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知识点思维导图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编辑于2021-05-21 15:47:29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
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的本质、基本要素、历史发展
人的发展的含义、特点和规律性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社会功能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目的概念、层次结构、内容结构、理论基础
我国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课程与教学
课程概念与意义、课程理论发展、课程设计和改革
教学的概念、意义、任务、要素、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关系
教学原则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概念及选择
教学评价的概念、意义、种类、原则、方法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教学设计问题
德育与美育
德育概念、特点、功能、任务、内容、过程、途径与方法
美育概念、任务、内容
美育的实施
教师与学生
教师的概念
教师职业的作用与地位
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教师职业发展途径
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伦理与师德
学生的本质特点、地位、发展
师生关系的类型、在教育中的作用
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的概念、构成要素、体制、目标、过程
教学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教师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学生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总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中国教育史
中国古代教育史
原始时期的教育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交往起源说(代表人物:叶澜)
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
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
原始时期教育特点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
教育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
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男女教育有区别
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形成
夏代教育
学校设置:司徒负责管理,国都学校“序”和地方乡学“校”
教育目的:把奴隶主贵族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军事教练、宗教教育、人伦道德教育
商代教育
学校设置:大学(右学、瞽宗(乐教为重))、小学、庠、序
教育目的: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
西周教育
学校设置:家庭教育,国学:小学(强调德行教育,德行艺仪)、大学(天子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礼乐为重、射御次之),乡学:司徒领导,招收奴隶主和平民子弟,定期考察和推荐
教育特点: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六艺教育内容
礼乐(中心)、射御、书数
《史箍留》最早儿童识字课本
春秋时期教育变革
私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士阶层兴起
私学历史特点:政教分离、教师成为独立职业、教育场所自由、自由讲学、自由竞争
孔丘的教育思想及历史贡献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自行束束樤以上,吾未尝无悔也”
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道德教育:仁为核心,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躬行
教学原则和方法:学思行并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谦虚笃实
教学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以身作则、爱护学生
战国时期教育
百家私学
养士之风盛行、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
性质:官办性质和私家主持的学校,及讲学、著述、育才为一体的高等学府
特点:学术自由、尊师重道、不治而议论、《弟子职》
历史意义:促进先秦思想学术发展,培养大批知识分子,教育史的典范
墨家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兼爱非攻
教育作用:素丝说、兼爱社会,教育目的:培养兼士
教育内容:政治道德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史教育、思维训练
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量力
孟轲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思孟学派
教育作用:利于国家治理、性善论
教育目的:明人伦
教育方法: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荀况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传授六经
教育作用:性恶论
教育目的:培养大儒,教育内容:五经
教育方法:闻见、知、行
道家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辩证法、无为、自然
教育作用:法自然,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之道圣人
教育内容:自然天道
教育方法:怀疑、涤除玄览、虚而待物
法家教育思想与实践
人性利己说
教育目的:培养知法守法的人,教育内容:以法为教,教育方法:禁私学
战国后期教育论著
《大学》: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中庸》:性与教(教育本质与作用)、中庸(道德最高准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育过程)
《学记》:第一部论述教育的著作,大学学制(7(小成)+2(大成)),教学原则(未发先预、及时施教、藏息相辅、循序渐进、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习观摩、教学相长)
《乐记》:论述乐教著作
秦汉时期教育
秦朝教育政策与措施
