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民初政局
中华民国建立初期,全国的政局,花了很大功夫收集制作,可用于历史学考研或研究,欢迎收藏学习使用!
编辑于2021-05-16 14:48:34民初政局
民初主要政党
国民党
民国初年政党。1912 年 8 月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组成。推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主持党务。提出“保持政治统一,发展地方自治,励行种族同化,采用民生政策,维持国际和平”等政纲。为当时国会中第一大党,但成员复杂。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袁世凯强行解散。1914 年 7 月孙中山在日本召集部分党员组成中华革命党,唯部分支部仍沿用国民党旧称。1919 年 10 月统一改名为中国国民党。
统一党
该党存在时间为1912年1月到1913年5月。1912年1月以章太炎为首的中华民国联合会与以张謇为首的预备立宪工会合并组成。该党以“巩固全国之统一,建设中央政府,促进共和政治”为宗旨。党内成员多为前清官员和立宪派人士,与革命党人立场本有 分野,站在拥袁的立场。1912年9月,袁世凯手下王揖唐在北京操纵统一党改组后,几乎被袁世凯收编。1913年5月又与共和党、民主党合并组成进步党
共和党
共和党由参加了武昌首义的部分军政界人物结成的民社为中坚力量,共五个党派合并而成。1912年5月9日在上海正式成立,黎元洪任理事长,张謇、章炳麟、伍廷芳等人为理事(几天后统一党宣告退出),不久总部迁往北京,在临时参议院中席次仅次于同盟会(国民党),是国会的第二大党。共和党的党纲强调“统一”、“国家主义”和“国家权力”,持拥护袁世凯的立场,与同盟会(国民党)对抗。
民主党
1912年9月27日在北京正式成立,选举汤化龙为干事长。民主党的中坚力量为共和建设讨论会,成员多为前清立宪派人物,奉梁启超为实际领袖。主张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它是民初政坛上的又一重要政党。在共和党和国民党对抗时,常倾向于共和党
进步党
民国初年的政党。1913年5月29日在北京成立,由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合并而成。以黎元洪为理事长,梁启超、张謇、伍廷芳、孙武、那彦图、汤化龙、王揖唐、蒲殿俊、王印川九人为理事。出版《天铎报》为机关报,总部设在北京。党纲为“采取国家主义,建设强善政府;尊重人民公意,拥护法赋自由;顺应世界大势,增进平和实利”支持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反对国民党,并为袁世凯出任正式大总统效力。1913年7月该党重要分子熊希龄曾出任内阁总理。但自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及国会后,该党亦逐渐瓦解
民初议会
第一届议会
1913年4月8日,第一届国会在北京开幕。国民党人张继、王正廷分别当选为参议院正、副议长,民主党人汤化龙、共和党陈国祥分别当选众议院正、副议长。国民党与民主、共和、统一三党及后来的进步党在国会内形成反袁与拥袁两大阵营,在几乎所有重要问题上均成对立,尤其是关于“宋案”和“善后大借款案”,国民党要求彻查刺宋真相并认为善后大借款丧权辱国,进步党则为北京政府作辩护,主张在法律框架下解决问题。第一届国会成为坐而论道的讲堂,二次革命后的1913年11月,袁世凯宣布解散国民党并驱逐国民党籍国会议员,因议员不足,国会无法正常运转。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正式解散国会。
袁氏当国(1912年2月15日——1916年6月6)
白朗起义
袁世凯统治时期发生的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1912年,河南省农村灾荒严重﹐加上河南都督张镇芳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白朗率众在河南宝丰起义。他们以“打富济贫”的口号﹐聚众抗官﹐转战鄂、豫、皖三省,人数多达几万人。白朗起义历时两年多,有力打击了地方势力,冲击了袁世凯的统治。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最终以失败告终。
定性:普遍认为是北洋军阀统治时间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农民起义。
二次革命
导火索
宋教仁被刺
1913年袁世凯谋杀宋教仁的政治案件。1913年初国会选举,国民党获胜,将以多数党的地位组织责任内阁,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出任内阁总理。1913年春,宋教仁南下竞选。袁世凯在收买宋教仁未果后,密令国务总理赵秉钧策划谋杀宋教仁。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刺客枪杀。该案使革命派与袁世凯决裂,引发了二次革命。
催化剂
善后大借款
1913年袁世凯为镇压革命派而向外国银行团进行的借款。1913年4月,袁世凯为消灭国民党在南方各省的革命势力,以办理“善后”为名,未经国会同意,先后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非法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为2500万英镑,以盐税、关税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四省中央税款为担保。合同规定,盐税征收须聘请外国人协助管理,盐税从此被外人控制。借款合同成立后,袁世凯即向南方革命党人发动了军事进攻。
二次革命是孙中山企图挽回辛亥革命的失败而发动的一次革命斗争,目的是要推翻袁世新恢复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权。
过程
