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尿液检查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尿液检查的思维导图,主要包含尿液化学检验、尿液理学检验两部分内容。模板介绍详细实用,欢迎大家参考使用。
编辑于2023-11-04 23:09:30尿液检查
尿液理学检验
尿量:一般是指24h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尿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和浓缩与稀释功能)
参考区间:成人:1~2L/24h,约为1mL/(h.kg); 儿童:按每千克体重计算尿量,为成人的3~4倍。
临床意义
多尿:成人24h尿量大于2.5L,儿童24h尿量大于3L时称为多尿。
生理性多尿:肾脏功能正常,因生理性或外源性因素所导致的多尿。(可见于:饮水过多;天冷出汗少;精神紧张;静脉输注液体过多;应用咖啡因、脱水剂、利尿剂等)
病理性多尿:常因肾小球重吸收功能和浓缩功能减退所致。
少尿:成人24h尿量小于0.4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17mL (儿童小于0.8mL/kg)时称为少尿。
生理学少尿:见于机体缺水或出汗过多。
病理学少尿:
无尿:成人24h尿量小于0.1L或12h内完全无尿排出;儿童24h尿量小于50mL,称为无尿,进一步发展至排不出尿液称为尿闭。(汞、四氯化碳、二乙烯乙二醇等肾毒性物质所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常可突然引起少尿和尿闭。)
尿气味
参考区间:新鲜尿液有微弱的芳香气味。
临床意义:健康人新鲜尿液的气味由肾脏产生的酯类和尿内含有的挥发性酸共同组成,受食物或药物影响明显。
新鲜尿液出现的异常气味及原因
氨味——慢性膀胱炎、慢性尿潴留
腐臭味——泌尿系统感染、晚期膀胱癌
烂苹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大蒜味——有机磷农药中毒
鼠臭味——苯丙酮尿症
甜的枫糖浆气味——枫糖尿症
尿颜色和透明度
正常新鲜尿液:多呈淡黄色至黄色,清晰透明。
尿液透明度分为
清晰透明——无肉眼可见的颗粒物质
轻微浑浊(雾状)——有少数可见的颗粒物质,但透过尿液能看清报纸上的字
浑浊(云雾状)——有可见的颗粒物质,透过尿液见报纸上的字模糊
明显浑浊——透过尿液不能看见报纸上的字
临床意义
生理变化
1)尿色与尿量多少有关:尿量多则尿色浅淡;尿量少则尿色偏深。
2)尿色与食物有关:如大量食用胡萝卜、木瓜等可使尿液呈深黄色,大量食用芦荟可使尿液呈红色。
3)经血污染可使女性尿液呈浅红色或红色。
4)各种药物对尿液颜色的影响。
病理变化
红色
1)血尿: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为血尿。
由于尿中含血量的不同,可呈淡红色、血红色、洗肉水样;
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尿液外观就会呈淡红色或红色,称为肉眼血尿;
若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而离心尿沉渣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平均不低于3个红细胞,则称为镜下血尿。
在排除女性月经血污染后,引起血尿的原因见于:
①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核、肾或尿道结石、先天性畸形、肾肿瘤等。
②生殖系统疾病,如前列腺炎、输卵管炎、宫颈癌等。
③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
④药物的影响,如服用抗结核药利福霉素类可使尿液呈砖红色,应注意与肉眼血尿区别。
⑤其他,如心血管疾病等;健康人剧烈运动偶可致一过性血尿。
2)血红蛋白尿:尿液呈暗红色、棕红色甚至酱油色
原因:血管内溶血时,破碎的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超过珠蛋白的结合能力时,导致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又因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可通过肾小球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阈值而形成血红蛋白尿。
见于: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3)肌红蛋白尿:尿液呈粉红色或暗红色
原因:因肌细胞损伤、破裂,肌红蛋白释出,其相对分子质量仅为17000,极易从肾小球滤过而致肌红蛋白尿。
见于:肌肉组织广泛损伤、变性,如急性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创伤等。(健康人剧烈运动后可偶见)
4) 卟啉尿: 尿液呈红葡萄酒色
