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生理学水肿
水肿指的是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得组织发生肿胀。这篇水肿 病理生理学学习笔记思维导图,如果你是老师就不用自己做教学素材了,如果你是学生也可以让你快速理解复习!有用的可以点赞收藏!
编辑于2021-06-11 08:28:31水肿
一、水肿概述
1.水肿概念
水肿是指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
2分类:
(一)按原因
心性、肝性、肾性、
炎性、过敏性、特发性
(二)按部位
皮下、喉头、
肺、脑水肿等
(三)按范围
局部性 全身性
(四)按程度
隐性水肿
显性水肿 又称凹陷性水肿
3.水肿:积聚的过多液体为等渗液
三、水肿的机制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组织间液生成多于回流
正常机体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与平均有效滤过压和淋巴回流有关
1.平均有效流体静压(外):促使血浆向外滤出形成组织间液。为23.5HG
平均有效流体静压=平均毛细血管压(外)-组织间液流体静脉压(内)
2.有效胶体渗透压(内):使组织间液回流至毛细血管内的压力。为23HG
有效胶渗压=血浆胶渗压(内)-组织间液胶渗压(外)
3.平均有效滤过压=平均有效流体静压-有效胶体渗透压,为0.5HG
异常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平均有效滤过率增大,组织间液增多
超过淋巴回流代偿能力,即水肿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原因
1.全身性或局部性静脉压升高
常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静脉血栓肿瘤压迫静脉
2.动脉扩张充血
炎性水肿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白蛋白含量
白蛋白减少—平均有效滤过率增加
白蛋白减少原因
1.蛋白合成减少
营养不良、肝功能障碍
2.蛋白丢失过多
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血管通透性增加
3.蛋白分解增加
慢性感染、恶性肿瘤
3.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把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间隙,则组织间隙胶体渗透压上升,平均有效滤过率增加
4.组织间液流体静压负压绝对值减小
5.淋巴回流受阻
淋巴干阻塞
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致钠水潴留
若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和肾小管重吸收增加,球管失衡,就会导致钠水潴留和细胞外液量增多
1.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原因
1.肾小球广泛病变
2.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例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2.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原因
1.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肾小球滤过分数FF=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
充血性心衰 或肾病综合征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兴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下降
出球小动脉收缩比入球小动脉收缩更明显—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程度小于肾血流量下降程度,即肾小球滤过率相对增高,滤过分数增加——-血浆中非胶体成分滤过量相对增多
血液流经出球小动脉时—血液被浓缩—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流体静压下降而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促进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钠水潴留
2.ANP心房钠尿肽合成减少
心房钠尿肽可以:抑制近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扩张血管,增加肾小球滤过率;还可抑制醛固酮的分泌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房心肌兴奋性下降—ANP分泌减少—增加近曲小管对钠水重吸收
3.远曲小管、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受抗利尿激素ADH和醛固酮调节
分泌增加,灭活减少
1.醛固酮分泌增加
2.ADH分泌增加
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反射性引起ADH增加
血管紧张素2可致ADH分泌和释放增加
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重吸收钠—-血浆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ADH分泌释放增加
四、水肿的特点
(一)水肿液的性状
漏出液
蛋白质含量低,比重低,细胞数少
渗出液
蛋白质含量高,比重高,白细胞多
四 、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1.水肿液
漏出液
淡黄色浆液性,蛋白质含量低,常见于充血性心衰、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非炎性病因。主要与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有关
渗出液
血性、脓性。蛋白质含量高。多见于炎症、恶性肿瘤。主要因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所致
2.病生
1.心性水肿
见于右心衰竭、全心衰患者
机制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1.右心衰竭—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右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右房压力升高—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
3.心输出量减少反射性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静脉壁紧张度增加、小静脉收缩—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组织间液生成增加
身体低垂部分毛细血管流体静压最大—最先发生水肿
2.钠水滞留
1.右心衰竭—心输出量减少—有效循环血量降低—肾血流量减少—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2.有效循环血量减少—通过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ANP分泌减少+ADH、醛固酮分泌释放增加—导致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1.右心衰竭,导致发生低蛋白血症
2.钠水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
4.淋巴回流受阻
2.肾性水肿
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为非凹陷性水肿
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生机制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小球血流量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降低—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2.肾小管重吸收水钠增加
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重吸收钠水增加
肾病综合征为凹陷性水肿
肾病综合征发生机制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肾小球对蛋白质的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蛋白(尤其是白蛋白)经肾丢失—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间液生成增加
2.钠水潴留
低蛋白血症—组织间液大量生成—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增加—管球失衡—钠水滞留
3.肝性水肿
见于肝硬化、肝癌,腹水最明显
机制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2.钠水潴留是血容量增加—大量血液淤滞在静脉系统中
肝静脉回流受阻,腹水生成
2.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1.肝功能障碍—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
2.门脉系统淤血—消化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障碍。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3.钠水潴留
1.门脉高压所致血液淤滞+大量腹水形成—有效循坏血量减少—管球失衡—钠水潴留
2.肝功能障碍—ADH和醛固酮灭活减少—钠水潴留
4.淋巴回流障碍
4.肺水肿
定义:过多液体积聚在肺间质和(或)溢入肺泡腔额度病理现象
2.水肿液先在间质(支气管壁+肺泡壁)积聚——肺间质水肿
3.当水肿液过多并溢入肺泡腔时——肺泡水肿
机制
1.肺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见于左心衰竭、二尖瓣狭窄、肺动脉阻塞或狭窄、短时间输入过多液体
由于肺静脉回流受阻或肺血容量急剧增多——肺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肺水肿
2.毛细血管和(或)肺泡上皮通过性增加
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血浆蛋白减少或大量稀释(快速输入大量晶体溶液)
4.肺淋巴回流受阻
当肿瘤压迫肺淋巴管或矽肺所致慢性阻塞性淋巴管炎——淋巴回流受阻
5.脑水肿
血管源性脑水肿
见于脑外伤、脑出血等
由于脑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进入组织间隙增多
特点:白质的细胞间隙内有大量液体积聚,蛋白质含量高/灰质无明显变化
细胞毒性脑水肿
见于急性脑缺血、缺氧、内源性中毒(糖尿病、尿毒症)、水中毒(如快速大量输液)及某些代谢抑制物中毒
特点:所有细胞均发生肿胀,细胞内液增加,细胞间质缩小;灰质、白质均受累及,尤其白质最为明显
机制
1.损伤线粒体膜—引起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ATP生成减少—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钠水潴留—细胞水肿
2.水中毒—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细胞液向细胞内移动—细胞水肿
间质性脑水肿
见于阻塞性脑室积水
水肿液为脑脊液
脑肿瘤或炎症压迫等—脑脊液循环障碍—一系列反应—脑脊液溢入白质—间质性脑水肿
二、水中毒
1.定义:过多低渗液体在体内潴留,并伴有低钠血症在内的一系列症状或体征
2.病因
ADH分泌过多或肾排水功能障碍,而有摄水过多
3.细胞外液因水过多呈低渗性—水转进细胞内引起细胞水肿—因此,水中毒时,细胞内外均有大量低渗液积聚
19015105090定向一班许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