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口腔解剖生理学-颌位 的类型
口腔解剖生理学人卫教材第八版颌位 的类型思维导图,包含𬌗的发育及影响因素、𬌗的发育阶段、面部标志与面部协调等。
编辑于2023-12-04 10:28:14𬌗 颌位 𬌗的类型
一、𬌗的发育及影响因素
1.前后向肌动力平衡
向前向外的动力来自于舌肌
向后的力量来自于口周肌群包括口周围肌上组和下组 颊肌 口轮匝肌
2.颊舌向动力平衡
上下颌牙弓内侧有舌体,外侧有颊肌,内外方向的动力互相平衡。内外肌动力平衡异常可表现为:颌骨与牙弓大小异常、牙列拥挤等 临床常见 腭裂 和有吮颊习惯的儿童多数有牙弓狭窄和牙列拥挤的表现。
3.上下方向的动力平衡
二、𬌗的发育阶段
(一)乳牙𬌗时期
1.乳牙𬌗早期特征(2.5~4岁)
①乳牙在颌骨上的位置较直,牙轴接近垂直,没有明显的近远中向及唇(颊)舌向倾斜度,也无明显的𬌗曲线。
②牙排列整齐,无间隙,上下颌中切牙的近中面在中线处彼此一致。
③切缘、牙尖和𬌗面无明显的磨耗。
④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在同一个垂直平面上,称为终末平齐面。乳磨牙的终末平面包括平齐终末平面,即上下颌第二乳磨牙远中面处于同一平面;近中梯,即上颌第二乳磨牙远中面位于下颌的远中;远中梯,即上颌的终末平面位于下颌的近中。终末平面可引导第一恒磨牙萌出建𬌗,具有重要意义。
2.乳牙𬌗后期特征(4~6岁)
①牙排列稀疏,切牙区及尖牙区出现散在间隙 其中上颌尖牙近中和下颌尖牙远中的间隙称为灵长类间隙(2019年真题)
②牙的切缘 牙尖及𬌗面出现明显的磨耗。
③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不在同一个平面,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近中梯)。
(二)混合牙列时期(丑牙期─暂时性错𬌗)
1.混合牙列时期(6~12岁)
(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上唇系带常位于上颌两中切牙之间,此为暂时现象,随着面部和颌骨的发育,牙根的生长,上唇系带可逐渐退缩到正常位置。
(2)上颌中切牙间隙:侧切牙牙胚压迫中切牙牙根。
(3)上侧切牙偏斜:因颌弓暂时增长不足,上颌侧切牙牙根受到来自未萌出尖牙牙胚向近中挤压,使得牙冠向远中偏斜。待尖牙萌出后 侧切牙牙体长轴可逐渐恢复正常
(4)轻度牙列拥挤:恒切牙初萌时,可能呈现一定拥挤状态。上颌4个恒切牙牙冠比乳切牙牙冠平均宽7.6mm(1+2+3>I+II+III),下颌4个恒切牙牙冠比乳切牙平均宽6.0mm,这种差异称为切牙补偿。
(5)轻度深覆𬌗:后牙萌出高度不足。上颌前牙盖过下颌前牙的垂直距离超过下颌前牙牙冠长度的1/3,称为轻度深覆𬌗。12岁以后随着第二磨牙萌出,后牙咬合关系逐渐建立,后牙区𬌗龈高度的增加,深覆𬌗可以自行消失。
(6)轻度远中𬌗:上下颌第一恒磨牙在建𬌗初期为偏远中关系。上下颌乳尖牙和乳磨牙牙冠总宽度与恒尖牙和前磨牙牙冠总宽度不同,在恒尖牙和前磨牙替换乳尖牙和乳磨牙后,牙列中会形成散在间隙,这些间隙称为剩余间隙。
(三)恒牙𬌗早期(12~18岁)
在混合牙列期,所有替换的乳牙的恒牙以及第一磨牙都已经建立咬合关系。第二恒磨牙在12岁左右萌出建𬌗,其所需空间由颌骨宽度和深度的生长而获得。第三恒磨牙多在成年后萌出,其萌出位置的获得与第二恒磨牙相同,但是现代人第三磨牙常常因萌出空间不足而阻生或者错位萌出。在恒牙𬌗建𬌗早期,通过生理性磨耗,上下颌牙列达到一种稳定的𬌗平衡,共同维持咀嚼系统的健康。
三、牙尖交错𬌗(ICO)(旧称:正中𬌗)
定义: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 达到最广泛 最紧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
(一)牙尖交错𬌗的特征
1.近远中向关系:上下中线对正 一牙对二牙(除上8下1)
