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6:消化和吸收
根据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理学》第6章消化和吸收整理。推荐大家略微修改后再做使用,使用时可收起内容进行自我检测效果更佳。感谢大家的支持!
编辑于2021-05-11 14:08:45消化和吸收
消化生理概述
消化
将大块的、难溶于水和大分子的食物分解成可以被肠粘膜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吸收
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道黏膜而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
物理搅拌研磨
化学性消化
化学酶反应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电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具有自律性
具有紧张性
平时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保持管腔内一定程度的压力
具有伸展性
保证消化道在容纳食物的时候,压力并不明显升高
对机械牵拉、温度和化学性刺激比较敏感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
大小
-50--60mv
有一定的波动
产生
钾离子平衡电位为主,钠泵为辅
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静息电位下降
迷走神经兴奋,静息电位上升
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BER
静息状态下,可以记录到胃和小肠平滑肌细胞有周期性的去极化和复极化波动
波幅变动在5-15mv之间,持续数秒到数十秒
在消化道的各个部分大小不同
胃:3次/分
十二指肠:11-12
回肠末端:8-9
产生
消化道纵行肌和环形肌之间的Cajal间质细胞(ICC)
可能与钠泵周期性活动减弱有关
产生的频率受到自主神经的调节
效应
达到机械阈
钙离子内流,肌细胞收缩,慢波越大收缩幅度越大
达到电阈
大量钙离子内流,收缩加强,动作电位越多收缩幅度越大
动作电位/快波
特点
时程比较长,幅度比较低
离子机制
慢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内流程度明显大于慢波
复极化由钾离子通道开放所致
钾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开放时间重叠程度较大,因此锋电位的幅度较低,大小不等
慢波、快波、收缩的关系
快波常在慢波的基础上产生
收缩常在快波之后产生
慢波是平滑肌收缩的起步电位
慢波的频率、传播速度和方向是决定平滑肌收缩频率、传播速度和方向的重要因素
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总量:每天6-8L
功能
分解大分子营养物质
提供适合的PH环境
稀释食物
保护消化道黏膜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除了消化管的两端以外,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外来神经
副交感神经
节前纤维
迷走神经(横结肠及以上)和盆神经(降结肠及以下)
节后神经元胞体
位于消化管壁内
节后纤维
与壁内神经丛联系
释放乙酰胆碱
平滑肌收缩
括约肌舒张
血管舒张
消化腺分泌增加
少量的肽能神经纤维参与胃的容受性舒张
交感神经
节前纤维
胞体位于胸腰段脊髓侧角
发出纤维至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神经节换元
节后纤维
分布于胃肠道各个部分
释放NE
平滑肌舒张
括约肌收缩
血管收缩
腺体分泌减少
内在神经丛/壁内神经丛/肠神经系统
分布
食管中段到肛门的绝大部分消化系统内
组成
肌间神经丛
对胃肠道运动的控制
黏膜下神经丛
腺体和内分泌细胞的分泌
肠内物质的吸收
对局部血流的控制
均含有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
APUD细胞
摄取胺前体脱羧细胞
胃肠激素
由这些细胞合成和释放、主要在消化道内发挥作用的激素
脑肠肽
在消化道和神经系统内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
比如促胃液素、缩胆囊素、胃动素、生长抑素、VIP、脑啡肽、P物质
胰岛内的生长抑素、胰多肽
细胞种类
开放型
顶端有微绒毛突起深入到胃肠腔内
直接感受食物成分和PH刺激
闭合型
位于胃的泌酸区和胰腺,无微绒毛
受到神经和体液环境的调节
胃肠激素的作用方式
作为循环激素起作用
作为旁分泌物质在局部起作用
作为外分泌物质进入胃肠腔起作用
由神经末梢释放
神经分泌
神经递质,如VIP和P物质
神经内分泌
