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苏菲的世界》哲学入门必读
哲学入门必读,讲述主角苏菲如何与哲学老师一起摆脱作者控制的故事。
编辑于2021-01-02 11:04:55已经把房地产经纪人的书退了,省点钱买了中大网校做的pdf,这里是根据中大网校的pdf版本课件进行的二次整理。包含房地产经纪人的前两门,选择大纲模式可以更好的打印出来。
这本书在每一个点上说的内容其实并不详尽,有些内容也有拼凑痕迹,但不代表这不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大可以花几个小时阅读,或者通过思维导图,了解到感兴趣或者说对你影响大的内容,再进行延展。书中更是 提到了很多的经典作品,大多是值得翻阅的。
西方哲学系统化学习必读,梯利版本。现更新部分,其余部分缓慢更新中。《西方哲学史》上卷内容为古代哲学与天主教哲学两个部分,下卷内容为近代哲学。爱因斯坦如此评价此书:《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珍贵的书;我认为,在我们如此枯燥乏味而又残酷的这一代,能出现这么一个聪明、正直、勇敢而同时又幽默的人,实乃幸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已经把房地产经纪人的书退了,省点钱买了中大网校做的pdf,这里是根据中大网校的pdf版本课件进行的二次整理。包含房地产经纪人的前两门,选择大纲模式可以更好的打印出来。
这本书在每一个点上说的内容其实并不详尽,有些内容也有拼凑痕迹,但不代表这不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大可以花几个小时阅读,或者通过思维导图,了解到感兴趣或者说对你影响大的内容,再进行延展。书中更是 提到了很多的经典作品,大多是值得翻阅的。
西方哲学系统化学习必读,梯利版本。现更新部分,其余部分缓慢更新中。《西方哲学史》上卷内容为古代哲学与天主教哲学两个部分,下卷内容为近代哲学。爱因斯坦如此评价此书:《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珍贵的书;我认为,在我们如此枯燥乏味而又残酷的这一代,能出现这么一个聪明、正直、勇敢而同时又幽默的人,实乃幸运。
苏菲的世界
自然派哲学家
泰勒斯
水为万物之源
阿那克西曼德
无定型
阿那克西美尼
“气”是世界本源
米雷特斯的哲学家
帕梅尼德斯
无变化
眼见未必实
赫拉克利特
火是世界的本源
感官可靠
无静止 (同一河流) 相对
一致性乃万物之源
思培多克勒
水、火、土、气
唯物反映论
安娜萨克拉斯
世界本源“种子”
微小粒子(可以无限小) 太阳是石头
德谟克里特斯
原子论
最小单位原子,形态各异的原子
灵魂原子
命运
诡辩学派
批判神话 哲学问题或许有答案,但人类永远无法解开大自然之谜 (怀疑论)
普罗塔格拉斯
事情对错好坏看它与人类需求关系 不可知论者 害羞不是天生的 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
苏格拉底
以人为本
伦理哲学
所谓哲学家就是那些领悟到自己有很多事情并不知道,并因此而感到苦恼的人
知识的产婆
喜欢讨论而非讲课,假装无知来讨教,最后指出对方的错误-苏格拉底式反讽。始终认为自己知识贫乏。
发自内心的知识,搜索自己的内心
理性主义者
知善者必能行善
明辨是非的能力存在于人的理性而非社会中,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所以明白是非者就不会为恶,世间也存在永恒绝对的是非观念
绝对的是非观
雅典的哲学
巴特农的意思是‘处女之地’,是为了崇奉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娜而建造的。
柏拉图
“逻辑”是世界本体
模子理论--理型的世界-永恒不变
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
苏菲,当你看到一个影子时,一定会假定有一样东西投射出这个影子。你看到一只动物的影子,心想那可能是一匹马,但你也不太确定。于是你就转过身来,瞧瞧这匹马。而比起那模糊的影子,这匹马当然显得更俊秀,轮廓也更清晰。同样的,柏拉图也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只是永恒形式或理型的影子。但大多数人活在影子之间就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他们从不去思考是什么东西投射出这些影子。他们认为世间就只有影子,甚至从不曾认清世间万物都只是影子,也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灵魂不朽的物质从不在意。
