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全)了不起的我
本书吸收了行为科学、认知疗法、家庭治疗、积极心理学、精神分析和成人发展的诸多心理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思想和自己的咨询经验进行了整合和应用,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自我发展心理学。想要有所改变,请打开《了不起的我》。你走过的路里藏着你的人生,藏着另一个你,打开自我发展心理学的潘多拉之盒,探索自我发展的心理秘密,改变从当下开始。
编辑于2021-01-24 01:00:07了不起的我
第一章 开启行为的改变
改变的起点-你一直都有选择
选择的控制权
面对现实
勇于承担
改变需要勇气
改变需要自省
改变的本质——创造新经验
大象与骑象人
实验:斯金纳箱
心理舒适区——摆脱旧经验
旧经验的心理机制: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不是环境,是应对方
行为上的应对
心理上的应对
心理舒适区运行机制
控制感
路径依赖
心理免疫的X光片
心理免疫的本质是一套焦虑控制系统
画出心理免疫的X光片
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
与目标相反的行为
潜在的好处
内心重大假设
实现改变的四个原则
检验人生假设,看清自我限制的规则
看见内心的假设
跟目标相反的行为,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如果做不一样的行为,担心什么
为什么这些行为是必须得?
验证
让错误的假设崩塌
小步子原理,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how:奇迹提问
核心思想:控制你能控制的,接纳你不能控制的
本质:让我们行动起来
案例:嗜酒者互助协会、看脚下
培养环境场,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
场的定义
一般定义
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行为线索刺激行动
精准定义
我们心中关于空间空能的定位
场的力量
别人在这个场的行为
我们以前在某个场的行为
情感触动,改变最重要的动力
能够给触动改变的情感是爱和期待
第二序列改变
改变是把双刃剑
改变背后隐藏的心理假设是对现实不满,这是动力也是阻力
改变的层次
内容的改变
应对方式的改变
接纳自我的本质是舍弃
舍弃对生活的过渡控制
舍弃对完美的追求
有效改变的判断标准
改变是否使现状变好或至少不变的更糟糕
需要改变时,问自己两个问题
我们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如意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
我们想要改变的是否符合自然规律
第二章 心智模式
定义
子主题
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作用
塑造我们的经验
影响我们的情绪
引发行动
分类
成长型心智模式
创造性思维
找到持续行动的张力
创造性思维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我有什么,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控制的两分法
控制我们能控制的,接纳我们不能控制的
正念思维
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语言。不用形容词,只用动词
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防御型心智模式
僵故型思维
防御的是我们内心完美的自我形象
和成长型思维重要的区别
让事情就此停止VS更进一步
面对挑战容易放弃VS拥抱挑战
以努力为耻VS以努力为荣
把批评当做负面评价VS把批评当做帮助自己改进的反馈
看到别人的成功,视作自己的失败VS看到别人的成功,从成功中学习
启发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重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重要
应该思维
防御的是我们内心已有的规则
本质
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反而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愤怒、怨恨、焦虑或沮丧
类型
对世界的应该思维
案例:《荷马史诗》里英雄奥德修斯遇见的妖怪
应该思维不等于愿望,根本区别在于应该思维不能容忍现实与愿望不一致
区分愿望和现实,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本质
模仿。是用社会规则、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习俗代替我们自发的行动
完整句式
既然别人觉得应该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既然别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
路径
找回真实的感觉
绝对化思维
防御的是可能产生的伤害
案例
马丁塞里格曼研究狗是怎么得抑郁症的——习得性无助
本质
对伤害的抽象化,对挫折的绝对化
三种方式
永久化
普遍化
人格化
思维弹性
倾听的重要性
同化:改变事物来符合我们我们的认知——封闭
顺应: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新事物——开放
第三章 发展关系中的自我
关系中的自我
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
在不同的关系中,自我是不同的
决定我们行为的是我们所处的关系,不是我们的个性
从关系的视角出发,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会发生重大变化
总结:关系的视角拓展改变的空间
关系中的角色
本质
是人和人在关系中产生的一种行为期待,是关系里的人共同达成的隐性要约
期待不等于要求
调整角色的三个方法
在回应对方之前先想想,地方把我们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上?我们是否接受?