神经激素:脑肠肽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主要作用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营养性作用
口腔内的消化和吞咽
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
无色
近中性ph 6.7-7.1
低渗
粘稠液体
成分
有机物
黏蛋白
唾液淀粉酶
溶菌酶
IgA
乳铁蛋白
血型物质
激肽释放酶
无机物
钾钠钙氯
碳酸氢盐
水
硫氰酸盐
气体分子
导管和腺体的作用
腺细胞
分泌酶,分泌出的离子浓度和渗透压接近于血浆
导管
重吸收氯化钠,分泌碳酸氢钾
对水相对不通透
唾液的作用
消化作用
水解淀粉为麦芽糖
最适PH为6.8-7.0,低于4.5酶就会失活
稀释和溶解作用
不断移走味蕾上的食物颗粒,便于味觉的产生
润滑作用
清洁和保护口腔
抗菌作用
口干燥症(唾液少)会导致龋齿等
其他作用
排泄重金属
唾液的分泌及其调节
分泌情况
基础分泌
神经反射性调节
条件反射
食物的气味、性状、联想,进食的环境等
非条件反射
食物对口腔黏膜内感受器的机械、温度和化学性刺激
神经中枢
初级中枢
延髓的上涎核和下涎核
高级中枢
下丘脑以及大脑皮质的味觉与嗅觉中枢
传出神经
交感神经
分泌粘稠唾液,含酶比较多
副交感神经
包括面神经核舌咽神经
引起含水量多以及含有机物比较少的稀薄唾液分泌
同时伴有唾液腺的血管扩张
咀嚼以及吞咽
咀嚼
咀嚼肌顺序收缩所组成的复杂的节律性动作
作用
磨碎、混合和润滑食物,使之容易吞咽;减少大块粗糙食物对胃肠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使食物与唾液淀粉酶接触,开始糖类的化学性消化
反射性引起胃、胰、肝和胆囊的活动,为食物的下一步消化和吸收做准备
吞咽
食团从口腔进入胃的过程
口腔期
大脑皮质影响下的随意动作,推入咽部后自动进入下一期
咽期
从咽到食管上段,通过一系列急速的反射动作实现
刺激咽部的触觉感受器,引起一系列的反射活动
软腭上举
咽后壁向前突出,封闭鼻、口、喉的通路,防止食物进入气管或者逆流到鼻腔
食管上括约肌舒张,食物进入食管上段
食管期
食团沿着食管进入到胃,由食管肌肉的依次收缩完成
蠕动peristalsis
空腔器官平滑肌的顺序收缩形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食物的前方为舒张波,后方为收缩波
食管上2/3的蠕动通过迷走神经完成,下1/3的蠕动通过壁内神经丛即可完成
食管下括约肌LES
食管下端靠近胃处的高压区
长3-5cm
压力比正常要高5-10mmHg
虽然并不是括约肌,但是起到类似括约肌的作用,可以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当食管蠕动波到达时,LES舒张,食物进入胃内
神经支配
食团刺激食管壁
迷走神经抑制性纤维
LES舒张
食团进入胃
迷走神经兴奋性纤维
LES收缩
体液调节
食团进入胃
幽门部黏膜释放促胃液素
LES收缩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
LES舒张
病理
食管下2/3的肌间神经丛受损
食管失弛缓症
胃内消化
胃黏膜的外分泌腺
贲门腺
属于黏液腺
泌酸腺
含有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等
幽门腺
属于黏液腺
胃黏膜的内分泌细胞
胃窦部G细胞
促胃液素
胃窦部D细胞
生长抑素
泌酸区的肠嗜铬样细胞
组胺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
无色
酸性,ph0.9-1.5
每天1.5-2.5L
成分
盐酸
壁细胞分泌
分为结合酸和游离酸两种形式,主要以游离形式存在
总酸度为二者之和,通常为150-170mmol/L
人空腹时基础排酸量为0-5mmol/h
受到食物和药物刺激时,可达到20-25mmol/h
分泌盐酸的过程
壁细胞内水解离
质子
经过氢离子钾离子ATP酶运送到胞外
细胞内的氯离子与钾离子一同出细胞
因此结合形成氯化氢,多余的钾离子一部分流入细胞,另一部分由基底膜的钠钾泵补偿
需要时,氯化氢可以从小管腔释放到胃腔
氢氧根
在胞内碳酸酐酶的作用下,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根
通过基底膜的碳酸氢根-氯离子对向转运体,碳酸氢根被运出细胞外,氯离子被运入细胞进行补充
运出细胞的碳酸氢根形成了餐后碱潮
盐酸的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
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
抑制和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
进入小肠后可促进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的分泌,进而引起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
酸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过多胃酸可导致消化道溃疡