理性永恒不变,而且是宇宙共通的
不朽的灵魂-理性 eros-爱-灵魂体验到一种回归本源的欲望
理性源于生前来自理型世界的不朽灵魂,追寻理型世界是灵魂回归本源、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的渴望(二元论)
洞穴神话
理想国--三部分(每个国民都明白自己在国家中扮演的角色)
似于印度阶级世袭制度,现代看来属于极权社会。但女人应有同等能力和地位,统治者和战士责任重大不能有家庭,养育孩童由政府负责
身体象征 灵魂 美德 身份 头部 理性 智慧 统治者 胸部 意志 勇气 战士 腹部 欲望 自制 工匠
女人也有理性
公立教育
统治者和战士都不能享受家庭生活,不许个人财产
律法-宪法国家
亚里士多德
质料、形式
动力
自然生物学家
注重研究感官世界,认为理型是人类看到许多同类事物后形成的概念,理型作为特征存在于事物之中(事物的潜能与极限),其本身是不存在的。人的一切认知通过感官才进入意识,但纯粹的理性是与生俱来的
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是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
形式(个别特征)与质料(事物组成材料)
自然界每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实现”的结果
目的因,质料因,主动因,形式因
除了质料、行为、性质之外,目的也是所有事物的原因的要素。
有一位“上帝”存在于大自然层级的顶端——是各种活动的目的因
自然界分类(生物学!)
逻辑学
“三段论”理论
非生物,生物(有能力吸收养分来生长繁殖)
植物,动物(感知周遭环境并移动的能力)
禽兽,人类(思考能力),思考所依据的理性就是上帝
快乐的三种形式(享乐,自由负责的公民,思想家哲学家)
女性是未完成的男人,仅仅是土壤,父亲贡献了所有遗传特质,直接影响了中世纪对女性的观念
古典派
希腊文化
希腊哲学仍旧致力于解决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提出的问题。他们都同样亟欲找寻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他们关心人的伦理与道德。在这个新的文明中,这个问题成为哲学家研讨的重心。他们最关心的乃是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致这种幸福。下面我们将认识其中四个学派。
犬儒学派
安提塞尼斯
公元前四百年左右
雅典
受教于苏格拉底门下
对于苏格拉底节俭的生活方式特别有兴趣。
戴奥基尼斯
木桶,斗篷,棍子与面包袋
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与健壮的身体——之上。
真正幸福的人不依赖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同时,由于幸福不是由这类福祉构成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幸福,更重要的是,一旦获得了这种幸福,就不可能失去它。
人们无须担心自己的健康,不应该因生老病死而苦恼,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而让自己活受罪。
“犬儒主义”这些名词的意思变成是对人类真诚的轻蔑不信,暗含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与行为。
斯多葛学派
每一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小部分,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小宇宙”,乃是“大宇宙”的缩影。他们因此相信宇宙间有公理存在,亦即所谓“神明的律法”。由于此一神明律法是建立在亘古长存的人类理性与宇宙理性之上,因此不会随时空而改变。在这方面,斯多葛学派的主张与苏格拉底相同,而与诡辩学派相异。
一元论
否认个人与宇宙有别之外,也不认为“精神”与“物质”之间有任何冲突。他们主张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与柏拉图明显的“二元论”或“双重实在论”正好相反。
人本主义
一种主张以个人为人类生活重心的哲学
塞尼卡(公元前四~公元六五年)
“对人类而言,人是神圣的。”
西塞罗
无偶然,皆命运