统一文字、严禁私学、吏师制度、法家思想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汉初:黄老之学、道家清静无为
汉武帝独尊儒术:专立五经博士、开设太学、察举制(常科:孝廉秀才;特科:贤良方正)
汉朝学校制度及历史地位
中央官学:教师为博士,博士首领仆射,传授儒学;鸿都门学(东汉灵帝)、宫邸学(贵胄学校和宫廷学校)
地方官学:郡国学
私学:书馆、经馆
经学特点
以官学姿态出现
以儒学为主并包容其他思想
治学方法强调考释经典、实事求是
董仲舒和王充教育思想
董仲舒(西汉)思想:
代表作:《春秋繁露》《对贤良策》
三大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建立选士制度
仁气(主导)、贪气;性非善;性非教化不成;性三品(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鷍之性)
德教是立政之本;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五常(仁义礼智信)
王充(东汉)思想:
《论衡》;反对董仲舒思想,主张天道自然,无神论者
人性三品(上人、中人、下人);知识分子五级(文史、儒生、通人、文人、鸿儒)
论学习:“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知识来源),“学知闻见”(学习过程),“效验有证”(学习效果),问难距师(学习态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
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
曹魏-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高低);五经课试法,创办律学
西晋国子学(中央官学-招贵族子弟)
南宋宋文帝设立四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单科性质大学);宋明帝总明观(集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设立儒道文史四科;《颜氏家训》;童蒙教育《千字文》
魏晋玄学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嵇康、阮籍
自然主义教育,真性无为;自然法则为教育最高要求,顺应自然
傅玄(西晋)的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治国安邦,扬善抑恶
学校教育:崇德尚行,以儒学为主
道德教育:礼仪、孝义、仁信、廉耻、节欲
著作:《傅子》
颜之推(南朝)的教育思想
《颜氏家训》;教育目标是培养治国之才,重视德艺教育
儿童教育:重视早教,严慈结合,均爱,重视道德和通用语言
学习态度:虚心务实,博学广师;学习方法:勤学切磋,眼学(亲身观察)
隋唐时期教育
隋唐时期文教政策及历史作用
崇儒兴学
兼用佛道
发展科举
任立私学
隋唐学校教育制度
隋文帝设立国子寺,祭酒为长官;中央、地方分级管理
中央官学: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普通学校),书学、律学、算学(专科学校))二馆(弘文馆、崇文馆);年龄限制:14-19,律学18-25
地方官学:对象为庶民子弟,学习儒家经典;唐朝(玄学和集贤书院)
私学:承担基础教育
隋唐科举考试制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确立;
考试程序:(生徒或乡贡)乡试--省试--吏部试
考试科目:常科、特科;考试方法: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
影响:巩固中央集权,促进选士育士结合,学校成为科举附庸,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隋唐中外教育交流
与新罗和日本的交流
韩愈(唐代)教育思想
被誉为“振兴儒学的卫道士”;著作:《韩昌黎说》《师说》
性三品说(上品、中品、下品);教育作用:上教、中导、下制
学校教育:用德礼而重学校,学校的任务在于训练官吏,整顿国学,发展地方学校
教师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教师基本任务--“传道授业解惑”;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生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宋辽金元时期教育
宋朝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兴文教抑武事
三次兴学:庆历兴学(范仲淹,宋仁宗),熙宁兴学(王安石,宋神宗),崇宁兴学(蔡京,宋徽宗)
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辟雍、小学;四门学、广文馆(二者为科举预备学校);专科学校(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贵胄学校(资善堂、宗学、诸王宫学、内小学)
地方官学:教学内容为儒学、武学、道学;分斋教学制度(苏湖教法)--经义斋(儒学)、治事斋
金朝学校教育制度及特点
中央官学:国子监、小学、太学、女真国子学、女神太学、女神小学
地方官学:府镇州学、女镇府、医学
宋元书院、蒙学教育及其经验启示
宋朝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元朝书院:太极书院
书院教育宗旨: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
书院教育特点: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盛行讲会制度,实行门户开放,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师生关系融洽
蒙学教育内容:初步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文化技能知识学习
识字教材:识字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伦理的(《童蒙训》),历史教学的(《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诗歌教学(《训蒙诗》《小学诗礼》),自然常识(《名物蒙求》)
宋元科举制度及其教育影响
宋朝:常科、制科;锁院制、别头试、糊名法、誉录制
元朝:乡试--御试--会试
王安石(北宋)教育思想
熙宁兴学: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地方学校;恢复创设武学、律学、医学;编纂《三经新义》(诗经、尚书、周礼)
崇尚实用教学思想
人才理论:教之之道、养之之道、取之之道、任之之道
朱熹南宋教育思想
著作:《白鹿洞书院揭示》《四书章句集注》《童蒙须知》
教育:小学(8-15,重在教事),大学(15以后,重在学理)
道德教育(核心):根本任务是明天理(三纲五常)灭人欲,教育方法(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
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量力性),熟读精思(巩固性),虚心涵泳(客观性),切己体察(结合实际),着紧要力(积极性),居敬持志(目的性)
明朝时期教育
明朝文教政策
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文字狱)
明朝官学制度及特点
中央官学:国子监(历事制度,积分法(六堂三级)),宗学,武学
地方官学:儒学,专门学校(武学、医学、阴阳学),社学
特点:国子监的新发展,地方官学的繁荣,社学制度完善,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明朝书院
东林书院:创始人顾宪成、高攀龙,《东林会约》
书院讲会制度
明朝科举制度及教育影响
