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首先,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直接推动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对外开放方针的贯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法理
刑法总则
民法分论
宪法知识总结思维导图
极限词查询
法律相关的英语词汇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
刑法笔记之刑法总则知识架构
增值税法思维导图
民法债的担保保证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形成条件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核心)
子主题
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的 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回答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共同富裕
主要内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
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体现了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重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3.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尤为重要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三步走”战略
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三步走”
1981--1990,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991--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20世纪末--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国家发达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6.改革开放理论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主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判断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标准
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
对外开放的前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点: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手抓物质文明
一手抓精神文明
9.”一国两制“
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两制并存
高度自治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