宋教仁案真相大白后,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达成善后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李烈钧在湖口宣布独立,成立讨袁军,拉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黄兴在南京组织讨袁军,随后安徽、上海、广东等省市相继宣布布独立,二次革命以江西、江苏为主要战场(故又称赣宁之役)的“二次革命”全面展开。袁世凯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很快把讨袁军打败。南昌、南京很快被袁军攻占。国民党在南方的势力被摧残殆尽,北洋军阀势力伸展到长江流域。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被严令通缉,先后逃亡日本
袁世凯通过残酷的暴力镇压,二次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袁世凯专制统治的完全确定。但是也为以后的反袁世凯的斗争埋下了种子。
二次革命后的政局: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天坛宪草》
第一届国会两院于1913年7月12日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以天坛祈年殿为开会场所议定宪草,即“《天坛宪草》”。
主要内容包括:
(1)以列举方式规定了人民广泛的权利,非依法不得限制、停止或侵犯。
(2)总统由国会选举,并设副总统。
(3)政府组织采用议会内阁制,以限制总统的权力。
(4)国会采用参众两院制,在国会闭会期间,由议员中选出40名委员组成国会委员会作为常设机关。
(5)司法权由法院行使,除审理一般案件外,法院还受理行政诉讼。因当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阴谋称帝,该法不合其意.,便以武力解散国会,这部宪法草案也随之被废除。
第一流人才内阁
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政府任用进步党人熊希龄组阁,由熊希龄任总理、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汪大燮任教育总长、张謇为农商总长。熊内阁因阁员声望颇高,均为民国政坛的政治名流,而被当时的舆论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
组阁后,进步党人无法真正实现他们的政治主张,最后也只得亦步亦趋于袁世凯,如对国会解散令进行副署。
1914年2月,在北洋派的压迫下,进步党阁员熊希龄、梁启超、汪大燮先后辞职,从此以后,内阁被北洋派系所完全把持。
逼选总统与解散国会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迫不及待地要做正式大总统。他违反国会应先制定宪法,然后依据宪法选举总统的法定程序,主张国会应先选举总统,后制定宪法。他策动黎元洪领衔,联合十四省都督致电国会,要求速选总统。在内外压力下,国会宪法会议违反法定程序,在宪法制定前于10月4日公布《大总统选举法》。经过三次连选,国会最终选举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
袁世凯当上正式大总统后,国会对他来说已无存在的意义。11月4日,袁世凯以国民党员和李烈钧有联系为借口,下令解散国民党,撤销国民党议员的资格。这样就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无法开会。他又以政府不能无咨询机关为理由,于11月26日下令组织政治会议,成为他的御用工具。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公然下令取消国会。各地方的自治会和省议会随即通令取消。
《中华民国约法》
1914年5月,袁世凯为摆脱《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其权力的束缚,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将责任内阁制改成总统制,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和行政首长,由国务卿负责协助,对总统权力几乎不做任何限制,如有权召集、解散议会,宣布紧急处置,通过参政院对立法权进行控制等。
《约法》以中央集权为主旨,限制普遍民权,扩大行政权,压抑立法权,赋予总统以极大权力,成为袁世凯实行个人独裁的工具。
政事堂
在《中华民国约法》公布当日,袁世凯下令撤销国务院,于总统府成立政事堂。政事堂由国务卿负责,下设左右二丞及参议若干,以辅佐国务卿。原先国务院下属的各部直隶大总统,成为纯粹的政务执行机构。
整个政事堂承大总统之命赞襄政务,实际上就是只对总统负责的幕僚机构,袁世凯大权独揽,第一任国务卿由袁世凯的多年下属徐世昌担任。洪宪帝制失败后,政事堂被改回国务院。
护国战争
袁世凯称帝
古德诺
古德诺是美国政治学家。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与国会的斗争中,他倾向于为袁氏的强权做辩护。1913年曾到北京任中国政府的法律顾问,于1915年发表《共和与君主论》,认为共和制度不适宜中国,为袁世凯的复辟制造舆论
筹安会
袁世凯复辟帝制成立的政治团体。1915年8月,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六人,在袁世凯的示意下,组织了“筹安会”。他们被称为筹安会“六君子”,又称洪宪为君子。筹安会以“研究共和政治得失”为名,公开倡言复辟帝制。在筹安会的影响下,各地先后出现大大小小的“公民请愿团”对帝制言论进行迎合,帝制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洪宪帝制
1915至1916年袁世凯进行的复辟封帝制的活动。1915年12月12日,袁宣布接受帝位,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元旦举行登极大典,史称洪宪帝制。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的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直接导致了护国战争的爆发,袁调兵镇压无效,被迫于 1916 年 3 月 22 日宣布取消帝制。