所有的自然现象,如生病与死亡,都只是遵守大自然不变的法则罢了,因此人必须学习接受自己的命运。没有任何事物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物发生都有其必要性,因此当命运来敲你家大门时,抱怨也没有用。他们认为,我们也不能为生活中一些欢乐的事物所动。在这方面,他们的观点与犬儒学派相似,因为后者也宣称所有外在事物都不重要。
“斯多葛式的冷静”
形容那些不会感情用事的人
伊比鸠鲁学派
享乐主义
伊壁鸠鲁
神的乐趣与节制自我规范
离群索居
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斟酌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相信在追求较短暂的快乐时,必须考虑是否另有其他方式可以获致更大、更持久或更强烈的快乐。
强调所谓“乐趣”并不一定指感官上的快乐,如吃巧克力等。交朋友与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此外,我们若要活得快乐,必须遵守古希腊人自我规范、节制与平和等原则。自我的欲望必须加以克制,而平和的心境则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
伊比鸠鲁以他所谓的“四种药草”来总结他的哲学:“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主旨是:人应该拥有一个“哲学的药柜”,储存以上四种药方。
在伊比鸠鲁之后,许多伊比鸠鲁学派的人士逐渐沉溺于自我放纵。他们的格言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个词如今已具有贬义,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专门追求享乐的人。
新柏拉图派哲学
普罗汀
普罗汀的比喻很像柏拉图所说的洞穴神话:我们愈接近洞口,就愈接近宇宙万物的源头。不过,与柏拉图的二元论相反的是,普罗汀理论的特色在于万物一体的经验。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一体,因为上帝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即使在柏拉图所说的洞穴深处的影子中也有微弱的上帝之光。
救赎论
两级——神圣之光(灵魂),不存在的完全黑暗(物质)
你可以想象真实世界就像这样一堆野火。发出熊熊火光的是“上帝”,火光照射不到的黑暗之处则是构成人与动物的冷冷的物质。最接近上帝的是那些永恒的观念。它们是所有造物据以做成的根本形式。而人的灵魂则是那飞散的“火花”。大自然的每一处或多或少都受到这神圣之光的照耀。我们在所有的生物中都可以见到这种光,就连一朵玫瑰或一株风铃草也不例外。离上帝最远的则是那些泥土、水与石头。
神秘主义
当这种物我交融的情况发生时,神秘主义者觉得他们“失去了自我”,像一滴水落入海洋一般进入上帝之中。一位印度的神秘主义者有一次如此形容他的经验:“过去,当我的自我存在时,我感觉不到上帝。如今我感觉到上帝的存在,自我就消失了。”
基督教的神秘主义者塞伦西亚斯(公元一六二四~一六七七年)则另有一种说法:“每一滴水流入海洋后,就成为海洋。同样的,当灵魂终于上升时,则成为上帝。”
两种文化
印欧文明 VS 闪族文化(听觉,一神论,线形历史)
印欧文化(印度、希腊罗马、古代北欧):多神论,最重视觉(神像),历史是循环轮回的,通过哲学思索洞察预测历史,因此重视自省冥想以脱离轮回
闪族文化(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一神论,最重听觉(念经),历史是直线(从神创世到审判日),认为上帝决定历史,因此重视祈祷布道研究历史以期望被救
保罗把基督教传到希腊,把信徒从犹太人扩大到外邦人,基督教受希腊罗马文化影响有交叉,因而有神像
中世纪
“古代的基督徒和犹太人相信上帝不只是个男人而已。他也有女性化——或所谓‘母性’——的一面。他们认为女人也是依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在希腊文中,上帝女性化的那一面被称为‘苏菲亚’。‘苏菲亚’或‘苏菲’就是智慧的意思。”
圣奥古斯丁
把新柏拉图学派带入基督教,理型世界存在于上帝心中,上帝依此创造世界。哲学能做的有限,信仰才能使灵魂平静
“理型”存在神中
救与罚
圣多玛斯
真理、存在
把亚里士多德学说带入基督教,包括对女性的看法。
真理(如上帝存在)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得知,一是信仰和基督启示,二是理性和感官。创世纪等“信仰的事实”只能通过信仰。