如果我们和别人相处时感到一些不舒服,就要思考,是不是我们自己的位置或角色有问题
如果我们对一个人有期待,不要在语言要求他,而要像我们期待他的样子那样期待。前提是我们真诚的相信这个人值得期待
关系的语言
所有关系的沟通,都是一个隐性的角色分配过程
路径:听和说
关系的语言是对人不对事
内容沟通不等于关系沟通
如何解决角色期待上的矛盾
直面关系、讨论关系
学习关系的语言,从关系的角度理解别人说什么,并从关系的角度回应别人讲什么
在讨论事情之前,要先思考怎样在角色上达成共识
关系的互补
角色是在系统中逐渐生成的——拼图
三种不健康的互补关系
在家庭或团队,一些人特别能干,一些人变得特别不能干
系统通过把某个人变成有问题的人,来维持系统的平衡
角色混乱
不健康的关系混淆的关系
感觉混淆
不安全依恋
影响自我发展
失去好奇心
情绪敏感
难以发展自我
关系的三角化
影响自我发展
容易让我们产生防御性的隔离
扭曲我们的情感
让我们感到内疚和自责
责任混淆
都是你的错
关系里的应该思维——反求诸己
都是我的错
我们宁可忍受内疚和自责,也不愿承认无能为力——边界
混淆的结果
关系的纠缠
所有纠缠都包含相互加强的循环
所有纠缠都有形式上的对称
打破纠缠
从我入手。原谅不是给对方宽恕,而是给自己空间
本质
我们既不愿承认对方不符合我们的期待,也不愿承认我们满足不了对方的期待,拼命改造不得而责怪对方
解决方法
课题分离
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
判断一件事是谁的课题: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谁承担后果谁负责
课题分离是没有条件的
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
他人阶段
让他人决定我们的行为
难以容忍差异
独立阶段
新关系
一个独立的人,是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
拥有是人际关系最大的幻觉,没有人能够拥有一个人,我们只是在各自的旅程相遇,彼此通行
第四章走出人生的瓶颈
1转折期
意义1更新对自我的理解
意义2更新对自我发展的理解
本质内在的自我重构
2转折期三个阶段
结束
最重要的事情是脱离
环境的脱离
身份的脱离
目标的脱离
迷茫
源于意义感的缺失
意义感来源以目标感
意义感来源二人际关系
三种典型心理
试图回到过去
想要尽快结束迷茫,到达未来
敏感
重生
生命总是会为自己寻找出路
第一要素:偶然和意外
第二要素:另起炉灶
3职业转变
每一个职业转变背后都有一个自我
职业转型的过程,就是选择一个可能自我,让它跟世界发生互动的过程
需要不断的尝试
4关系转变
结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死亡
抗拒结束的三种方式
对挽回的幻想
把对方和关系理想化
让自己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
结束的5个阶段
否定
愤怒
讨价还价
抑郁
重归平静
如何接受
去承认损失、去哀悼、去迷茫,去失声痛哭,然后固执的相信会有新的未来从生活中长起来,哪怕我们现在还看不到这个未来
5转折期选择
选择的原则
心理选择
自我创造
6创伤后成长
重建意义感
创伤意味着成长机会
创伤的适应性
7人生故事
意义感来源于人生故事
人格的三个层次
基本特质:内向外向
个性化的应对方式
核心层次:人生故事
类型
挽救式人生故事
污染式人生故事
8英雄之旅
人是用故事思考的动物
英雄故事的三个阶段
启程
启蒙
回归
英雄之旅是自我发现的旅程
第五章 绘制人生地图
人生阶段
人生阶段是自我发展的背景
两大阶段
收集的阶段
分发的阶段
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破除我执,从小我走向大我的过程
青春期
最重要的课题
寻找身份认同
确认身份认同的标志
对自己负责
学会容纳矛盾
成年早期
最重要的课题一
建立亲密感
建立亲密感的障碍
害怕不被接纳
害怕承诺
害怕被改变
建立亲密感的标志
能够发自内心的做出承诺
最重要的课题二
确立职业认同
意义
我们能接受职业背后的人际关系,并把它当做 自我的一部分
职业的三个层次
生计
事业
使命
职业认同的标志
胜任感
承诺
报酬
满足感
中年期
发展的障碍
害怕面对衰老、死亡
最重要的课题
繁衍
定义:繁衍就是我们能够借助一系列活动突破自我的限制
本质:把自己奉献出去
分类
家庭里的繁衍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尊重自我的独立性
通过爱孩子,学会怎么爱自己
家庭外的繁衍
创造性的工作
传承
回报社会的使命感
繁衍也是一种互惠
老年期
最重要的课题
整合
定义:接纳自己唯一的生命周期,并将其作为不得不存在,且不允许有任何替代的事物
两种含义
回顾自己的一生,并找出意义的来源
把自己纳入更大的历史群体中,把自己看作是某种演化进程的一部分
向死而生
自我发展
自我发展是一条不断延伸的路
人生课题的本质是对矛盾的适应
过程的意义让一切发生
知识的价值不是提供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引发探索的过程
总结
不是有一个“自我”在不停的发展,随着经历的顺境逆境,增增减减。
这个发展的过程本身,本身就是“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