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是中国国民党的前身。1913年二次革命后,孙中山把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改组的目的,是克服国民党成分复杂、组织涣散的弊端。1914年7月,孙中山召集在日本东京的部分国民党员组建中华革命党。大会通过了《中华革命党总章》。明确规定本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讨袁革命为己任,要求铲除帝制,维护约法,恢复国会,重建共和作为党纲的重要内容。护国战争前后,中华革命党在上海策划了暗杀上海镇守使郑汝成的活动,在各地也发动武装起义,有力地支援了护国运动。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建成中国国民党
云南起义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进步党人,对袁世凯帝制自为的举动十分不满,终于与袁世凯决裂。1915年9月,针对筹安会的《君宪救国论》等鼓吹帝制的文章,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进行公开反对。当称帝图谋进入实施阶段后,梁启超联合曾为自己学生的云南地方实力派蔡锷秘密进行反袁活动,得到滇督唐继尧的支持,1915年12月19日,蔡锷抵达昆明,不久云南向全国通电讨袁护国,宣布独立,揭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
欧事研究会
1914年在东京组织的以研究欧事为名的政治团体。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部分流亡日本、尚未加入中华革命党的同盟会员,为探讨世界大战与中国革命关系,加强联络,以研究欧事为名成立该会。主要成员有李根源、邹鲁、章士钊、李烈钧、程潜等人,黄兴为名誉主席,实际负责人为李根源。该会对国事主张停止内争,一致对外。1915年下半年,袁世凯加快复辟帝制步伐,部分成员李烈钧、李根源等开始向孙中山靠拢,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
过程
1915年蔡锷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护国之役、洪宪之役。1915年,袁世凯伪造民意,重建帝制,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李烈钧、唐继尧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了护国军;贵州、广西、广东等省也通电反袁。袁世凯派军入川,镇压护国运动,遭到失败。北洋军阀冯国璋拥兵观望,西方列强也警告袁世凯暂缓称帝,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放弃帝制。6月,袁世凯忧郁而死。进步党乘机勾结西南各省实力派,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合作,以拥立黎元洪为总统,恢复国会为条件,结束了护国战争
对外关系
沙俄在外蒙古的分裂活动
武昌起义后,沙俄借口保护领事馆而增兵库伦,送给叛乱集团大量武器。12月,外蒙宣布成立“大蒙古国”,沙俄立即全力扶植。1912年6月,沙俄再次提出外蒙“自治”等无理要求,均遭到中国的拒绝。7月,《俄日密约》签订,俄日勾结侵略蒙古地区。11月,沙俄不顾中国的抗议,私下与外蒙当局非法签订“俄蒙协约”及“商务章程”,并以“承认中华民国”为诱饵,逼迫袁世凯签订了《中俄声明》,追认“俄蒙协约”及其附件。
十月革命后,沙皇政府垮台,1918年中国恢复了对外蒙的主权。沙俄在策划外蒙“独立”的同时,还强占了我国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地区1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西姆拉会议与麦克马洪线
1913年由英国策划,在印度西姆拉召开的中英藏会议。会议于1913年10月~1914年7月在印度的西姆拉召开。会议主要讨论关于西藏东段边界问题,英国意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反对和抵制。西姆拉会议期间,并没有讨论中国和印度的边界问题,但英国代表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代表夏扎以秘密签约的方式非法划定了麦克马洪线,把9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承认非法的《西姆拉条约》和“麦克洪线”,西姆拉会议是英国干涉中国内政的侵略行为,受到中国历届政府的抵制。
二十一条
(1)背景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之机,对德奥宣战,并派兵在山东半岛登陆,接管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为了独霸中国,1915年1月,日本又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内容
二十一条共分五号,其主要内容是:①第一号四条,中国政府承认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②第二号七条,要求将旅大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铁路期限延长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古东部的特殊权利;③第三号两条,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未经公司同意不准他人开釆附近矿山;④第四号一条,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其他国家;⑤第五号七条,要求中国中央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等顾问,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将武昌至九江、南昌至杭州、潮州间之铁路建筑权给予日本,允许日本在福建省有投资修筑铁路及开采矿产的优先权。
(3)结果
