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部分思维导图,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等内容。
本导图讲述了中医妇科学病因病机及其导致的相关病症,包括寒热湿邪、情志因素、生活因素、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等方面。
这是一篇关于额外心音的思维导图,介绍了额外心音的产生机制、听诊部位以及常见病等内容,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中医诊断学,绪论部分大纲各时期著作,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断病情 ,辨别病症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的生命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以研究养生,康复等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方法。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形成基础
1.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
2.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3.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
4.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二)、形成标志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问世。
《黄帝内经》
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框架,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源泉,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难经》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对脉学特别是“寸口脉诊”有较详细而系统的论述和创见。
《伤寒杂病论》
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伤寒论》创造性提出六经辨治理论,《金匮要略》以脏腑论内伤杂病。被后世称为医方之祖。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性五味,为中药理论体系奠定基础。提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
(三)、发展过程
先秦至汉
《五十二病方》
52种病证,病名103个。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
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王叔和《脉经》
第一部脉学专著,提倡寸口诊法,阐述24种脉象。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
孙思邈《千金方》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提出大医精诚,开创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宋
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
《三因方》三因学说,外因、内因、不内外因。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金元四大家
寒凉派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
攻邪派
张从正《儒门事亲》
邪去正自安,倡导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
补土派
李东垣《脾胃论》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滋阴派
朱震亨《格致余论》
阳常有余,阴长不足,倡导滋阴降火。
明
吴又可(吴有性)《温疫论》
创戾气学说,瘟疫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其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不是从肌表而入。
李时珍《本草纲目》
明清
叶天士《温热论》
创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生白《湿热条辨》《湿热病篇》
发展湿热病理论
吴瑭(吴鞠通)《温病条辨》
创三焦辨证理论
王孟英《湿热经纬》
提出“新感”“伏邪”两大辨证纲领。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五脏一体观
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形神一体观
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2.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a. 季节气候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䗪虫将去;冬日在骨,䗪虫周密。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b. 昼夜晨昏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以虚,气门乃闭。
c. 地域环境
d. 四时养生
3. 人与社会环境统一
尝贵后贱可致脱营,尝富后贫可致失精
(二)、辨证论治
1. 辩证
辨病因,病性,病位,病势
2. 论治
因正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3. 运用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