见于:先天性卟啉代谢异常。(也见于药物、食物等亦可使尿液外观呈现红色) 卟啉、药物、食物等导致尿液外观呈现红色,称为假性血尿。
不同原因所致红色尿液的鉴别:
深黄色
最常见于胆红素尿,为含有大量结合胆红素的尿液,该尿液振荡后泡沫亦呈黄色。(此点可与药物性深黄色尿液相鉴别。药物性深黄色尿液振荡后泡沫呈乳白色,胆红素定性试验呈阴性)
胆红素尿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疽。(久置后尿中胆红素被氧化为胆绿素,使尿液呈棕绿色)
白色
1)乳糜尿和脂肪尿
乳糜尿: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淋巴液进入尿液中,尿液呈乳白色浑浊。
脂肪尿:尿中出现脂肪小滴。(因脂防细胞受损导致血和尿中出现脂肪小滴)
乳糜尿:见于丝虫病,还见于腹腔淋巴管结核、肿瘤压迫胸导管和腹腔淋巴管、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变性、胸腹部创伤或其他原因引起肾周围淋巴循环受阻等。 脂肪尿:见于脂肪组织挤压损伤、骨折、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变性坏死等。
2)脓尿和菌尿
常见于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及前列腺炎、精囊炎等。
脓尿外观呈黄白色或白色浑浊,因尿中含有大量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所致。
脓尿中的脓细胞与炎性渗出物,静置后可下沉,形成白色云雾状沉淀。菌尿中含 有大量细菌,呈云雾状浑浊,静置后不下沉。
3)结晶尿
呈黄白色,灰白色或淡粉红色浑浊状
原因:主要是由于尿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盐类,尿液刚排出体外时透明,当外界度下降后,盐类溶解度降低,盐类结晶很快析出使尿液混浊。(如果患者长期排出盐类结晶尿,易导致感染或结石形成)
在炎症性疾病时,可通过尿三杯实验初步了解炎症部位,协助临床鉴别诊断
黑褐色:常见于重症血尿、变性血红蛋白尿,也可见于酪氨酸病、酚中毒黑尿酸症或黑色素瘤等。
蓝色:主要见于尿布蓝染综合征,常因尿中过多的尿蓝母衍生物蓝所致。(也可见于尿蓝母、青生成过多的某些胃肠疾病,以及某些药物或食物的影响)
淡绿色:常见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尿中胆绿素增多,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后,如吲哚美辛、亚甲蓝、阿米替林等。
近于无色:常见于尿崩症、糖尿病等尿量增多性疾病。
尿比密
指在4℃时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俗称比重)。(因尿液中含有3%~5%的固体物质,故尿比密常大于纯水。)
参考区间
成人:随机尿1.003-1.030,晨尿>1.020
新生儿:1.002-1.004
临床意义:可粗略反映肾小管的浓缩和稀释功能
高比密尿:晨尿比密一般高于1.025。(一般晨尿比密在 1.025 以上,而尿中无糖和蛋白时,表示肾功能健全。)
病理性高比密尿见于:①尿量减少,尿比密增高:见于急性肾炎、肝脏疾病、心力衰竭、休克、高热、脱水或大量排汗等。 ②尿量增多,尿比密增高:常见于糖尿病和使用放射造影剂等。
低比密尿(低渗尿,指晨尿比密持续低于1.015)
若尿比密固定在1.010±0.003(与肾小球滤过液比密接近),则称为等渗尿,提示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低比密尿见于急性肾衰竭多尿期、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等。
尿崩症常出现严重低比密尿(SG <1.003)
尿比密测定有助于多尿的糖尿病(高比密尿)和多尿的尿崩症的鉴别。
药物影响
可致尿比密增高的药物有右旋糖酐、造影剂、蔗糖等。
可致尿比密降低的药物有氨基糖苷类、锂、甲氧氟烷等。
尿渗量:尿渗透量,指尿液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微粒(分子或离子等)的总数量。
尿渗量确切地反映了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是评价肾胜浓缩功能的较好指标。
参考区间:600~1000 mOsm/(kg.H2O)。24h内最大范围40~1400 m0sm/(kg.H2O)。
临床意义
判断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
鉴别肾性和肾前性少尿
方法学评价:尿比密和尿渗量均能反映尿中溶质的含量。 1)尿比密测定比尿渗量测定操作简便、成本低,但尿比密测定易受溶质性质的影响;而尿渗量不受标本中大分子物质影响,只与溶质微粒的数量有关,在评价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上,更优于尿比密。 2)尿渗量检测步骤繁琐,不如尿比密简单、快速和经济,目前临床应用不如尿比密广泛。
尿液化学检验
酸碱度
