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免疫学3:固有免疫应答
根据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免疫学》第三章固有免疫应答整理。推荐大家略微修改后再做使用,使用时可收起内容进行自我检测效果更佳。感谢大家的支持!
编辑于2021-03-23 19:22:10固有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瞬时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发生于感染后0-4h
屏障作用
黏膜下层的巨噬细胞有吞噬作用
通过MBL和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可发挥过敏毒素、调理作用
中性粒细胞受到IL-1,8,TNF-α的趋化作用可发生炎症反应
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发生于感染后4-96h
巨噬细胞浸润组织
巨噬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扩大炎症反应
B-1细胞受到多糖或者自身变性的DNA等刺激,在48h之内表达IgM抗体
NK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发挥作用
适应性免疫诱导阶段
发生于感染96h以后
巨噬细胞等进行抗原呈递,表达抗原-MHC-肽复合物
同时其表面的共刺激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上调
固有免疫识别及其效应机制
模式识别受体的基本特征
基本概念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
一群特定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所共有的,非特异性的、高度保守的、为微生物生存和致病性所必须的分子结构
比如TLR所识别的那些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
细胞损伤、缺氧等以后释放到组织间隙中的物质
比如HMGB1、HSP、DNA、ATP、非蛋白嘌呤类分子及其降解产物
基本特征
来自于胚系基因
广泛组成性表达于各类固有免疫细胞
反应快而强
识别的配体具有泛特异性
模式识别受体的类别
分泌型PRR
MBL
识别细胞壁上的甘露糖
CRP
识别细胞壁上的PC
内吞型PRR
SR:清道夫受体
位于巨噬细胞表面,清除乙酰化的LDL和多种阴离子聚合物
MR:甘露糖受体
主要用于降解细胞内的糖蛋白(β-葡萄糖醛酸酶、溶酶体水解酶)
膜结合的信号转导型PRR
TLR
胞质的信号转导型PRR
RIG样受体、NOD样受体
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Toll样受体
概述
最初在果蝇中发现的Toll有决定背腹侧分化的作用,后再脊椎动物中发现的Toll样受体有固有免疫的作用,主要识别PAMP
TLR的类别
TLR-4
存在:包括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多种类型的免疫细胞上
识别:LPS
所需其他因子
MD-2
在TLR-4运输到膜上和识别LPS中发挥作用
结合在TLR-4上,结合LPS的五条脂链,LPS的第六条脂链结合在另一个TLR-4上
LBP
细菌细胞壁上的LPS可脱落,并被LBP结合
CD14
存在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细胞膜上,在巨噬细胞上可单独作为吞噬型受体发挥作用,也可识别LPS
结合LBP结合的LPS
TLR-1/2/6
存在: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胞膜上
识别:G+的磷壁酸和肽聚糖、G-的脂磷壁酸、结核杆菌的细胞壁成分、酵母菌的细胞壁成分
TLR-2可与其他两种形成异二聚体以发挥作用
TLR-5
存在:巨噬细胞、树突细胞、肠上皮细胞
识别:单体鞭毛蛋白,该蛋白需要在胞外由鞭毛酶促降解得到
TLR-3
存在:固有免疫细胞的内体膜上
识别:dsRNA
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其实也存在dsRNA,但是内体中通常没有dsRNA,所以可作为PAMP
每个TLR-3在氨基端和羧基端都有结合dsRNA的位点,因此一个RNA可结合两个受体,发生二聚化,形成TIR结构域,从而介导信号转导
TLR-7
存在:内体膜上
识别:ssRNA,虫媒病毒、狂犬病毒等具有该RNA,包膜在内体被消化以后可暴露并被识别
病理:①缺失后可导致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易感 ②体内ssRNA降解异常被TLR-7识别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
TLR-9
存在:内体膜上
识别:非甲基化的CpG
发挥作用离不开UNC93BI,突变可导致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TLR的活化与效应机制
概述
TLR具有与IL-1受体同源的结构域,称为Toll/IL-1受体同源结构域(TIR)
TLR激活后借由TIR结构域与接头蛋白相应结构域结合
接头蛋白进一步激活
NF-κB
促进炎症因子转录
IRF3/7
I型干扰素分泌
接头蛋白
种类
MyD88
TLR-5,7,9
MyD88/MAL
TLR-1,2,6
TLR-4
TRIF
TLR-3
TLR-4
结构
羧基端的TIR结构域:与TLR的TIR结合
氨基端的死亡结构域DD:与下游的IRAK复合体结合
NF-κB通路
详细机制
接头蛋白利用DD募集含有DD的IRAK-1和IRAK-4并激活形成IRAK复合体
IRAK复合体激活E3连接酶TRAF-6和E2结合酶TRICAI
泛素系统使得TRAF-6和NEMO蛋白泛素化
招募和活化TAK1,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TAK1
磷酸化并激活MAPK通路的JNK和p38,促进AP-1转录因子的转录
磷酸化NEMO蛋白即IKK复合体,有α、β、γ三种亚基,磷酸化并降解IκB,释放出NF-κB,NF-κB入核启动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
病理
IRAK-4突变:产生与接头蛋白突变相似的效应
NEMO突变:X染色体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伴免疫缺陷综合征
IRF的激活
TLR-7,9
利用TIR激活MyD88,再通过其DD磷酸化IRF-7
IRF-7
TLR-3
利用TIR激活TRIF,再通过其DD磷酸化
IKKε、TBK1
磷酸化IRF-3
增加IFN-α、IFN-β的表达
RIG样受体
RIG-I
作用:识别胞质内的ssRNA,抗病毒感染
识别方式:识别ssRNA 未经过修饰的5'端三磷酸,但不能识别小核糖核酸病毒,因其RNA5'端被蛋白结合,不能识别
MDA-5
作用:识别dsRNA
结构
N端:CARD结构域,与线粒体外膜上的接头蛋白MAVS结合
解旋酶结构域:识别dsRNA,合成dsRNA(polyI:C)
信号通路
激活后通过CARD结构域激活MAVS,MAVS募集IKK激活NF-κB通路,也可激活IRF3/7
NOD样受体
固有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参与抗感染
参与免疫自稳
损伤细胞释放的大量DAMP可被识别从而引发炎症反应,清除损伤的细胞。如果太多DAMP就会发生慢性炎症
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
固有免疫细胞可进行抗原呈递,尤其是树突状细胞,是唯一能激活初始T细胞的细胞
活化后可产生细胞因子,如IL-12,趋化因子等,参与免疫细胞的活化
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强度
体液免疫
C3d对于BCR的激活具有作用,可增强对抗原的呈递
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激活补体系统,从而增强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C3a,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可刺激单核细胞浸润局部,因此佐剂具有很强的非特异性刺激作用,可触及抗原呈递细胞高表达共刺激分子并分泌细胞因子,从而增强适应性免疫应答
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巨噬细胞和cDC可产生IL-12活化Th0,使其分化为Th1
寄生虫感染中
嗜酸性粒细胞分泌IL-5
嗜碱性粒细胞分泌IL-4
巨噬细胞分泌IL-10
诱导向Th2分化
影响B细胞记忆、阴性选择和自身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