胃蛋白酶原
主要由主细胞合成,也可以由贲门腺、幽门腺、颈粘液细胞的粘液细胞以及近端十二指肠腺分泌
在主细胞中以酶原颗粒的形式存在
分泌到细胞外以后可以被盐酸水解掉一段肽段而激活,形成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的激活具有正反馈、自催化的性质
胃蛋白酶水解产物多为胨,少数为氨基酸或多肽
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发挥蛋白质水解作用,最适PH为1.8-3.5
内因子
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
可以结合VB12和回肠远端的受体,从而促进回肠吸收VB12
胃大部分切除的患者缺少内因子,可导致VB12缺乏,从而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黏液和碳酸氢根
由贲门腺、幽门腺、泌酸腺、黏膜表面上皮的粘液细胞共同分泌
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形成0.5mm的保护层
由非泌酸细胞和组织细胞分泌的碳酸氢根进入胃腔,与黏液联合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损伤
有助于食物在胃内的移动
高度粘稠,可延缓胃液中的质子渗入到黏膜上皮表面,组织胃黏膜细胞与胃蛋白酶及高浓度的酸直接接触,扩散的过程中与碳酸氢盐互相中和,从而形成PH的梯度
黏液可以与脂肪酸共价结合,形成屏障阻碍胃蛋白酶的通过
减少质子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
*其他的保护机制
胃黏膜上皮的不断更新
胃黏膜上皮之间存在紧密连接,称作胃黏膜屏障,对脂溶性物质容易通透,而对离子化物质比如质子和钠离子则相对不通透,因此可以阻止胃腔内的质子进入黏膜层内
胃黏膜层可以合成和释放大量的前列腺素和EGF,从而可以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刺激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使得胃黏膜微血管扩张,增加胃黏膜血流,从而有助于维持胃黏膜的完整性,有利于胃黏膜的更新修复
破坏机制
乙醇和阿司匹林
幽门螺杆菌
尿素酶产生氨和二氧化碳
胃液分泌的调节
调节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促进胃酸分泌的物质
乙酰胆碱
分泌
来自于大部分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和部分肠壁内在神经末梢
效应
直接作用于壁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M3型受体,促进其释放胃酸
间接作用于ECL细胞,促进其释放组胺
促胃液素
分泌
来自于胃和小肠上段黏膜的G细胞
主要是通过血液循环起作用
效应
直接作用:通过作用于壁细胞表面的促胃液素/CCKB受体刺激胃酸分泌
间接作用:通过作用于ECL,促进组胺的分泌
促进胃肠上皮的生长
调节
生长抑素、促胰液素、抑胃肽等可以抑制促胃液素的分泌
组胺
分泌
胃黏膜固有层的ECL
效应
作用于壁细胞表面的H2受体,促进其释放胃酸
旁分泌途径
调节
乙酰胆碱、促胃液素、CCKB都可以促进组胺的分泌
生长抑素抑制组胺的释放
对壁细胞的直接作用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具有协同刺激作用
抑制胃酸分泌的物质
生长抑素
由D细胞释放
抑制壁细胞的腺苷酸环化酶
抑制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抑制ECL释放组胺
促胰液素
由小肠黏膜上皮的S细胞释放
促进胰液中碳酸氢盐和水的分泌
明显抑制胃酸的分泌和促胃液素的分泌
5-HT
存在于肌间神经丛中
抑制促胃液素引起的胃酸分泌,但是对基础胃酸分泌没有作用
前列腺素
存在于胃黏膜和肌层中
迷走神经和促胃液素均可以引起前列腺素分泌增多
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头期
由进食引起,传入冲动来自于头面部感受器
主要通过神经反射进行调节
条件反射
感觉:嗅视听,想象
传入神经:I,II,VIII
传出神经:迷走神经
非条件反射
感觉:吞咽和咀嚼食物
传入神经:V,VII,IX,X
喘粗神: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
释放乙酰胆碱,直接支配胃腺
主要调节方式
释放促胃液素释放肽(铃蟾素),作用于幽门部G细胞膜上受体,促进促胃液素的释放,间接促进胃液分泌
属于体液调节
特点
量和酸度都很高
分泌量占据整个消化期分泌量的30%
消化力很高
分泌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受到情绪和食欲的影响比较大
胃期
作用机制
迷走迷走反射