建立科举定式
八股文成考试固定文体
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
王守仁教育思想
著作:《答顾东桥书》《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教约》;阳明学派代表
提出“致良知”;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教育:知行合一,教育目的:明人伦;静处体悟、事上磨砺、省察克治、贵于改过
论儿童教育:随人分限所及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清朝文教政策
兴文教:广兴学校,严定学规
崇经术:崇尚儒家经术,提倡朱程理学
清朝官学制度
中央:国子监、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俄罗斯文馆、算学
地方:府州学、县学、卫学、社学、义学、井学;六等黜涉法
清朝书院
阮元创立的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清朝科举制度及其教育影响
黄宗羲教育思想
学校集讲学和议政为一体;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王夫之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治国之本,促进个人发展
教学思想:因人而进,施之有序,学思相资
道德观:立志、主张自得、重视力行
论教师:“必恒其教事”、“明人者先自明”、“正言正行正教”
颜元教育思想
创办漳南书院(六斋),提倡实学,批判理学
实德实材培养目标;习行教学方法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中国教育近代转折
鸦片战争后传统教育危机
西学传入
传统教育自身困境
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清末改革派教育主张
不拘一格降人才
经世致用学风
师夷长技以制夷
近代教会学校及其性质影响
香港英华神学院、澳门马礼逊、宁波女塾
学校课程:宗教、外语、西学、儒学经典
洋务学堂
方言学堂(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第一所班级授课制官办新式学堂)、上海广方言馆,培养翻译人才
军事技术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座培养造船和航海人才学校)、北洋水师学堂,培养官兵
专门技术学堂:上海机器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特点:教学内容以西文西艺为主,不放弃四书五经,封建官僚习气明显
洋务留学教育及其历史作用
容闳派遣幼童留美;赴欧留学
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思想
冯桂芬最早表述,张之洞最早在《劝学篇》系统提出中体西用理论
张之洞教育贡献:创办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院、湖北农务学堂;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
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大学教育的演变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
早起改良派主张全面学习西学、改革科举、建立近代学制、倡导女子教育
维新教育实践:兴办学堂(康有为-万木草堂,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中外纪闻》《强学报》《蒙学报》)
教育改革:创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实力讲求西学,建新式学堂
维新教育的历史意义:冲击传统教育
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
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教育改革主张:变科举,兴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
主张分阶段教育,男女平等教育,重视学前教育
梁启超:开民智、伸民权;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学制包括幼儿期(<5)、儿童期(6-13)、少年期(14-21)、成年期(22-25);师范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女子教育;儿童教育注重趣味、反对体罚;废八股变科举。
严复:《天演论》《原富》;三育论(新民德(核心)、鼓民力、开民智);体用一致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建立学制:壬寅学制(1902,近代史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癸卯学制(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03,三段七级,首次纳入师范教育)
废科举,1905正式废除
兴学堂,改革教育行政体制,1905正式建立学部
厘定教育宗旨:1904--《奏定学堂章程》,1906--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清末留学教育:留日教育;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蔡元培:中国教育会、爱国女校、爱国学社
徐锡麟:大通师范学堂(浙江绍兴)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
(1912)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教育辅之,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学制体系:双轨制(普通教育(17-18年,三段四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学制特点:缩短学制期限;废除封建特权和等级限制;女子教育被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反对体罚;学制缺乏灵活性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教育论集》《世界观与人生观》《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独立议》;教育独立思想
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
改革北大: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学科教学体制改革
教育独立内容: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独立、教育内容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变革和教育思潮
观念变革:教育个性化、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
教育改革: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教育宗旨;普及教育;改革学校教育内容;师范教育和大学改革
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注意教育思潮
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1922道尔顿制被引入;注意适应社会进步需要和生活教育的发展,注意谋求个性之发展
