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四到六讲
内容具体包括: 1、第四讲: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2、第五讲:韩国思想政治教育 3、第六讲:英国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于2020-12-26 13:07:07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第四讲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1.课本(P356)明治维新至二战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①1890年明治政府以天皇的名义颁布了《教育敕语》,重申了日本教育的目的,把培养忠顺天皇和父辈的孝子作为首要目标,并在忠君孝亲的前提下,重视学习富国强兵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②“十四条德目”把日本的伦理道德教育公开地引向军国主义的轨道③1934年,在文部省成立“思想教育司”
2.二战后日本德育的六次重大改革
第一次1945年,废除《教育敕语》,采用美式德育,在学校中不设德育课,强化智育
第二次1958年,旨在恢复儒家伦理、佛道及大和魂意识
第三次1971年,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第四次1978年,重申德育首位思想,改“智、德、体”为“德、智、体”,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战略
第五次1990年,吸纳国际教育改革思想,提出德育应有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推进世界和平,并借鉴了许多西方的德育方法和理论,积极推动德育的国际化趋向(1985年开始设计国际化时代的思政教)
第六次1998年,更加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伦理观、创造性和国际性,造就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和现代精神的日本国民
3. 课本(P360)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主性,采用“三种基本途径分阶段”进行学校德育教育。
(1)分阶段:是指各级学校的德育侧重点不同,但各学年之间的内容不脱节。在内容安排上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年龄、发展程度,由浅入深地加以指导。 课本(P367:阶段化和角色特征地融合表现在,日本文部省对中小学,甚至是小学的低、中、高年级的德育内容都做了不同层次的要求,一个人在生活中扮演者不同角色。)
①小学培养基本的生活习惯; ·小学低年级主要教导学生注意健康和安全、爱惜金钱和东西、管理好自己身边的物品、不任性、生活有规律、精神饱满、见到人要主动打招呼、对身边老年人和幼小儿童要和善、爱护公共财产、讲信用; ·中年级的重点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动手做、懂得礼仪的重要性、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讲信用、遵守公约; ·高年级的重点是反省自己的生活,讲礼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生活有节制、不放肆。
②初中以“建立人际关系的优良品格和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养成自律、节制的倾向及和谐的心性与习惯,要求学生领会新生生命,理解人生之善恶美丑的意义与必要。
③高中阶段加强伦理教育与生活方式指导。
④大学阶段则强调加强公民意识和国民素质教育。
(2)三种基本途径: 由学校道德实践以学校课程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 通过各学科教学中的教育因素进行整体教育; 通过学校的特别活动或者校风班风等隐藏课程进行德育
4.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民族精神
(2)促进了日本在近代和战后的迅速崛起
(3)具有封建色彩,狭隘的民族主义妨碍日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友好相处
5.日本垃圾分类教育为当下我国推进垃圾分类提供了什么经验和启示?
一是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教育体系。通过前面途径的讲解,我们可以感受到日本的政府、企业、社区、学校以及民众的广泛参与共同构成了完整而庞大的垃圾分类教育系统,这是一个协同合作的教育系统。
二是细化垃圾分类教育的内容。通过详细的宣传手册,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等方式让公民逐步掌握垃圾分类方法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细小知识和环节,提高垃圾分类的可执行性。
三是重视体验式的教育方式。日本体验式和引导式的环境教育模式在世界各国的环境教育中都是比较前沿的其特别之处就在于通过实景体验来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我们国家的标语类的宣传还是比较出色的,但缺乏这种实践性的教育。
四是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日本在环境教育方面非常重视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日本制定和设立了教师研修制度,加深教师对环境教育课程的理解。同时,在社区,对垃圾分类宣传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其具有专业的垃圾分类水平和服务社区居民的意识。
纵观日本的垃圾分类教育,我们可以发现垃圾分类作为一项多方参与的公共事业,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垃圾分类的执行者,宣传者和监督者,推动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更进一步。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第五讲 韩国思想政治教育
1.韩国儒学的最高组织是成均馆;韩国是单一民族
2.课本(P385—386)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四次教育改革
(1)(1948-1961、反日反共与道义教育:)①日本殖民统治结束后,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政府成立时期的民族的民主教育改革:脱离日本,恢复民族意识,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教育也必须从日本殖民地教育中解放出来②1956年,文教部制定《道义教育要领》③(P391)政治德育时期:1945—1948美托管时期
(2)(1962—1979、国民伦理教育:)①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产业主义的教育改革:从贫困中解脱出来,大力发展经济,教育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学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和产业主义教育②《国民教育宪章》《道德》《伦理道德》
(3)(1980—1995、国民精神教育时期:)①20世纪80年代教改措施为中心的社会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改革:提出民主主义固有化,建设福利社会,体现社会正义,教育革新和文化的繁荣发达等四大任务。教育以全人教育,精神教育,科学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的四大目标进行了改革②创办有国籍的教育
(4)(1995—至今:)1985年,韩国教育改革审议会成立后进行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制定的21世纪韩国人形象是自主的人,有创造性的人和有道德的人。(总目标)
3.“身土不二”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①以上材料说明韩国将爱国主义与爱本国经济发展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②启示:可以借鉴韩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将爱国主义与爱家乡的山水,人民以及家乡的物质精神文化产品结合起来,达到精神和物质双赢的目的。
4.课本(P307—398)
(1)不同学校的德育目标:小学阶段以培养道德习惯为主,中学阶段以内化道德规范为主,大学阶段注重发展学生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
(2)不同年级 的德育目标:
①小学阶段:1~2年级:理解日常生活必需的传统道德规范,并付诸实践来发展道德习惯;3~4年级:通过道德规范来理解遵守的理由,并付诸日常生活实践来发展自主的道德习惯;5~6年级:领会各种道德规范的相关关系,并发展解决道德规范间冲突问题所需要的能力。
②中学阶段:发展道德判断能力,形成道德自律
③大学阶段:发展道德自律,培养健全人格,建立有关民族认同、人道主义和社会关系所必需的价值系统,并懂得人类伦理的基本问题。
5.课本(P406—410)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制度化的正规教育:
①课堂教学 ②校园生活 ③课外活动 ④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
(2)非制度化的正规教育:对制度化教育的补充 如,韩国童子军协会、韩国红十字会……
(3)非正规教育 如,新乡村运动……