第一磨牙关系:第一磨牙关系比尖牙关系作为解剖标志其应用更加普遍,通常称为:𬌗的关键 主要原因:
①第一恒磨牙是恒牙中最早萌出的牙,其位置不受乳牙牙根吸收的影响;𬌗面最为宽大,有许多尖窝沟嵴,建𬌗后易于维持整个咬合关系的稳定。
②第一磨牙的牙根多 粗壮 根干短 根分叉度大 上颌第一磨牙又位于骨质较为致密的上颌骨颧牙槽嵴内,使得该牙萌出后更加稳固,位置较为恒定,有利于其他牙在正常位置上萌出
③第一磨牙的位置在后牙牙弓中段,靠近咀嚼肌收缩的合力作用点的附近,咀嚼过程中该牙承受的咬合力也最大。由于以上这些特点,第一磨牙的𬌗关系成为牙尖交错𬌗的最重要标志。
2.唇(颊)舌向的关系
(1)覆𬌗:牙尖交错𬌗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
(2)覆盖:牙尖交错𬌗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 切道:下颌切牙沿着上颌切牙舌面窝运动的轨迹
(3.)前牙覆𬌗
①正常覆𬌗:在前牙,上颌切牙盖过下颌切牙的垂直距离不超过下颌前牙唇面切1/3者为正常覆𬌗
②对刃𬌗:指牙尖交错𬌗时,上下颌牙切缘接触,覆𬌗 覆盖 均为零的前牙咬合关系。该𬌗型对切割功能及面形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③深覆盖
A: I° 度深覆盖,上颌切牙盖过的水平距离在3~5mm
B: II°度深覆盖,上颌切牙盖过水平距离在5~7mm
C:III°度深覆盖,上颌切牙盖过水平距离在7mm以上。
④深覆𬌗
A:I°深覆𬌗,上颌切牙盖过下颌切牙牙冠中1/3以内者。
B:II°深覆𬌗,咬在颈1/3以内
C:III°深覆𬌗,超过颈1/3以上。
⑤反𬌗:牙尖交错𬌗时,下颌前牙咬在上颌前牙的唇侧,覆盖为负值。该𬌗型基本没有切割功能,对面型 唇齿音的发音等口腔功能有较大影响。
⑥开𬌗:开𬌗者切牙功能完全散失,对发音和面型的影响也较大
(4)后牙覆𬌗覆盖关系
①后牙正常覆𬌗、覆盖:如前所述,后牙覆骀覆盖关系正常是指牙尖交错给时,上颌牙列盖过下颌牙列颊侧、下颌牙列盖过上领牙列舌侧的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
②后牙反拾:表现为牙尖交错恰时下颌后牙颊尖咬在上颌后牙颊尖的颊侧。
③锁殆:表现为牙尖交错拾时上颌后牙舌尖咬在下颌后牙颊尖的颊侧。
④反锁𬌗:表现为牙尖交错𬌗时下颌后牙的舌尖咬在上颌后牙颊尖的颊侧。
3.垂直向关系
(1)切牙接触
(2)尖牙接触:上颌尖牙远中牙尖牙尖嵴舌面与有小尖牙之称的下颌第一前磨牙颊尖近中牙尖嵴的颊面相接触。
(3)前磨牙和磨牙接触
4.牙尖交错𬌗正常的标志(ICO)
(1)上下颌牙列中线与面中线对齐。正对着上唇系带
(2)除上颌最后一个磨牙及下颌中切牙外,每个牙都与对颌的两牙相对应接触。
(3)尖牙关系正常
(4)第一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
(5)前后牙覆𬌗覆盖关系正常
(6)后牙𬌗面有稳定的垂直中止点接触
(7)P79
5.异常牙尖交错𬌗
(1)安氏一类错𬌗:上下颌第一磨牙为中性关系,而其余牙的𬌗关系有异常表现。
(2)安氏二类错𬌗:上下颌第一磨牙为远中关系,该类错𬌗患者面型可表现为下颌后缩。
(3)安氏三类错𬌗:上下颌第一磨牙关系为近中关系,该类错𬌗患者面型可表现为下颌前突。
四、面部标志与面部协调
1.眶耳平面:颅面分界
2.鼻翼耳屏线:耳屏中点 与眶耳平面交角为15°
3.唇齿关系
4.面部三等分
5.𬌗的垂直距离
6.面部协调关系
五、颌位
一、牙尖交错位(牙位,最大牙尖交错位,正中𬌗位)
牙尖交错位(ICP):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
(一)牙尖交错位的特点
1.上下颌牙处于牙尖交错、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关系。
2.大部分人的髁突处于下颌窝中央的位置,功能运动中髁突前斜面、关节盘中间带、关节结节后斜面保持密切接触。