Sophie来自希腊语,意为上帝女性化的一面与智慧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人是独一无二的尊贵个体,神存在于万物之中(泛神论,布鲁诺),崇拜天才(达芬奇)
实证法:以实验和数学测量,而不是古人著作或纯理性思考,来作为知识的基础(伽利略、开普勒)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惯性统一了天上人间的规律,证实了宇宙世界观,宇宙没有绝对的中心,因此每个人都是中心(人文主义)
机械论的世界观
马丁路德:人与上帝沟通不需要通过教会,人只能通过信仰而非教会仪式得救,溯源新约,只信经文
人生而有罪
巴洛克时期
笛卡尔
现代哲学之父:一套从基础开始创立,企图为所有重要的哲学性问题寻求解释的哲学。
斯宾诺莎
永恒观点看待事物的美感,自然就是上帝
在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张力
人生如戏如梦
理想主义(生命具有崇高特质)与机械论唯物主义(万物皆机器)并存
笛卡尔
哲学体系化,引进数学方法
精神物质不同(柏拉图)
对每件事怀疑,理论建立在确定的事物上
宇宙中两种真实世界——思想(灵魂),外延(物质)(二元论者)
二元论:宇宙有两种不同形式的实体,思想(灵魂)和扩延(物质)。灵魂纯属意识不可分割,物质可以一再分解。二者会相互影响,但灵魂(理性)可以超脱物质
理性可以挣脱原始欲望的控制
用理性来解决哲学问题;原则上应怀疑每一件事(包括前人理论和感官),只有怀疑本身是可以确定的->怀疑必然是在思考->自己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我思故我在
我们拥有完美实体的概念->如果完美实体不存在就不完美了+此概念不可能来自不完美的我们但却与生俱来->完美实体(上帝)必然存在
依理性看来越是明显的事情,它的存在也越加肯定
外在世界可能是幻象->但也有可用理性查知的特点(数学特质)->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
斯兵诺莎
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认为犹太教和基督教完全是透过严格教条和外在仪式才得以流传。
《几何伦理学》:理性逻辑来思考伦理,显示生命是遵守大自然的法则,必须挣脱自我感觉与冲动才能快乐。
理性主义者。
大自然既是上帝,泛神论者
宇宙间只存在一种实体(一元论者)
人类只能认出思想和扩展两种上帝的属性
上帝透过人类的身体(人不能自己决定,人的天性),上帝是内在因
斯宾诺莎自然法则:所有事物都可被分解简化为一种实体(可称为上帝或大自然)。上帝具有包括思想和扩延以及可能未知的多种属性,透过自然法则(内因)来主宰世界。自然界每件事物都是实体(上帝、自然)的思想或扩延两种表现形式之一。万物一体,人也是广大无边的存在的表现,没有本质上的自由意志,被上帝自然法则(内因)和外界条件(外因)主宰。从永恒的观点来看,每件事情都有必然性,人要克制内心的冲动(野心欲望),凭直觉理解大自然。
洛克
代表作《论人之理解力》。
所有思想和观念都反映“单一感官”察知的事物,在此之前心灵一片空白。在感官同时,心灵通过处理收到的信息产生了“思维”,得以让“单一感觉”形成复合概念。
所有不能回溯成单一感觉的知识都是虚假的。
感官分主要(扩延世界特质如重量运动数量-所有人有一致看法)和次要(反映在感官上作用的如颜色气息味道声音-因人而异)性质,主要性质可以通过理智来了解(洛克的理性主义特征)
感官的主要性质——重量,运动,数量等;次要性质——颜色,气味,味道,声音等(受笛卡尔影响)
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一些道德原则,相信natural right的存在(理性主义者特征)
凭借理性可得知上帝的存在
自由宽容,两性平等
立法与行政分立
休谟
自发性感觉
人有两种知觉,“印象”-对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对印象的回忆。印象和观念可以复合,因而观念会包含现实不共存的概念,比如天使、飞马、天堂。
复合的概念乃不实概念,如天使
“上帝”则是无限智慧、善良等等组成的复合观念。
人应审查每一个观念,回溯到特定感官认知的单一观念,看看它们是否以不符合现实的方式复合而成。
人类应该回到孩提时代对世界的印象
知觉分印象(对外在直接感受)和观念(对印象的回忆)
我们心中有的只是这些来来去去的直觉和感觉,并没有一定的“自我同一性”
不可知论者
