)
*对比原核:mRNA先结合核糖体
起始因子
elF种类多
小亚基先结合起始氨酰tRNA(没有甲酰化)再结合mRNA
GTP、ATP供能
*对比原核:GTP
mRNA准确定位核糖体:5’端帽子、 3‘端尾巴、elF 4B、elF 4F复合物(elF 4A、elF 4E(帽子结合蛋白)、elF4G)
*对比原核:SD序列
*注意
elF 4A:解开mRNA二级结构
elF 4E:结合mRNA帽子(限速步骤)
elF 4G:结合PABP / polyA结合蛋白
*帽子、尾巴
防止脱帽酶、脱腺苷酸化酶攻击:保护mRNA不被核酸外切酶降解
帮助mRNA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
参与调控翻译起始阶段
尾巴长度与mRNA寿命正相关(反映mRNA作为翻译模板的活性)
翻译后加工修饰
修饰一级结构
水解新生肽链
去除
N-甲硫氨酸
N-甲酰甲硫氨酸
N-甲酰基,保留甲硫氨酸
分泌蛋白质、跨膜蛋白质N端信号肽
C端氨基酸
部分肽段(酶原激活)
*某些肽链经水解后可产生多种小分子活肽
氨基酸的化学修饰
甲基化
乙酰化:赖氨酸、丝氨酸
羟基化:赖氨酸、脯氨酸
糖基化
磷酸化:酪氨酸、苏氨酸、丝氨酸
*磷酸化一般针对氨基酸
eg.细胞信号转导:酪氨酸激酶、丝苏氨酸激酶
形成二硫键(修饰一级 / 空间结构)
半胱氨酸→胱氨酸
*总结
氨基酸的化学修饰:甲乙羟糖硫磷酸化
酶的化学修饰:甲乙腺硫磷酸化
修饰空间结构
多肽链的化学修饰(折叠)
分子伴侣
热激蛋白70(热休克蛋白 / HSP70)
使某些跨膜蛋白质在转运至膜前保持非折叠状态
避免新生肽链过早折叠
避免蛋白质因高温变性从而发生聚集
解开多肽链聚集(清除错误折叠的肽链中间物)
伴侣蛋白(真核—HSP60、原核—GroE)
提供正确折叠微环境
异构酶
形成正确二硫键(二硫键异构酶)
肽链在脯氨酸弯折处正确折叠(肽脯氨酰基顺反异构酶)
*常存在于β-转角的氨基酸:脯氨酸
亚基聚合、辅基连接
翻译的靶向输送—分拣信号
eg.
分泌蛋白、跨膜蛋白
分拣信号:信号肽(在N端)
内质网蛋白(eg.分子伴侣)
分拣信号:内质网滞留信号(在C端)
核蛋白质
分拣信号:核定位序列(位置不固定)
信号肽参与的靶向输送
胞质小RNA(scRNA) + 蛋白质 → 信号识别颗粒(SRP)→ 识别信号肽 → 引导信号肽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继续合成
翻译的干扰
针对原核、真核
伊短菌素(抗病毒药):抑制翻译起始复合物
*总结作用于小亚基的
伊短菌素
结合原核30S亚基
氨基糖苷类(卡那 / 巴龙霉素 / 新霉素 / 链霉素):读码错误
四环素:抑制进位
大观霉素:抑制转位
*总结作用于蛋白因子的
伊短菌素
白喉毒素
黄色霉素、粉霉素:EF-Tu
记忆:黄粪土
夫西地酸、微球菌素:EF-G
记忆:抚慰金
干扰素
抑制elF2(诱导elF2磷酸化失活)
降解病毒mRNA(间接激活核酸内切酶)
嘌呤霉素(抗肿瘤药):抑制成肽(与酪氨酸tRNA结构相似,取代它进位)
只针对真核
毒素
白喉毒素:使eEF2糖基化失活
蓖麻毒蛋白:降解28S rRNA—使真核60S亚基失活
*总结:作用于大亚基的
真核
蓖麻毒蛋白、放线菌酮
原核
氯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结合原核生物50S亚基—抑制成肽
放线菌酮:结合真核60S亚基—抑制成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