经过几个月的秘密谈判,日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迫使袁世凯于5月9日接受它的要求,签订不平等条约“《中日民四条约》。其中仅把原来的第五号内容改为日后另行协商。
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与混战
直系
北洋军阀三大派系之一。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出以直隶人冯国璋为首领的一派。冯死后,曹锟吴佩孚继起为其首领,主要地盘有江苏、江西、湖北三省。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到北京继任总统,其部下曹锟、李纯、陈光远、王占元分别任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督军,构成了直系的基本势力。直系基本受到英美的支持。
1920 年直皖战争后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共同控制北洋政府。1922 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打败奉系军阀,控制北洋政府,充当英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1924 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失败。1926 年吴佩孚和孙传芳部先后被北伐军打垮,次年直系势力被消灭。
主要人物
冯国璋
曹锟
吴佩孚
孙传芳
齐燮元
冯玉祥
皖系
北洋军阀三大派系之一。1916年袁世凯死后,以安徽合肥人段祺瑞为首的一派,系北洋军阀的主力。皖系以参加欧战为名,借助日本扩充实力,充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因其以日本帝国主义为后台,势力最大,所以首先攫夺北京中央政府。控制的主要地区是安徽、山东、浙江、福建、陕西等省。
在1920年的直皖战争中,直系军阀联合奉系军阀打败皖系军阀。1924 年卢永祥又在江浙战争中被直系军阀齐燮元打败,皖系势力逐步衰退。
主要人物
段祺瑞
卢永祥
奉系
北洋军阀三大派系之一,因其首领张作霖系奉天人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吴俊升、张作相、孙烈臣、张景惠、杨宇霆、张宗昌等。奉系利用民国初年的混乱局面,在日本支持下实行地方割据和武力扩张,逐步建立了对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统治。日本则取得了在东北筑路、开矿、设厂、租地等特权。
1924 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控制北洋政府。1928 年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其子张学良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奉军被改编为“东北边防军”。
主要人物
张作霖
桂系
民国时期以广西地区为基地的军阀集团。主要控制广东、广西、湖南三省。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广西都督陆荣廷独揽军政大权,网罗谭浩明、莫荣新等旧军人,形成桂系军阀集团,长期统治广西。
1920 年粤桂战争中,桂军失败,加剧其内部分裂。1924 年,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等驱逐陆荣廷势力,统一广西,形成新桂系。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次年追随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实行清党反共,其势力扩至两湖地区。1929— 1930 年在蒋桂战争和蒋冯阎战争中失败后,退踞广西。以后曾多次联合其他派系反蒋,未果。参加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跟随蒋介石发动内战。1949 年 1 月逼蒋下野,李宗仁主持国民党政府。解放战争时期,桂系部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歼灭。新中国成立后,李宗仁赴美,白崇禧去台湾,桂系遂告解体。
主要人物
陆荣廷
李宗仁
黄绍竑
白崇禧
滇系
民国时期以云南地区为基地的地方军阀集团。辛亥革命后唐继尧出任云南都督,掌握军政大权,与其部下顾品珍等网罗旧军人,逐步形成滇系军阀集团。曾经以一隅之地对抗势如日中天的北洋军阀,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贏得了护国战争的胜利。
1918 年控制四川、贵州两省,1920 年与川军作战失败后退出四川。1927 年唐继尧倒台后逐渐由龙云掌握,名义上归附国民政府,却一直抵制蒋介石的控制。参加抗日战争。1945 年蒋介石解除龙云云南省政府主席等职。后由卢汉掌权。1949 年卢汉起义,滇系遂告解体。
主要人物
唐继尧
晋系
民国时期以阎锡山为首的山西地方军阀集团。1911 年,阎锡山出任山西都督,建立晋军,形成晋系军阀。占据山西、绥远(治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两省。
1930 年参与发起中原大战,为蒋介石所败。抗日战争爆发后,采取抗日又和日、联共又反共、拥蒋又反蒋的两面性策略。日本投降后,参加内战。1949 年,阎锡山逃亡台湾,晋系遂告解体。
主要人物
阎锡山
徐州张勋
袁世凯死后,张勋拥兵盘踞徐州,也是一股重要的割据力量。
皖系当政(1916年——1920年)
内政
新旧约法之争
1916年北京政府内部的约法之争。旧约法指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约法是袁世炮制的《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根据新约法,以国务院名义宣布由副总统黎元洪代行总统职权。各派反袁势力都赞成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但拒不承认援引新约法。由于全国一致反对,段祺瑞被迫让步。6月29日,北京政府以大总统名义下令恢复《临时约法》,同时宣布定于8月1日召开国会历时近一个月的新旧《约法》之争,最终以《临时约法》和国会的恢复而结束。