传入:食物对胃底、胃体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传入
传出:迷走神经传出兴奋
壁内神经丛
胃体、胃底
直接或通过促胃液素来促进胃液的分泌
幽门部
刺激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化学物质(主要是蛋白质)直接刺激幽门部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特点
占整个消化期分泌量的60%
酸度和胃蛋白酶的含量也很高,但消化力不如头期胃液
肠期
作用机制
机械扩张刺激
消化产物
作用于十二指肠黏膜,使之释放促胃液素、肠泌酸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到胃
特点
占整个消化期分泌量的10%
酸度不高
消化力也不强
在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
盐酸
条件:胃内的PH下降到1.2-1.5之间时
机制
抑制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刺激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脂肪
通过使得小肠上段释放肠抑胃素(一大类激素)来发挥作用
高张溶液
神经调节
通过肠胃反射抑制胃液的分泌
体液调节
通过刺激小肠黏膜释放肠抑胃素
胃的运动和排空
胃的分区
头区
胃底和胃体的上1/3
运动较弱
主要是储存食物
尾区
胃体的下2/3和胃窦
运动较强
主要是磨碎食物,使得食物与胃液混合以后形成食糜,逐步将食糜排到十二指肠
胃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
紧张性收缩
胃壁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缓慢持续收缩状态
是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
容受性舒张
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口腔、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引起胃底、胃体(头区为主)肌肉的舒张
可使得胃的容量从50ml上升到1.5L
可适应大量食物的涌入,而胃压力却不明显增加
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实现,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可能是VIP
蠕动
食物进入胃大概5Min以后
从胃的中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推进
在人,胃蠕动波的频率为3次/分,每次蠕动需要1min到达幽门
一开始比较小,越接近幽门幅度越大,但是由于幽门的压力比较高,每次只有小部分食糜可以被推入小肠,大部分食糜返回到近侧的胃窦或胃体,从而使得食糜混合充分
胃排空
一般发生于入胃以后5min
混合食物排空大约需要4-6h
速度的影响因素
物理性质
流体物质比固体物质快
等张溶液比低张和高张溶液快
颗粒比大块状物质快
化学组成
糖类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最慢
动力
胃收缩运动造成的胃内压与十二指肠内压之差
胃内因素
胃内食物量
迷走迷走反射和壁内神经丛反射
促胃液素
蛋白质消化产物
扩张刺激
可以加强胃的运动,也可以加强幽门括约肌的收缩,因此净作用是延缓胃排空
十二指肠因素
肠胃反射
刺激因素
盐酸、脂肪、高涨溶液
机械性扩张因素
效应
抑制胃运动
对酸的刺激特别敏感,在十二指肠内PH降低到3.5-4.0就可以引起,阻止酸性食糜进入小肠
十二指肠产生的激素
过量的食糜特别是酸或脂肪进入十二指肠可刺激小肠上段黏膜释放缩胆囊素、促胃液素、促胰液素、抑胃肽等
呕吐
胃内容物(有时还有上段小肠的内容物)逆向通过试管、口腔被猛力驱出的动作
感受器
位于舌根、咽部、为、大小肠、胆总管、泌尿生殖道
颅内压增高
延髓呕吐中枢附近有一个特殊的化学感受区
体内代谢物质改变而产生催吐物质,比如某些中枢催吐药(阿扑吗啡)可刺激该区域,产生呕吐反射
传入神经
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膈神经、脊神经
中枢
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缘
效应器
上消化道、膈肌、腹肌
意义
具有保护意义的防御反射,能排出摄入胃内的有害物质
会丢失大量电解质,造成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
小肠内消化
胰液的分泌
内分泌
与糖代谢调节有关
外分泌
腺泡细胞
小导管细胞
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无色无臭
碱性液体,ph7.8-8.4
每天分泌1-2L
渗透压与血浆大致相等
成分
水
无机物
钾钠钙氯
氯离子是含量第二的阴离子
与碳酸氢根浓度成反比
