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目录:第一卷 资本的产生过程,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编辑于2022-03-27 23:10:00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目录
1. 第一卷 资本的产生过程
1.1.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1.1.1. 商品
1.1.2. 劳动
1.1.3.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1.1.4. 货币形式
1.2. 第二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2.1.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1.2.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2.3. 剩余价值率
1.2.4. 工作日
1.2.5.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1.3. 第三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3.1. 相对剩余价值
1.3.2. 协作
1.3.3.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1.3.4. 机器和大工业
1.4. 第四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4.1.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1.5. 第五篇 工资
1.5.1. 劳动力价值的转化
1.6. 第六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1.6.1. 简单再生产
1.6.2.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1.6.3.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6.4. 原始积累
2.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2.1.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和循环
2.1.1. 货币资本的循环
2.1.2. 生产资本的循环
2.1.3. 商品资本的循环
2.1.4. 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2.1.5. 流通时间
2.1.6. 流通费用
2.2. 第二篇 资本周转
2.2.1.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2.2.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2.2.3.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以及周转的周期
2.2.4. 生产时间
2.2.5. 流通时间
2.2.6. 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2.2.7. 可变资本的周转
2.3.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2.3.1. 导言
2.3.2. 简单再生产
2.3.3.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3.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3.1.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3.1.1. 成本价格和利润
3.1.2. 利润率
3.1.3.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3.1.4.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3.2. 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3.2.1.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3.2.2. 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3.2.3.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值、超额利润
3.2.4. 规律本身
3.2.5. 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3.2.6. 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3.3. 第三篇 商品经济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3.3.1. 商品经营资本
3.3.2. 商业利润
3.3.3. 商人资本的周转及价格
3.4. 第四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生息资本
3.4.1. 生息资本
3.4.2. 利润的分割 利息率 自然利息率
3.4.3. 利息和企业主的收入
3.4.4. 信用和虚拟资本
3.4.5.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3.4.6.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
3.5. 第五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3.5.1. 导论
土地所有权的前提
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剥削工人的劳动为前提的,那么,在农业中,它就是以剥夺农业劳动者的土地,并且农业劳动者从属于一个为利润而经营农业的资本家为前提的。
土地所有权的前提是:一些人垄断了一定量的土地,并把它作为排斥其他一切人的、只服从自己个人意志的领域。那么,在这个前提下,问题就在于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基础上这种垄断的经济价值是什么,即这种垄断在资本主义生产基础上是如何实现的。
地租及其范畴
土地价格,即使在和地租的变动以及土地产品价格(地租构成它的一个部分)的变动无关的情况下,也有不断上涨的趋势。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无论这个部分或那个部分是否能够形成地租,实际上由于它们都形成土地所有者的收入,是他的垄断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所以,这些部分也就和真正的地租完全一样。并且,它们也和真正的地租一样,也对土地的价格有决定的作用
对地租的三个错误认识
1.容易把处于社会生产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地租形式混同起来。
2.错误地认为,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从而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
3.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中,从而在地租的发展中,其中一点表现得相当突出,这就是: 地租的获得者完全不能决定地租的量是多大,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那种他没有参与、和他无关的社会劳动的不断发展。
3.5.2. 级差地租:概论
自然力产生超额利润
商品价值的性质,即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市场上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一般说来就是处在市场价格的形式上,进一步说,就是在真正起调节作用的市场价格或市场生产价格的形式上表现出来的。
第一,用自然瀑布作为动力的生产者得到的超额利润,和一切不是由流通过程中的偶然交易引起,也不是由市场价格的偶然变动引起的超额利润(我们在谈到生产价格时,已经对这个范畴作了说明)事实上具有相同的性质。
对这个余额起调节作用的就会有两个界限:一方面是个别产品的成本价格,因而也就是个别产品的生产价格;另一方面是这些产品的一般生产价格。
第二,到目前为止,那个使用自然瀑布而不是用蒸汽作动力的工厂主的超额利润,同其他的一切超额利润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现在,区别出现了。
自然力,与由协作、分工等引起的劳动的社会自然力完全一样,也是被资本垄断的。
这种垄断一方面可以增加代表剩余价值的劳动产品部分,另一方面也可以相对减少转化为工资的劳动产品部分。
超额利润向地租的转化
个别资本在某一特殊生产部门内所实现的超额利润,因为这种各个特殊生产部门之间利润率的偏离,会不断地促使利润率平均化为平均利润率,是由于成本价格即生产费用的减少而产生的。
土地生产资料不同于工业生产资料,土地数量有限,尤其是优等土地数量有限,不能随意增加,而好地一旦被某些农业资本家租种,就能稳定地得到一个超额利润。这就是所谓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这个余额不是由他的资本本身产生的,而是由于他支配了一种可以和他的资本分离、可以垄断、数量有限的自然力而产生的,所以这个余额也就因此转化为地租。
级差地租的特征体现
第一,很显然,这种地租总是级差地租,因为它没有参加商品的一般生产价格的形成,而是以这种商品的生产价格为前提。
第二,这种地租不是由其所用资本或这个资本所占劳动的生产力的绝对增加而产生的
第三,自然力并非超额利润的源泉,而只是一种自然基础,这是因为它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
第四,瀑布的土地所有权本身,对于剩余价值(利润)部分的创造,从而对于借助瀑布生产的那些商品的价格的创造,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第五,瀑布和土地一样,同时也和一切自然力一样,是没有价值可言的,因为它本身没有参与任何物化劳动,因而它也就没有价格,价格通常只是用货币来表现的价值。在没有价值的地方,当然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货币来表现。这种价格只不过是资本化的地租。
3.6. 第六篇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3.6.1. 三位一体的公式
3.6.2. 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