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导论知识点分享!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等四部分,详细介绍唯物论和认识论。内容详细全面,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03-13 20:47:39导论
马克思主义的 创立与发展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广义:马恩+后继者创立
研究领域:自然、社会、人类思维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反抗
思想渊源
理论来源: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三大科学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其他: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
名著
1⃣️1844年2月《德法年鉴》: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2⃣️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19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重大发现
4⃣️1976年恩格斯《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世界: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
俄国
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与集合点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
中国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观察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
正确反映
革命性
批判精神和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关键
人民性
人民至上
人民=人民群众=群众=大多数人
发展开放性
发展:与时俱进
开放:吸取最新成果
世界的物质性 及发展规律
世界多样性 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谁是本原
思维:唯心主义
存在:唯物主义
存在和思维有无同一性
无:不可知论
有:可知论
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原子
含义: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优点:合理性和进步性
缺点:明显的局限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含义: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
优点: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之上
缺点: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 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列宁的物质概念
含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理论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物质的存在形态
根本属性:运动
含义:一切 变化 过程
相对静止: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
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存在形式
时间
含义: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空间
含义:广延性、身长性
特点:三维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 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1⃣️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与意识
含义
物质
列宁:客观实在性
意识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劳动起决定作用
语言起促进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目的性和计划性
创造性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调控行为和生理活动
方法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性的条件
实践是二者统一的基础
如何做到主观能动性
前提:从实际出发
途径:实践
条件: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含义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物质性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意义
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实践意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意识从物质实际出发
两大总特征
含义
联系:事物内外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
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方法论
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 观点,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新代旧)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1⃣️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
2⃣️保留旧,添加新(“扬弃”)
3⃣️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方法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五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含义
内容:构成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关系
相互依赖 不可分割
方法论
注重事物的内容 利用合适的形式
本质和现象
含义
本质:根本性质(内在矛盾)
现象:表面特征(外部矛盾)
关系
相互区别(对立) 相互转化(统一)
方法论:透过现象看本质
原因和结果
含义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
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转化
方法论
自觉性 预测性 调控性
必然和偶然
含义
必然:确定不移
偶然:非确定发生
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转化
方法论
尊重规律 抓住机遇
现实和可能
含义
现实:实际存在
可能:尚未实现
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转化
方法论
立足现实 着眼长远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实质和核心)
回答:事物为什么会发展(why?)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含义
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关系
相互联结 相辅相成
作用
同一性
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向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
发生质变
发生量变
方法论
从对立中把握同一 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含义
普遍性:一切事物的始终
特殊性:各种特点
关系
辩证统一
普遍性(共性)无条件、绝对 特殊性(个性)有条件、相对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不平衡性
含义
主要矛盾:支配、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从属、次要作用
关系
辩证统一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既要看全面,又要看主流
量变质变规律
回答:事物发展的程度(how?) 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名词性概念
量:数量关系
质: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度:数量界限
方法论:掌握适度原则
动词性概念
量变:数量的增减 次序的变动
质变:性质的根本变化
关系
量变是准备
质变是必然结果
两者相互渗透
方法论:循序渐进
矛盾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回答:事物往哪发展(where?)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含义
肯定因素:维持现存事物存在
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灭亡
辩证否定观
含义
事物的自我否定
事物发展的环节
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实质是“扬弃”
辩证发展过程
肯定-否定-肯定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一个周期
方法论
科学分析,使实践活动符合自我否定的辩证本性
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又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唯物辩证法
矛盾分析法
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核心: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体矛盾具体分析
辩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
分析和综合
抽象和具体
逻辑与历史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模型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
四种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分析矛盾、抓住关键、 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
