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总结
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详细总结,专升本和考研可用。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理论成果知识梳理总结。下图内容分为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这三个部分。我们需要树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和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编辑于2021-05-13 23:54:0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形成时间
1956 年 4 月和 5 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基本方针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论述的内容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现实需要。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时间背景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党在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 1957 年 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性质 非对抗性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特点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解决途径 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提出时间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国情分析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
主要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敌我矛盾
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在我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
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发生对抗。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对于敌我矛盾
是分清敌我的问题
采用专政
对于人民内部矛盾
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采用民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方针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对于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
意义
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正确认识改革开发前后两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 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经验并准备了条件,改革开 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 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 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新中国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两条路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的实现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周恩来提出)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在科学技术方面,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在文化工作方面,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毛泽东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在教育事业方面,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刘少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的劳动制度,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工半读)。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工具,要有计划地大大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刘少奇提出了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主张,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陈云提出了要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的思想。
毛泽东还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思想。
历史地位意义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
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初步探索的意义
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 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健全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社会主义要体现出相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