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指1916年至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1916年,袁世凯死后,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仼大总统,段褀瑞仼国务总理。段褀瑞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依靠英、美帝国主义支持的黎元洪分庭抗礼。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要不要对德国宣战等问题上,双方斗争激烈。1917年5月,黎元洪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褀瑞愤然离去。黎元洪请张勋入京调解。张勋拥立宣统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辞去总统职务,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府院之争表面上是一次宪法漏洞”引起的国家机构争权,实际上是内部利益集团的争权夺利。
张勋复辟
1917年张勋拥立清末代皇帝溥仪复辟帝制。又称丁巳复辟。1917年因是否参战问题,黎元洪和段褀瑞发生争端。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以调停直、皖争执为名,通电要黎元洪解散国会,随即亲率3000辫子兵入京,逼走黎元洪,张勋拥溥仪复辟。张勋的这种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要求讨伐张勋。段祺瑞见驱逐黎元洪和解散国会的目的都已达到,于是也宣布反复辟,组成“讨逆军”进攻北京,张勋复辟丑剧迅速破产,段祺瑞凭借讨逆有功得以重新执政。
研究系
亦称“宪法研究会”。民国初年政治派别。1916 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恢复国会。皖系段祺瑞以国务总理的名义,凭借北洋军阀势力,操纵实权,与黎发生府院之争。原进步党首领梁启超、汤化龙等组织“宪法研究会”,以研究宪法相标榜,支持段祺瑞,被称为研究系。以上海《时事新报》、北京《晨报》为机关报。1918 年皖系改选国会后,渐趋失势。
商榷系
亦称“宪政商榷会”。民国初年政治派别。1916 年袁世凯死后旧国会恢复活动,由原属国民党稳健派的“客庐系”、急进派的“丙辰俱乐部”及原进步党的“韬园系”联合组成。主要成员有张继、林森、吴景濂、孙洪伊、谷钟秀等。与拥护段祺瑞的研究系对抗,在制宪问题上,主张以临时约法为宪法基础,以谋保持西南各省势力。后分化为政学会、益友社、民友社和政余俱乐部。
安福系与安福国会
安福系
北洋皖系军阀操纵的官僚政客集团。1916 年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控制北京政府。1918 年皖系政客徐树铮、王揖唐等在北京安福胡同成立俱乐部,贿买选票,包办选举,成立“国会”,时称该集团为“安福系”
1918~1920年皖系军阀段祺瑞一手操纵的民国第二届国会。段祺瑞赶走张勋后,即以“再造民国”的功臣自居,又一次出任国务总理。他废弃了《临时约法》,并另组临时参议院来取代国会。1918年8月,第二届国会成立。皖系军阀所包办的这届国会,全国共选出两院议员472名。段祺瑞操纵的安福俱乐部成员达330名,故又被称为“安福国会”。第二届国会选出北洋系老政客徐世昌为大总统。
1920年7月直皖战争中,皖系段祺瑞失败,徐世昌下令解散安福俱乐部,第二届国会消亡
新交通系
(旧)交通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官僚政客集团。首脑为梁士诒。清末梁任邮传部铁路局长,并以交通款项设立交通银行。辛亥革命后,梁先后在袁世凯政府任总统府秘书长及交通、财政总长,把持交通、银行事业,广结党羽,形成以他为首领的“交通系”。
1916 年段祺瑞执政后,曹汝霖任交通总长兼署外交总长,年底又继梁士诒任交通银行总理,与陆宗舆等控制外交机关和部分财权,在新国会中收买一部分议员,形成亲日的官僚集团,与旧交通系抗衡,称“新交通系”。五四运动爆发后,曹、陆被免职,该系渐消散。
督军团
正式名称是“各省区联合会”,1916年夏至1918年间北洋系督军为干政和镇压民主革命力量而组织的团体。1916年6月,袁世凯病逝,洪宪帝制失败,北洋政府大一统局面告终。7月,黎元洪继任总统,段褀瑞任总理,把袁世凯在世时称为将军的各省军事长官改称督军。各省督军拥兵自重,踞地称雄。
1918年秋,直、皖两系矛盾加剧,督军团组织分化,无形中趋于瓦解。
护法军政府
国会非常议会
1917年护法运动中孙中山在广州召开的非常国会。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皖系军阀段祺瑞重新出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部分国会议员离京南下,拥护孙中山护法,8月在广州召集的会议。因不足法定人数,故称国会非常会议,议决成立护法军政府,以恢复《临时约法》为宗旨,推孙中山为大元帅。
广州军政府
又称广州军政府。1917年护法战争期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的军政领导机关。1917年7月护法运动中,孙中山率驻沪海军及部分国会议员至广州。8月25日,召开国会非常会议,议决成立护法军政府,31日通过军政府组织大纲,设大元帅一人、元帅二人,外交、内政、财政、交通、陆军、海军六部各设总长一人。9月,孙中山当选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次年5月,陆荣廷等排挤孙中山,7月将大元帅制改为七总裁合议制,孙中山被迫去职赴沪,护法运动失败。后桂系军阀向北洋军阀靠拢,军政府撤销。
第一次护法运动