历史思维能力
以史为鉴、知古鉴今
战略思维能力
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
底线思维能力
划清并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 避免最坏结果
创新思维能力
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
认识论
实践与认识
实践
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特点
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直接区别)(实践直接与物质世界结合,认识只是把物质世界停留在脑海之中)
自觉能动性(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实践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中介(工具、手段和程序、方法)🔧
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经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与自然)
社会政治实践(政治)(人与社会)
科学文化实践(文化)(人与自我意识)📖
对认识起的作用
决定性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
含义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积极主动)反映
哲学派别上的不同观点
物与感觉的先后顺序
唯心主义先验论(唯意志论)
认识先于物质(感觉➡️物)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我、思、感、心…
客观唯心主义
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神类、理念、神秘力量…
唯物主义反映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物➡️感觉)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感性、直观、 消极、被动
缺陷
1⃣️离开实践考察问题,不了解实践的决定作用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积极、主动
优点
1⃣️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前提,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克服了其离开实践与辩证法的缺陷
过程
两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
含义
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 飞跃到理性认识(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初级阶段
感官
事物的现象与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
高级阶段
大脑🧠 概念、判断、推理
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规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认识是准备
2⃣️理性认识是结果
3⃣️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夸大感性认识
经验论 经验主义
夸大理性认识
唯理论 教条主义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1⃣️投身实践,获取感性材料
2⃣️经过思考,加工感性材料
补充因素: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作用:缓冲剂
理性因素
理性直观、理性思维
指导、解释、预测
非理性因素
情感、意志、联想、想象、 猜测、直觉、顿悟、灵感
激活、驱动、控制
从认识到实践
含义
由物质到精神、由思想到存在 (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条件
1⃣️确定实践目的
2⃣️形成实践理念
3⃣️进行中间实验
4⃣️运用实践方法
5⃣️进行组织宣传
无限往复
完成了
含义
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 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又🈚️完成
含义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
形式
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方法论
具体:主观认识要同一定的时间、地点、 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结合(小背景)
历史: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 客观实践相适应(大环境)
真理与价值
真理
含义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主观符合客观)
特点
客观性
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 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绝对(正确)性
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和客观之间合 同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
2⃣️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相对(正确)性
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1⃣️就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对 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扩展
2⃣️就特定事物而言,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 次和一定程度认识有待深化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辩证统一
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割裂辩证关系
形而上学的真理观
绝对主义
教条主义
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怀疑主义)
不可知论
诡辩论
方法论
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
价值
含义
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特点
1⃣️主体性
价值因人而异
2⃣️客观性
硫酸不能饮用
3⃣️多维性
审美、经济、科学研究…的价值不同
4⃣️社会历史性(发展变化性)
秦朝、汉朝、新文化运动对于儒学的态度
价值评价(价值判断)(动词)
含义
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
特点
1⃣️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观
对个人
关于价值的本质的认识的体系
对国家
核心价值观
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对中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回答
在我国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在我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在我国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辩证统一
真理尺度(和规律性)和价值尺度(合目的性)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含义
真理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主观符合客观)
谬误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关系
辩证统一
相互对立
相互转化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谬误
1⃣️真理是具体的,超出范围,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全面的,把某个原理切断 与其它原理之间的联系,变成谬误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真理
修订特定的条件,谬误变成真理(化危为机)
方法论
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
原因
真理的本性
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客观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
逻辑证明(起补充作用,但不能代替实践)
运用已知概念,推理判断另一个概念
缺点
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
不能回答结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绝对性)
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
不确定性(相对性)
1⃣️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实践具 有局限性(如:盲人摸象)
2⃣️任何实践都不可能永恒地予以确认,实践具有具体性(如:饭店一天的利润)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含义
认识世界
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
解释世界
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指导
改造世界
人类按照有利自己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方式
关系
充满矛盾
主客观的矛盾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含义
创新:破除旧、发现和运用旧
关系
实践创新提供动力源泉
理论创新提供行动指南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自然界和社会存在
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人的意识
关系
辩证统一
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
必然与自由
含义
必然
规律性
自由🆓
自觉自主的状态
条件
1⃣️认识条件(认识规律)
2⃣️实践条件(生产力充分)
关系
必然是自由的必要前提
自由是必然的必要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