接受感官认知的事物,除此之外一切有待证实。从未体验过奇迹,但也从未体验过“奇迹一定不会发生”这一自然法则。我们只能体验习惯性期待(石头无数次掉下),而非自然法则(重力原理本身)。习惯性期待还包括对因果的强调,可以体验时间先后的两件事,但不能体验两件事的因果关系,因而不能妄下定论,永远不能证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能从“是不是”的语句得出“该不该”的结论)。小孩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没有习惯性期待,见到的是世界的原貌。
大自然法则——习惯性期待
强调经历“因果法则”的重要性,勿妄下结论
言语和行为由感性决定,有同情心,与理智无关
柏克莱
真实启蒙之于人如同阳光之于土
主管唯心主义
最彻底的经验主义
主教,唯物主义腐蚀基督徒信心
我们无法察觉我们所感受到的事物是否确实存在
观念的成因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性的,称为“灵”
万物都因为天主的灵而存在
时间和空间可能只是有我们的心灵所虚构的产物而已
启蒙
法国: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
反抗权威、理性主义、启蒙运动(教育学、百科全书)
文化上的乐观态度(非理性和无知迟早会被文明的人性取代)
回归自然(过度文明不好)
自然宗教(上帝是目的因和最初推动者,只以自然法则不以超自然形式现身)
人权
康德
世界的观念同时透过感官和理性获得
理性如同有色眼睛干预我们获得的经验
时间空间这两种“直观形式”先于一切经验,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因果律的存在是人类理性的特色,根治于人类内心,是绝对且永恒不必的
事物本身与我眼中的事物不同
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念受到两种因素的左右——透过感官,知识的原料;透过理性,知识的形式
不可能得知很“大”的问题的确切答案!理性所能运作的范围超过了我们人类理解的程度。因为没有感官的材料可以加以处理
我们可以宣称世界一直都存在,但如果世界不曾开始的话,如何一直存在呢?
交由个人信仰,为了维护道德,应该假定人有不朽的灵魂,上帝存在,以及人有自由意志——实践的设准
辨别是非的能力天生存在,道德法则像物理法则一样是绝对成立的
义务伦理观
由目的决定善恶与否,而非后果| 如果只是过着感官动物的生活,无自由可言
人的观念兼来自理性和感官,心灵和事物会相互顺应。时间和空间是人的两种先于一切经验的“直观形式”,属于人类天生的条件,时空是人类感知的方式,而非物质世界的属性,人所感官的所有事物都被看做时间与空间里的现象。
因果律:与休谟相反,康德认为因为人类理性决定了感知事物因果的能力和特性(人喜欢追究原因,婴儿理性还未充分发展不算),因此因果律是绝对的、永恒的。所谓自然法则其实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基于人对事物的认知,人永远不可知事物本身),而理性能运作的范围超过的人类认知理解的程度,所以缺乏透过感官而来的知识材料的问题(我们是什么、是否有不朽灵魂、上帝是否存等),理性无从运作,是无法得到确切答案的,因此总有不同看法,应该交给信仰。而为了道德,必须假定上帝存在。
康德的伦理学: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因果律一样是人的理性与生俱来的,本质意义是尊重一个人本身,而不将其当做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可以理解为良心。作为物质形成的生物,我们受因果律支配;同时作为一个理性的存在,我们只有追随实践理性并因此得以做道德上的抉择时,我们才有自由意志可言。康德终结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僵局。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的反讽
运用这些手法的不是我们,我们只是那个反讽中两个倒霉的受害者罢了。假使一个大孩子在一张纸上画了一个东西,你不能问那张纸说他画的那东西是代表什么。
感情,想象,经验,渴望
用艺术体验到“物自身”
谢林
大自然的全部,包括灵魂与物质世界,都是一个“绝对存在”(或世界精神)的表现,自然是可见的精神,精神是看不见的自然。
研究自然科学和进入内心作诗是一体两面。
世界在“上帝之内”,上帝意识到世界的一部分,大自然也有一部分代表上帝不为人知的部分。
心灵与物质合一
自然是肉眼可见的精神,精神则是肉眼看不见的自然。大自然中到处可感