钠离子和钾离子浓度接近于血浆,不随着分泌速率的改变而改变
碳酸氢根,含量很高,比血浆高5倍
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分泌速率高时,碳酸氢根含量也高
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
为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有机物
消化酶,由腺泡细胞分泌
胰淀粉酶
以活性形式分泌,不需要活化
水解糖类为糊精和麦芽糖,最适PH偏酸性
胰脂肪酶
以活性形式分泌
水解甘油三酯为脂肪酸、一酰甘油和甘油
最适PH偏碱性
辅脂酶
可以发挥锚定作用,在胆盐具有去垢剂效果的情况下,把胰脂肪酶这种蛋白质黏附于含有脂肪微滴的胆盐上,从而发挥作用
胆固醇酯酶
PLA2
蛋白水解酶
胰蛋白酶
以酶原形式分泌,激活具有正反馈效果
激活因素
肠激酶
胰蛋白酶
酸性
组织液
可以激活其他的蛋白酶
水解蛋白质为䏡和胨,与糜蛋白酶共同作用时,可消化蛋白质为多肽和氨基酸
胰腺腺泡细胞还分泌少量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在PH3-7的条件下,灭活少量激活的胰蛋白酶,保护自身的胰腺。但是在胰腺导管阻塞以及胰液大量分泌时,腺泡细胞受压破裂,胰液释放到间质中,又没有足够的抑制物灭活,因此导致急性胰腺炎
糜蛋白酶
弹性蛋白酶
羧基酞酶
RNA,DNA酶
胰液分泌的调节
主要受到食物刺激而分泌
头期胰液分泌
胰液性质
含酶多
水和碳酸氢根比较少
量占20%
调节机制
条件反射
食物刺激口咽部感受器
迷走神经
乙酰胆碱作用于腺泡细胞,对小导管上皮细胞的作用较弱
神经调节,主要
促进胃窦部细胞分泌促胃液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间接引起胰液的分泌
体液调节,次要
胃期胰液分泌
胰液性质
含酶多
水和碳酸氢根比较少
量占10%
调节机制
胃扩张
蛋白质的消化产物
使得促胰液素释放
肠期胰液分泌
胰液性质
碳酸氢根和酶的含量高
量占70%
调节机制
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以后,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从而促进胰液的分泌
促胰液素
小肠黏膜S细胞分泌
促进释放的因素
ph小于4.5
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纳
通过体液调节作用于导管上皮细胞,增加水和碳酸氢根的含量,从而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并为酶水解提供适宜的PH环境
促胰液素的释放不依赖于肠管外来神经
缩胆囊素
十二指肠及上段小肠黏膜I细胞释放
促进释放的因素
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纳>盐酸>脂肪
通过体液调节作用于腺泡细胞,促进酶的分泌,又称为促胰酶素
对胰腺组织还有营养作用
协同作用
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
苦味
有色
决定于胆色素的种类和浓度
肝胆汁:金黄色,弱碱性ph7.4
胆囊胆汁:深棕色,因为碳酸氢根被吸收,ph6.8
每天分泌胆汁0.8-1.0L
成分
水:97%
有机物
胆盐
胆汁中最重要的成分
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盐在水中溶解到一定的浓度以后可以形成微胶粒,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可以吸附到微胶粒上,组成混合微胶粒
微胶粒可以降低脂肪表面的张力,使之可以分散于水溶液中,形成混悬液(乳化作用),从而增加了胰脂肪酶与脂肪接触的面积
不溶于水的脂肪酸、甘油一酯以及脂溶性维生素渗入微胶粒,形成水溶性的混合微胶粒,很容易通过小肠黏膜表面覆盖的净水层到达肠粘膜表面,利于脂肪的吸收
合成
肝细胞通过胆固醇合成胆汁酸,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结合以后,形成胆酸,再与钠离子和钾离子结合并分泌,称之为胆盐
95%的胆盐分泌后由回肠远端的肠粘膜重吸收,经过门静脉回到肝内循环利用,可以极大的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每次餐后可以循环2-3次,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卵磷脂
双亲性
可以乳化脂肪
参与混合微胶粒的形成
可以很好地溶解胆固醇,胆固醇的溶解量取决于它与卵磷脂的比例
胆固醇不能溶解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关
胆固醇
肝脏脂肪代谢的产物之一
乳化剂
可以溶解于微胶粒中
长期高胆固醇饮食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
一些阻止胆盐肠肝循环的药物可以使得肝脏利用更多的胆固醇,从而减少胆固醇水平