1922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
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七项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实力;注重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学制体系:单轨制,初等教育(初级小学四年,6岁,高级小学两年),中等教育(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
新学制特点: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初等教育趋于合理更加务实;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建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改革师范教育制度;缩短高等教育年限,取消大学预科
收回教育权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始于五四运动前后;历史意义:遏制教会教育,政府立案注册教会学校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学校及其特点
干部学校: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短训班形式,每期三个月)
李大钊和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论教育本质;倡导工农大众教育;倡导青年教育
恽代英:儿童教育的改造;中等教育的改造(自学辅导法)
国民政府时期教育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管理措施
教育政策:党化教育;三民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教育制度改革: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废止;戊辰学制的颁行
国民时期的教育思想
杨贤江:第一个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阐述教育问题;《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全人生指导”思想(核心是“革命的人生观”)
晏阳初:平民教育家,《平民教育的意义》《平民教育概论》《农村运动的使命》,1940年在河北定县建设乡村建设学院;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生计巡回学校】、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化农民与农民化
梁漱溟:乡村教育运动代表人物,《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人心与人生》;1931年在山东邹平设立乡村建设研究院
黄炎培:职业教育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新大陆之教育》《东南洋之新教育》;理论基础-人类一切问题的中心是生活;职业教育作业-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职业教育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和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敬业乐群
陈鹤琴:发展幼儿教育;活教育(核心思想)-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方法论是做中学、重视室外活动、研究实物;活教育的步骤: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批判研讨
陶行知:“伟大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和儿童教育;1927年在南京创办晓庄学校;1932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1939重庆创办育才学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中共领导革命根据地教育
苏维埃根据地的文化教育方针及其意义
抗日时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
扩大教育觉得统一战线
实施教育工作中心转移
根据地教育基本经验
紧密结合当前中心任务,坚持教育为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依靠群众办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1936年6月创办于陕北瓦窑堡
培养目标:培养军事政治领导干部,培养八路军和新四军骨干力量
教育方针: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学风:理论联系实际,边学习、边工作、边战斗,在战争第一线学习锻炼
课程:政治课程,军事课程,基础文化课程
教学方法:启发式、研究式、实验式、活的考试
中国当代教育史
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工农教育
工农业余教育、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农速成中学、新型大学
学制、课程、教材改革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
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学术思想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
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教育大跃进
1961-1963教育事业调整工作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破坏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个面向指导方针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九年义务教育
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
科教兴国战略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教育法制建设
教育立法、教育行政执法和监督、教育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素质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农村教育
素质教育三大要义: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终极目标)、主动发展(灵魂)
外国教育史
外国古代教育史
外国古代教育概况
东方文明古国教育概况
古巴比伦:初级寺庙,高级寺庙
古埃及: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古印度:婆罗门教育(种姓制度)、佛教教育
特点:阶级性和等级性;简单粗暴,盛行体罚
古希腊教育概况