又称“护法战争”。1917年孙中山为维护《临时约法》和旧国会而发动的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的革命运动。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企图武力统一全国。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解散国会,于1917年7月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17日率应瑞、应琛两舰到达广州。8月,召集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9月被选为大元帅,领导滇军、粤军以及部分桂军、黔军、湘军、川军等抗击段祺瑞的军事进攻。次年5月,受桂系军阀陆荣廷排挤,孙中山被迫辞职,护法运动失败。
对外关系
西原借款
西原借款是1917年至1918年间日本寺内正毅内阁与段祺瑞政府签订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借款的总称,由西原龟三以寺内正毅的私人代表身份从中牵线串联而成,借款总额约为3.86亿日元。其中西原龟三经手的有8次,约1.45亿日元,其余因寺内正毅内阁下台未成立。这些借款均有抵押条件,包括以盐余、库券、铁路财产、新税收入等作担保。日本通过这些借款,取得一系列特权,如满蒙铁路的建筑权,设立无线电台和有线电台的权利,吉林、黑龙江森林金矿的采伐权等等
《中日军事协定》
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的军事协定。该协定在以苏俄为假了想敌的前提下,扩大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18年5月,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和《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通过中日军事协定,日本取得了在我国驻兵和军队自由出入我国东北与蒙古的特权。军事协定签订后,日本立即将其策划已久的侵占中国东北的阴谋付诸实施,日军七八万人开进东北,把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张到东三省北部,迅速代替了沙俄在东三省的侵略地位。
修约运动
北洋政府时期兴起的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运动。自清末开始,国人就发出了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吁,但作为外交主体的中央政府正式提出和实践“修约”、“废约”外交政策,则是自北洋政府为参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出参战要求后。北洋政府参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将废约问题正式提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迈出了中国政府废约运动的步伐。但国家贫弱和政府的消极态度导致了“修约废约”运动的失败。
直皖战争
1920年直皖军阀为争夺北京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皖系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大举借款,用以购置军火、编练军队,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这同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和奉系军阀张作霖等发生利害冲突,直奉联合倒段。1920年7月10日,段祺瑞下达总攻击令,发动对直战争。12日,张作霖派兵入关反段。14日至18日,直奉联军与皖军激战于京畿一带。结果皖系失败,段祺瑞下台,直奉两系共同控制了北京政府
直系当政(1920年8月——1924年10月)
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2年北洋军阀直、奉两系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直皖战争后,为了扩张各自的势力,直、奉两系争先恐后地收编皖系残军,激烈地争夺内阁席位和各省地盘。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爆发。这场战争,奉系投入兵力12万,直系用兵10万,战线也比较长。东路在津浦线,西路在沿京汉线及其以东地区进行。4月下旬至5月初,双方在长辛店、固安、马厂等地先后交战。5月5日,长辛店直军获得大捷,西线奉军溃败,东线奉军也开始溃退。6月18日,直奉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结束,北京政权完全落入了直系军阀的手中
曹锟贿选
直系军阀曹锟为窃取总统职位而进行的贿选活动。第一次直奉战争后,曹锟为了把自己“选”为总统,以40万元收买了国会议长,以每张选票5000到1万元贿买了500多个议员。1923年10月,这批被人们斥为“猪仔”的受贿议员把曹锟“选”为总统。10月10日,曹锟就职,向众议院提名孙宝琦组阁,接着由这些“猪仔”议员赶制和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被人们称为“曹锟宪法”或“贿选宪法”。
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0年10月,拥护孙中山的粵军驱逐了盘踞在广东的桂系军阀,由桂系操作的军政府也随之瓦解。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开始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5月,广州的非常国会召开会议,议决成立政府,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孙中山以非常大总统兼陆军大元帅的名义,正式再度揭起护法的旗帜,积极筹备北伐,以推翻北京的军阀政府。但是,当1922年5月北伐军进入江西后,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兵变,炮轰广州总统府。在陈炯明叛军的攻打下,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依靠还拥护他的部分海军与叛军对峙,同时下令进入江西的北伐军回师讨陈。后因局势无法挽回,孙中山不得不于1922年8月9日再次离开广州,退避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又告失败。