胆色素
由血红素代谢产生
可以与葡糖醛酸结合并被分泌进入胆汁
结合胆红素易溶于水,游离的则不易溶于水,容易形成结石
无机物
氯化钠,钾离子
碳酸氢根
是唯一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弱碱性的胆汁可以中和胃酸
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消化期、消化间期,由于括约肌的作用造成分泌的不同,胆汁分泌的调节因素是食物的刺激
神经调节
进食的动作——迷走神经——直接或间接(促胃液素)
体液调节
促胃液素
肝细胞胆汁分泌
胃酸——促胰液素——胆汁分泌
促胰液素
促使水和碳酸氢盐分泌,对胆盐分泌的作用并不显著
缩胆囊素
胆囊和Oddi括约肌收缩
有较弱的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
胆盐
对肝细胞强烈刺激
小肠液的分泌
小肠内的腺体
十二指肠腺
位于十二指肠上段
分泌碱性黏液,防止胃酸侵蚀
小肠腺
分布于整个小肠
分泌小肠液的主要部分
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
大量水和电解质
弱碱性
与血浆等渗
成人每天1-3L
成分
真正的有用物质只有肠激酶一种
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为胰蛋白酶
*小肠上皮细胞表面还有很多非小肠腺分泌的酶:双糖酶、肽酶
作用
稀释消化产物,降低其渗透压,从而有利于吸收
分泌后又被肠绒毛再次吸收,从而为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提供了便利
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经常性分泌
主要机制
局部反射:食糜刺激壁内神经丛
对肠壁的扩张刺激最为敏感
迷走神经兴奋主要引起十二指肠腺分泌,而对小肠腺不明显
交感神经兴奋抑制小肠腺分泌
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VIP都可以刺激小肠液分泌
小肠的运动
依靠纵行肌和环形肌
小肠运动的形式
紧张性收缩
其他运动的基础
保持一定的位置和形状
分节运动
以环形肌为主的舒缩交替的节律性运动
当小肠被食糜充盈时,肠壁的牵张刺激可引起该段肠管一定间隔距离的环形肌同时收缩,将小肠分成许多邻接的小节段,随后原来舒张的位置收缩,原来收缩的位置舒张,从而使得食糜得到充分的混合
分节运动空腹时几乎不存在,上部频率较高
分节运动的发生不需要外来神经的作用,但是刺激迷走神经可以使之加强
意义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性消化
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为吸收创造良好条件
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蠕动
可以把食糜运向大肠
可以发生于小肠的任何部位,上段传播较快,下段较慢
蠕动波较弱,只传播3-5cm就消失
使得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一步,到达一个新肠段,再进行分节运动
蠕动冲
吞咽动作、食糜进入十二指肠,或当肠粘膜受到强烈刺激时(肠道感染),可引起一种速度很快、传播很远的蠕动
可迅速将食物推向大肠,清除食糜中有害物质的刺激,解除肠管过度扩张
有时还会在回肠末端发生逆蠕动,使得食糜不要过早进入大肠
小肠运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肌间神经丛起到主要调节作用
副交感促进,交感抑制,通过肌间神经丛实现
体液调节
促胃液素、缩胆囊素、胰岛素、5-HT促进小肠运动
促胰液素、生长抑素、胰高血糖素抑制小肠运动
回盲瓣的功能
大肠的功能
大肠液的分泌
富含碳酸氢根
滑润粪便
有助于粪便形成
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发酵
合成维生素
将胆红素转化为尿胆素原,分解胆固醇和药物等
使某些氨基酸脱羧
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运动
混合运动
安静时常见
袋装往返运动
推进运动
多袋推进运动
排便反射
中枢
大脑皮质
腰骶段脊髓
传入神经
盆神经和腹下神经
效应器
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收缩
肛门内括约肌舒张
阴部神经穿出冲动减少,肛门外括约肌舒张或收缩,从而控制排便
功能性便秘:经常制止排便,导致阈值升高,水分吸收,变硬
吸收
吸收的部位
口腔和食管
没有营养物质吸收
胃
水分
乙醇
某些药物:阿司匹林
大肠
水分和无机盐
小肠
种类多,两大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
回肠
主动吸收胆盐和VB12
通常在回肠已经吸收完毕,因此具有较大的储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