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政经徐涛课程思维导图
马原政经-徐涛课程,政治经济学课程部分,涉及重点以及知识点间的相关联系,包含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等内容。
编辑于2021-07-21 16:00:13政经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
价值
价值是什么?
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者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指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的共有属性
反映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
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对立统一
不可兼得(对人)
要么卖掉得到价值,要么买来得到使用价值
不可分割(对商品)
商品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
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是商品特有的社会价值
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有用劳动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
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体力的消耗;价值实体
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交换价值
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价值如何衡量?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如何表现?
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
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
原始的物物交换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的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形式
货币
货币的概念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在长期交换的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仅指金银贵金属)
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
1.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故可以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
2.观念上的货币,标价
2.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2.可以不足值
黄金磕一下,依旧代表1两
劣币驱逐良币
纸币
=0价值
最基本职能
3.贮藏手段
退出流动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起来的职能
4.支付手段
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税赋、租金、工资等
与流通手段区别,流通手段是现货交易,支付手段是清偿债务等
5.世界货币
国际商品流通种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
商品世界分为两极
具体商品
代表各式各样的使用价值
货币
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外在的商品和货币之间的矛盾
价值的规律?
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
积极作用
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消极作用
1.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2.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3.出现垄断,阻碍技术的进步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这种基本矛盾会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一矛盾才使得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灭亡有了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
劳动二重性也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
如何生产?
劳动力
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综合,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劳动者是自然人,可以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来支配
劳动者没有别的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
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三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使用价值
它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产生的新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的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
资本会增值,货币不会增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作为商品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剩余价值的实质
概念: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劳动构成
必要劳动
是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剩余劳动
用于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类型
不变资本C(constant capital)
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其值不会大于原有价值量
可变资本V(variablecapital)
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由其产生的新价值包括劳动力的价值和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Mehrwert)和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m)= 生产后总资本-c-v
剩余价值率(m')=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反应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的种类
绝对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长度而产生剩余价值
“吸血”式的剥削劳动力
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利用技术剥削劳动力
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
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不同
“绝对”直接延长
“相对”通过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
超额剩余价值
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格低于社会价格的差额
由于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由此导致产生了相对剩余价值(因果关系)
生产自动化
将剥削转移,转移向剥削生产机器人的工人的劳动力
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如何积累?
资本积累
定义: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本质:
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张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主义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实质: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原有规模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扩大规模
源泉关系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资本累积的规模大小取决于
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4.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
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物比物
资本的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钱比钱
资本的有机构成(c:v)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应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
由于物价波动而改变的资本的价值构成不算资本的有机构成
积累的结果
C:V不断提高,V需求日益减少,出现大批工人的失业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对剩余人口过剩(失业)→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灭亡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
如何流转?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不同阶段
采购
货币资本
生产
生产资本
销售
商品资本
产业资本运动基本前提条件
空间上并存
时间上继起
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概念: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发展的循环
关键影响因素
1.资本周转时间
2.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固定资本
多次使用:擀面杖
流动资本
一次消耗:面、肉
流动资本占比越大资本周转约快
社会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价值补偿
生产出的产品要能卖出去
实物补偿
生产的原材料要能买的到
三类价值形态
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m
两类物质形态
第Ⅰ部类(生产生产资料)
Ⅰ(c)内部交换实现
第Ⅱ部类(生产消费资料)
Ⅱ(v+m)内部交换实现
Ⅰ(v+m)通过和Ⅱ(c)交换实现
Ⅰ(v+m)=Ⅱ(c)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有效运转,若出现严重差值则会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
经济危机
Ⅰ部类和Ⅱ部类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发进行,具有严重的盲目性而时常处于失衡状态
经济危机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际问题的途径,这种强制性地恢复平衡,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为代价的
如何分配?