3.双侧升颌肌群收缩对称、有力,作用协调。
4.ICP由上下颌的牙尖斜面引导,趋向于由𬌗面尖窝解剖关系所决定的终止位,是可重复性最好的下颌位置。
5.ICP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但也是逐渐变化的。
6.ICP是下颌咀嚼肌肌力闭合道的终点。
(二)牙尖交错位的影响因素
1.牙尖交错𬌗异常:缺牙 磨耗 错𬌗
2.肌功能异常:咬肌痉挛
3.颞下颌关节异常:髁突发育异常 髁突吸收 髁突骨折移位 盘突功能失调
(三)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意义
1.ICP是下颌的主要功能位,咀嚼、吞咽、言语等口腔功能活动均与ICP密切相关。
2.由于ICP是由恰面的解剖嵌合关系所决定的,可重复性好,临床上可作为检查、诊断和治疗的基准位。
3.ICP正常时,双侧提颌肌收缩协调、有力,施于牙体牙周组织的力分布广泛而均匀,双侧颞下颌关节的受力适度,运动协调,有利于各种下颌功能运动的协调与稳定。
二、后退接触位(RCP)
概念:从ICP开始,下颌可以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后牙牙尖斜面保持部分接触,受颞下颌韧带的限制,下颌不能再向后退,是生理性最后位,这个位置称后退接触位。
(一)后退接触位的特点
1.双侧部分后牙牙尖保持接触。
2.从该位置开始可以作开口、侧向和前伸运动,具有可重复性。
3.颞肌后束和二腹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等舌骨上肌群牵引下颌向后下,完成从ICP向RCP的运动。
4.从RCP向ICP的移动范围内,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无偏斜,该距离称为长正中或者自由正中。在正常人群中,大约有10%的人下颌不能从ICP后退或者说ICP与RCP为同一个位置 ,此现象称为“一位”,儿童一位的比例较高。
(二)RCP的意义
1.RCP是吞咽活动常到达的主要颌位,RCP为下颌在ICP时承受的咬合力提供必要的缓冲空间。
2.RCP可作为口颌系统疾病检查诊断和进行咬合治疗的记录位。𬌗紊乱𬌗过度磨耗以及大部分牙列缺损患者需要进行咬合重建时,可以利用RCP的可重复性进行建拾。
3.曾有学者强调ICP-RCP之间的咬合干扰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和磨牙症具有重要病因学意义。
三、下颌姿势位(息止颌位,临床休息位MPP)
息止颌间隙: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 不吞咽 不说话时,提颌肌群轻微收缩以对抗下颌骨所承受的重力,上下颌牙之间有一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约2~4mm。(2021年真题)
MPP与肌功能以及中枢神经的调节有关,牵张反射是下颌姿势位的生理基础。
下颌姿势位的生理机制
1.牵张反射
2.牙周本体感受器
3.颞下颌关节感受器
(一)下颌姿势位特点
1.MPP在ICP后下方约2~4mm处,没有咬合接触。
2.受体位的影响,头前倾或后仰影响息止𬌗间隙的大小。
3.在一段时间内,该位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
(二)垂直距离和息止𬌗间隙
垂直距离:也称面下1/3高度,用鼻底到软组织颏下点之间的距离表示。
(三)下颌姿势位的意义
见P81
四、三个基本颌位的位置关系
1.ICP与RCP协调性90%
五、𬌗的类型
1.双侧平衡𬌗:①正中平衡𬌗②前伸平衡𬌗③侧方平衡𬌗
2.尖牙保护𬌗:①尖牙牙根长粗大 支撑力强②尖牙舌面窝制导③牙周韧带感受器丰富 对刺激敏感,能够及时作出调整。
3.组牙功能𬌗:特点 使𬌗力分散 减轻个别牙的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