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生理学》休克
《病理生理学》休克相关知识点。从病理生理学的观点看,休克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组织灌流不足引起细胞缺氧、无氧酵解增加,细胞功能所必须的ATP生成减少和乳酸中毒。休克时,各器官的组织灌流会重新分配,某些被“牺牲”,如肾和肝脾区,因为此时这些器官都不算是最需要保护的器官。而另一些部位受到保护的时间会长一些,如大脑和心脏,这是人体的最重要的器官,当然更加要好好保护。
病理生理学酸碱平衡紊乱相关知识点。英文名Pathologic Physiology,是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它同时还肩负着基础医学课程到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
《病理生理学》神经系统思维导图。病理生理学以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生物物理学等为基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休克
休克的定义:机体在各种有害因子侵袭时发生的一种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有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病理过程
最主要的一点:即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器官血液灌流不足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病因
失血和失液
烧伤
创伤
感染
过敏
心脏功能障碍
强烈的神经刺激
分类
按病因分类:失血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按使动环节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指机体血容量减少所引起的休克,主要包括失血失液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三高一低,中心静脉压,心排血量,动脉血压降低,外周阻力增高
血管源性休克:包括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主要原因是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容量增加,组织灌流量减少。
心源性休克: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心排出量急剧减少,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和微循环管流量显著下降。
休克的发展过程
休克的代偿期
为休克早期,也叫缺血性缺氧区,此时间内,微循环血液灌减少,组织缺血严重,故又称缺血性缺氧期
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
变化机制:交感神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和缩血管物质增多
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1.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可以使回心血量增加,是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一道防线,起到自身输液的作用;增加心排出量;外周阻力增高;2.有助于心脑血液供应
临床表现:一般为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脉搏加快,脉压减小,尿量减少,烦躁不安。
休克的进展期
也叫微循环淤血期,失代偿期,休克期;此阶段血液流速显著减慢,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缺氧更为严重
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组织呈现淤血性缺氧状态
变化机制:1.微血管扩张机制和血液瘀滞机制
失代偿及恶性循环的产生
回心血量急剧减少:小动脉,微动脉扩张,真毛细血管大量开放
自身输液停止
心脑血液灌流量减少
临床表现:血压明显下降,脉搏细速,静脉萎陷 2.患者神志淡漠,甚至昏迷 3.肾血流量严重不足,出现少尿甚至无尿 4.微循环淤血,皮肤粘膜发绀或出现花斑
休克的难治期
微循环衰竭期或难治期,又称不可逆期DIC期
变化特点:微血管发生麻痹性扩张,血管失去了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形成微血栓无灌五流
变化机制:组织因子释放入血,内毒素
严重后果:出现广泛的出血
临川表现:1.循环衰竭 2.并发DIC 3.重要器官障碍
休克的发病机制
微循环: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微循环灌流不足,引起细胞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
细胞机制:致休克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引起某些细胞的代谢和功能障碍,甚至结构破坏
神经——体液:促炎和抗炎体液因子的泛滥直接引起微循环障碍和细胞,组织器官损害
体液时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
物质代谢变化
休克时微循环严重障碍,组织低灌流,细胞缺氧
细胞代谢障碍
能量不足与水,电解质,酸碱紊乱
肾功能的变化
急性肾功能衰竭
发生率仅次于肺和肝,临床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酸等
机制:血容量急剧下降,持续缺血缺氧毒素释放导致炎症介质产生
肺功能的变化
心功能的变化
脑功能的变化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子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