工资
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表现为
“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看起来”的工资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关系
形式
主要以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为主
还有其它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利润r
形式上是利润,但本质上就是m,从资本家的角度看是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
平均利润
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
生产成本*平均利润率
由行业间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
资本由于资本家的逐利动因进行的行业间分配
超额利润
实际上是超额剩余价值
由于行业内不同企业间的竞争形成
生产价格
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生产成本(c+v)+平均利润
使得价值规律形式变化,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形式改变,本质不变)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矛盾的表现形式
1.生产无限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本质特征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可能性的引起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
特点
危机(基本、必经阶段)、萧条、复苏、高涨的周期性循环
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国家职能
本质
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政治制度
民主与法制
民主制度
“主权在民”“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社会契约”
法制制度
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
基本原则
私有制原则
“主权在民”原则
分权与制衡原则
人权原则
政权
采取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选举
政党
进步与局限性
进步性
局限性
1.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上是精英阶级统治下的民主
2.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3.政党制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多党制则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国家的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制度
4.政党恶斗相互掣肘,效率低下
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
垄断的概念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互相协议和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与控制。
手段
生产集中
资本集中
原因
1.获得高额利润
2.避免两败俱伤
3.形成对竞争的限制
本质
垄断组织的形式多样,本质上都是通过联合失鲜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资本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垄断中依旧有竞争的原因
1.垄断无法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私有制)
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增强实力,巩固地位)
3.社会生产复杂多样,垄断组织无法包罗万象
与自由竞争相比的特点
1.竞争目的上
自由竞争为获得平均利润,追求超额利润
垄断竞争追求高额垄断利润,巩固、扩大已有的垄断地位
2.竞争手段上
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
垄断竞争不仅要采用经济手段,还采取非经济手段(暴力,政治),竞争更复杂、激烈
3.竞争范围上
自由竞争主要是经济领域、国内市场
垄断竞争规模更大,遍及各个领域,拓展向国外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主要途径
1.金融联系
2.资本参与
3.人事参与
金额寡头
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集团
统治方式
经济中“参与制”
政治上“个人联合”
政策上建立政策咨询机构
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上层建筑来左右内政外交与经济生活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
概念
垄断利润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来源
1.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剥削
2.通过控制市场占有其它企业(非垄断企业,上游企业)的利润
3.加强对其它国家的劳动人民的剥削,掠夺国外利润
4.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掠夺国民收入)
实现手段
主要通过垄断组织指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
垄断价格
计算公式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形式
垄断高价
商品高价卖出
垄断低价
原材料低价买入
形成发展过程
私人垄断
主要是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形成
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
国家垄断
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三大成因
1.生产力发展
根本原因
2.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
3.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
五种形式
1.国家直接经营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垄断资本再生产过程
4.宏观调控
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调节社会供求关系
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5.微观规制
三种类型
①反托拉斯法
②公共事业规制
③社会经济规制
评价
正面:
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负面:
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仅是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国际垄断
四大经济动因
1.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
2.将部分非要害技术转移国外,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
3.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4.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三种基本形式
1.借贷资本输出
2.生产资本输出(投资办厂)
3.商品资本输出
两种来源
私人资本输出
国家资本输出
垄断同盟
早期:国际卡特尔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协调组织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世界银行
3.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
表现
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2.商贸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原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坚实基础和根本动力
2.跨国公司的发展
企业保障
3.各国经济体制变革
体制保障
影响
“双刃剑”
消极影响
1.两极分化加深
2.忽视社会进步,导致环境恶化
3.落后国家的体制、价值观念、文化等面临冲击
4.产生国与国之间的依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变化的特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
私人资本所有制
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国家资本所有制
法人资本所有制
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
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职工参与决策
终身雇佣
职工持股
3.社会阶层和阶层结构的变化
资本家地位作用发生变化,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实际控制者
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数量上升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1.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产业竞争力下降;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
2.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
3.两极分化、社会对立加重
4.经济增成长乏力,周期性和结构性危机交织
5.金融危机频发
5.政治制度的变化
多元化趋势
法制建设注重协调各阶级之间利益
改良主义政党影响日益扩大
变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革新和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的斗争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优越性
4.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革
变化的实质
①根本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结果
②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没有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变化
08年金融危机
经济发展“失调”
保护主义,贸易摩擦
政治体制“失灵”
民粹主义,极端主义
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占领华尔街
深层次原因和根源,归根结底还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