是反映肾脏调节机体内环境及体液酸碱平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尿液PH值高低主要与尿中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的相对含量有关)
参考区间:常规饮食情况下,晨尿多偏弱酸性
晨尿:PH5.5-6.5
随机尿:PH4.5-8.0
临床意义
尿酸度检测主要用于了解机体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情况,是临床上诊断呼吸 性或代谢性酸/碱中毒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可以通过观察尿液pH的变化指导用 药、预防结石的形成等。
生理性及病理性变化
药物影响
①用氯化铵酸化尿液,可促进碱性药物从尿液排泄,对使用四环素类、呋喃妥因 治疗泌尿系统感染非常有利。
②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可促进酸性药物从尿液排泄,常用于氨基糖苷类、头孢 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时。
③发生溶血反应时,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可促进血红蛋白溶解及排泄。
蛋白尿
尿蛋白超过150 mg/24 h或超过100 mg/L,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随机尿中的蛋白质仅为0~80 mg/L,用一般的常规定性方法不能检测出来故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阴性)
检测方法和原理
1)试带法:在pH 3.2条件下,酸碱指示剂(溴酚蓝)产生阴离子与带阳离子的蛋白质结合生成复合物,引起指示剂进一步电离,当超越缓冲范围时,指示剂发生颜色改变,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2)磺基水杨酸法:在略低于蛋白质等电点的酸性环境下,磺基水杨酸根离子与蛋白质氨基酸阳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沉淀。
3)加热乙酸法:蛋白质遇热变性凝固,加稀酸使尿液pH降低并近等电点处沉淀。
方法学评价
1. 试带法:优点: 操作简便、快速、易于标准化,适于健康普查或临床筛检。灵敏度和特异性:对清蛋白灵敏,对球蛋白不敏感,不适用于肾病患者的蛋白检测。
2.磺基水杨酸法:(1)操作简便、反应灵敏、结果显示快,与清蛋白、球蛋白、糖蛋白和本周蛋白均能发生反应。(2)检测灵敏度达50 mg/L,但有一定的假阳性(3)干化学法检查尿蛋白的参考方法。(4)尿液偏碱(pH>9)或偏酸(pH<3)时,会出现假阴性。因此应调节尿液PH5-6。
3.加热乙酸法: (1)方法经典而准确,但操作繁琐复杂。(2)检测尿蛋白特异性强、干扰因素少,与清蛋白和球蛋白均能反应,灵敏度为150 mg/L。(3)尿液偏碱(pH>9)或偏酸(pH<3)时,会出现假阴性。因此应调节尿液PH5-6 。
参考区间
定性实验:阴性
临床意义
1. 生理性蛋白尿(因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蛋白尿,称生理性蛋白尿)
2. 病理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最常见的蛋白尿。根据滤过膜损伤程度及尿蛋白的组分,可将其分为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
(2)肾小管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管受到感染、中毒损伤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重吸收能力降低或抑制,而出现的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为主的蛋白尿。常见于肾小管损伤性疾病。
(3)混合性蛋白尿 : 病变同时或相继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而产生的蛋白尿,称为混合性蛋白尿。
4)溢出性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正常,因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或阳性电荷蛋白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称为溢出性蛋白尿。
(5)组织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是指来源于肾小管代谢产生的、组织破坏分解的、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进入尿液而形成的蛋白尿。
根据蛋白尿发生的部位可将病理性蛋白尿分为肾前性蛋白尿,肾性蛋白尿,肾后性蛋白尿
尿葡萄糖
