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研究方向。作为一个偏向于实验的心理学派,在现在的心理学研究中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人类思维机制的理解有极大作用。
编辑于2021-04-21 17:06:40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
基本观点
信息加工系统——“符号操作系统”
感受器
处理器
基本信息过程
短时记忆,保持基本信息过程输入和输出的符号结构
解说器,将基本信息过程和短时记忆加以整合,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序列
记忆装置
效应器
奈瑟儿
认知心理学是指感觉输入被转换、约减、精制、储存、提取和使用的所有加工过程
在研究人的认知时强调五点
信息描述
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心理加工的信息的量和类型
不断分解
人的认知是可以分解的,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每个认知过程都可以被分解成教简单的认知活动,通过实验可发现这种层次结构
信息的连续性
保证了输入信息在加工过程中不会停滞在某个部位,而总是被及时加工,知道输出端
信息的动态性
由于人脑中信息加工是伴随着一系列化学反应的,这些需要时间,因此任何信息加工都需要时间
物理具体化
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个物理系统,即人的神经系统中进行的
主要研究
知觉加工与模式识别研究
知觉加工
数据驱动加工与概念加工
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
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
信息的识别、理解和破译的原理模型
模版匹配模型
原型匹配模型
特征分析模型
注意
研究目的
探明注意的选择机制
实验方法
双耳分听技术
模型
过滤器模型
人的大脑由信息通道瓶口式的过滤器进行调节,选择出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中枢的分析阶段
衰减模型
信息通道中的过滤装置是按照衰减方式工作的
晚期选择模型
选择性注意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装置位于知觉加工和工作记忆之间
记忆
研究方向
记忆的结构
詹姆斯的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
沃和诺曼尔提出长时记忆系统和短时记忆系统
记忆的储存
克雷克的加工水平说
信息表征
主要是长时记忆的信息表征,即“知识”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容量
问题解决
对刺激信息进行分类
对专家和新手的研究
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
眼动研究方法
眼动方式
注视
眼跳
追随跳动
眼动数据
眼动轨迹图
眼动时间
眼动方向和距离
瞳孔大小和眨眼
口语报告分析法
计算机模拟法
联结主义的认知心理学
背景
1943麦克洛奇和匹兹提出基于脑组织的加工范式
1949赫布提出假说:神经系统的学习是发生在两个神经细胞相互连接的突触处,突触间的联结强度是可变的,并首次给出了突出间联结权重值变化的方案
1958罗森布莱提出感知器模型,该模型具有分类、自学习、分布式储存、并行处理和一定的容错性
1969明斯基和佩帕特出版《感知机》,认为感知器只能解决线性问题,其能力非常有限,打击人们研究联结主义的热情
1982霍普菲斯特针对联想记忆提出了一种递归网络,并为联结主义引入了“能量函数”的概念
1986《并行分布加工:认知的微观结构之探索》第一次系统阐述联结主义的观点和成就
基本观点
联结主义模式的基本构成成分
单元
带有活性值的简单加工器
联结
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结则构成网络
联结一般加权,可正可负
知识储存在加工单元的联结中,单元的激活表征将引起其他单元的新的激活模式
基本内涵
信息是起交互作用的神经节的激活模式,信息并不存在特定的地点,而是存在于神经网络的联结中或权重中,通过调整权重就可以改变网络的联结关系并进而改变网络的功能
概括
联结主义是在描述一种假设模型,这一模型既不同于符号加工范式中少数几个功能不同、层次分明的心理模块搭建的“箭框”结构,也不同于完全生物性质的神经网络,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并近似于神经网络的信息加工模式:以神经单元及其联结构成网络,然后将信息广泛储存于神经单元的联结中
基本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ANN),也叫亚结构范式
结构
输入层神经元
隐含层神经元
输出层神经元
特点
并行结构和并行加工
可塑性、自学习、自组织和自适应性
非线性和容错性
非凸性(有多个较稳定的平衡态)
学习规则
赫布学习规则
delta学习规则和bp算法
评价
概述
作为新方向、新方法,其有独特贡献,但是表现出局限性和不成熟性
信息加工心理学
贡献
实现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回归
恢复了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过程研究中的合法地位
否定行为主义革命
实现研究方法的新突破
以计算机程序模拟人的心理过程
初步形成了认知研究中的整体观,强调了心理活动的动态性
特别重视研究各种认知的策略
局限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面临着人类比和计算机模拟研究的局限性
它从另一个方面限制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局限于认知过程中,忽略了情感、意向活动、人格、变态心理、心理治疗等领域的研究
未能把心理学统一到完整的理论体系上来
联结主义心理学
概述:正在成为主流,但仍然有很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困难
贡献
联结主义心理学解决了信息加工主义心理学遇到的问题
联结主义对传统的符号系统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推动了认知研究领域一次大联盟
局限
对于大脑的同构型或同态类模型为研究对象,具有生物还原倾向
诞生
学科背景
广义认知心理学
冯特——主张对意识进行分类以便作透彻的实验分析
皮亚杰和格式塔心理学家都对认知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建立理论和实验范式方面都堪称人类认知结构探索领域的典范
狭义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主义和联结主义
历史背景
行为主义如日中天
1956美国心理学界发表了一系列以信息加工观点为基础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成果
1956乔治·米勒发表《神奇的7+-2:我们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
显示了如何将信息论的概念应用到人类信息加工的表述中,还用组块和编码概念来强调记忆者主动地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以使记忆变得更容易
杰罗姆·布鲁纳倡导“知觉的新观察运动”
范畴是知觉的核心
1956年杰罗姆·布鲁纳和古德罗、奥斯丁合作发表《一项思维研究》
讨论概念的形成问题
1956年斯蒂文森发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
显示了人对刺激的知觉量与物理刺激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1956年最具有影响力的三大研究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当信念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状态
西蒙和纽厄尔的人工智能逻辑理论的程序
为后来信息加工心理学准备语言和构架,为认知心理学做了语言表述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
乔姆斯基出版《语言描述的三模型》
1957年乔姆斯基发表《句法结构》
“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
1967年奈瑟尔出版“认知心理学”
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形成
哲学渊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推究了记忆和思想
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对弈
17、18、19世界对立加剧
18、19世纪思想解放,淡化了对人性的神秘感
哲学渊源首先是经验主义,以及与其一脉相承的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行为主义
现代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和矛盾运动
与早期实验心理学联系
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实验心理学对感知觉、反应时间、主义等问题的研究
继承了早期实验心理学冯特提出的内省法,并提出“口语报告分析法”
与格式塔心理学的联系
认知心理学强调研究的整体性和内部心理机制,强调对信息的破译、编码和整合,重视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采用模拟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
与行为主义的联系
认知心理学是在对行为主义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方法上,认知心理学是对行为主义的深化
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所倡导的目标-对象手段的整体行为观和带有认知综合特征的目标行为主义对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兴起产生了影响
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联系
都表现出对行为主义的改良并表现出相似的兼容性
皮亚杰学派更多接受生物学机能主义,而信息加工心理学更接受计算机功能类比的启示
相关学科的研究和社会需要的影响
心理语言学的影响
句子结构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是天赋的
人因学及相关理论的研究
人具有主管能动性
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和自动控制中的伺服系统特别类似
计算机科学或人工智能研究的影响
图灵机和图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