①培养忠、孝、勤勉、合作、信义、爱、宽容等美德的新观念运动 ②建立公共道德新秩序的行动秩序运动 ③整顿生活环境,绿化都市的净化环境运动
6.思考题:试探韩国思政教处理民族性与时代性关系的有效做法,及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
(1)做法(参照课本P412—416的特点):
①全民注重道德教育,多渠道齐抓共管以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②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突出民族性,注重民族精神的培育 ③针对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注重德育课程与内容的系统性
(2)启示
(课本P424—430) 1.融传统文化于德育之中,致力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精神 首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其次,注重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 再次,加强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研究,吸收儒家伦理德精华 2.正确处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在多元文化中既坚持主导价值,又倡导和谐共生。 中华民族的精神只有站在世界的,未来的,全球的高度上才能看到自身作为 3.强化德育的科学研究,遵循道德教育规律,推进道德教育改革 4.培育优秀的德育师资,改进德育评估方式
补充: 1.充分发挥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2.重视传统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实现传统思想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机统一 3.重视道德实践,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五位一体
7.思考题:比较新加坡和韩国思政教发展历程,试概括出一点或几点思政教发展的一般规律
(1)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3)举例论证(韩国、新加坡在处理东西方文化关系中的做法,在处理传统文化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创新发展的做法)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第六讲 英国思想政治教育
1.近代英国思政教的两种取向:宗教教育与绅士教有
2.约翰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培养目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
①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人的心灵批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在何记号,没有任何该金,凡是在裸性中的,都已存在于感觉之中。 ·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成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缘故
②论绅士培养的原则:德行、良好的教养、事业家的知识、合乎他的地位的举止
·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合乎他的地位的举止,同时要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和有益国家的人物 ·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行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少的 ·把子弟的幸福奠基在德行和良好的教养之中,那才是唯一保险和可靠的方法
③论德行培养的方法
·但凡不能克制自己的嗜欲,不知听从理智的指导而摒弃日前的快乐或痛苦缠的人,他就缺乏一种德行与努力的真正的原则,就有流于一无所能的危险 ·美德是一种精神上的宝藏,但是使他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 ·及早实践,及早管教,培养荣誉感,说理和树立榜样
3.思考题:试分析和评价下列文字(尝试比较分析下列文字)
材料: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缘故——洛克《教育漫画》
·合理性:重视和强调了教育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局限性:忽视受教育者个性及主观能动性在德品质养成中的作用 ·要坚信孩子生来是好的,如果不去阻挠而让他白由发展的话,它自然会成为一个好的人一尼尔《夏山学校》(尼尔自由主义德育论)
4.课本(P110)
1870年以前英国思政教通过宗教教育来实施,显示出无序性的特点,1870年《初等教育法》,结束了英国政府不管教育的状况,开始了英国教育国家化和世俗化的进程。
5.课本(P111)
1944年巴特勒教育法令奠定了全国统一的宗教教育,奠定了当代英国教育改革的基础,但是该法令进一步反映了世俗教育对宗教教育的妥协性。
6.课本(P113)
为应对道德沦丧问题,英国政府先后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成立了两个道德研究机构: 约翰·威尔逊领导的法明顿信任研究机构;彼得·麦克菲尔领导的道德课程发展课题组。威尔逊试图寻找一种普遍的、中性的、相对稳定的道德判断准则,倡导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马克菲尔认为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是最重要的德育方法。在政府的资助下它们变出一套教材,中学使用的《生命线》(Lifeline,1972年)和小学使用的起始线》(Startline,1978年)
7.课本(P119)
2004年10月27日,英国教育大臣查理斯·克拉克,公布了英国第一份全国性的中小学宗教教育指导大纲。
8.课本(P128—134)思考:英国的思政教对我国的思政教的改革和完善有哪些启示?(最少写一半,挖掘共性)
①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本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相协调 参与和适应社会特定文化运动的结果,更贴近现实,更深入社会实践,更好的为社会实践服务,同样与现实建立了更好更密切的关系来缓解德育的保守性和传统性。
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有完善的内容体系 成功的德育内容应当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要求的内容的有机结合,我国对德育内容的研究不够,应当加强。
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有层次性,并把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情景化、自主化的教育过程中 虽然目前我国公民思政教内容大而全,但对大、中、小学生的道德要求缺乏层次性,并不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而且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
④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要艺术化和技巧化 我国目前实施思政教仍是以课堂灌输为主,老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客体地位,学生总以一种被动、应付的态度接受思政教,难以将思政教教化内化,从而实现思政教的目的。老师应采用技巧和艺术化手段,把思政教与生活、学习等方面结合起来,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
⑤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原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 我们在思政教中应当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德育工作者应当坚持德育政治功能的基本原则。
⑥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大德育”理念 德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大德育观念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德育政治功能的迫切需要。
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道德情感对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德育应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师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⑧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培养具有“中国根”意识的中国人 民族精神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应有之义,传统文化在这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使他们形成做人的良好习惯。
⑨德育教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