1924年9月,江浙战争
亦称“齐卢战争”。直系军阀齐燮元、孙传芳等与皖系军阀卢永祥为争夺势力范围在浙江、上海一带进行的战争。1924年5月,直系首领曹锟、吴佩孚指使江苏、福建等省的直系部队,消灭浙、沪地区的皖系势力。皖系首领段祺瑞令浙江督办卢永祥指挥4万余人,抗击直军进攻。9月3日战争爆发。双方在嘉定附近、浏河、青浦泗港口和白鹤镇一带相持。同月盘踞福建的孙传芳部入浙,合击卢永祥部,卢部兵败。
1924年9月18日,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年北洋军阀直、奉两系为争夺中央统治权而爆发的第二次战争。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之后,奉系军阀张作霖支持卢永祥,于9月18日派兵入关,爆发了直奉第二次戗争。双方激战于山海关热河等地。10月23日,直系将领冯玉祥从前线秘密回师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并与奉系联合,共同击溃了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的军队,曹、吴所控制的北京政权就此瓦解,第二次直奉战争随后结束。
10月,北京政变
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发动的政变。1924 年 9 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 月 22 日夜,直系“讨逆军”第三路总司令冯玉祥回师北京,迅速控制北京城。随后囚禁贿选总统曹锟,驱逐废帝溥仪出宫,并将所部与胡景翼、孙岳部联合改称“国民军”,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同时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至此,北京政权又落入北洋军阀手中。这次政变导致直系大败,使北方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为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具有进步意义
国民军(西北军)
冯玉祥所统辖的军队。原属北洋军阀直系。1924年10月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两部分军队推翻直系军阀曹锟贿选政府,组成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1925年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所属军队分别驻于北京、察哈尔和绥远地区。故被通称为“西北军”。1926年春冯玉祥被张作霖打败,取消国民军名义,通电下野。同年9月西北军在五原誓师,改称“国民联军”。1927年初冯玉祥参加国民革命,国民联军遂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后又扩编为八个方面军,分驻陕、甘、宁、豫四省并不断发展,成为当时国民革命军各集团军中人数较多、声势颇大的一支队伍。1930年5月,因军队编遣等问题,冯联合阎锡山等举兵反对蒋介石,爆发蒋阎冯大战。冯阎战败,冯部被蒋介石国民政府收编。
奉系主政(1924年10月——1928年12月)
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4年10月——1926年4月)
此时的段表面上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实际上由于自身已没有什么军事实力,而奉军羽毛正丰,冯玉祥的国民军又驻扎京畿,他不得不按张作霖(幕后控制北洋政府)、冯玉祥的眼色行事。
1925年,2月1日,善后会议
1925年段祺瑞召集的一次国民会议。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首领曹锟、吴佩孚控制的北京政府,推段祺瑞任临时执政,同时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段祺瑞为抵制孙中山“召集国民会议以谋求中国之统一与建设”的主张,于1925年2月1日在北京召开善后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省军阀代表及政客百余人,通过《国民代表会议条例》,规定国民代表会议的权力可由执政府任意限制,遭到舆论的强烈反对。
金佛朗案
北洋政府时期重要金融事件之战结束后,法国通货膨胀,法郎贬值。法国为了使庚子赔款不受法郎贬值的影响,曲解条约上“金法郎”一词,要求中国按金质法郎,而不是金本位法郎支付赔款,同时以恢复中法实业银行为条件,要求北洋政府遵照执行。1925年4月,段祺瑞执政府屈服,接受了法国的要求,以未贬值的美元支付庚子赔款,中国由此多支付关银6200余万两。
第三次直奉战争(浙奉战争/孙奉战争/反奉战争)
1925年10—11月直系军阀将领孙传芳与奉系军阀争夺东南五省的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源源南下,奉系势力伸张到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此举引起浙江军务督办孙传芳和直系其他军阀的恐惧与反对,并促成了孙传芳与冯玉祥的结合。1925年10月15日,孙传芳以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名义通电讨奉。16日孙军占领上海,19日占领南京,23日占领蚌埠,11月8日占领徐州。奉军退至山东境内。经过孙奉战争,孙传芳控制了东南五省。11月底,孙传芳在南京正式成立“五省联军”,自任联军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
在孙传芳控制东南五省的同时,吴佩孚重新恢复了势力,又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势力之一。他于1925年内逐渐控制了湖北,10月21日在汉口宣布成立“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部,自立为总司令。但列为十四省之内的东南五省,已为孙传芳所控制,不再听命于吴佩孚。
