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唯物论
第二章: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我们要了解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意识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运动与静止、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掌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及其内在关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要求、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基本内涵,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实现途径掌握现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的具体安排。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完全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某种精神的产物)心、思
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初物质(金木水火土,气)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只见树木不见林” 孤立片面静止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实物”:能用感官感知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个别的、感性经验的东西 (苹果、香蕉、梨)
物质:从“实物的总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实物的共同属性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 (“水果”)
物质的存在形态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具有深刻意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坚持客观实在性(一元论)坚持并指出这一本质永远不会改变(原子质子中子电子)
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存在人类永远不可认知的事物。
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时光一去不返)
空间:广延性、伸张性、三维性(长宽高)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人是实践的主体)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对意识产生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意识的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仅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所以意识不是人脑的产物。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①能动作用)②表现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性是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客观规律可以被人的意识所认识和利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表现
世界是统一的,本原只有一个: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来自恩格斯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内在统一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联系: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相对禁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