尿糖(主要是指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
尿中是否出现糖,取决于: 1)血中葡萄糖浓度;2)每分钟流经肾脏的血流量;3)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
参考区间
定性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尿糖检测主要用于内分泌疾病 ; 尿糖检测时应同时检测血糖,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生理性糖尿
1)在短时间内食用了大量的糖类食品、饮料,引起短暂的血糖增高而致尿糖阳性。静脉输注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可引起尿糖增高。
2)其他糖尿:当食用过多的乳糖、半乳糖、果糖、戊糖和蔗糖等或受遗传因素影响时,在血液中的浓度增高而出现相应的糖尿。
3)妊娠末期和哺乳期可出现乳糖尿
暂时型糖尿
①应激性糖尿: 颅脑外伤、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或情绪激动等情况,可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和一过性糖尿。
②妊娠末期和哺乳期可出现乳糖尿。
病理性糖尿
1)血糖增高性糖尿: 代谢性糖尿:由于内分泌激素分泌失常,糖代谢发生紊乱引起的高血糖所致。典型的代谢性疾病是糖尿病。 内分泌性糖尿。
2)血糖正常性糖尿: 又称肾性糖尿,因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及肾糖阈降低所致。
3)应激性糖尿:由于颅脑外伤、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或情绪激动等情况,可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和糖尿。
4)其他尿糖:由于各种激素异常致肝脏、胰腺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及药物等,出现的尿液葡萄糖,同时检测血液、尿液葡萄糖,有益于鉴别疾病类型及病程进程。
尿酮体
酮体是 乙酰乙酸、 β-羟丁酸(约占78%)和丙酮(约占2%)的总称。
参考区间
定性:阴性; 定量:以丙酮计 170~420mg/L,乙酰乙酸≤20mg/L
临床意义
尿液酮体的检测主要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
尿胆红素
胆红素是血红蛋白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有结合胆红素(CB )、未结合胆红素(UCB)和 δ-胆红素3种,血浆中以前两者为主。(健康人血液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很低,尿液中无法检出,当各种原因造成的肝细胞损伤、胆道排泄发生障碍时,血液结合胆红素增高,即可从尿液中排出) (由于未结合胆红素不溶于水,在血液中与蛋白质结合不能通过肾小球的滤过,δ-胆红素其含量很低,二者在尿液中无法检出)
参考区间:阴性
临床意义:1)用于黄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尿液胆红素阳性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疽、肝细胞性黄疽,溶血性黄疽为阴性;2)用于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的鉴别;3)判断胆色素代谢情况
尿胆原与尿胆素
尿胆原(UBG)是胆红素的代谢产物。
参考区间
1.尿胆原定性阴性或弱阳性(1:20稀释呈阴性)
2.尿胆素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
尿血红蛋白
正常人血浆中含有少量的游离血红蛋白(HB),尿液中不存在游离血红蛋白。
影响血红蛋白尿形成的3个因素:1)血浆内游离的血红蛋白尿;2)结合珠蛋白尿;3)肾小管重吸收能力
参考区间:阴性
临床意义:1)诊断血管内溶血性疾病的诊断;2)泌尿系统疾病及其相关疾病及疗效观察;3)全身性疾病治疗的疗效观察;4)鉴别血红蛋白尿和血尿。
尿液亚硝酸盐
尿液亚硝酸盐(NIT)主要来自病原菌对硝酸盐的还原反应,其次来源于体内的一氧化氮(NO)。(体液中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等使精氨酸在酶的作用下生成NO,而NO极易在体内有氧条件下,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参考区间:阴性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尿路感染的快速筛检。与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相关性高,阳性结果常表示有细菌存在,但阳性程度不与细菌数量成正比。单一检测NIT的影响因素较多,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菌尿的可能,阳性结果也不能完全肯定为泌尿系统感染。解释结果时可与白细胞酯酶、尿沉渣显微镜检结相结合,综合分析。尿细菌培养法为确证试验。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由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分泌