古风时代: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武士,阶级性,注重军事体育训练,重视女子教育);雅典教育(家庭教育、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体操学校、体育馆教育、艾佛比教育,等级性,不重视女子教育)
古典时代(黄金期):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高尔吉亚)确定三艺(文法、修辞 、辩证法)
希腊化时代:初级学校变化;文法学校取代体育馆;古代高等教育发展;教育中心转移到亚历山大里亚
古罗马教育概况
共和早期:家庭教育,培养军人和农民
共和后期:希腊式学校,拉丁语学校;初等教育(罗马小学)、中等教育(文法学校)、高等教育(修辞学校、雄辩术学校)
帝国时期:拉丁语学校
特征:阶级性;出现专门教育机构和教师教师地位提高;培养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西欧中世纪教育概况
基督教教育: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堂区学校
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家庭教育、侍童、侍从),城市学校,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波隆纳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宗教性、行会性、制度化、国际性、独立性、流动性)
性质:宗教性、等级性、世俗性;特征:宗教性与神学性,保守发展缓慢,开放性与普遍性
拜占庭与阿拉伯教育概况
拜占庭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专业教育,宫廷教育
阿拉伯教育
外国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古希腊)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论(培养道德高尚才能卓越治国人才),德育论(首要任务,智慧即德行),智育论,体育论,教育方法(问答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
柏拉图(古希腊)教育思想
著作:《理想国》《法律篇》
两个世界理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学习即回忆
教育观:目的是培养哲学王,教育阶段(学前教育0-7,普通教育7-18,高等教育(意志阶段18-20)、智慧阶段20-30、继续学习阶段30-35、哲学王50),女子教育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教育思想
《伦理学》《政治学》
灵魂论: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营养、感觉、理性)
教育作用:社会作用、个体作用
灵魂白板说;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动机效果统一、知行统一、主客统一)
教育阶段:胎教幼儿教育0-7,初等教育7-14,高等教育14-21(分班授课,创办吕克昂)
西塞罗教育思想
《论雄辩家》;教育目的是培养雄辩家
昆体良教育思想
《雄辩术原理》(又叫《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目的: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的人
班级授课思想萌芽;教学原则因材施教,适度教学;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提问解答,反对体罚
奥古斯丁教育思想
原罪论,禁欲主义;宗教教育(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发现心中已有真理);平等思想
外国古代教育述评
亚非文明古国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斯巴达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雅典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古罗马教育的主要特征
西欧中世纪教育基本性质和特征
拜占庭与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外国近代教育史
外国近代教育概况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教育概况
人文主义教育
全人理想
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弗几里奥、维多里诺、一拉莫斯、韦弗斯、莫尔、培根、蒙田、拉莫斯
新教教育: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天主教教育:初级部,高级部;寄宿制,全日制
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概况
英国:初等教育宗教把持设立主日学校;中等教育文法学校、公学,文实学校;高等教育(牛津剑桥)
法国:初等教育是天主教教育;中等教育耶稣会中学、文科中学,中央学校;巴黎大学,巴黎理工
德国:初等教育(义务教育和泛爱主义运动);中等教育(文科中学、实科中学、骑士学院);哈勒大学,哥根廷大学
俄国:实科学校,莫斯科大学
美国:初等教育(巡回学校、堂区学校);中等教育(文实中学);哈佛学院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概况
英国:
公学,导生制
福斯特法案(初等教育法);新大学运动;大学推广运动
法国:
帝国大学;1833基左法案;1881费利法案(6-13义务教育)
德国:洪堡(初等教育发展理性,中等教育教学计划,高等教育学术自由,教学研究结合);费希特(国民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理性思维)
美国:公立学校运动;《莫雷尔法案》赠地学院
19世纪日本教育概况
1871设立文部省,1872颁布学制令,1885颁布学校令
外国近代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捷克)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教育学之父
教育目的:为来世生活准备;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手段;教育适应自然;学前教育
普及教育:1-6母育学校,6-12国语学校,12-18拉丁语学校,18-24大学;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分科教学;道德教育;教育管理
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近性原则
卢梭(法国)的教育思想
”最先发现了儿童的人“,代表作:《爱弥儿》
自然教育:”回归自然“,培养自然人,方法原则(消极教育,自然后果法,感官训练),实施阶段(婴儿期0-2,儿童期2-12,青年期12-15,青春期15-20)
公民教育理论,正确看待儿童,给予儿童自由。
斐斯泰洛奇(瑞士)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林哈德与葛笃德》《葛度得怎样教育他的子女》
教育实践:”教育救民“;教育目的:促进人的发展;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教育适应儿童心理发展、教育内容心理学化、教学原则和方法心理学化、教育要适应儿童心理)
要素教育:德育、智育、体育;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赫尔巴特(德国)教育思想
