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7.国民收入核算和 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7.国民收入核算和 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国民总收入(GNI)的含义:和国内生产总值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是国民总收入,也就是过去常用的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编辑于2023-10-10 15:45:527.国民收入核算和 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目前世界各国(或地区)普遍使用的衡量经济活动总量的基本指标。 2.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 ①价值形态: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②收入形态: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 ③产品形态: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包括由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①生产法:通过核算各个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来核算 ②收入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国内生产总值; ③支出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付总和来核算; 4.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的关系: (1)国民总收入(GNI)的含义:和国内生产总值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是国民总收入,也就是过去常用的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2)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的关系:国民总收入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原始收入的角度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1.1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应从单位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包括工资总额/福利费和其他实物形式的劳动报酬。农户和个体劳动者生产经营所获得的纯收益主要是劳动所得,也都列入劳动者报酬。 1.2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价值,按规定比率提取的计入生产成本的折旧费。 1.3生产税净额: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是企业从事有关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应缴纳的各种税金/附加费和规费,如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及企业管理费中各种税金等是企业的利前税,不含所得税 1.4营业盈余:指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大致相当于营业利润,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费,如果企业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应将补贴计入营业盈余中。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社会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2.1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可计算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2.2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变动,可计算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 2.3净出口:是一定时期内货物和服务出口价值减去进口总值后的差额。 如果对居民和政府的支出再分开核算,则:支出法下的GDP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部分。公式:GDP=C+I+G+(X-M) C表示居民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X-M)表示净出口。
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没有政府和进出口部门。因此就没有企业间接税等税收项目,也没有政府购买和进出口贸易。 2.恒等式:I=S 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个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式中I表示投资,S表示储蓄; 3.推导过程:从支出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总支出,即GDP=Y=C+I 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即GDP=Y=C+S 其含义是:消费者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那部分收入(即储蓄S)=未归于消费者手中的产品的价值(即投资 I )
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经济。 2.恒等式:I=S+(T-G) I 表示投资;S表示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可以通称私人储蓄T 表示政府净收入(等于政府的全部税收收入-政府转移支付);G表示政府购买; (T-G)表示政府部门的储蓄,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S+(T-G)表示整个社会总储蓄 即投资=私人储蓄+政府部门储蓄,也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和整个社会的投资关系 3.推导过程: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总支出:GDP=Y=C+I+G ;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仍是所有要素所得的收入之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之和国民收入T=C+S+T 由于总产出=总收入,即GDP=C+I+G=C+S+T=Y得I=S+(T-G)
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四部门是在三部门引人国外部门(境外部门),即消费者(居民)/企业/政府/国外 2.恒等式:I=S+(T-G)+(M-X) 式中(M-X)表示外国在本国得储蓄。可为正负值 3.推导过程: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得总和,即GDP=C+I+G+(X-M) ; 从收入来看,总收入不变,得I=S+(T-G)+(M-X) ;
消费/储蓄/投资
消费理论
1.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建立三个假设基础上的;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得出) ①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公式:MPC=DC/DY ②“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占比却不断减少。 ③ 0<边际消费倾向<1 ; (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可以把消费看作是收入的函数。 (3)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① 公式;APC=C/Y ②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③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1.2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方程式C=α+βY 其中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α表示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βY表示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因此,消费=自发消费+引致消费 2.1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了消费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关系。 (1)该理论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实现一生消费效用的最大化。即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2)假定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前两个阶段是工作期,后一个是非工作期。一般来说,青年时期,收入偏低,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可能会有贷款),但是有稳定的工作,他们未来的收入会增加;中年时期,收入增加,收入>消费,即要偿还青年时期的负债,又要增加储蓄来防老;老年时期,收入下降,消费会超过收入,此时的消费主要是过去积累的财产,而不是收入。 (3)理性的消费者总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比较安定的生活。使一生的收入和消费相等。家庭的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家庭消费函数:C=α*WR+c*YL 式中WR表示财产收入;YL表示劳动收入;α表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c表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4)根据这一理论,由于组成社会的各个家庭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以在人口构成没有发生实际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 如果社会的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发生变化。 3.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所谓持久收入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 该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收入和持久收入,认为在长期中,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 式:Ct=c*YPt 式中Ct表示现期消费支出;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YPt表示现期持久收入
