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民法典总结
这是一篇关于民法典总结的思维导图,包含民法典内容细分、自学民法典的方法以及技巧、主要内容等。
编辑于2023-11-24 09:33:31民法典
民法典内容细分
民法典总则内容细分如下:
1. 第一编:总则。包括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事实。
第一编总则编的亮点和重点包括:
1. 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民法典的始终。
2. 规定了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强调了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的重要性。
3. 增加了对监护人的规定,明确了监护人的职责和权利,保障了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4. 完善了合同制度,规定了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终止等内容,强调了合同自由原则。
5. 规定了代理制度,明确了代理人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
6. 增加了对侵权责任的规定,明确了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和责任承担方式,保障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7. 规定了诉讼时效和期间计算等内容,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第二编: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准物权/占有,其中所有权及担保物权为重点。
民法典第二编亮点和重点包括:
1. 明确国家、集体、私人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民法典》第二百零七条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这一条与《物权法》第四条相比,变化之处主要在于增加“平等”二字。
2. 扩大指示交付的适用范围。《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七条规定,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第三人占有该动产的,负有交付义务的人可以通过转让请求第三人返还原物的权利代替交付。
3. 预告登记适用范围扩展。当事人签订买卖房屋的协议或者签订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按照约定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
此外,民法典第二编还包括居住权制度、动产抵押中间价款的超级优先权等亮点。总之,民法典第二编的亮点和重点在于完善物权制度,加强产权保护,明确物权平等保护原则,扩大指示交付适用范围,以及完善预告登记制度等方面。这些规定将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3. 第三编:合同。包括通则、19类典型合同、准合同,其中准合同包括无因管理及不当得利。
民法典第三编的亮点和重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增加了保理合同:为适应我国保理行业发展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需要,民法典增加了保理合同制度。
2. 强化了对债权人的保护:民法典细化了债权转让、债务转移制度,增加了债务清偿抵充规则,完善了合同解除等合同终止制度。
3. 完善了买卖合同:在总结现行合同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民法典通过完善检验期限的规定和所有权保留规则等完善了买卖合同。
4. 增加了保证合同和完善违约责任制度:为适应现实需要,民法典吸收了担保法中关于保证和定金规则的规定,增加了保证合同,完善违约责任制度。
5. 人格权独立成编:这是民法典的核心亮点,以凸显对人格权的保障。
4. 第四编:人格权。包括2类一般人格权(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9类具体人格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由权)。
民法典第四编所有的亮点和重点包括:
1. 独立成编的人格权编:在科技时代下对人文主义的弘扬和对人格权的重视,人格权编从民法通则、民法总则的寥寥数个条款,扩充为由51个条文组成的独立一编,对很多以前没有细化规定的人格权进行了规定。
2. 开放式保护模式:人格权编的开放式保护模式明示了人格权编的保护范围,除了列举的具体人格权利,还包括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比如胚胎处置权。
3. 针对具体权利的规定:例如,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鼓励遗体捐献的善行义举,民法典确立了器官捐献的基本规则。针对近年来性骚扰问题引起社会较大关注,民法典规定了性骚扰的认定标准,以及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防止和制止性骚扰的义务。
4. 对人格权的保护:民法典规定了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人格权不得放弃、转让或者继承。同时明确了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和人格权受到侵害后的救济方式。
5. 第五编:婚姻家庭。包括结婚、家庭关系、离婚、收养。
民法典第五编的亮点和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认可打印遗嘱和录像遗嘱的合法性并细化其要点。在民法典草案中增加了打印遗嘱和录像遗嘱的规定,并对其有效要件进行了约定,解决了司法实践中针对打印遗嘱的性质认定标准不一的问题,使得司法裁判结果更加统一。
2. 细化了口头遗嘱的时间效力。民法典草案对口头遗嘱无效的时间节点进行了细化,规定了口头遗嘱的有效期为危急情况解除后三个月。如果立遗嘱人在危急情况解除后三个月内去世,口头遗嘱仍有效。
3. 保障医学上认为不适合结婚的疾病患者的婚姻自主权。民法典规定,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同时也明确了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患者是禁止结婚的,保障了这类患者的权益。
4. 成年子女也可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民法典规定,对亲子关系有异议且有正当理由的,父或者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或者否认亲子关系,为解决家庭关系中的亲子关系纠纷提供了法律支持。
6. 第六编:继承。包括区分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遗赠;区分代位继承和转继承;区分遗赠抚养协议和成年人意定监护。
民法典第六编《继承编》的亮点和重点包括:
1. 扩大遗产范围:不再列举具体的遗产类别,而是以“合法的财产”一言概之,扩大了遗产的范围。这意味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公民财产类型、财产形式日益丰富、增多,虚拟财产等新型财产都可以纳入遗产范围。
2. 新增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两种情形:一是故意杀害被继承人,二是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