《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诞生)《教育学讲授纲要》;”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教育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教育目的:养成内心自由、完美、仁慈、正义、公平道德观念;教育性教学原则;课程理论:经验、兴趣与课程,统觉与课程、儿童发展与课程
统觉过程: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分析联合、统觉团的形成;教学方法:提示教学、分析教学、综合教学;教学过程: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三中心论: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福禄培尔(德国)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幼儿园创立者;《人的教育》
教育基本原理:统一的原则、发展的原则、顺应自然的原则、创造的原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生产
人的本质和个性的形成
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外国近代教育述评
人文主义教育一般特征
一般特征: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
17-18世纪欧美教育思想对人类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19世纪欧美和日本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
教会向政府过渡;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双轨制;教育心理学化倾向;教育内容从人文向科学发展
外国现代教育史
外国现代教育概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概况
新教育运动:
开启标志:雷迪创办阿伯茨霍尔姆学校
主要理论: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与劳作学校理论
进步教育运动:
”进步教育之父“帕克的昆西教学法,1896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
进步教育实验:昆西教学法,有机教育学校(约翰逊),葛雷制,道尔顿制(帕克赫斯,公约,表格法),文娜特卡计划(华旭朋,个别学习与小组学习结合),设计教学法(克伯屈,有目的的活动)
20世纪前期主要国家教育概况
英国:
1902《巴尔福教育法》:地方管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结合
1918《费舍教育法》:普及初等义务教育(5-14)
中等教育:《哈多报告》《斯宾斯法案》《巴特勒法案(也叫1944教育法)》
法国:
统一学校制度:所有初等学校按相同教学计划
中学课程改革:四到五年预备课程--七年中学课程
职业教育:《埃斯蒂埃法案》
德国:
德意志时期:下层-国民学校,中层-中间学校,上层-文科中学
魏玛共和国时期:《魏玛宪法》大学自治、科研和教学一体
美国:
中等教育:1918《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肯定六三三学制;八年研究计划(学生的升学与就业问题)
初级学院运动:1892哈珀大学四年分为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
职业教育:”全国职业促进会“;《史密斯修斯法案》
日本:
1890年《教育敕语》;1918《大学令》;1926军国主义教育
苏联:
建国初期:国家教育委员会领导,建立统一劳动学校制度
20世纪20年代:“综合教学大纲”,“劳动教学法”
20世纪30年代:《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重视普通知识教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国家教育改革
英国:《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雷沃休姆报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
法国:《郎之万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法》、《福尔法案》、《哈比改革》、《课程宪章》
德国:《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高等学校总纲法》
美国:1958《国防教育法》、1965《中小学教育法》、70年代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教育运动、80年代《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日本:1947《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发展中国家教育概况
坚决扫除文盲;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着力培养师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教学内容
外国现代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儿童之家”(自由与纪律),《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
教育内容:感官教育;读写算练习;实际生活练习
杜威的教育思想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运动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我们怎样思维》《明日之学校》;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
课程与教材:以儿童为出发点,建立在社会生活经验基础上,从做中学,教材心理化
思维与教学方法:提倡反省思维;五步教学法(情景-问题-资料-方法-检验)
道德教育:主要任务是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学校生活、教材、教法“学校道德三位一体”
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教育诗篇》《塔上旗》《父母必读》
集体主义教育(核心);纪律与劳动教育;家庭教育(中庸之道)
凯洛夫的教育思想
《教育学》;直观性原则、自觉性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连贯性原则、通俗性可接受性原则;班级授课制;德育方法(说服法、练习法、儿童集体组织法、惩罚法、榜样法)
赞可夫的教育思想
《和教师的谈话》《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小学教学的“新体系”;教学体系原则(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主导、学生理解学习、全体学生一般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被称为“活的教育学”;重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
代表人物(康慈和布拉梅尔德);改造社会,强调行为科学
要素主义教育
代表人物(巴格莱、科南特、里科夫);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为教育核心