检测方法:单克隆免疫胶体金法(较理想的早孕诊断法)
参考区间:1)定性:阴性;2)定量:<25IU/L
临床意义:1)诊断早期妊娠;2)异位妊娠(如果早期hCG不是每1.5~3天成倍增长,超声影像检查无宫内妊娠征象,应高度怀疑异位妊娠);3)先兆流产(在保胎治疗中,如hCG持续下降说明保胎无效,如hCG不断上升,则保胎成功;4)肿瘤标志物(男性尿液hcG升高可见于精原细胞瘤、宰丸畸胎瘤等)
乳糜尿和脂肪尿
本周蛋白(BJP)
能够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浓度超过近曲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时,从尿中排出。
参考区间:阴性
临床意义:1)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99%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或尿液M蛋白增高,为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2)巨球蛋白血症的诊断;3)其他疾病的诊断(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慢性肾炎、肾孟肾炎、肾癌及肾淀粉样变等患者尿中也可出现本周蛋白)
微量清蛋白:指尿中清蛋白含量超出健康人参考范围,但又不能用常规试带法检出来。
尿微量清蛋白的检测是早期肾病敏感、可靠的诊断指标。
参考区间:以24 h尿液清蛋白排泄总量即尿液清蛋白排泄率表示。成人:(1.27±0.78)mg/mmol Cr或(11.21±6.93)mg/g Cr。
临床意义:1)主要用于早期肾损伤的诊断;2)是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患者并发肾脏损伤的诊断指标之一;3)微量清蛋白尿还见于:①大多数肾小球疾病、狼疮性肾炎、肾小管间质性疾病等;②高脂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肥胖患者;③自身免疫性疾病;④肝癌、肝硬化;⑤多发性骨髓瘤肾衰竭期等;⑥剧烈运动、大量饮酒等;⑦妊娠子痫前期。
含铁血黄素定性试验
何为含铁血黄素? 当组织内出血时,从血管中逸出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摄入,在溶酶体中降解,红细胞血红蛋白的Fe3+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电镜下可见的铁蛋白微粒,若干铁蛋白微粒聚集成光镜下可见的棕黄色较粗大的折光颗粒,称为含铁血黄素。
参考区间: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常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行军性肌红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严重肌肉疾病等。(但在溶血初期,虽有血红蛋白尿,但血红蛋白尚未被肾上皮细胞摄取,未形成含铁血黄素,此时本试验可呈阴性)
肌红蛋白(Mb):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当横纹肌组织受到损伤时,Mb大量释放至细胞外进入血液循环,因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可迅速经肾小球滤过而出现在尿液中。其外观呈深红色、酱油色等,显微镜检查无红细胞。
参考区间:阴性
临床意义:1)阵发性肌红蛋白:尿见于剧烈运动(如马拉松长跑)或肌肉疼痛性痉挛发作72 h后;2)行军性肌红蛋白尿:惯性过度运动后;3)组织局部缺血性肌红蛋白尿;4)原发性肌肉疾病:肌萎缩、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5)代谢性肌红蛋白尿;6)创伤; 7)缺氧;8)其他:原发性肌红蛋白尿症、家族性肌红蛋白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亦可出现肌红蛋白尿。
白细胞酯酶
临床意义: 阳性反应主要见于: ①肾脏原发或继发性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的急、慢性肾盂肾炎,肾囊肿等。 ②泌尿系统感染:如尿道炎、前列腺炎、膀胱炎、阴道炎、淋病等。 ③其他如尿道梗阻、尿道结石症,以及膀胱癌、尿道癌等疾患。
维生素C
临床意义:判断其他项目的检测结果是否受到维生素C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