3. 新增继承人宽宥制度,以及特定情形下丧失继承权的继承人恢复继承权的制度。
4. 代位继承人的范围扩大,兄弟姐妹的子女可以代位继承。
5. 新增继承人可以依法设立遗嘱信托。
6. 新增打印遗嘱和录像遗嘱。
7. 新增遗产管理人制度。
8. 明确收归国有的无人继承遗产只能用于公益事业。
9. 规范亲子关系确认和否认之诉:对亲子关系有异议且有正当理由的,父或者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亲子关系。
7. 第七编:侵权责任。包括共同侵权、精神损害赔偿、七类特殊主体责任、七类典型侵权责任。
民法典第七编(侵权责任编)的亮点和重点包括:
1. 完善了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和多数人侵权的责任承担,确立了“自甘风险”规则,规定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没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
2. 规定了“自助行为”制度,明确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情况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不立即采取措施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必要范围内采取扣留侵权人的财物等合理措施,但是应当立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
3. 完善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规定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4. 增加规定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故意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总的来说,民法典第七编在侵权责任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完善,更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不但重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重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民法典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保障人民的权益、体现人文关怀。 民法典的实施,为人民群众实现美好幸福生活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民法典的实用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法典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它系统规定了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等在参与民事活动时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制度,解决了市场主体的问题。同时,民法典也规定了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制度设计,实现产权清晰和物尽其用的效果。此外,民法典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统一的交易规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提供了保障。
首先,民法典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法治保障。它鼓励人们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的权利,在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权利,遵守公序良俗等原则。这些规定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其次,民法典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法治保障,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它所体现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契约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等,为全社会遵法守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规定可以帮助市场主体更好地了解和遵守市场规则,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后,民法典的实施有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它规定了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在行使公权力时的行为规范和边界,确保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这些规定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总之,民法典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它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
自学民法典的方法以及技巧
1. 理解民法的精神和原则:在开始学习民法典之前,需要先理解民法的精神和原则,包括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等。这些原则是民法典的基石,能够帮助你理解后续的具体法律规定。
2. 阅读民法典:学习民法典需要阅读大量的法律文本。你可以选择阅读权威的民法典教材,也可以选择阅读原始的法律文本。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注意法律用词和法律条款之间的逻辑关系。
3. 理解法律条文:学习民法典需要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你需要了解条文所涉及的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你也需要理解条文背后的历史、政策和社会背景。
4. 注重实践操作:学习民法典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操作。你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援助等方式进行实践操作,提高自己的法律实践能力。
5. 参加培训课程:如果你想更系统地学习民法典,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民法典的内容和体系,掌握学习民法典的方法和技巧。
6. 持续学习和复习:学习民法典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你不断地学习和复习。你可以通过阅读最新的法律文献、参加法律论坛、与同行交流等方式进行持续学习,同时也需要定期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
需要耐心和恒心,需要从基础开始逐步深入学习,并且注重实践操作。通过以上步骤,你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民法素养和法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