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理与价值,实践与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阐述了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全书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
编辑于2021-06-23 16:47:03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的本质
实践概念的科学把握
实践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形式,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最根本方式
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主体
是指有一定具有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自然能力
劳动器官,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三个基本部分所具有的条件和功能
精神能力
知识型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知识型因素是首要的能力,理论知识的掌控和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
实践客体
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分类
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
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
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
物质性客体和精神客体
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客体化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行程世界上本不存在的对象物
客体主体化
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体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实践中介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物质性工具系统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
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社会政治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
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额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相适应,社会政治实践的方式也是历史地变化的
科学文化实践活动
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它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最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
虚拟实践
是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的,其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
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交互性、开放型、间接性等特点。虚拟实践的出现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自由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人的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必须看到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直接经验
亲身参加实践所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
从别人或书本学习得来的知识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间接经验来源于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
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自然科学的目的:推动技术的更大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
社会科学的目的:是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创造更高质量的精神财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实践的本质和过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两次飞跃后,实践与认识的运动完成与否?
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预订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中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就算完成
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人们的实践使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某一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只是对于某一个别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认识运动
认识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即便对于个别具体的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多次反复
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不但受着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认识的本质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践这三项实践中来,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物主义)
反映论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先验论
思想和感觉到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克服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也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所认为的人能否正确反应客观事物是无法证明的这一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不仅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
反映性特征:是指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主观能动的,创造性特征:对认识对象信息的选择,充足,整合,建构
人的认识是反映性或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创造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
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是感觉性认识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是人脑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
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象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它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间接性: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抽象性:不是具体形象地反应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意义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
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主要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人作为认识主体是知情意的统一整体,不仅有认知能力还有情感和意志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美好的心境,坚韧的意志,饱满的热情等,往往能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实践的目标
因此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又应当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认识的真理性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飞跃的条件
确定实践的目的
形成实践理念
制定实践方案
进行中间实践
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
主权能动地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
改造世界
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深化拓展
是一种充满主观客观之间矛盾的过程
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客观世界
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
主观世界
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是人的知识、情感、意志即知情意的统一体
改造主观世界核心是改造世界观
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
二者对立
二者有不同的存在方式,一种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一种以物质形式存在
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二者统一
在反映与被反映的意义上具有同构性
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与主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具有同一性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可以相互转化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事物的存在发展规律出发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真理和价值
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正确反映是真理在实践基础上,主观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内容上)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客观真理不等同于客观规律,真理不等同于规律。客观真理是一种认识,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客观真理反映客观规律
真理不具有阶级性,真理不因阶级不同而使真理的内容发生改变。对于真理的运用具有阶级性
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只有一个,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认识是多元的,但真理是一元的
真理内容的一元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统一
真理是一元的是针对真理的客观内容而言的,从真理的主观形式看,真理的表现是多样的,同一真理可以采取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理论形式来表达,但在内容上都是对同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绝对性和相对性(过程上)
真理是一个过程,就真理发展的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上来看,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与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客观真理都是可以认识的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认识有待扩展
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的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认识有待深化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有相对性和局限性。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此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者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中,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辩证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作为人的正确认识成果的真理,也必然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意义
具体地历史地全面地对待真理和使用真理
避免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错误
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真理和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错误反映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的,反之就是谬误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
真理与谬误相互联系
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原因
真理的本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质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的特性在于:不仅具有理论的普遍性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
不确定性即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条件性
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表现为具体的实践往往只是在总体上证实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而不可能绝对的、永恒的、一劳永逸地予以确证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
价值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主体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主体性
价值直接同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
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使客体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客观性
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主体的存在和需要是客观的,不是抽象的
客体的存在展现及作用是客观的
多维性
每个主体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
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同一客体可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历史社会性
主体具有社会和历史性
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满足需要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
价值评判
价值评判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通过揭示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形成对客体的不同态度
特点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情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
价值观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之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实践中的真理和价值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物的尺度
必须按照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必须追求和服从真理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人的内在尺度
按照人自身的需要和要求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客观世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和创造价值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相互包含
真理中包含着价值因素,真理本身具有价值
价值中也包含着真理的因素,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
相互促进
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
价值的实现推动真理的发展
价值尺度是真理尺度的内在尺度
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真理尺度是价值尺度的前提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