储蓄函数
1.因收入=消费+储蓄,即Y=C+S;所以储蓄=收入-消费,即S=Y-C ; 根据凯恩斯的假定,收入是决定储蓄最主要得因素,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增加的会越来越少,而储蓄增加的则会越来越多。 1.1函数公式:S=Y-C=Y-(a+bY)=-a+(1-b)Y 1.2边际储蓄倾向同边际消费倾向相似: 0<MPS<1 ;MPS=DS/DY 1.3平均储蓄倾向(APS)和平均消费倾向是相似的:APS=S/Y 2.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2.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两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当储蓄函数已知,就可求得消费函数;反之亦然。 2.2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即APC+APS=1 ; 2.3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即MPC+MPS=1;
投资函数
1.投资的含义:投资是购置物质资本(例厂房/设备/和存货,以及住房建筑物)的活动,即形成固定资产的活动,一般不包括金融投资在内。 2.决定投资的因素:主要有实际利率/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预期通货膨胀率和折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 3.实际利率与投资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实际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大。投资的成本取决于实际利率。如果企业贷款投资,投资的成本就是利息,如果企业用自有资本进行投资,利息是投资的机会成本。投资的成本仍然是利息。决定利息的直接因素是实际利率 如果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既定,则实际利率越高,利息越多,投资成本越高,投资就会减少,反之依然; 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假设投资和利率之间呈线性关系,函数:I=I(r)=e-dr I 表示投资;r表示利率;e表示自主投资,-dr表示引致投资,随利率的变化呈反向变化 d表示利率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投资会减少或增加的数量。
投资乘数
1.乘数的含义:也叫倍数,即一个因素或变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决定收入的各种因素变化都会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例如: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对外贸易乘数等。 2.投资乘数的含义:对于投资而言,乘数原理就是增加一笔投资DI,在国民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由此引发的国民收入增加量并不仅限于这笔初始投资量,而是初始投资量的若干倍。 3.投资乘数得计算公式:投资乘数K=DY/DI=1/1-b=1/S ;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上述表明投资乘数K=边际储蓄倾向S(或1-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
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a+bY+`I ; 由此可得:Y=a+`I /1-b ;如果已知消费函数和投资总额,就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均衡国民收入,在投资为常数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受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a和边际消费倾向b的影响。
总需求和总供给
总需求
1.1含义: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经济主体愿意购买的产品总量。 1.2总需求的影响因素: ①利率:反向变动;利率上升会引起企业投资和居民购买住宅和耐用消费品的数量减少,从而使总需求减少,反之亦然。 ②货币供给量:同向变动;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导致总需求增加,反之依然。 ③政府购买:同向变动;政府购买增加,会促使总需求增加,反之亦然。 ④税收:反向变动;税收的减少会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导致总需求增加,反之亦然 ⑤预期:如果企业对未来利润的预期是增长的,则会扩大投资,如果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是增长的,也会增加消费,这都导致总需求增加。 ⑥价格总水平:反向变动:价格总水平下降,导致总需求上升,反之亦然。 2.1总需求曲线: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分析价格总水平与总需求的关系,就形成了总需求曲线AD。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总需求扩大;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总需求减少,价格总水平和总需求呈反向变化,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2价格总水平对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的影响:可以通过分析价格总水平对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影响,即价格总水平对消费/投资和出口的需求的影响来说明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①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财富效应;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居民收入即财富的实际购买力的反向变动,从而导致总需求反向变动的现象。 ②对投资需求的影响:利率效应;由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利率变化,利率与投资/消费及总需求的反向变化的现象。 ③对出口需求的影响:出口效应;由价格总水平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出口需求的变化并与总需求呈反向变化的现象。
总供给
1.1总供给的含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者愿意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总量。 1.2总供给的影响因素: ①总供给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而利润水平又取决于市场价格与生产成本,因而,决定总供给的基本因素是价格和成本。 ②决定总供给的其他因素:技术进步/工资水平变动/能源及原材料价格变动等”外部冲击“因素都是通过成本的影响而影响企业利润水平,从而影响总供给的。 ③预期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果企业对未来利润的预期是下降的,企业就会减少生产,从而使总供给减少。 2.1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反映的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总供给与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关系。 2.2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决定供给的价格和成本中的工资在长期中具有灵活性,在短期具有黏性或缺乏弹性,总供给曲线可以分为长期短期两种。 ①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是一条与横轴Y相交的垂直线;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长期总供给只取决于劳动/资本与技术,以及经济体制等因素。 ②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一般应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3.总供求模型:把总需求曲线与总供求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这就是总供求模型。 3.1长期价格总水平的决定:把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和总需求曲线AD结合起来,可以分析长期中价格总水平是如何决定的。结论:从长期看,影响价格总水平的是总需求。 3.2短期价格总水平的决定:把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和总需求曲线AD结合起来,可以分析短期中价格总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假定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不变,由于总需求的增长使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则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