永恒主义教育
代表人物(赫勤思、阿德勒、利文斯通、阿兰);教育性质永恒不变,古典学科为中心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代表人物(马里坦);宗教为基础,神性为最高原则
存在主义教育
代表人物(布贝尔、雅斯贝尔斯);学生“自我生成”、“自由选择”
新行为主义教育
代表人物(斯金纳、加涅);教育塑造人的行为,教和学为研究对象
结构主义教育
皮亚杰、布鲁纳;学生智能发展,注重学科基本结构
分析教育哲学
奥康来、彼得斯、谢夫勒、索尔蒂丝;逻辑实证论,语义分析学
终身教育
朗格朗;
人本化教育
马斯洛、罗杰斯、佛洛姆;培养“完整的人”
外国现代教育述评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共同特征及其意义
重视儿童教育;片面强调实用、适应;注重对儿童的调查研究
20世纪前期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20世纪前期影响各国教育改革进程的因素
20世纪前期现代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
苏联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意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普通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及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及启示
发展中国家独立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成绩和经验
发展中国家当今教育领域的困难与问题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一般原理
教育研究的性质、要素、领域、作用
教育研究方法的含义、特点、分类
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社会批判研究范式、复杂系统研究范式
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走向
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基本特征
影响教育研究及其基本方法发展的基本因素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教育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正确选定研究课题的重要意义
好研究课题的特点
教育研究课题的类型及来源
选题过程、方法与基本要求
教育科学文献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文献检索的过程和方法
研究假设的含义、作用
好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
教育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
科学研究假设的形成过程
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的基本要求
总体、样本、取样的基本概念
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
选择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变量
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格式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历史研究法的基本概念、特点、适用范围
历史研究方法的一般步骤及方法结构体系
历史研究法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育调查研究法的含义、分类、功能及步骤
调查法、问卷、访谈法
教育观察研究的概念、记录和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育测验调查的概念、适用范围、施行步骤
教育比较研究法的概念、作用、种类、运用基本步骤和要求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历史发展、性质、基本特点、基本类型、一般程序
实验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主要功能及局限
教育实验的设计、准实验研究与实验研究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含义、特点、主要功能、基本过程、理论模型的建构方式
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技术
文献检索的过程和方法
问卷的结构、问卷编制的步骤、问卷及答案设计技巧、网络问卷调查
描述统计、推论统计
个别访谈的类型、特点、准备工作、技巧、非语言行为
焦点小组访谈的特点和技巧
抽样调查的定义与意义、抽样概念与原理、抽样的程序与方法
教育观察的含义、特点、意义、类型、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课题的申报、研究课题的论证
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成果表述含义、主要表现形式和要求
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功能、内容、指标体系和方法
科研群体的类型及其优化组合原则
研究者个体科研能力结构及其培养
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思维、元认知
情绪与情感定义、情绪形式与类别、情绪与情感理论与发展、情绪管理
技能定义与形成过程、能力定义与分类、能力与技能和素质的关系、能力结构
智力的定义、理论、发展、个体差异、影响因素
人格及其发展、气质及其类型、性格及其发展、依恋与发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
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毕生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遗传和环境
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认知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人本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
学习动机的概念、分类、主要理论、激发
意志的概念、结构、品质培养
知识的概念与分类、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
学习迁移的概念、主要理论、促进
问题解决的概念、影响因素、能力提高
创造性思维
个性与社会性、社会角色与社会化、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道德与道德发展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意义、价值、评估方法
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特征、诊断识别、成因、自我调适
重度心理异常的识别与处置
心理咨询的概念与原则、个体心理咨询方法、团体心理咨询与训练
军人心理的特点、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