大自然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动态的历史观
艺术作品,创造的行为不一定完全有意识
生命最深刻的意义在于“世界精神”上
赫德
世间不止一种普遍理性,各个时期和各个民族都有其个性和灵魂,要认同其他文化。->民族浪漫主义
费希特
和艺术作品源自艺术家一样,大自然源自更高、无意识的想象力(可称作上帝)。
曾有人说:‘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主义者的美德。’浪漫主义者的职责就是体验生活——或是成天做白日梦、浪费生命。至于日常的事务留给那些俗人做就行了。
所谓的‘拜伦式的英雄’就是指那些无论在生活上还是艺术上都特立独行、多愁善感、叛逆成性的人。
黑格尔
不同的世界精神——人类精神的总和
真理是主观的,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
人类认知的基础代代不同,世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
历史就像一条河,哲学与思想不能脱离历史背景,向越来越了解自己的方向发展
否定之否定——正,反,合
辩证法,否定的思考和保留优点
正-反-合(例:笛卡尔-休谟-康德)。对一个道理寻找缺失,称为“否定的思考”,找到了缺点,同时也会保存优点,历史决定是非(合)(对的观点会流传下来)。两个观念总是存在辩证式的紧张关系,事实总会有相反的事物,因此描述事实就必须同时描述相反的事物。辩证的紧张关系能导致自发性的行动,并因此造成突然的改变。
个人是团体的有机部分,理性需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能得到彰显——个人不能发现自我,只有世界精神能够发现自我——个人的存在(主观精神),家庭社会国家中的定位(客观精神),艺术宗教哲学(绝对的精神)
泛神论or观念论,每一个事物都属于一个大的自我,每一件事物都是世间唯一的世界理性的表现
黑格尔是庞大哲学体系的最后一个大家,之后走上存在哲学和行动哲学道路。
女性是劣等的
祁克果
存在主义者
极端的基督徒
我们不只是时代的产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客观真理与个人的生命不相干,应去寻找对个人生命有意义的真理| 真理是主观的,真理“对我而言是真的”
因为无法客观的抓住上帝,所以要信他,理论会使人失去信仰
群众虚伪,肤浅,喜欢说含糊不清的词语
自然主义:除了大自然和感官世界,别无他物。只相信自然现象,而不信任何理性假设或圣灵启示。
生命三阶段——美感阶段(浪漫主义者),道德阶段(对生命抱有认真态度,始终做一些复合道德的抉择),宗教阶段
害怕使人处于存在的状态中,可以跃升到更高阶段,在跃升的边缘不能徘徊
马克思
唯物论
阶级斗争
共产主义
行动哲学——由诠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
物质的改变造就了新的精神关系
社会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非机械论)
社会基础的三个阶层:生产条件(自然条件)、生产工具(技术设备)、生产关系(分工和财产分配)。
社会的是非标准由社会的统治阶级决定
否认上层建筑能有其独立的历史
人在劳动时与自然有互动的辩证关系(互相改造),而资本主义社会让劳动变成为他人工作,并被剥削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矛盾(生产力越来越强,劳动者购买力越来越弱)将使其灭亡,无产阶级革命专政。马克思有经济学错误,同时没有重视人对大自然的掠夺。他之后分流为社会民主主义(西欧渐进和平式)和列宁主义(暴力)。
人的工作方式与心灵之间的相互影响——工人与工作之间有隔阂,同时与自我也有了隔阂
达尔文
生物进化
自然主义
物竞天择
新达尔文主义
原始汤
青年时期的环球探险,安第斯山内陆的海洋古生物化石,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物种隔离。
《物种起源》。
进化论:动植物都是从原始生物进化而来,进化是自然淘汰差异个体的结果。
个体差异的原因是遗传与突变。
远古无氧环境和无臭氧遮挡宇宙射线才能让第一个DNA细胞形成(氧气氧化性太强),因此现今世上所有生命都是同源的,也不会有新的生命形成。
但进化似乎并非完全偶然,而是朝着复杂神经、大脑的方向,眼睛这样的精密是仅仅物竞天择也难以解释。
弗洛伊德
人与环境有不断的紧张关系,这种冲突存在于人的驱策力、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
