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学-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这是一篇关于生物学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的思维导图,包含线拉体的基本特征、细胞呼吸与能量交换等。
编辑于2023-12-06 20:52:37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形态、数量和结构
呈线状、粒状或杆状。酸性膨胀,碱性粒状
外膜是线粒体外层单位膜
孔蛋白,外膜物质转运通道
大物质需要外膜和内膜蛋白质转运体
内膜表面附着许多颗粒
通透性小,物质跨膜必须借助特异的膜转运蛋白或通透酶
低通透性有助于建立线粒体内膜两侧的质子化学梯度的建立
结构
基质腔
膜间腔
嵴
嵴间腔
嵴内空间
基粒(本质是ATP合酶)
头部
催化合成ATP
柄部
基片
内外膜接触点¾转位接触点
内膜转位子Tim
通道蛋白
外膜转位子Tom
受体蛋白
基质是氧化代谢的场所
含有相关酶
线粒体是人体细胞除细胞核外唯一含有DNA的细胞器
化学组成
蛋白质
线粒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种类
可溶性蛋白
不溶性蛋白
磷脂
以磷脂为主
心磷脂
内膜主要含量,内膜低物质通透性的关键
外膜蛋白质与脂质比例为1∶1内膜蛋白质与脂质比例为4∶1
标志酶
外膜 ¾¾¾¾ 单胺氧化酶
膜间腔 ¾¾¾¾ 腺苷酸激酶
内膜 ¾¾¾¾ 细胞色素氧化酶
基质 ¾¾¾¾ 苹果酸脱氢酶
遗传体系
mtDNA
半自主性细胞器
外环重链,内环轻链
功能
氧化磷酸化
摄取和释放Ca2+
参与细胞死亡
细胞呼吸与能量交换
在特定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内,在O2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CO2;与此同时,分解代谢所释放出的能量储存于 ATP中的过程,称为细胞呼吸,也称生物氧化 或细胞氧化
特点
本质上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一系列由酶系所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
所产生的能量储存于 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整个反应过程是分步进行的,能量也是逐步释放的
反应是在恒温(37C)和恒压条件下进行的
反应过程中需要H2O的参与
过程
糖酵解
细胞质中,1葡萄糖→2丙酮酸
从葡萄糖开始净生成2ATP,从糖原开始净生成3ATP
底物水平磷酸化
NADH+H+通过特异性穿梭系统进入系统
乙酰CoA生成
氧气充足情况下,在线粒体基制中, 1丙酮酸→1乙酰CoA、1CO2和1NADH+H+
三羧酸循环
乙酰 CoA 首先和线粒体基质中含有 4 个碳原子的草酰乙酸缩合,二者以共价键连接,形成含有6个碳原子的柠檬酸
通过7次连续的酶促反应及 2 次脱羧,在循环的末端又重新形成反应起始阶段的草酰乙酸
一分子柠檬酸参与三羧酸循环,直至循环终末共生成10分子 ATP
子主题1乙酰CoA+3NAD++FAD+ADP+Pi→2CO2+3NADH+1FADH2+ATP+2H++CoA-SH
1乙酰CoA+3(NAD+)+FAD+ADP+Pi→ 2(CO2)+3NADH+1(FADH2)+ATP+2(H+)+CoA-SH
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的基础
呼吸链(电子传递链)
由一系列可逆地接受和释放电子或H+的化学物质组成,它们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形成相互关联、有序排列的脂蛋白复合物功能体系,也称为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偶联线粒体的磷酸化过程
电子传递体(只传递电子的酶或辅酶)
细胞色素
铁硫蛋白
醌类
递氢体(既传递电子又传递质子的酶或辅酶)
四种复合物
复合物I——NADH-CoQ还原酶复合体(NADH脱氢酶)
化NADH将电子传递至CoQ,同时将质子由线粒体基质转移至膜间隙
复合物Ⅱ——琥珀酸-CoQ还原酶复合体(琥珀酸脱氢酶)
催化电子从琥珀酸转至CoQ
复合物皿——CoQ-细胞色素c还原酶复合体(细胞色素还原酶)
催化电子从CoQ传给细胞色素C,同时将质子由线粒体基质转移至膜间隙
复合物IV——细胞色素c氧化酶复合体(细胞色素氧化酶)
从细胞色素c接受的电子传给氧,同时转移质子至线粒体膜间腔
复合物I、皿、IV都是质子泵,可将质子从线粒体基质转移到线粒体膜间隙,形成质子动力势
承担电子的传递过程的部分酶促反应外,(细胞色素c除外)还以镶嵌的形式结合在线粒体膜脂类双分子中
两条完整的呼吸链
NADH呼吸链,由复合物I、皿、IV构成,催化NADH的脱氢氧化
(FADH2)呼吸链,由复合物Ⅱ、皿、IV构成,催化琥珀酸的脱氢氧化
任意两个复合物由辅酶Q和细胞色素c这样的可扩散性分子连接
各组分排列有序,电子按氧化还原电位能从高到低传递,能量逐级释放
ATP合酶复合体催化ATP的合成
基粒,也称复合物V,与ATP合成和水解都有关的双向酶复合物。广泛存在于叶绿体、异养菌、光合细菌类囊体膜或细胞膜上
形态
头部
外观呈球状,突出于内膜(嵴)面向基质,容易从内膜 脱落,化学本质是具催化活性的外周蛋白,简称(F1)因子或(F1)-ATPase
柄部
外观为杆状,是连接(F0)和(F1)的结构,具有质子转运活性,化学本质是一种使(F1)对寡霉素敏感的蛋白质或称寡霉素敏感授予蛋白(OSCP),寡霉素与OSCP结合后,特异性阻断质子通道,抑制 ATP合成
基片
A基片是嵌入线粒体内膜(嵴)的疏水性蛋白,简称(F0)或(F0)-ATPase
ATP合酶的F,因子由5种、9个亚基,即αgβ3v8E,具有3个ATP合成的催化位点(每个β亚基有1个) α和β是表现酶活性的主要部分,呈交替排列,形状如橘瓣
ε、V和c结合在一起形成“转子”,位于αgβ3的中央,调节3个β亚基催化位点的开放和关闭 ε 亚基有抑制酶水解 ATP及堵塞H+通道,减少H+泄漏的功能
(F0)因子由多亚基组成,形成一个跨膜的质子通道 (F0)因子的直径约为7.5nm,12 个c 亚基形成轮状结构,a亚基和b亚基位于c亚基的外侧 a 亚基中有质子通道,C亚基可被a亚基提供的质子电流驱动而旋转,即a亚基是唯一(H+)回流的通道
电子传递时(H+)穿膜形成的电化学梯度
化学渗透假说
主要论点
形成内膜内、外两侧的电化学质子梯度
在梯度驱动下,线粒体膜间隙H+穿过内膜上的ATP合酶回 流到线粒体基质,促使 ATP合酶催化ADP与Pi合成ATP
主要步骤
线粒体内膜中的呼吸链可被视为质子泵
ATP合酶则构成了膜间隙中高浓度H+顺浓度梯度回流基质 的通道,并催化合成ATP
特点
强调线粒体膜结构的完整性与功能的统一
强调线粒体的定向化学反应
电化学梯度所包含的能量转换成ATP的化学能
结合变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