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管理理论是随着工厂制度和工厂管理实践的发展。主要标志是1911年的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和1916年的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编辑于2021-03-13 22:22:37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科学管理研究
时间:20世纪初 特点:影响最大,推广最普遍
提出者:泰勒 因此又称为泰勒制
产生原因:①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要: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加,复杂程度不断提高。②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资本对劳动的完全控制的需要。
泰勒探索和解决问题:
(一)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 ①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合理利用工时。 ②作业环境与作业条件的标准化。 ③根据工作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
(二)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三)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 ①在企业中设置计划部门,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②实行职能工长制。 ③进行例外管理。
二.一般管理研究
代表人物: 法约尔 著作: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其他著作:《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公共精神的觉醒》《管理的一般原则》《高等技术学校中的管理教育》《国家的行政管理理论》
法约尔和《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孔茨认为法约尔的是“现代管理理论的真正创始人”,法约尔提出的许多概念。术语和原理在现代管理学中被普遍继承和运用。)
(一)经营和管理
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管理只是经营的一部分。除管理外,经营还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以及会计等一系列职能。
(二)管理的原则
1.劳动分工 2.权力和责任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 益服从整体利益 7.人员的报酬 8.集中 9.等级制度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稳定 13.首创精神 14.人员的团结
(三)管理要素
1.计划 2.组织 3.指挥 4.协调 5.控制
三.科层组织研究
韦伯在深入思考和比较分析后得出结论,与历史上其他组织类型相比,科层组织是最理想的组织形式。
(一)理想的科层组织体系
(二)权力的类型
1.传统型权利——建立在 对于习惯和古老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要求之上。 2.个人魅力型权力——建立在对某个英雄人物或某个具有神赋天授品质的人的个人崇拜基础之上的权利。 3.法理行权利——是对标准规则模式的合法化的信念或对那些按照标准规则被提升到指挥地位的人的权利的信念。
韦伯认为,只有法理行权力才能成为科层组织的基础
原因如下:①为管理的连续性奠定了基础。因为权力是赋予职务而不是个人的,因此权力的运用不会因领导人的更换而中断。 ②合理性。担任职务的人员是按照完成任务所需的能力来挑选。 ③领导人可以借助法律手段来保证权力的行使。 ④所有权利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是按照组织任务所必需的职能加以详细划分的。
管理理论是随着工厂制度和工厂管理实践的发展。主要标志是1911年的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和1916年的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第二节.现代管理流派——20世纪60年代以后
背景:①资本在国家间相互渗透,巨型跨国公司出现。②新的科技用于工业生产的周期大大缩短。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进行大规模广泛合作。
一.管理思维的系统与权变研究
(一)管理思维的系统观
系统学派创始人:巴纳德
内容:
①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构成: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 ②有意识协调活动和效力 ③由有共同动机
管理人员改变个人动机: ①职工:❶独立完整的个体(其行为的个性化,直觉和主观的方面)❷在特定组织中扮演有限角色(其行为的非个性化,理性和客观的方面。) ②管理人员的权威取决于命令是否被下属所接受。 ③个人:❶让下属对他们自己的行为负责。❷让他们认识到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②协调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
①协作的意愿——牺牲和诱因 ②共同的目标——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 ③信息的沟通——组织的存在及活动的条件
③经理人员的职能
①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系统
确定和阐明经理人员的职务,并用合适的人来担任。
②从不同组织成夭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
招募和选聘能够提供合适服务的工作人员,来保证协作系统的生命力。
③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
在信息沟通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写作活动,保证组织正常觅转,并达到目标。在巴纳德认为,经理人员的上述职能是由协作系统的组织性质和特征决定的。
(二)管理思维的权变观
组织的性质不同,使命不同,活动特点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在管理活动中,选择的技术与方法也各有不同。
环境自变数
管理因变数
权变学派的管理学家及其理论观点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莫尔斯和洛什的超外理论。费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型等。
“如果—就要”关系
二.管理本质的决策与协调研究
决策研究
①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整个管理过程。(西蒙)
②决策过程
情报活动 设计活动 抉择活动 审查活动
③决策的准则
最优或绝对的理性
④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例行活动 可重复性强
非例行活动 不重复出现
协调研究
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是分工和协调。(明茨伯格)
组织的协调机制
①相互调适——沟通 ②直接监督——为了协调 ③工作程序标准化——为了协调 ④成果标准化或产出标准化——员工接受相关训练,使其具有相同技术和知识背景 ⑤技术(技能)以及知识标准化——为了协调 ⑥规范标准化
组织的基本构成部分
工作核心层
基层:直接从事产品生产或服务。
战略高层
全面负责,保证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直线中层
中层直线经理和领导干部,连接工作核心层——战略高层
技术官僚
(分析师)利用专门的知识或技能为其他部门和人员服务。
支援幕僚
(后勤)支持性辅助服务,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意识形态或文化
为组织注入活力
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
创业型组织(简单结构)
分工粗略
机械型组织
专业化程度高
多角化组织(分部式结构)
机械型组织联合体(涉及多领域,每一个活动领域都在机械组织内完成)
专业型组织
从事的活动有高度的职业性和技术性
创新型组织(特别小组)
支援幕僚在这种组织中有较强的权利要求
使命型组织
意识形态或文化在这类组织中起重要作用
政治型组织
在这种组织中没有任何的集权和分权形式
三.管理分析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孔茨的科学管理派
以假设为前提
组织成员是经济人
组织是一个追求经济效益的系统——整体优化
组织是由作为操作者的人同物质技术设备所组成的人机系统
组织是一个决策网络
由于组织及其成员都是“理性的动物”,由于组织活动的决策、过程及成果可以定量的方法进行描述,因此在组织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发展许多数量分析方法和决策技术,如盈亏平衡分析、库存控制模型、决策树、网络计划技术、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排队论、对策论等。在利用这些方法和模型解决管理问题时,要依循以下程序: (1)观察和分析,以敏锐地发现组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透过问题的表面现象,确定问题的实质,了解影响问题的诸种因素。 (3)根据对问题的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 (4)由模型得出解决方案,通过不断试算,找出最优解。 (5)对模型和得出的最优解进行验证,包括用实际情况来检验模型的预测,并对实际的结果和预计的结果进行比较。 (6)建立对解决方案的控制,包括建立必要的手段监视各项变数的变化,并准备在发生重要变化时可采取的修正方案。 (7)把解决方案付诸实施。即把解决的方案转化为可行的作业程序,并在作业过程中对临时发现的偏差和缺点予以补救、纠正。 上述七个步骤的工作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第三节.当代管理理论
一.制度视角的研究:新制度学派的组织趋同理论
(一)组织趋同的现象观察
①组织是制度化的组织 ②组织的行为选择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❶技术环境:选择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相应的恰当方法和程序(有效性)。 ❷组织内部符合社会规范(合法性)。
(二)组织趋同的原因分析:“合法性”释义
重要逻辑:合法性机制
制度环境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被外部认同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作用机制。
二:技术视角的研究:企业再造理论——20世纪80年代
流程再造的原则(企业经营过程再造)
是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已取得显著的进展。(美国的哈默和钱皮提出)
业务流程再造过程
1.观念再造 2.流程再造 3.组织再造 4.试点和切换 5.实现愿景目标
管理理论是在思考和总结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对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抽象和总结。管理理论研究的视角也必然因时代背景以及实践特征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