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 第十二章财政支出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 第十二章 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编辑于2023-10-07 11:24:23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分类
含义: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财政支出规模
指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反映政府实际上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有助于了解政府支配了多少社会资源
财政支出结构
指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
反映政府用各项财政资金做了什么事,并据此观察政府的职能和活动,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是如何运用财政资金的。与支出规模相比,支出结构的问题更重要,反映了财政支出的受益格局
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
指各项财政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
反映财政每一笔钱具体是怎么花的,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干预是更侧重资源配置,还是更侧重收入分配;是更关注长期结构调整,还是更关注短期宏观调控。
分类
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
按支出功能分类:是按照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产出性质进行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即政府的钱到底拿来做了什么事。如用于教育、国防等
按支出经济分类:是按照政府生产公共物品的成本投入进行分类,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说明政府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如办教育的钱适用于发工资,还是买设备。
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分类
购买性支出:政府为了履行职能,从私人部门取得物品与劳务并支付相应资金而发生的的费用。包括政府消费性支出(国防、行政管理费、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等)和政府投资性支出(基础设施支出)
转移性支出:政府仅扮演中介者的角色,依法向受益对象拨付财政资金但并不要求获得相应的物品与劳务
2023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功能分类科目
公共项目: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外交支出、国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
科教文卫:科学技术支出、教育支出、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卫生健康支出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城乡社区支出、住房保障支出
资源类:节能环保支出、农林水支出、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
服务业类:商业服务业等支出、交通运输支出、金融支出
债务类:债务还本支出、债务付息支出、债务发行费用支出
其他类:援助其他地区支出、粮油物资储备支出、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预备费、其他支出、转移性支出
财政支出规模
绝对规模指标: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的财政支出总和
通常由按当年价格结算的财政支出的加总来反映,也可以按不变价格来反映
从趋势上看,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总量是不断增长的,这是由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所决定的。
相对规模指标: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常用于财政支出的规模用与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来反映。
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
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指标
财政支出增长率: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可以说明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G(%)=△G/Gn-1=(Gn-Gn-1)/Gn-1 财政支出增长率=(当年财政支出-上年财政支出)/上年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Eg=△G/△GDP 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单位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的比例。MGP=△G/△GDP,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长额/国内生产总是增长额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德国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结论: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观点:财政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需求。
工业化所引起的市场扩张,使市场中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更复杂,由此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增多,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因此,为维护社会和经济的正常秩序需要政府增加财政支出
为了纠正外部效应等市场失灵问题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负面影响,客观上增加了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需要,这将引起财政支出增加。
随着经济的增长、文化、教育、福利等财政支出项目的增长率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这也将要求增加财政支出
英国皮考克和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观点:英国的公共支出增长是”阶梯式的“”非连续性的“,公共支出水平在正常年份表现出随着税收收入的增长而逐渐上升的趋势。当社会经历战争、危机或自然灾害等突变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但突变期结束后,公共支出水平虽然会有所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有水平
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
外在原因:社会动荡,导致公众所能接受的税收水平提高,结果是政府支出的预算结束也随之提高,使得整个财政支出在逐渐上升的过程中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美国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观点: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
初期阶段:增加基础设施,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较大。
中期阶段:私人投资开始上升,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
成熟阶段:人们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提供更舒适的环境、更发达的交通、更快捷的通信和更良好的教育等,使政府投资在总投资比重又进一步提高。
美国鲍莫尔(非均衡增长理论)
观点:将国民经济部门分为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进步部门)与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非进步部门)两大类别。两个部门的差异来自技术和劳动发挥作用不同。在进步部门,技术起着决定性作用;在非进步部门,劳动起着决定性作用。
公共选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解释)分别从选民、政治家、官僚行为及民主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理解政府支出规模的新视角。
选民在进行财政实务决策时,通常具有”财政幻觉“,即他们通常更为关心扩大公共支出能给自己所带来的好处,而忽视了税收负担也有可能同时增长,导致选民主动投票支持更大的财政支出规模。
政治家为获得公众拥护和赢得选票,总是倾向于更大的财政支出作为争取选民的手段。
在很多公共事务上,官僚机构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往往提出规模较大的预算供代议机关表决,以最大化部门和个人的权利与利益。
在任何一项具体的事务上,所谓的公共利益都很难被界定,为了符合自我利益,不同利益方可能“互投赞同票”,从而增大预算总规模。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财政支出必须讲究效益,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资源的有限性
成本-效益分析法:通过计算成本--效益的比率来分析比较不同方案的效益,从中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以实现财政支出方案,以实现财政支出效益最大化。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财政支出中有关投资性支出项目的分析,它是微观经济主体投入--产出分析在财政、宏观经济中的应用
最低费用选择法:选择那些使用最少的费用就可以达到财政支出目的的方案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军事、行政、文化、卫生等支出项目
公共劳务收费法
免费政策:对那些有关全民族整体利益,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但公众又不愿意自愿使用的公共物品,如强制实施义务教育、强制注射疫苗等
低价政策:对那些有关国家总体利益的,但若免费提供又会造成过度消费而引起资源浪费的公共劳务,如医疗保障等
平价政策:无需特别鼓励使用,也不必特别加以限制的公共劳务,如公园、邮电、公路、铁路等
高价政策:适用于全社会利益来看必须限制使用的公共劳务,如繁华地段的机动车停车费
公共定价法
平均成本定价法:在保持提供共欧尼该物品的企业和失业单位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二部定价法:将价格分为两部分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二部定价是定额定价和从量定价相结合的定价方法。
几乎所有受价格管制的行业,如电力、燃气、自来水、电信等自然垄断行业,都普遍采用这种定价方法
负荷定价法:对于不同时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标准。
在电力、燃气、自来水、电信等行业,高峰时间制定较高的价格,在低谷时间则制定较低的价格。
购买性支出
政府消费性支出
含义: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净支出,前者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政府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的价值,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等于其经营性业务支出加上固定资产折旧;后者等于政府部门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居民住户收取的的报酬
构成:社会总消费包括居民消费、企业消费和政府消费,政府消费性支出就成为社会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在国家财政支出项目中,属于政府消费性支出的有: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卫生健康支出等
政府投资性支出
含义:也称为财政投资或公共投资,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
非营利性
长期性
外部性
转移性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
定义:是指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居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支出。
主要内容
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社会救助:贫困救助、灾害救助和特殊救助
社会福利:福利事业、福利设施、福利服务
社会优抚
财政补贴
定义: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的形式,财政补贴的主体是国家,补贴的对象是企业和居民;补贴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一定的政策,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补贴的性质是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补助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分类
按财政的项目和形式分类: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外贸补贴、房租补贴、职工生活补贴和财政贴息等
按财政补贴的环节分类: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分配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
按财政补贴的经济性质分类:生产补贴和生活补贴
按财政补贴的内容分类:现金补贴和实物补贴
按世贸组织的分类方式补贴:禁止性补贴、可诉补贴和不可诉补贴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功能比较
对生产与就业影响的方式不同
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社会生产与就业
转移性支出:间接影响社会生产与就业
对政府支出效益约束的强度不同
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的等价交换原则,对政府具有较强的效益约束
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弱
体现财政的不同智能
购买性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比大,说明财政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的职能
转移性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比大,说明财政具有较强的收入分配职能。可以直接改变社会财富的分配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