郭松龄倒戈事件
1925年奉军将领郭松龄的反奉倒戈事件。因受全国反奉运动的影响和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不满,驻守直隶滦州(今河北滦县)一带的奉系第三军副军长兼第六师师长郭松龄决定联合冯玉祥的国民军共同反奉驱张。11月23日,郭松龄通电全国,正式宣布倒戈。后将所部改称东北国民军,并回师东北攻占山海关、锦州、新民等地,直逼沈阳。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全力反扑。12月24日,郭松龄兵败被杀。郭松龄事件导致奉系军阀与直系军阀联合对抗冯玉祥的国民军,国民军退往西北。
关税特别会议
五卅运动后帝国主义和中国段祺瑞临时执政府为缓和中国人民反帝情绪于1925年10月26日在北京召开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国段政府代表和英、美、法、日、意、比、荷、葡、西、瑞典、挪威、丹麦等13国代表。段政府无意力争关税自主,仅望提高税率,以减轻财政危机;帝国主义口头承认中国关税自主,但又以不能实行废除厘金为先决条件,并要段政府实行禁止一切反对帝国主义言论、团体和出版物的法律。会议持续9个多月、耗费100多万元最终无果而散。
直奉联合进攻国民军
1925年12月下旬,冯玉祥国民军进占天津。原驻天津的李景林部退往山东,与张宗昌结成直鲁联军。冯玉祥希望联合吴佩孚,共同反对张作霖。但吴佩孚不忘旧仇,拒绝与冯联合。吴向张作霖表示,愿与张联合讨冯。1926年1月吴张取得“谅解”,共同决定:直军由京汉线北上;直鲁军由津浦线北上;奉军负责西北。接着,奉、直、直鲁三军联合向国民军发动进攻。1月中,奉军入关进攻国民军,直鲁军把进入鲁西的国民军逐出鲁境。2月,直鲁军攻入直隶。2、3月,直军大败国民军于河南。3月,奉军攻占滦州、唐山,直鲁军进占天津。4月,奉军汤玉麟部占领热河,国民军宋哲元部退往张家口。驻北京的国民军鹿钟麟部推倒段祺瑞政府,随后退往南口。直鲁军进入北京。后国民军又放弃南口、张家口,向西退到绥远、甘肃。国民军的败退,对北方革命运动发生不利影响。
法权会议
五卅运动后,帝国主义慑于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高涨,为了维护帝国主义利益,指使段祺瑞临时执政府于1926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英、美、法、日、意、比、荷、葡、瑞典、挪威、丹麦、西班牙等13国代表。9月会议闭幕,各国表面上赞成取消领事裁判权,但又借口中国司法“不独立”而不作具体决定。
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冯玉祥国民军与奉军作战期间,两艘护卫奉系的日舰进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将日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借口国民军破坏了所谓的《辛丑条约》,纠合英、美、法等8国公使,向段褀瑞执政府发岀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无理要求,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各帝国主义的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执政府。此事件称“大沽口事件“
“三一八”惨案与段政府的垮台
大沽口事件后,在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辛丑条约签字国最后通碟的国民大会,并到国务院请愿。但请愿群众遭到事先布置的军警枪击与砍杀,死伤多人,造成"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段政府在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下,再也无法维持下去。1926年4月9日,国民军鹿钟麟率部包围了执政府,段祺瑞闻讯逃匿日本使馆,执政府从此垮台。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6年4月——1928年12月)
1926年5月張作霖擊敗馮玉祥,直接控制北洋政府。6月入北京,與吳佩孚會面,其後往返於天津與奉天之間。7月9日,廣東國民政府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率國民革命軍北伐。11月張作霖在天津被孫傳芳、吳俊陞、張宗昌、閻錫山、寇英傑、劉鎮華等十六人推戴為安國軍總司令,統一指揮對革命軍作戰。
1926年8月,吴佩孚主力被北伐军击溃
1926年11月,最孙传芳主力被北伐军击溃,被迫退往江浙一带,江西全境为北伐军所有
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并组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32届、也是最后一届内阁,成为北洋军政权最后一个统治者。
皇姑屯事件与东北易帜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撤离北京,退出山海关外,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1928年6月8日北伐军开进北京;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
中国社会党:中国社会党的领袖是江亢虎,曾经留学日本并周游列国,接触到社会主义思潮,辛亥革命前即开始鼓吹社会主义,在上海发起社会主义研究会。1911年11月,江亢虎将该会改组为中国社会党,自任本部部长。提出赞成共和、融化种界、普及贫民教育、振兴实业等主张。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党进行了普及教育、推动工人运动、争取男女平权等社会改良活动,吸引了不少具有变革社会理想的人士的关注并投身其中,如顾颉刚和李大钊。中国社会党倡导的一些社会改良主张与袁世凯政府的政策相抵触,于1913年8月7日遭到政府查禁,江亢虎避往美国,社会党的活动由此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