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概述
这是一个关于课程概述的思维导图,介绍了课程的含义、课程的类型、与课程相关的概念(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课程概述
课程的含义
目前在我国一般认为,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①“课程”在我国古语中是“课”与“程’是学业的进程,功课的进程。是个状态的表述,侧重其中的变化。 ②在英文中,curriculum,其词根为 currere,意为跑道,与race-course涵义相同,那么,英文中的课程是指学习的进程,侧重经历、经验与过程。
课程含义的三种理解 我们现在给课程下个固定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综合世界各国课程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理解:
1、课程即目标或计划; 是把课程理解为学习活动要达到的目标,是教学的预期结果或 教学的预先计划。
2、课程即学科 广义上的理解是认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上的课程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3、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这一派观点受杜威教育哲学观影响,认为课程是指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
课程的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课程类型,如数学、历史、科学等。学科课程一般有固定的教材,有相对稳定的知识内容。
活动课程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的,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基础的课程。通常没有固定的教材,变动性较大,随机性大。 活动课程的立足点是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形式。它按照各学科知识的自身逻辑组成不同的学科课程,如生物、物理、化学等。 分科课程强调每门课程知识的完整性。
综合课程是指综合运用两种 或以上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探究和解决同一项目主题或问题的课程形 式。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段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设,允许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由选择的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 它常常出现在课程表的栏目上,有主讲教师,有教学地点,有教学要求。
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具有潜在性和不易察觉性。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教师行为举止等来影响教育学生
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课程方案
我国实行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除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计划外,地方、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教育需要,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或方案。课程方案为各学科、各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要求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国家对相应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课程标准的特点如下: 1.分学科、按不同学段而制定 2.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3.明确课程的学习结果 4.提出课程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5.不包括课程难点、重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教科书
狭义:一般来说,教科书也可称为教材,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广义:除了教材外,还包括了补充练习本、补充阅读材料、练习册等。
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循序渐进进行学习的主要来源和工具,学生可以通过教材进行预习、复习、获得知识、获得技能。
教师使用教材需要避免两种误区:一是将教学仅仅限于教材范畴,不开发,不利用与教材相关的知识与经验。 二是过分追求对教材的超越,忽视教材本身的知识体系与基本原理的学习。
恰当处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知识本身,也要理解教科书具有未完成性和生成性,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创造和续写着教科书,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教科书是开放、多元和不断生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