驱策力是指人的非理性冲动(例如从婴儿开始就有的性冲动),在无从查觉得情况下主宰人的行动,而非由理性。
人刚出生时,会用直接无羞耻的方式满足身心需求,这种快乐原则称为“本我”。长大过程中学会调整快乐原则来迁就现实环境原则,发展出了具有调节功能的“自我”。
从小到大接受的道德要求(例如良心、对性的罪恶感)也成为内心一部分,称为“超我”。三个“我”之间的冲突经验是精神官能症之源,弗洛伊德通过溯源冲突来治愈。
本我、自我、超我
潜意识
:人类的意识只占心灵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是因为与意识或超我冲突而被压抑的经验想法,即潜意识。被压抑的想法经验总试图重新进入意识,因此会有口误、谎称动机把事情“合理化”(不愿承认真正动机)、投射(把内心试图压抑的特点转移到别人身上)的现象。压抑过强易患精神疾病,排除压抑管制的潜意识自由联想是治疗之道。
人类的驱策力——基本需求
灵魂追溯学
解梦:《梦的解析》。了解自己潜意识的最佳途径是梦境。梦反映愿望,孩童的梦直接,成人的梦经过压抑伪装(但比平日弱)。梦境(显梦)和最近的事有关,但有一个更深层的意识无法察觉的意义(潜梦意念),最后梦境以伪装的方式满足人被压抑的愿望。
灵感:潜意识进入了意识。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来自于向潜意识寻求灵感,力图排除理性的阻塞。但之后也要有理智来加以筛选,否则世界会因偶然冲动而毁灭。
我们这个时代
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世上没有我们必须遵守的永恒价值或规范,这使得我们的选择更加有意义。因为我们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负全责。
关于存在的问题是无法一次就回答清楚的。所谓哲学问题的定义就是每一个世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一再地问自己的一些问题。
存在主义
尼采
“上帝已死”。
希望对所有价值重新评价,使强者的生命力不受弱者拖累。
应重视生命本身,而非历史和基督教的“奴隶似道德”
海德格尔
萨特
生命应该有意义
存在主义就是人文主义
无神论
其他东西是in itself,人类是for itself。人的存在不等于东西的存在
我存在比我是谁重要,“存在先于本质”
人必须创造自我,创造自己的本质
生命无固有的意义,但人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会感到恐惧和疏离
人的自由是诅咒。并没有创造自己,却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能把错误归结为人性或人的软弱。要负责的活着
并非虚无主义者
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以人类为出发点。
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人的存在比其他事物的存在更重要。“存在先于本质”,人没有天生的本性,也没有不变的本性,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用的。
这不同于虚无主义(没有一件事情有意义,怎样都可以),人必须创造自我的意义,寻求每个问题自己的答案。
人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里会感到疏离(同黑格尔),人没有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的自由,但是自由的个体,要不断地选择,并为做的每件事负责。
不存在永恒价值和规范,使得我们的选择更有意义。逃避选择是自我欺骗。
意识本身在感知某件事物前是不存在的,因为意识总会意识到某件事物,这个事物固然由环境提供,但也由我们自己选择决定我们要感知什么,并虚无化与我们无关的事物,例如病人只关注救护车,等人时候只关注人没来。
西蒙波娃
《第二性》。对两性的看法也应用存在主义。男女不存在天性和价值之别,男女都要冲破内在偏见或理想的束缚。
女性需挣脱内在偏见的束缚
荒诞剧
受存在主义影响,描绘和观众每日一样的琐碎真实环境中,角色默默接受荒谬的超现实情境却不惊讶,来使观众检讨并追求较为真实而有意义的生命。
生态哲学
西方文明以人类为万物主宰的思想形态是错的,会对地球造成致命伤害。注意研究印度、北美原住民等文化的观念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